群落生态学补充
第四章群落生态部分习题

《普通生态学》“群落生态学”部分自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2.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
A.优势种 B.建群种 C.特有种 D.亚优种3.在以下生物群落中,净第一性生产力最大的是哪种类型[]。
A.热带雨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C.热带季雨林 D.常绿阔叶林4.海洋与陆地交界的区域是[]。
A.潮间带 B.浅海带 C.珊瑚礁 D.远洋带5.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
A.苔原 B.荒漠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6.下述对常绿阔叶林描述正确的是[]。
A.常绿阔叶林区属于亚热带气候B.常绿阔叶林又称为夏绿林 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D.高位芽达90%以上7.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A.热带雨林是共建种群落B.阔叶林群落中出现的马尾松是罕见种C.板状根植物多属浅根植物D.湖泊中的生产者多分布在深底带11.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B.种类多样性常高于相邻群落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12.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
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13.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形态、生理等反应的产物B.生态型是同种生物的趋同适应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D.生态型根据形成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14.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C.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15.按丹麦植物学家C.Raunkiaer生活型分类,下列植物中属于一年生的是[]。
群落生态学课件(版)

群落生态学课件一、引言群落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动态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群落是由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生物种群组成的,它们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共同生活。
群落生态学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生物群落的结构与组成1.生物群落的结构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种群数量、空间分布和生态位等方面。
物种组成是指生物群落中存在的各种生物种类及其相对丰富度。
种群数量是指生物群落中各个物种的个体数量。
空间分布是指生物群落中各个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其在资源利用、生存策略等方面的特点。
2.生物群落的组成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生物群落提供能量。
消费者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它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与其他生物相互作用。
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分解死亡的生物体和有机物质,促进养分的循环。
三、生物群落的功能与动态1.生物群落的功能生物群落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平衡等。
能量流动是指生物群落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
物质循环是指生物群落中养分的循环利用过程。
信息传递是指生物群落中生物之间通过信号、化学物质等方式进行的信息交流。
生态平衡是指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生物群落的动态生物群落的动态包括物种多样性、种群动态和群落演替等方面。
物种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种群动态是指生物群落中各个物种的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群落演替是指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变化。
四、生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光照等,它们对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和生态位等方面产生影响。
生态学-群落

生态学一群落(四)(总分:282.00 ,做题时间:—、判断题(总题17,分数:17.00)1. 陆地植物群落的分层与水的利用有关。
()(分数:1.00)A. 正确B. 错误V解析:应改为:陆地植物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
2. 群落季相变化的主要标志是群落主要层的物候变化。
()(分数:1.00)A. 正确B. 错误V解析:应改为:群落季相变化的主要标志是群落主要层的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的变化。
3. 从群落中生态位是否重叠可以反映出群落中种间的竞争程度。
()(分数:1.00)A. 正确B. 错误V解析:应改为:生态位重叠是竞争的必要条件但并非绝对条件。
而决定于资源状态。
资源丰富,供应充足,生态位重叠也不发生种间竞争。
资源贫乏,供应不足,生态位稍有重叠,即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
4. 生物量和生产量都是表示植物有机的物质积累量,所以是同一个概念。
()(分数:1.00)A. 正确B. 错误V解析:应改为:生物量和生产量虽都是表示植物有机的物质积累量,但生产量含有速率的概念。
而生物量则无此意义,所以不是同一个概念。
5. 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可以有多个而建群种只有一个。
()(分数:1.00)A. 正确B. 错误V解析:应改为: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6. 所有生物群落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
()(分数:1.00)A. 正确B. 错误V解析:应改为:有些生物群落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
(分数:1.00)A. 正确B. 错误V解析:应改为:多样性指数是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性指标,与种的均匀度有关。
8. 基盖度也称真盖度或显著度。
()(分数:1.00)A. 正确B. 错误V解析:应改为:乔木的基盖度特称为显著度;基盖度也称真盖度。
9. 分盖度或群盖度之和常大于总盖度。
()(分数:1.00)A. 正确VB. 错误解析:10. 温带和北极地区的植物中,地面芽植物占多数,而北极的地下芽植物比例高于温带。
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

群落的格局:指群落 中各种生物的分布情 况和空间排列
群落的空间结构影响 因素:物种间的竞争、 捕食、共生等关系
群落的格局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 度、光照等)、生物因 素(如物种组成、种群 密度等)
Part Four成群落的基本单元
添加 标题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同一物 种的个体集合
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在研究尺度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是生态学的重要分支,相互补充, 共同推动生态学的发展。
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种群内部的个体间相互作用和种群动态
群落生态学:主要研究群落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群落结构
种群生态学关注个体,群落生态学关注群体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内部的竞争、合作、遗传等机制,群落生态学研究群落内部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位等机 制
种群生态学和群 落生态学的区别
与联系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wo.
种群生态学
Part Three.
群落生态学
Part Four.
种群生态学与群 落生态学的联系
Part Five.
种群生态学与群 落生态学的区别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研究方法:种群生态学主要采用实 验法、观察法等方法,而群落生态 学则更注重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应用领域:种群生态学在农业、林业、 渔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而群落生态 学在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 统管理等方面有重要应用。
研究对象: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对象通 常是单一物种或少数物种,而群落生 态学的研究对象则是多个物种组成的 群落。
群落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群落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科学,同样还要研究个体之间的关系。
从技术角度讲,群落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子分支,旨在探讨一组物种交互作用如何
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
它研究的范围是从动物群落的行为到植物群落的发展,以及地形、
气候因素对植物和动物如何影响。
群落生态学通过研究群落之间的竞争和相互协作,可以解释一些生态现象并提出解决
方案。
例如,研究群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之间的竞争如何影响地方群落,以及这种竞
争会如何影响环境服务或生态系统声明。
此外,群落生态学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
物种如何共存,以及为什么在一定的情况下会形成一些非常特殊的生态系统。
该领域的研
究还可以推断适宜的物种组合方式、物种变化率以及驱动这种变化的因素。
在当代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群落生态学研究变得更加重要。
通过研究群落,可以发现互补支持机制,进而找到调节人类活动的方法。
此外,在当
前的全球变暖情况下,研究群落的反应也可以有助于预测未来地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而言之,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群落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科学,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物种之间的竞争如何影响地方群落,以及这种竞争会如何影响环境服务和生态系统质量。
该领域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群落生态学

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它反映 群落组织水平,还间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
3、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1)物种丰富度指数(S), S为群落中的总数目。 1)Gleason 指数(1922) :D=(S-1)/lnA
(4)Pielou 均匀度指数(E): E=H/Hmax 式中H为实际观察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max为最大的物 种多样性指数,Hmax=LnS(S为群落中的总物种数)
(5)种间相遇机率指数: PIE =N(N-1)/ΣNi(Ni-1) 式中Ni为种i 的个体数,N为群落所有物种个体数之和。
(6)Jaccard 相似性系数:是目前最为基础和常用相 似性系数之一,是群落间生物多样性的比较。
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一致的群落中,属于A级频度的种类通 常很多,多于B、C、D级频度。
群落中低频度种的数目多于较高频度种的数目。
E级植物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和建群种,数目较大。
6、高度:为测量植物体的一个指标。
7、重量:用来衡量种群生物量或现存量多少的指标。 多用于草原植被的研究。
8、体积:是生物所占空间大小的度量。多用于森林植 被的研究。
特征。 3)群落内物种有规律的共处,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并存在优势
现象。竞争、共生、附生、他感等。 4)形成群落环境,群落对其居住环境有影响。 5)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结构、营养结构。
6)群落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如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7)群落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并按一定规律分布。 8)群落具有边界特征。群落的边界可形成过渡带(称群落交错区),
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Alexander Humboldt:特定的外貌,对生境因素的综合反应 E.Warming:一定的种组成的天然群聚
俄国学派:有机体的特定组合,有机体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V.E. Shelford: 具有一致的种类组成且外貌一致的生物聚集体 E.P. Odum: 种类外貌一致、具有一定 的营养结构、代谢格局、结构单元、生命部 分
32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生物因素
干扰 空间异质性
岛屿化
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
33
生物因素-竞争
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资源利用 → 生态位重叠 →
生态学 (Ecology)
主讲人:唐利洲 Email:tanglizhou@ Phone: 18687447267
1
第三部分 群落生态学 (community ecology)
2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生物群落的概念
群落的种类组成
群落的结构
群落组织—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3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境类型越多
气候稳定学说—进化中,热带的气候最稳定 竞争学说 捕食学说—捕食者的存在将被食者种群数量压低,减轻其种间竞争,
允许更多的被食者种的共存
生产力学说—生产力越高,物种多样性越高
19
种间关联
在一个群落中,如果两个种出现的次数高于期望值,它们就具有正关联。 如果两个种出现的次数低于期望值,则它们具负关联。 种A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与优势种,但在
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物种。
•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
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1)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 (p165图8-3) 休眠芽位于距地面 25厘米以上,又依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 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与矮高位 1芽植物(25厘米到2米)。 (2)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 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 厘米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3)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 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 芽植物,更新芽位子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 多年生草本植物。 (4)隐芽植物(Cryptophytes) 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 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5)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 以种子越冬。
三、种的多样性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 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 = 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 3. 多样性梯度 (1)多样性随纬度变化 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的增加, 物种多样性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在乔木、海产瓣鳃类、蚂蚁、 蜥蜴和鸟、兽等许多类群中均有充分数据说明这一点,即无 论在陆地、海洋和淡水环境,都有类似的趋势。当然也有例 外,如企鹅和海豹在极地种类最多,而针叶林和姬蜂在温带 物种最丰富。 (2)多样性随海拔变化 如果在赤道地区登山,随海拔 的增高,能见到热带、温带、寒带的环境,同样也能发现物 种多样性随海拔增加而逐渐降低。
第二节
群落的种类组成
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一 个群落或一个地区的生物种类名录。 通过绘制种—面积曲线来确定最小 面积的大小。作法:逐渐扩大样地面积 ,随着样地面积的增大,样地内植物的 种数也在增加,但当物种增加到一定程 度时,曲线则有明显变缓的趋势,通常 把曲线陡度开始变缓处所对应的面积, 作为最小面积。
生态学补充材料

补充一光的生态作用(1)光质(光谱成分)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影响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由于不同波长的光穿透海水的能力不同,导致海洋中的藻类表现出垂直分布的现象,在浅海中分布有绿藻,深处依次分布着褐藻、红藻,而大约200米以下,就很少有藻类植物的分布了。
影响高山植物的分布:高山植物在紫外线作用下,茎的伸长生长受到抑制,往往具有莲座状叶丛。
高山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不利于植物克服高山障碍进行分布,因此它是决定很多植物分布的一种因素。
影响动物的分布和器官功能:在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中,有些种类色觉很发达,另一些种类则完全没有色觉。
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动物才有发达的色觉。
(2)光照强度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光照强度限制水生生物的分布: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作用量。
在透光带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就是所谓的补偿点。
在补偿点以下,海洋中的藻类将无法生存。
光照强度影响陆生生物的分布:接受一定量的光照是植物获得净生产量的必要条件,因为植物必须生产足够的糖类以弥补呼吸消耗。
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直至达到最大值。
该处的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在光饱和点以下,必然存在一个光照强度的点,使得光合作用的生产量刚好弥补呼吸消耗的糖类,该点就是光补偿点。
由于阴地植物比阳地植物能更好地利用弱光,所以光饱和点要比阳地植物低得多,同样光补偿点也比阳地植物低得多。
这是它们对各自的生活环境长期相适应的结果。
耐荫植物对光照强度有较广的适应能力,但最适宜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如麦冬、红花酢酱草等。
C4植物的光饱和点比C3植物高,甚至在自然光照下不发生光饱和现象,这是由于C4植物叶维管束鞘具有花环状结构和固定二氧化碳的效率高,有利于光合作用的光产物的运输,而光呼吸受到强烈抑制。
C4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和生长速度都超过C3植物。
第九章 群落生态学

面积,提高动物的产量。 人类活动形成的交错区有的有利,有的是不利的。
第三节物种多样性
决定物种多样性的两个主要因素:物种数目和 异质性。 群落中物种——多度分布 多样性指数的测定 多样性等级的实例 决定多样性等级的因素
植物的生活型类型:指植物对于综合环境条件的 长期适应,在外貌上表现的植物类型 。它的划分 常根据植物的形态、大小、分枝等外貌特征,同 时考虑到植物生命期的长短。
植物的生活型类型(阮基耶尔Raunkiaer 生活型系 统):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之下, 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三、群落演替的分类
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与次生演 替(secondary succession)
内因演替(endogenetic succession)与外 因演替(exogenetic succession)
地质演替(geological succession)与生态 演替(ecological succession)
生长型(growth form):根据植物可见结构分成 的不同类群。生长型反映植物生活的环境条件, 相同的环境条件具有相似的生长型,这是趋同适 应的结果。
生态等值种:由于趋同进化,世界各大洲相似环 境区域生活着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这些植物 称为生态等值种。
叶子大小与水分条件关系模型:
两个样本(群
落)中共有的 种数
样本(或群落)B 中的种数
四、群落的排序
各物种种群共同起伏,有明显的间断或共同的边界; 各物种种群不形成平行分 布的集群,两两边界明显; 各物种种群间没有明显边 界,但形成平行分布的集群 (共同起伏); 各物种种群间不但没有明 显共同边界,井且其起伏彼 此独立,其分布中心和边界 均是分散的。
农业生态学 第4章 群落

• 不连续的间断情况仅仅发生在不连续的生境上,如 地形、母质、土壤条件的突然改变。在通常情况下, 生境与群落都是连续的。
物 种 丰 富 度
环境 梯度
现代生态学观点
• 群落存既在着连续性的一面,也有间断性的一面 • 如果采取生境梯度的分析的方法,即排序的方法来
研究连续群落变化,在不少情况下,表明群落并不 是分离的、有明显边界的实体,而是在空间和时间 上连续的一个系列 • 如果排序的结果构成若干点集的话,则可达到群落 分类的目的;如果分类允许重叠的话,则又可反映 群落的连续性 • 群落的连续性和间断性之间并不一定要相互排斥, 关键在于研究者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尺度
木、灌木和丛生草本以植株或株丛计数,根茎植 物以地上枝条计数。样地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 全部物种个体数之和的百分比称做相对密度。
密度 D=q/R q为某一特定种的个体总数 R为统计样地总数,即包括无该种的样地。
伴生种。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物种,它与优势种 相伴存在,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 面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或罕见种。偶见种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 率很低的物种, 有些偶见种的出现具有生态指示 意义,可能是入侵种,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
关键种和冗余种
• 关键种理论的意义: – 对食物网理论有重要意义 – 概念的含义上 – 在实践中的意义 – 作用方式上
2.个体论: 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
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 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 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
个体论的理论依据
• 群落的存在、组成及结构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物种 的选择性,但环境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不断变 化的,由于环境变化而引起的群落的差异性是连续 的。所以,群落是连续的,群落之间不具有明显的 边界。
第4.1章 群落生态学(组成)

群落2(s=5,n=25)
哪个群落物种多样性高?
群落1的物种多样性
Sp 1 2 3 4 5 N 1 1 1 1 Pi lnPi PilnPi 21 0.84 -0.174 -0.146 0.04 -3.219 -0.129 0.04 -3.219 -0.129 0.04 -3.219 -0.129 0.04 -3.219 -0.129
• Encompasses many populations of different species. •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of different species
Communities are almost like living organisms.
α多样性:群落内物种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 (species richness): 指一群落或
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 物种均匀度 (species evenness): 指一群落或 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反 映各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均匀程度。
例子:群落物种多样性
群落1 (s=5,n=25) 群落2(s=5,n=25)
不同群落类型最小面积经验值
群落类型
地衣群落 苔藓群落 沙丘草原 干草原 草 甸 高草地 灌 丛 温带森林 热带雨林
群落最小面积
0.1~0.4 m2 1~4 m2 1~10 m2 1~25 m2 1~50 m2 5~50 m2 10~50 m2 200~500 m2 500~4000 m2
三、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1.生物多样性
概念 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种,所 有种的所有基因以及由它们和它们所处的生 存环境相联系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生物群落名词解释生态学

生物群落名词解释生态学群落( community)是一个生物群落的整体,又称为生态系统或生态平衡,是生物的群集或群体。
其功能和结构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和数量变化,影响营养物质的供应和分配,影响动植物的繁殖和分布,影响土壤的形成和质地等。
1.群落及其特征群落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下,生活在某一生境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群落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
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至今,已经有无数次从微生物到高等动物再到人类的大灭绝事件,但都可以通过种群数量的增加得以复原,唯独在人类出现后的200年左右,由于人口激增,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才造成了物种灭绝速度超过了增长率,导致了人类的第六次大灭绝。
群落是最基本的生态单位。
群落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群落在空间上的分布。
群落是一定空间区域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群落具有明显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但更重要的是群落内部的种群结构。
( 2)群落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
不同的群落类型,反映着不同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者说是不同的生态演替阶段。
人们通常把生物进化程度较低,与环境之间关系比较简单的生态演替阶段叫做原始群落,这样的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而将生物进化程度较高,与环境之间关系比较复杂的生态演替阶段叫做次生群落,它比原始群落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 3)群落在生态学上的功能。
群落具有如下的生态功能:①提供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②能够提供食物来源和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③有的还可以作为抵抗病原菌、昆虫和其他天敌的屏障。
④许多物种还可以为研究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提供依据。
2.生态系统及其特征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地域内相互依存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着的各种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包括群落、种群、个体和群落之间以及群落内部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其功能和结构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和数量变化,影响营养物质的供应和分配,影响动植物的繁殖和分布,影响土壤的形成和质地等。
生态学知识补充

H =-P i log 2 P i生态学、动物行为学知识补充1、 贝格曼法则:其原始定义为:“在相等的环境条件下,一切定温动物身体上每单位表面面积发散的热量相等。
”比如,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积的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2、 阿伦规律(Allen ’s rule ):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外耳、尾巴等),在气候寒冷的地方有变短的趋向。
例如北极狐的外耳很小,非洲大耳狐的外耳很大,赤狐的外耳介于二者之间。
又如,把小白鼠分为两组,分别饲养于15.5~20℃和31~33.5℃的环境中,结果前者的尾较短。
动物身体突出部分缩短,有利于保持体温;延长则有利于散热。
3、 阿利式定律: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抑制性影响。
4、 乔丹规律(Jordan ’s rule):栖息于冷水水域中的鱼类,比栖息于温暖水域中的同种鱼的脊椎骨数目多。
脊椎骨数目多少并无明显的适应意义,此现象可能与低温条件下鱼类生长缓慢、性成熟时间较长、个体较大有关。
5、 进化稳定对策(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ESS ):被种群大多数成员采取,且不会被其他任何可选行为对策所取代的对策,即最优对策。
6、 适应对策演替理论(adapting strategy theory ):该理论是Grime 提出来的,提出了植物的三种基本对策:R-对策种,适应于临时性资源丰富的环境;C-对策种,生存于资源一直处于丰富状生境中,竞争力强,称为竞争种;S-对策种,适用于资源贫瘠的生境,忍耐恶劣环境的能力强,叫做忍耐胁迫种。
一般情况下,先锋种为R-对策,演替中期的种多为C-对策,而顶极群落中中则多为S-对策种。
7、 顶极-格局假说(climax pattern hypothesis ):由美国Whittaker 提出,它认为植物群落虽然由于地形、土壤的显著差异及干扰,必然产生某些不连续,但从整体上看,植物群落是一个相互交织的连续体。
群落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①community定义、组成②结构(structure of community)③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④生境与生态位(habitats ,niches)⑤群落演替(community succession)㈠群落(community)群落(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或生境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物群落=植物群落+ 动物群落+ 微生物群落植物群落学研究得最深入,理论体系完整。
群落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多半是在植物群落学研究中获得的。
本章概念基本都是关于植物群落的:特征(Basic character):优势度(Dominance):一个群落中的不同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同的。
空间、时间格局(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演替(Succession)营养结构(Trophic structure):㈡群落组成⒉1 生长型(Growth form)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长型的生物在形态外貌、适应特点上相似。
主要有:乔木(Arbor) 灌木(Shrub) 藤本植物(Liana) 附生植物(Epiphyte) 草本植物(Herbage)⒉2生活型(Life form of plants)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高等植物可分为五个生活型:①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距地面h>25㎝②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0<h<25㎝③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h=0 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Cryptophytes):h<0芽位于较深土层或水中,多地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群落生态学---群落的恢复

·确保大多数森林的生态功能而非经济功能
将斜坡耕地转 为森林和草地
·在森林恢复中应遵循建设生态森林的原则 ·在规划造林时应研究地方植被和自然演替规律 ·经济林应多样化
·在坡耕地上营造梯田
(三)动物群落主要恢复方法
✓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保证群落的自然恢复,以维 护动物群落的完整性; ✓采取适当的救护措施,治疗补饲受伤国家重点保护 野生动物,以减少野生动物的伤亡; ✓采取适度的封闭措施,减少人为活动对主要国家重 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干扰,以保证主要野生动物 栖息地的自然恢复; ✓采取严密的巡护措施,加强对野生动物疫病的监测 ,防止野生动物疫病爆发和传播; ✓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打击破坏野生动物的行为。
• 这两张图显示的是薇甘菊在内 伶仃-福田猕猴自然保护区泛滥 ,威胁到猕猴生存的情况。
• 20年前被作为护滩植物引 入我国,现在在香港、广 东、广西危害,并正在扩 散。而在南美洲当地,该 植物有多达160多种昆虫 和菌类控制其数量,因此 难以形成危害。
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
关键种的分类及其作用
类型 捕食者
作用方式 抑制竞争者
食草动物 病原体和寄生物
竞争者
抑制竞争者
抑制捕食者、食草 动物竞争者
抑制竞争者
共生种
有效的繁殖
掘土者
物理干扰
系统过程调控者 影响养分传输速率
实例 海洋:海獭 陆地:依大小选择性采食种子的
动物 大象、兔子 粘液瘤菌、采采蝇
演替中的物种更替,如森林中的 优势树种和杂草
关键的共生种依赖的植物资源传 粉者、传播者
兔子、地鼠、白蚁、河狸 固氮菌、菌根真菌分解者
• 功能群: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的物种的集合, 这些物种对生物群落具有相似的作用,其成员相 互取代后对生物群落过程具有较小的影响。
群落生物学 书目

群落生物学书目群落生物学,是指研究生物群落和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生物群落是指在某一地理环境中,由一群生物种类组成的生物体系。
群落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生态位、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方面的问题,探讨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响应和适应能力。
以下是群落生物学方面的一些经典书目:1.《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由美国生态学家GaryG. Mittelbach和J. Timothy Wootton合著,该书介绍了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位理论、竞争关系、群落动态等内容。
该书是群落生态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之一,既适合生态学专业学生学习,也适合生态学研究人员参考。
2.《生态群落学》(Ecological Communities):由英国生态学家J. Philip Grime、John G. Hodgson和R. Jason Wilson合著,该书主要探讨了生态群落的演化、生态位分配、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该书涉及的内容较为深入,适合生态学高级研究人员及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学习。
3.《生态群落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mmunity Ecology):由英国生态学家Mark V. Lomolino、Brett R. Riddle和James H.Brown合著,该书是一本介绍群落生态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入门级教材。
该书内容简洁明了,适合初学者学习。
4.《群落生态学实践》(Practical Field Ecology: A Project Guide):由英国生态学家C. Philip Wheater、James R. Bell和Penny A. Cook合著,该书主要介绍了群落生态学的现场研究方法和技巧,包括野外调查、标记、采样、实验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适合从事生态学实验设计和野外调查的人员参考。
5.《生态群落学教程》(Community Ecology):由美国生态学家Gary G. Mittelbach和Brian J. McGill合著,该书是一本介绍群落生态学理论和实践的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群落种类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1.1 群落的组成(1)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优势层的优势种被称为建群种。
优势种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如果把群落中的优势种去除,必然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变化;但若把非优势种去除,只会发生较小的或不显著的变化。
因此,不仅要保护那些珍稀濒危植物,而且也要保护那些建群种植物和优势植物,它们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亚优势种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在复层群落中,它通常居于下层。
(3)伴生种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4)偶见种或希见种偶见种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
偶见种可能偶然地由人们带入或随着某种条件的改变而侵入群落中,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
有些偶见种的出现具有生态指示意义,有的还可作为地方性特征种来看待。
1.2 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结构要素①生活型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形态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
按休眠芽在不良季节的着生位置把陆生植物划分为以下5种生活型:1)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又依高度分为4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m),中高位芽植物(8—30m),小高位芽植物(2—8m)与矮高位芽植物(25cm —2m)。
2)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之下,多半为灌木、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3)地面芽植物: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天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4)隐芽植物:又称地下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5)一年生植物:以种子越冬。
②叶片大小、性质及叶面积指数1)叶片大小及性质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它的大小、形状和性质直接影响群落的结构与功能。
如针叶、阔叶,常绿、落叶等是决定群落外貌的重要特征。
叶子大小与光合收益的效果有密切联系。
2)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LAI)是群落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与群落的功能有直接关系,一般定义为:LAI=总叶面积(单面计算)单位土地面积叶面积指数与该群落的光能利用效率有直接关系。
③层片每一个层片均由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所构成。
层片具有下述特征: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但同一生活型的植物种只有其个体数量相当多,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时才能组成层片。
2)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3)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片是群落的三维生态结构,它与层有相同之处,但又有质的区别。
一般层片比层的范围要窄,因为一个层的类型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组成。
④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被称为同资源种团,它们在群落中占有同一功能地位,是等价种。
⑤生态位定义:种在群落中的机能作用和地位。
(2)群落的外貌与季相群落的外貌是认识植物群落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标志。
群落的外貌决定于群落优势的生活型和层片结构。
季相: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
(3)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分层现象。
成层现象的生态学意义在于通过分层利用资源、减少对日光、水分、矿质营养的竞争,从而扩大群落对资源的利用范围。
因此,成层越复杂,对环境利用越充分,群落成层性是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的一种指标。
(4)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有人称之为群落的二维结构。
镶嵌性层片在二维空间中的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同,我们称之为镶嵌性,具有这种特征的植物群落叫做镶嵌群落。
每一个斑块就是一个小群落,它们彼此组合,形成了群落镶嵌性。
(5)群落的时间结构时间结构包括:①由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引起群落各物种在时间上相应的周期变化;②群落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一种群落类型转变为一种群落类型的顺序过程,亦即群落的发展演替。
可分为:a昼夜相:b 季节相:(6)群落的营养结构营养关系是生物群落中各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是群落赖以生存的基础。
①食物链:食物链指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通过取食与被食的关系,形成的营养链锁结构。
②食物网:食物网指群落中各生物种间的营养关系十分复杂。
(7)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①群落交错区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其特征是由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的。
②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中所有的一些种以及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种,这是因为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和隐蔽条件。
2. 群落演替:又称生态演替,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群落随时间而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
包括三个基本观点:①群落的发展是有顺序的过程,是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②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③它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即以顶级群落形成的系统为其发展顶点。
4.2 群落演替的类型(1)按照演替出现的起始条件划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按照控制演替的主导原因划分为:内因性演替和外因性演替。
(3)按照演替过程的时间进程划分为:地质演替和生态演替(4)按照群落的代谢特征分为:自养性演替和异养性演替。
(5)按照群落演替发生的基质性质划分为:水生演替和旱生演替4.3 群落演替的特征(1)演替的方向性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它由初始的先锋期经发展期到成熟期或顶级期。
(2)演替的速度演替速度是指群落演替从裸地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阶段达到顶级群落所需的时间。
原生演替的速度非常慢,次生演替的速度一般比较快。
(3)演替的效应演替的效应是指群落内部的物种,在其自然发展过程中,在生境中产生一些对自己不利,而对其他物种有利的因素,从而在此过程中创造了物种替代的环境条件。
①群落结构的特征: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群落多样性增加,某一物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减少;物种均匀性增大。
②能量动力学的特征:幼期的生态系统生产量明显超过呼吸量,呈积累状态,P/R>1;而成熟期的生态系统生产与呼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P/R≈1。
总生产量与现存生物量之比(P/B)也是呈幼期高而成熟期低的趋势。
③营养物质循环的特征:主要营养物质N、P、K等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生态系统发育过程中,趋向于更加封闭。
在幼期生态系统,内外间的交换是频繁而快速的,随着生态系统的发育逐渐形成完善为复杂的网络,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保持营养物质的功能加大,输入量和输出量接近平衡。
④稳定性的特征:生态系统幼期常处于物种数量少而不拥挤,具有较高负荷潜力的空间。
所以,r对策的生物有较大的生产可能性。
到生态系统成熟期情况相反,此时系统接近于平衡(饱和)状态,适宜于增殖潜力低、竞争力强的K对策的生物。
因此,量的生产是幼期生态系统的特征,而质的改善和提高是成熟期生态系统的对策。
成熟期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之间、生物与物理环境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保持营养物质的能力较高,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增大。
此时,生态系统基本上处于自我维持的稳定状态。
5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5.1 生态位生态位指群落内一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情况。
生态位测度主要有以下指标:①生态位宽度指物种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
在现有的资源谱中,仅能利用其中一小部分的生物称为狭生态为种;而能利用较大部分的,称为广生态位种。
对生态位宽度的定量方法很多。
首先要把资源分为若干等级,然后调查记录物种利用各个资源等级的数值。
在此基础上应用以下公式计算生态位宽度。
基于Shannon-Wienner 多样性指数的生态位宽度其中,=i物种的生态位宽度;=i 物种利用j资源等级的数值;r=生态位资源等级数。
当物种利用资源序列的全部等级,并且每个等级上利用的资源相等(即=),则该物种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如果该物种利用资源序列中的一个等级,该物种的生态位宽度最小,。
②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两个物种在资源序列中利用资源的相似程度。
③生态位重叠生态位重叠指在一个资源序列上,两物种利用相同等级资源而相互重叠的状况。
④生态位分离和性状替换1)生态位分离:是指两个物种在资源序列上利用资源的分离程度。
2)性状替换:可以看作由于竞争造成生态分离的证明。
指两个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若在异域分布时,它们的特征往往很相似,甚至难以区别。
但在同域性分布时,它们之间的差别就明显,彼此之间必然出现明显的生态分离,这就出现了一个或几个特征的相互替换。
这种性状替换现象正好说明近缘种是剧烈竞争而形成的结果。
5.2 群落排序排序:是将群落实体作为点,以属性为坐标轴,将其排列出来的方法。
其目的是将群落或物种排列定位在一定的空间,使得排列轴能够反映一定的生态梯度,从而能够解释物种和群落的分布结构与环境因子间的生态联系。
排序方法:①以环境因素的改变为轴,称为直接排列或直接梯度分析;②以群落本身的属性(群落组成)为轴的排序,称为间接排序或间接梯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