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前写作好作文点拨 第五节 结尾要有力金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文章结构完整清楚,首尾呼应,以求更好地表达主题。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一、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把梦想带给花季》)
【写作技巧】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
你看,在上例中,小作者运用首尾呼应的方式,以优美的诗一般的语言凸显了文章的主旨——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首)有一种光华,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一种火苗,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奥林匹克山上;有一种烈焰,温暖了绵远的文明情思,那就是友善!
(尾)我们不能因为屡受伤害就失去与丑恶斗争的信心,因为我们需要守卫我们的精神火种——友善!
(《守卫精神的火种》)
【写作技巧】这是一篇考场议论文的开头与结尾,与上例相比,此例更为简洁明快,开头提出论点,迅速入题,结尾再次反复,呼应开头,加强了论证的力度。
二、画龙点睛,点明意旨
即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
这种常见方法总结了全文,点明了文章的中心,适用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
例如2005年高考浙江的优秀作文《一双童鞋》的结尾:
是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就昭示着豪迈超然般的幸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就阐述着闲适超然般的幸福?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不就演绎着狂傲超然般的幸福?
啊,一双童鞋,一点超然,许多幸福。
【写作技巧】作者引用三句诗结尾,形象而又明朗地阐释了“超然般的幸福”的含义,言简意赅,精练有力,既统摄全篇,又表明心志,可谓恰到好处。
采用画龙点睛法要注意如何总结全文与如何提炼文章中心思想,切忌重复文章基本内容,或重复开头等。
三、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当我浅吟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时,我的残缺的诗意天堂中,何处有我悠然散发的扁舟?
“你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一路扬着朝圣的长旗”,想起余光中的诗,但愿我们的文化生活少一份狂热的躁动,多一份诗意的静气。
(2005年上海满分作文《何处散发弄扁舟》)
佐拉说:“人生——只有两分半钟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的爱……”在我看来,在我陶醉于欣赏母亲的梳妆中,那一分钟的微笑不是勉强,那一分钟的叹息之后不再是叹息,而是爱的传递,母亲将她对生命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亲人的爱融于平日的点滴中,我忘情于其中了……(《陶醉》)
【写作技巧】古今中外,名言佳句很多,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
这里列举几例分别引用了诗文佳句、名人言论,既增添了文
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效果很好,同学们应加以学习,此外,引用的范围可大些,如俗语、谚语、流行歌词等均可引用。
四、抒情议论,气势不凡
其实宁静就是那么简单,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颗能包容一切的心灵,足以使一张紧绷的脸松弛开来,让笑容在人们脸上轻轻地绽开,那笑容就如徜徉在天边的云朵,轻轻地点缀着那片蔚蓝的天,清新而自然。
(《心从天空想到的》)
【写作技巧】这段文字发于心,出于情,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以优美的文字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并配以适当的议论,使文章结尾气势不凡,强劲有力。
五、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风停了,暴雨也结束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两代人的那扇玻璃也被那片残阳熔化了。
太阳在远处逐渐隐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两者混为一体,没有距离。
【写作技巧】这段结尾的特点十分突出,景物烘托的作用也很明显,小作者通过对雨后景物的描写暗示了两代人之间情感隔阂的消失,情与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此刻,一缕阳光从外面射进病房,我感到自己真像一棵受伤的小树沐浴着它。
呵,成长的路上,虽然风云莫测,但是阳光毕竟很好!我想。
(《在阳光下成长》)
【写作技巧】这段结尾突出阳光的作用,将阳光与成长结合在一起,暗示自己成长道路虽不平坦但充满阳光,表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
既照应了主旨,又显得情韵深厚。
六、巧妙发问,引人深思
自然的色、自然的香、自然的味、自然的美,这一切都源于自然、自然是伟大的、是神奇的,它与生活是那么的近,那么的紧。
品味自然,不就同时品味生活了吗?
【写作技巧】一篇好的文章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穿穷,要具有哲理启发性。
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
你看,在上面一段文字中,作者在结尾巧妙发问,引发读者思考,将文章的意蕴加以深入思考的深刻性与独特性。
为何千年的文化积淀却让我们越发地功利与短视?为何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沐浴着文明,却在心中滋长着狭隘?米卢与孔明,我们的对待又为何如此不公?我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怎样对待忘记与铭记? (《米卢与孔明》)
【写作技巧】结尾处一连串的发问是作者对社会、对文明经过深邃而理性思考和深沉品味之后的升华,令人深省,引人警醒,催人奋发。
原来,我们真的应该好好重新审视“怎样对待忘记与铭记”这一话题了。
发问结尾要注意设问、反问的目的是抒发真情实感,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七、言为心声,呼唤号召
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
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当你把爱给他人时,你也获得了莫大的幸福。
要相信,只要人人都奉献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把爱心带给他人》)
二十一世纪,我们是祖国的春天,热情奔放是我们的性格,我们不需要守那些规矩,打破陈规,让我们脑中的那团热情火燃烧得更猛烈,把我们的笑声、爱心串在一起,让全世界笼罩在爱之中。
要笑就笑个痛痛快快,要哭就哭个歇斯底里,不要压抑自己,不要让那陈旧的观念束缚着,不要随便改变自己,请记住我的名言,“我就是我,给我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
”
(《给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
【写作技巧】考场作文讲究情感真挚,要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
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在文章结尾发出真挚的呼唤,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真善美,一起去鞭挞假恶丑。
上面小作者真情呼唤,言为心声,表现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第二段小作者言词急切,个性十足,表情
达意毫无遮掩,向所有的同龄人发出了真情的呼唤,有力地突出了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八、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一个向人间启示“春华秋实”的哲理的人,那认真严肃就是他赠予耕耘者的表情;
一个为过路行人送上明灯,递上水囊的人,他就把温馨作为表情送给了陌生人;
一个面对敌手能“相逢一笑”的人,大度和宽容必将永远挂于脸上。
哦,年轻的朋友,你还在望着我呢,不知我草草写下的这些零乱的意思,可触及脸所蕴含的真谛了吗?
(《脸的真谛》)
【写作技巧】三个情景,三种表情,让人联想,让人思索回味。
作者在结尾通过三幅画面的叠加重合和最后一句自然亲切的发问启发引导读者用心去触摸“脸的真谛”,因为,脸的内涵其实是“可以通过感觉领悟的”。
以上是几种主要的结尾方式,实际上远不止这些,具体运用时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和文体特点灵活掌握。
(2009年江苏卷)作文。
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
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
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审题点拨】这道作文题就是人们常说的“新材料作文”,其一般形式是“材料+命题”。
材料的作用主要是提醒而非限制,这样既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又可以帮助考生打开思路。
“品味”,在这里是个动词,可解释为“理解”“体会”“玩味”等,所以写作的主要内容应是对“时尚”的观察和思考。
核心对象是“时尚”,这个词语涉及的范围很广,所以可写的内容和角度是很多的。
时尚往往是新潮流。
时尚的核心是新颖,时尚的生命是创新,推陈出新是社会前进的原动力;在时尚的传播过程中,总少不了一群人,他们有勇气、有智慧,为时尚的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社会不断涌现新时尚,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社会增添了色彩和活力。
当然,不一定时尚的就是好的。
有的时尚是流俗的,有的时尚是低俗的,有的时尚甚至是反动的。
所以,面对时尚,我们需要冷静,不能一味跟风,需要寻找真时尚,追寻永恒的时尚。
品味时尚
□江苏一考生
时尚,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定义。
南唐后主李煜酷爱小脚,裹小脚成了当时女性的时尚,并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初;今天,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LV的包包、保时捷的跑车、一掷千金的灯红酒绿成为了一种时尚。
但这种时尚仅仅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构成的新的物质而已,经不起人们的品味,虚华时尚的背后是更加空虚的心。
真正的时尚应该犹如一壶上好的铁观音,经得起沸水
一遍又一遍的冲泡依然能够沁人心脾,耐人品味。
人世间,千变万化而又亘古不变,最枯燥乏味而又最经得起品味的莫过于历史了。
王侯将相也好,山野村夫也罢,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
时尚在变化着,不变的却是历史,品味历史便是品味最长久的时尚。
我梦想有一天能走进哥萨克的故乡,看一眼由因为不愿意世界上再出现第二座类似建筑而被沙皇挖掉双眼的设计师设计出来的克里姆林宫,亲吻一下半个世纪前把成千上万优秀的俄罗斯儿女直接送上前线的红场。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克里姆林宫美丽依然,红场上似乎还回荡着雄壮的《莫斯科保卫者之歌》,伏尔加河默默地记录着这里所发生的一切。
而今,只有流淌了不知道多少年的伏尔加河在向我们静静地诉说着拿破仑的大军是如何倒在莫斯科的严寒之下的;博克元帅又是如何从莫斯科退回的,虽然他和他的中央集团军群已经看到了克里姆林宫的尖顶。
伏尔加河也向我们诉说了苏联红军的10次斯大林突击,从莫斯
科到基辅,从华沙到维也纳,从贝尔格莱德到柏林,一百万的苏联红军长眠在了异国的土地上。
一百万优秀的苏联儿女带来的是大片惨遭战火蹂躏的土地的解放,带来的是红场上的礼炮,带来的是一个从战火中重新站立起来的苏联。
我梦想有一天能走近尼布甲尼撒大帝,走进古代巴比伦王国,走进号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在底格里斯河上烤着刚从河里钓上来的鱼,吃着巴格达盛产的椰枣,呼吸着从历史深处刮来的风。
虽然今天的伊拉克战火不断,虽然生活在厚重历史之上的伊拉克人民每天在为生存而挣扎着,虽然挥舞着军刀的尼布甲尼撒大帝的手臂已在战火中灰飞烟灭,但伊拉克人民的鲜血和泪水依然记录着难忘的历史。
我梦想有一天能走进耶路撒冷,看一眼这座诞生了世界两大宗教的圣城。
走进阿克萨清真寺,探究穆斯林心中那股强大异常的宗教力量,感受伊斯兰世界斋月的肃穆。
还要走进饱受苦难的犹太人心中的圣地——哭墙,感受能够将全世界犹太人凝聚在一起的巨大力量,感受能够在五次中东战争中都能反败为胜的神奇力量。
还要走进辛德勒的墓地,感受犹太人的知恩图报。
耶路撒冷,犹如从历史中走来的老者,无奈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们在互相残杀,留给后人的只有千年一叹。
历史是永久的时尚,是最经得起品味的时尚,是亘古不变的时尚。
我还梦想有一天能走近尼罗河、泰姬陵、玛雅人的金字塔、撒哈拉腹地的原始部落,去品味历史,品味时尚。
1.(2010年南昌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高中学习阶段,我们遇到过许多文学人物形象,如: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周朴园、格里高尔、陈奂生。
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性格特征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引发过我们不少思考,催生了我们许多想像。
请选择上述人物中的一位,自主立意(可以鉴赏评价人物形象,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展开想像对故事进行新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审题点拨】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考生审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写作对象应该是材料中提到的四个文学人物形象中的一个,即考生要从玛蒂尔德、周朴园、格里高尔、陈奂生这四个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来写。
如果写其他文学人物形象,则要降一个等级评分;如果写的是非文学人物形象,则按四类卷给分。
(2)立意时可从三个方面思考:或鉴赏评价人物形象,写成文学评论,但不能评论作品的情节、主题、写作技巧等;或阐述自己的思考,写成通常意义的议论文,联系现实展开论述,弘扬美德,针砭时弊;或展开想像,新编故事,写成记叙文。
莫做中国的“路瓦栽夫人”
□马国川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出身于平民家庭,对自己的生活境遇极为不满,梦想过上像上流社会的贵夫人那样的豪奢生活。
因为能借到一件精美的钻石项链参加舞会而高兴得心都快跳出来了,可是她却把项链弄丢了,从此背上一笔巨大的债务,辛苦劳作了整整十年才偿清债务,结果发现借来的项链是一个不值钱的假项链!为了一时的虚荣,她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和人生最宝贵的青春!
这个教训是惨重的,让我们明白,在没有相应经济实力的时候,就去习惯使用奢侈品,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控制不了对奢侈品的欲望,那将会得到和“路瓦栽夫人”一样的下场。
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奢侈品市场价值约为2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销售总额的3%,这说明中国已走进了可以容纳甚至推崇奢侈品的时代。
那么,究竟都是谁在中国消费奢侈品?他们是25岁至30岁的中国年轻人。
这个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很难形成规模的年轻的奢侈品消费群体正在中国快速成长。
而在国外,奢侈品的主要消费群是30岁至40岁的成年人,他们已经是很成熟的消费群。
在欧
洲,人们对奢侈品的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但前提是他们拥有可以支配的财富,很自然地就去购买一些相对昂贵的成衣、晚礼服、饰品等,而不会把它当成炫耀的资本。
而在中国,人们如果花大量的钱购买一件物品,总会觉得它是一种投资,那些不具备经济实力的人花大量的钱购买一件物品是想让自己拥有梦想中的生活方式的感觉,也就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与国外的奢侈品市场不同,中国越来越多缺乏经济实力的年轻人,也在为各种奢侈品透支自己的薪水。
登喜路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德奕宁说,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不够成熟,“一些经济能力并没达到消费奢侈品水平的年轻人,为了圆奢华梦也在消费奢侈品。
我听过一些年轻人买不起几万块钱的服装,也要买几千元的钱包甚至两千元一把的裁纸刀来表现自己的品位,这有可能是虚荣心的作用”。
在中国,年轻人购物的奢侈倾向已经越来越明显,但购买奢侈品应该还是个新兴的现象。
现在的中国市场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金钱,另一个是文化。
对中国人来说,财富的拥有只是刚刚开始,如何使用这些财富,也是需要学习的。
所以,消费文化是很重要的。
年轻人因为虚荣心去购物,是一种非常不成熟的消费心态,也反映了我们消费文化的不成熟。
我们要建设理性的消费文化,远离虚荣,以免成为中国的“路瓦栽夫人”。
我们应该追求更有品位的生活,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而不是追求虚荣消费。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或许有一天我们终究会懂得,那些丢掉的“朴素”,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奢侈”。
【点评】本文由路瓦栽夫人的故事引起了对现实的思考,针砭时弊,论点明确,议论精当,结尾部分倡导建设理性的消费文化,并且说“那些丢掉的‘朴素’,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奢侈’”,深化主题,让人读后不禁掩卷深思。
2.(2010年湖南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电影《赤壁》(下)中有这样的台词,当诸葛亮借东风成功时,鲁肃夸诸葛亮样样精通,诸葛亮说:“什么都略懂一点,生活才多彩一点。
”
的确,在生活中,有时候只有“什么都略懂一点”,才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
你对此有何高见?
请以“略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审题点拨】此题属于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立意,一般只要求扣住话题即可,但有时也必须考虑引出话题的材料。
此题命题者的态度其实已相当明确,材料及其后的评述,都表达着相同的意思,即对“略懂”的肯定,而不是否定。
在明确立意的大方向后,考生需要将话题化大为小,如略懂知识、略懂人生、略懂哲学等。
百花齐放才是春
□李艳萍
一朵牡丹,虽然华贵,但却只能孤芳自赏;无数花草,虽然普通,却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题记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面对爱情,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态度;面对知识的海洋,我却不愿只取一瓢饮。
我渴望拥有更多,即使不能全部理解透彻,但每样略懂一些,也大有益处。
童年,单纯而烂漫的年代。
手捧着安徒生童话,为丑小鸭终于变成白天鹅的美好结局而热泪盈眶。
借助安徒生那只神奇的笔,我初步懂得了什么是善良。
少年,神奇而多梦的年代。
依在父亲的身旁,听父亲讲故事,我知道了孔融让梨的故事、黄香温席的传说。
父亲的教诲,让我初步懂得了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孝顺。
今天,我已踏入人生的青年时代。
在这灿烂的春光中,我最喜欢驾驶我的思维之舟,扬起我的想像之帆,在文学的长河里徜徉。
瞧,对面驶来李白的船,他正
在高声吟诵着他那些不朽的诗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温婉,让我第一次明白了什么是浪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让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豪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无价的尊严。
离开李白,我的思维之舟停靠在赤壁边,我看见东坡先生正身披蓑衣从蒙蒙烟雨中走来,他一会儿满面泪痕地低吟着“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会儿又抬起头来,仰首苍天,高声呼喊“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再过一会儿,我看见他脸色平静地走到长江边,久久凝望着滚滚东流的江水,语调平稳地高唱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哦,从东坡先生留下的精彩华章里,我懂得了怎样面对人生的磨难。
离开古代,我的思维之舟驶入近代的历史长河。
站在船头,眺望中华大地,满目疮痍。
敌人如恶魔,露着尖利的獠牙,撕咬着我的祖国母亲。
我听到了母亲痛苦的呻吟,但我也听到了儿女们奋起的呐喊,他们高举着红色的旗帜,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无数的英雄儿女牺牲了,无数的热血抛洒了,无数的热泪流淌了,血和泪冲开了黑暗的时代,迎来了母亲的新生。
一部近代史,让我明白了爱国的真正含义。
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
知识的大海无穷无尽,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但我们可以张开我们的双臂,投身于知识的海洋,去取一瓢又一瓢的知识之水,用来灌溉我们生命中万紫千红的鲜花,为我们的人生装扮出一个绚丽而灿烂的春天。
【点评】本文紧紧围绕“略懂”这一话题,从知识的角度切入,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虽然不能专门懂得一门或几门知识,但略懂各类知识对人生及成长产生的重要影响的道理。
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本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的事理说得具体可感。
本文对材料的处理独具特色,或直接引用,或具体描述,或概括叙述,给文章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