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精美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精美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学会设计模拟实验,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测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模拟实验的理解。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教学难点:学会设计模拟实验,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地球仪,大头针,电筒、乒乓球。
视频:傅科摆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猜想假设
1.谈话:白天过后总是夜晚,夜晚之后总是白天。
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为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古希腊的费罗劳斯、海西塔斯就提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假说;而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却认为是太阳在绕地球旋转。
2.提问:关于昼夜交替,同学们认为谁说得对呢?
3.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做出假设。
生:地球绕太阳公转
生:地球自转
生:太阳绕地球转
生:地球绕太阳公转并自转
二、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
1.学生阅读书本第29面图文,掌握实验方法。
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并明确各种实验器材的作用。
3.教师安全提示:使用手电筒进行实验时,不要让手电筒发出的光直接照射自己或同学的眼睛,以免损伤视力。
4.发放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现象。
6.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三、收集资料,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测和分析
1.教师播放视频——傅科摆的故事
2.提问: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傅科摆的故事告诉我们: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四、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1.根据上面的猜测、分析和视频,教师做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演示实验。
2.讲述:通过分析和实验,我们知道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从而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一圈刚好是一天。
五、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地球自转一圈刚好是一天。
小学科学教学环节方法解读
(一)质疑环节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以及学生自我质疑等多种交互关系。
质疑的目的是为了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发现所要学的知识,通过各种质疑渠道和学生的积极思维,完成科学学习任务,达到科学教学目标,多渠道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做学习的主人。
学法指导:
1.学会抓住重点,巧妙疑问。
2.指导能够大胆质疑。
3.学会带着疑问去查阅资料变有疑为无疑。
4.能够将生活中的小疑问通过学生间的质疑利用科学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5.通过质疑,能够解释一些现象,培养敢于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在学习了“探索宇宙”一文,了解了宇宙的奥秘,认识了探索宇宙的意义。
6.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二)自学环节自学的目的在于学习科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探究的技能和技巧,并改变以往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信息流程为教师——学生的双向交互的信息流程的学习模式,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强化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习能力。
学法指导:
1.学会阅读课文,根据导学提纲分析重点、难点。
2.学会理论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通过学习“巧妙的结构“能够对常见建筑物分类:
电视塔——屋架结构,凉亭——支柱结构,大坝——实心结构
3.学会实验操作,能独立完成一些小制作
4.学会科学活动的过程、分类。
5.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
初步学会整理信息的方法。
(三)交流环节交流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习效果,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