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内蒙古赤峰市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内蒙古赤峰市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1.结合图形分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若判断甲是否为需氧型生物,依据的是细胞中是否含有结构①
B.若判断乙是否为植物细胞,不能仅依据细胞中是否含有结构②
C.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可区分细胞甲和细胞乙是否为原核生物
D.①②两结构以不同的方式增大膜面积,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
2.人体成熟红细胞能够运输O2和CO2,其部分结构和功能如下图所示,①-⑤表示相关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细胞内的蛋白质在合成时都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
B.①和②是自由扩散,④和⑤是协助扩散
C.成熟红细胞通过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ATP,为③提供能量
D.成熟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中起重要作用
3.某同学将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和KNO₃溶液中,对
细胞失水量进行统计后绘制出下图曲线。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A曲线代表KNO ₃溶液,B曲线代表蔗糖溶液
B.若B溶液的浓度稍增大,则曲线不发生变化
C.曲线B的Oa段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ab段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0min-4min内,两条曲线的差异只取决于溶液中溶质的种类
4.下图表示某种细胞的细胞膜上K+、Na+(三角形)和溶质分子甲(圆形)进出细胞的方
式,①②③表示三种载体蛋白。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载体蛋白③发挥作用需要ATP,推测K +是逆浓度运输
B.载体蛋白②的作用结果会使得Na +浓度在细胞内降低
C.溶质分子甲通过载体蛋白①运出细胞不需要能量
D.适当的升高温度可能会提高三种载体蛋白物质运输的速率
5.科研人员从三种生物的细胞中纯化出ATP水解酶,分别标记为A、B、C.在适宜条件下,
分别测量三种酶对不同浓度ATP的水解速率,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三种酶的空间结构不同,会影响它们的催化效率
B.在相同ATP浓度下,反应结束时,酶A催化产生的终产物的量最多
C.各曲线达到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底物ATP的浓度相同
D.当ATP浓度超过50时,主要是三种酶的浓度限制了反应速率
6.表示生物体内的两个化学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TP与ADP间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只发生在真核细胞内
B.ATP分子水解时,图中所示的化学键③最易断裂
C.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反应相联系
D.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7.水通道蛋白是一种定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它就像是“细胞的水泵”一样可以控制水分
子进出细胞。

1950年,科学家在用氢的同位素标记水分子进行研究时,发现水分子在通过细胞膜时的速率高于通过人工膜。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水通道蛋白的形成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的参与
B.水分子的跨膜运输都是顺水分子浓度梯度进行的
C.若水通道蛋白遭到破坏,则水分子不能进出细胞
D.水通道蛋白很可能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8.下图曲线表示在适宜温度、水分和一定的光照强度下,甲、乙两种植物叶片的CO₂净吸
收速率与CO₂浓度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 ₂浓度为a时,甲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适当增大光照强度,a点将向右移动
C.CO ₂浓度为b时,甲植物、乙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相等
D.在CO ₂浓度略低于b的环境中,植物乙比植物甲生长得更好
9.科研人员构建了靶向膜蛋白H的抗体-药物偶联物(简称DS,携带DNA抑制剂),利用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将药物定向作用于特定对象。

当DS与癌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进入细胞被溶酶体中的多种酶降解,进一步杀死癌细胞或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将其消灭。

研究表明,DS乳腺癌治疗中疗效很好。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S靶向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属于细胞免疫过程
B.膜蛋白H基因可能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量很高
C.DS又称“生物导弹”,它能与膜蛋白H特异结合靶向作用于乳腺癌细胞
D.DS进入癌细胞后,降解释放DNA抑制剂进而使癌细胞死亡
10.在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活化的酵母菌和少量葡萄糖溶液,密闭瓶口后置于适宜条件下培
养,用传感器分别测定瓶内溶解氧和CO2的含量,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100s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B.100-200s,CO 2的释放量远大于O 2的吸收量
C.300s后,产生的CO 2主要来自线粒体
D.400s后抽取培养液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呈灰绿色
11.小肠干细胞通过增殖分化产生潘氏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

潘氏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溶菌酶
等抗菌物质抵抗外来病原体,而小肠上皮细胞与营养吸收有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潘氏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出现功能差异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小肠干细胞分化产生小肠上皮细胞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C.小肠干细胞分化产生的潘氏细胞能抵抗外来病原体,使细胞趋向专门化
D.小肠干细胞和潘氏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
12.如图1表示高等动物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图2表示该过程中核DNA和染色体数
目的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B.图1的Ⅱ对应图2中的HI,该过程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
C.图2中同源染色体对数和染色体组数最多的时期为KL段
D.BC段精原细胞的细胞核中会发生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13.如图是二倍体生物体内某细胞图,关于此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此图可表示次级卵母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
B.在此细胞形成过程中曾出现过2个四分体
C.该细胞中有4条染色单体
D.此细胞分裂后可产生两个染色体构成相同的卵细胞
14.下表是艾弗里用两种肺炎链球菌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组5应该加入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DNA酶,结果为只出现R型菌落
B.1~4组中转化出S型细菌是由于发生了基因重组,多数仍为R型细菌
C.组1和组2相互对照可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该实验证明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后,S型细菌能稳定遗传
15.用35S或32P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下列可能发生的过程是()
A.32 P标记的T2噬菌体的DNA指导合成解旋酶和噬菌体外壳
B.32 P标记的T2噬菌体的DNA指导合成噬菌体的DNA和mRNA
C.大肠杆菌裂解释放的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少数35 S标记的蛋白质
D.大肠杆菌裂解释放的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多数含32 P标记的DNA
16.下图为某同学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一个细胞周期中,c处化学键可能多次断裂、生成
B.模型中d处小球代表磷酸,它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C.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故a链从左向右的碱基序列和b链从右向左的碱基序列相同
D.DNA分子上不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一般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17.下图是荧光标记的染色体上基因的照片(不考虑可遗传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每条染色体上对称的两个点表示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可推测细胞处于分裂状态
B.这两条染色体的荧光点在减数分裂时可发生易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
C.该细胞形成的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中,一条染色体同一位置同种荧光点有1个或2个D.该图可以证明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18.单核苷酸多态性简称SNP,是DNA序列中单个核苷酸变化。

位于人类7号染色体上的
TAS2R38基因是一个苦味受体决定基因,已知在这个基因上有三个SNP,可以导致
TAS2R38苦味受体的三个氨基酸出现差异,致使对西兰花这类十字花科蔬菜中的苦味成分敏感程度不同。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SNP造成单个碱基替换,使得DNA上基因排序发生改变
B.TAS2R38基因的三个SNPSNP导致等位基因的出现
C.对苦味最敏感的基因频率会在人群中上升
D.密码子第三个碱基变化最可能导致氨基酸变化
19.细菌内一条mRNA可能含有多个AUG密码子,仅起始密码子AUG上游有一段SD序列,
该序列能与rRNA互补结合。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D序列很可能与转录过程的起始有关
B.SD序列突变以后指导蛋白质合成时至少需要64种tRNA
C.mRNA中含有的多个AUG并不是都作为起始密码子
D.一条mRNA结合多个核糖体就表明有多个SD序列
20.某遗传病是由一种编码细胞膜上的某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该突变基因
相应的mRNA的长度不变,但合成的肽链缩短使通道蛋白结构异常。

下列有关该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可能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而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B.合成的肽链缩短说明编码的基因一定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
C.基因突变导致基因表达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改变
D.该病例说明了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21.下图是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四倍体母本与二倍体父本杂交得到的种子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B.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着丝粒不能分裂
C.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无籽西瓜可能含有少量种子
D.第二次授粉的目的是刺激子房膨大形成果实
22.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癌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等
位基因 D/d和R/r独立遗传。

现有纯合高秆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甲品种)和纯合矮秆易感稻瘟病水稻品种(乙品种),欲培育纯合抗倒伏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

下列实验思路最佳的是()
A.甲品种×乙品种→F 1 F 2→种植、据表型筛选
B.甲品种种子亚硝酸盐 DdRR F 1→种植、据表型筛选
C.甲品种×乙品种→F 1花药离体培养幼苗秋水仙素二倍体植株→据表型筛选
D.乙品种幼苗秋水仙素四倍体植株×甲品种→F 1→种植、据表型筛选
23.已知某植物的抗病(A)和不抗病(a)、花粉长形(B)和花粉圆形(b)、高茎(D)
和矮茎(d)三对性状能自由组合。

现有4株纯合的植株,其基因型分别为:①aaBBDD;
②AABBDD;③aaBBdd;④AAbbDD.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任意选择两植株杂交都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B.欲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选用的杂交组合只有①和④、②和③
C.欲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可选择③和④进行杂交
D.欲通过检测花粉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选择④和任意植株杂交
2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
..的是()
A.大肠杆菌对某种抗生素产生的抗性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形成配子过程中细胞内的非等位基因都能发生基因重组
C.由于水肥充足,小麦出现穗多粒大的性状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D.用秋水仙素处理诱导多倍体形成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5.某种地雀的祖先从南美洲大陆迁到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岛与岛之间有一定距
离,加上湍急的洋流,基本上隔绝了各岛之间生物的往来。

各个岛屿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不同,逐渐发生物种分化。

下图为该群岛A、B、C三个物种分化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各岛屿上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物种A的有些个体迁移到物种B所居岛屿上,二者因取食范围不重叠而共存
C.迁移到物种B所居岛屿上的物种A,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就成为一个新的物种C
D.物种A、B、C之间经历了地理隔离导致基因库明显差异形成生殖隔离
26.下列有关生物的进化、变异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6%,则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48%、52%
B.女性中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细胞多样性
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一定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27.如图是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深色代表患者,白色代表正常人),下列关于该病
遗传方式判断错误的是()
A.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B.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仅位于X染色体上
C.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D.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仅位于X染色体上
28.下图甲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代表四种器官。

图乙为人体组织局部示意图,②所在位置是某种管道的横切面。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中的C表示皮肤B.图甲中的a对应图乙中的①
C.与③相比,①含有更多的蛋白质D.与④相比,①的渗透压较大
2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受惊吓时,惊吓刺激可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通过反射使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给新冠病毒(2019-ncov)患者直接输入正常人的T细胞能提高其免疫力
C.人体剧烈运动后导致肌肉酸胀乏力,说明内环境稳态遭到了破坏
D.某人向别人诉说针刺感觉的过程与大脑皮层的S区无关
30.如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
(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乙为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含有3个神经元,①称为感受器,③称为中枢神经
B.图甲中刺激d点,则除d点外,图中发生兴奋的点只有e
C.图乙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⑨的形成跟高尔基体有关
D.神经递质进入下一个神经元后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31.一氧化氮(NO)是最早被发现能在人体内起调节作用的气体。

NO可增强靶细胞内鸟苷
酸环化酶活性,使胞质内cGMP升高,产生生理效应,如血管平滑肌舒张,过程如图。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氨基酸可以作为神经递质,也可用于生成神经递质
B.NO不储存在突触小泡中,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C.NO与乙酰胆碱都能引起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进而引发膜电位变化
D.硝酸甘油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收缩引起的心绞痛,可能是因为其能生成NO发挥作用32.内环境中性激素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与性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有关。

为探
究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否存在负反馈调节,下列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白鼠的处理恰当的是()
A.实验组小白鼠进行手术并切除性腺,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对照组小白鼠进行手术并切除性腺,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B.实验组小白鼠进行手术并切除性腺,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对照组小白鼠进行手术不切除性腺,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C.实验组小白鼠不手术,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对照组小白鼠不手术也不注射促性腺激素或生理盐水
D.实验组小白鼠进行手术不切除性腺,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小白鼠进行手术不切除性腺,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
33.多细胞生物是一个有序而可控的细胞社会,这种社会性的维持依赖于信息交流。

下列关
于信息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神经递质、抗体均属于信息分子
B.信息分子定向运输到特定部位发挥作用
C.信息分子与细胞膜上或胞内受体结合传递信息
D.相同的信息分子作用于不同细胞,引起相同的生物学效应
34.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胰岛素可以作用于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
B.饥饿状态下,胰岛B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分泌的激素使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的速度加快
C.血糖浓度过高时,葡萄糖会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过低时,肝糖原和肌糖原会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从而维持血糖的平衡
D.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血糖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只受神经调节
35.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材料、条件等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应将培养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后盖上盖玻片
B.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避光、趋湿、避高温的特点
C.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应将对照组土壤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D.“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若分解者数量太少,则最先出现营养危机的是初级消费者
36.政府对某开采后的矿山进行了生态修复,对平台及平地采用“整体覆土+撒播草籽+种植灌
木”等手段进行绿化,斜坡采取挂网客土喷播进行复绿,使该矿山披上了绿妆,鸟类及其他物种也越来越丰富。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矿山生态修复进行的演替与弃耕农田的演替类型相同
B.可以预测该矿山演替的不同阶段,优势植物种群类型不同
C.该矿山不同地段物种组成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人类采取的生态修复工程改变了该矿山自然演替的速度
37.下图是体液免疫过程中部分细胞在功能上的联系示意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细胞A将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的抗原传递给细胞B
B.过敏反应时,细胞C可分泌大量抗体
C.细胞B与细胞C接触,通过物质甲激活细胞C分泌抗体
D.细胞C可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再次识别抗原后迅速吞噬抗原
38.我国科研人员研究了来源于植物的生物碱(NB)和黄酮(CH)对餐后血糖的影响,将溶
于生理盐水的药物和淀粉同时灌胃小鼠,在不同时间检测其血糖水平,结果表明各组血糖均先上升后下降,且NB和CH均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高峰,二者共同作用效果更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本实验应设置仅NB处理组、仅CH处理组和NB与CH共同处理组3个组别
B.NB与CH共同处理组测得的血糖峰值应低于仅NB处理组和仅CH处理组
C.用淀粉灌胃小鼠后,其在小鼠消化道内水解的终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
D.血糖先升后降是由于胰高血糖素先于胰岛素发挥作用
39.油菜素内酯(BR)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为探究油菜素内酯对芹菜幼苗株高的影响,
科研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Array
A.不同浓度的BR对芹菜幼苗株高的影响效应可能相同
B.促进芹菜幼苗生长的最适BR浓度在0.2~0.4mg/L之间
C.BR浓度为0.5mg/L时,对芹菜幼苗的生长表现为抑制作用
D.在调节芹菜幼苗增高的过程中,BR与赤霉素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40.选取同种植物生长状况相近的I、II、III三组植株,分别对顶芽做摘除或保留处理,然后
用细胞分裂素浸泡,观察侧芽生长状况,实验如下表所示。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植株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B.细胞分裂素杀死顶芽从而解除其对侧芽生长的抑制
C.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共同调控着植物的生命活动
D.摘除顶芽可以解除生长素积累对侧芽生长的抑制
41.下图是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实验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B.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C.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D.若将未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直立生长
42.某座高山从山底到山顶依次出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和高山冻原。

阔叶林中的乔木层有甲、乙、丙等多种乔木,在林冠层生活着I、II、III等多种鸟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山底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B.光照、地形等是影响阔叶林中甲、乙、丙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C.林冠层为多种鸟类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也带来天敌和竞争物种
D.季节的变化会导致不同的森林类型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43.如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⑦⑧过程以CO 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B.由生产者、Ⅱ、Ⅲ、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C.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D.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44.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为人类共同的命运承担起大国责任。


达峰是指碳排放达到峰值,之后一直稳定在峰值以下水平或逐年递减的情形;碳中和是指通过自然的植物光合作用、人工的营造林活动等方式固碳,抵消人为活动产生的碳排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的过程
B.生态系统中CO 2的释放来自于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碳中和的结果是实现CO 2的排放速率和吸收速率达到平衡
D.植树种草、秸秆还田等都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
45.下图为某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
(cm2·a)。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该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食物链的营养关系可以逆转,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双向性
D.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46.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都是十分必要的。


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高低通过种群内个体数目的多少来体现
B.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C.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D.除去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杂草,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47.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但国外进口量长期保持在80%以上,增加大豆种植
面积是缓解我国大豆危机的有效途径。

选育耐盐碱大豆,有效利用盐碱地资源,是提高我国大豆生产力的重要方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耐盐碱大豆叶肉细胞吸收光能的色素有______和_____两大类,其主要分布于叶绿体的
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