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
1.案例一
1)现代社会资源配置主要方式和手段是什么?
●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
但计划和市场只是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俩种主要方式和手段,它们本身不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请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国家发展改委《通知》的合理和否?
●合理●价格机制是市场若干机制中核心机制。
它是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形式。
价格的变动必然引起供求的变动,而供求的变动反过来又引起价格下降。
●个量平衡的总和构成总量平衡,且同时构成结构平衡。
因此,要保持煤电的总量平衡。
要求:一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市场供求均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动实现。
二是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功能。
2.案例二
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
你认为垄断和竞争且存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垄断或国家垄断且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
商品生产和商品
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
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
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面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
●不存在“绝对的垄断”。
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且有多变性。
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
●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
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
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能够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且不能消除竞争,垄断和竞争且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3.案例三
请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上述观点是否正确,且说明理由。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科学地分析劳动的形态和本质。
能够见得,劳动价值论的本质依在。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劳动形态发生了极大改变,以致使劳动为标志,致使经济只是改变了劳动的形态。
没有改变本质●知识劳动仍然是人类劳动,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只是脑力消耗的
比重明显大于体力的耗费。
●知识劳动表当下生产力的三要素上没有改变其劳动的性质。
一是劳动和劳动主体本身仍然是体力和智力的耗费,劳动主体知识具有更高智能的劳动者。
二是劳动工具更为先进,电子化、自动化的生产工具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广泛运用,但归根结底仍是人手的延伸,三是劳动对象进一步拓展。
新能源、新材料逐渐发现合成材料等新的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极大扩展,但这仍是劳动者作用其上的物质形态,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均是活劳动的“吸收器”
1)什么是资本?资本有哪些特征和属性?
2)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3)货币转化资本的界限是什么?货币在特殊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就变成了资本。
4)请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上述现象的合理和否?
●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后认为上述现象是合理的。
因为,无论合法的个人收入仍是不合法的个人收入,都体现了个人收入除了按劳分配的部分外仍包括股息、红利等形式的投资收入、运营收入和风险收入等。
4)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民营资本家他们的运营活动是否存
在剥削?
●民营资本家的运营活动不存在剥削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坚持按劳分配;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决定了我国对收入分配进行按劳分配;旧时分工和劳动差别的存在以及现阶段劳动仍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是决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依据;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了社会主义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