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理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某学生欲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请填写下列空白:
(1)用标准的盐酸滴定待测的NaOH溶液时,左手握酸式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____,直到因加入一滴盐酸后,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并____为止。
(2)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所测NaOH溶液 浓度数值偏低的是_____。
【解析】
【详解】该原电池的原理反应为 ,单质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作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Zn-2e-=Zn2+,不活泼的金属铜作该电池的正极,氢离子在正极得电子被还原为氢气,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e-=H2↑,
故答案为:负;Zn-2e-=Zn2+;氧化;正;2H++2e-=H2↑;还原;
三、实验题
故答案为:CO(g)+1/2O2(g)=CO2(g) △H=67.2kJ/mol;67.2;
15.下列物质中①NaCl溶液、②NaOH、③H2SO4、④Cu、⑤CH3COOH、⑥NH3·H2O、⑦CO2、⑧CH3CH2OH、⑨H2O,其中___是电解质,___是非电解质,___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如果使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故平衡不移动。
14.25℃,1.01×105Pa下,4g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放出9.6kJ热量,则表示CO燃烧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CO的燃烧热为______kJ/mol。
【答案】(1).CO(g)+1/2O2(g)=CO2(g) △H=67.2kJ/mol(2).67.2
故答案为:②③⑤⑥⑨;⑦⑧;①④;
16.如下图所示的原电池:当电解质溶液为稀H2SO4时,回答下列问题:
Zn电极是____(填“正”或“负”)极,其电极反应为_____,该反应是____(填“氧化”或“还原”,下同)反应;Cu电极是_____极,其电极反应为________,该反应是____反应。
【答案】(1).负(2).Zn-2e-=Zn2+(3).氧化(4).正(5).2H++2e-=H2↑(6).还原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根据化学反应速率公式计算是解答关键。
4.在25℃时,0.01mol·L-1NaOH溶液的pH值是
A.2B.13C.12D.10
【答案】C
【解析】
【详解】氢氧化钠 强电解质,属于一元强碱,故25℃,0.01mol·L-1NaOH溶液pH值= 。
答案为C。
5.我们仿照pH来定义pOH,即:pOH=-lgc(OH-),则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综上所述,属于吸热反应的是②⑤⑦。
答案为A。
2.在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H3COOH H++CH3COO-,加入少量下列固体物质能使平衡向左移动的是
A. NaClB.Na2CO3C.CH3COONaD. NaOH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能使平衡向左移动说明加入下列物质后能抑制醋酸的电离,如果含有相同的离子能抑制醋酸的电离,如果固体和氢离子或醋酸根离子反应则促进醋酸电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0×10-11mol·L-1,说明水的电离被抑制,溶液可能是酸溶液也可能是碱溶液,据此分析。
【详解】A.Al3+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碱性条件下不能大量共存,故A不符合题意;
B.该组离子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均不反应,可以大量共存,故B符合题意;
【解析】
【详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加入Na2SO4,增大溶液中离子浓度,导电性增强,且不影响H2和O2的生成,故A不选;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加入NaNO3,增大溶液中离子浓度,导电性增强,且不影响H2和O2的生成,故B不选;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加入KOH,增大溶液中离子浓度,导电性增强,且不影响H2和O2的生成,故C不选;
故选D。
【点睛】沉淀转化的实质实际上是溶解平衡的应用,即由于改变了某离子的浓度,破坏了溶解平衡,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利用溶解平衡,可以使反应向我们希望的方向进行。
7. 某金属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的原电池中,锌为原电池的负极,则金属可能是
A. 铝B. 铜C. 铁D. 镁
【答案】C
【解析】
【答案】(1).②③⑤⑥⑨(2).⑦⑧(3).①④
【解析】
【详解】电解质是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一般酸、碱、盐,金属氧化物和水是电解质,非电解质是在上述两种状态下均不导电的化合物,一般非金属氧化、大多有机物、某些氢化物是非电解质,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①NaCl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②NaOH强碱为电解质,③H2SO4酸是电解质④Cu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⑤CH3COOH属于酸,是电解质,⑥NH3·H2O是碱属于电解质,⑦CO2、非金属的氧化物为非电解质,⑧CH3CH2OH有机物为非电解质,⑨H2O为电解质,综上②③⑤⑥⑨是电解质,⑦⑧是非电解质,①④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11.下列各变化的方程式中,属于正确的水解反应的是
A. +H2O⇌H3O++NH3↑B. +OH-⇌H2O+
C. CH3COOH+H2O⇌CH3COO-+H3O+D. +H2O⇌ +OH-
【答案】D
【解析】
【分析】
水解是指可水解离子和水反应生成弱电解质和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
【详解】A.铵根和水反应生成氨水和氢离子: ,A错误;
【详解】A、氯化钠和醋酸不反应也没有相同的离子,不能使平衡移动,故A错误;
B、碳酸钠能和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促进醋酸的电离使平衡向右移动,故B错误;
C、醋酸钠和醋酸有相同的阴离子醋酸根离子,能抑制醋酸的电离,能使平衡向左移动,故C正确;
D、NaOH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和醋酸电离出的氢离子反应生成水,能促进醋酸的电离使平衡向右移动,故D错误;
(3)如果使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平衡_________移动。
【答案】(1).加深(2).向左(或向逆反应方向)(3).不
【解析】
【分析】
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原理判断条件改变时,平衡的移动。
【详解】(1)反应正方向为放热反应,如果升高温度,反应逆向移动,平衡混合物的颜色加深;
(2)如果加入一定量的H2,反应逆向移动,即平衡向左移动;
B.常温时c(H+)=1×10-7mol/L的溶液显中性,若温度升高如100 时,中性溶液中c(H+)=1×10-6mol/L,故B不符合题意;
C. CH3COONa为强碱弱酸盐,在溶液中水解使溶液显碱性,故C不符合题意;
D. pH=pOH,则c(H+)= c(OH-),溶液一定显中性,故D符合题意;
D.碳酸盐有部分比较稳定,不能自发分解,如碳酸钙,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对熵增和焓减要理解,物质三态,由固态—液态---气态是一个熵增加的过程,分子数增多也是熵增加的过程。正确理解熵判据和焓判据。
10.如图所示各容器中盛有海水,铁在其中被腐蚀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A. ④>②>①>③B. ②>①>③>④C. ③>②>④>①D. ④>②>③>①
A. 由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一元酸跟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所形成的溶液
B.c(H+)=1×10-7mol/L的溶液
C.0.1mol·L-1CH3COONa溶液
D.pH=pOH的溶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A.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一元酸跟氢氧化钠溶液混合,酸碱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盐,若为强酸则盐溶液显中性,若为弱酸则盐溶液显碱性,故A不符合题意;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加入CuSO4,电解CuSO4溶液时一极析铜,另一极产生氧气,不是电解的水,故D选;
故选:D。
9.碳酸铵(NH4)2CO3在室温下就能自发的分解产生氨气,对其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酸铵分解是因为生成了易挥发的气体,使体系的熵增大
B. 碳酸铵分解是因为外界给予了能量
C. 碳酸铵分解是吸热反应,根据能量判据不能自发分解
【解析】
【详解】燃烧热是指在1.01×105Pa下,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产生稳定产物时的反应热,4g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放出9.6kJ热量,则1molCO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CO的燃烧热为67.2kJ/mol,燃烧热的化学方程式为CO(g)+1/2O2(g)=CO2(g) △H=67.2kJ/mol,
D. 碳酸盐都不稳定,都能自发分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A、碳铵自发分解,是因为体系由于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成而使熵增大,故A正确;
B、碳酸铵在室温下就能自发地分解,不需要外界给予了能量,故B错误;
C、有些吸热反应也可自发,而焓变不是自发反应的唯一因素,根据焓判据,吸收能量的反应是非自发的,所以不能用焓判据判断,故C错误;
故选C
3.一定条件下氨的分解反应2NH3 N2+3H2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内进行,已知起始时氨气的物质的量为4mol,5s末为2.4mol,则用氨气表示该反应的速率为
A.0.32 mol·L-1·s-1B.0.16 mol·L-1·s-1
C.1.6 mol·L-1·s-1D.0.8 mol·L-1·s-1
B.碳酸氢根的水解方程: ,B错误;
C.醋酸不能水解,故C错误;
D.碳酸根的水解反应: ,D正确;
答案选D。
12.若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0×10-11mol·L-1,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Al3+、Na+、 、Cl-B.K+、Na+、Cl-、
C.K+、Na+、Cl-、 D.K+、 、 、
A.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就直接注入标准盐酸
【答案】A
【解析】
由图可知④是电解池,铁是阳极,腐蚀速率最快;②中Fe为原电池的负极被腐蚀,腐蚀速率也较快;③中铁为原电池的正极,被保护,不被腐蚀;①属于金属铁的化学腐蚀,腐蚀速率较慢;则腐蚀时由快到慢的顺序是④>②>①>③,故选A。
点睛:注意不同条件下金属腐蚀的快慢:电解原理引起的腐蚀>原电池原理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有防护腐蚀措施的腐蚀。
化学选修4(理科)试卷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1 C-12 O-16;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①液氨气化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③稀释浓硫酸④氨催化氧化生成NO⑤氯酸钾分解制O2⑥酸碱中和生成水⑦氯化铁溶于水显酸性
A.②⑤⑦B.①③④C.①②⑤D.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液氨气化,为物理变化,吸收热量;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五水合硫酸铜分解,为吸热反应;③稀释浓硫酸,为物理变化,溶解放热;④氨催化氧化生成NO,为放热反应;⑤氯酸钾分解制O2,为吸热反应;⑥酸碱中和生成水,为中和反应,反应放热;⑦氯化铁溶于水显酸性,为水解反应,正方向吸热。
故选:D。
6. 当固体AgCl放在较浓的KI溶液中振荡时,部分AgCl转化为AgI,其原因是.( )
A. AgI比AgCl稳定B. 氯的非金属性比碘强
C.I-的还原性比Cl-强D. AgI的溶解度比AgCl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固体AgCl放在较浓的KI溶液中振荡时,则部分AgCl转化为AgI,发生AgCl+I−=AgCl+Cl−,可知溶解度AgI<AgCl,与离子的还原性、氧化性及AgX的稳定性无关,
【分析】
【详解】因金属活泼性为Mg>Al>Fe>Cu,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则该金属为Fe或Cu,但Cu与盐酸不反应,只有Fe符合,故选C。
8.用电解水的方法分析水的组成时,需要加入一些电解质以增强水的导电性,不宜加入的物质是
A.Na2SO4B.NaNO3C.KOHD.CuSO4
【答案】D
C. 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均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C不符合题意;
D. 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碱性条件下不能大量共存,故A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3.在一定条件下,下列反应达到化学平衡:2HI(g)⇌H2(g)+I2(g);△H>0
(1)如果升高温度,平衡混合物的颜色_________;
(2)如果加入一定量的H2,平衡__________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v=△c/△t计算氨气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
【详解】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量来表示。反应进行到5s时,消耗氨气的物质的量是(4mol-2.4mol)=1.6mol,所以用氨气表示的反应速率是(1.6mol/2L)÷5s=0.16 mol·L-1·s-1,故选B。
(1)用标准的盐酸滴定待测的NaOH溶液时,左手握酸式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____,直到因加入一滴盐酸后,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并____为止。
(2)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所测NaOH溶液 浓度数值偏低的是_____。
【解析】
【详解】该原电池的原理反应为 ,单质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作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Zn-2e-=Zn2+,不活泼的金属铜作该电池的正极,氢离子在正极得电子被还原为氢气,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e-=H2↑,
故答案为:负;Zn-2e-=Zn2+;氧化;正;2H++2e-=H2↑;还原;
三、实验题
故答案为:CO(g)+1/2O2(g)=CO2(g) △H=67.2kJ/mol;67.2;
15.下列物质中①NaCl溶液、②NaOH、③H2SO4、④Cu、⑤CH3COOH、⑥NH3·H2O、⑦CO2、⑧CH3CH2OH、⑨H2O,其中___是电解质,___是非电解质,___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如果使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故平衡不移动。
14.25℃,1.01×105Pa下,4g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放出9.6kJ热量,则表示CO燃烧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CO的燃烧热为______kJ/mol。
【答案】(1).CO(g)+1/2O2(g)=CO2(g) △H=67.2kJ/mol(2).67.2
故答案为:②③⑤⑥⑨;⑦⑧;①④;
16.如下图所示的原电池:当电解质溶液为稀H2SO4时,回答下列问题:
Zn电极是____(填“正”或“负”)极,其电极反应为_____,该反应是____(填“氧化”或“还原”,下同)反应;Cu电极是_____极,其电极反应为________,该反应是____反应。
【答案】(1).负(2).Zn-2e-=Zn2+(3).氧化(4).正(5).2H++2e-=H2↑(6).还原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根据化学反应速率公式计算是解答关键。
4.在25℃时,0.01mol·L-1NaOH溶液的pH值是
A.2B.13C.12D.10
【答案】C
【解析】
【详解】氢氧化钠 强电解质,属于一元强碱,故25℃,0.01mol·L-1NaOH溶液pH值= 。
答案为C。
5.我们仿照pH来定义pOH,即:pOH=-lgc(OH-),则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综上所述,属于吸热反应的是②⑤⑦。
答案为A。
2.在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H3COOH H++CH3COO-,加入少量下列固体物质能使平衡向左移动的是
A. NaClB.Na2CO3C.CH3COONaD. NaOH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能使平衡向左移动说明加入下列物质后能抑制醋酸的电离,如果含有相同的离子能抑制醋酸的电离,如果固体和氢离子或醋酸根离子反应则促进醋酸电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0×10-11mol·L-1,说明水的电离被抑制,溶液可能是酸溶液也可能是碱溶液,据此分析。
【详解】A.Al3+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碱性条件下不能大量共存,故A不符合题意;
B.该组离子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均不反应,可以大量共存,故B符合题意;
【解析】
【详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加入Na2SO4,增大溶液中离子浓度,导电性增强,且不影响H2和O2的生成,故A不选;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加入NaNO3,增大溶液中离子浓度,导电性增强,且不影响H2和O2的生成,故B不选;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加入KOH,增大溶液中离子浓度,导电性增强,且不影响H2和O2的生成,故C不选;
故选D。
【点睛】沉淀转化的实质实际上是溶解平衡的应用,即由于改变了某离子的浓度,破坏了溶解平衡,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利用溶解平衡,可以使反应向我们希望的方向进行。
7. 某金属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的原电池中,锌为原电池的负极,则金属可能是
A. 铝B. 铜C. 铁D. 镁
【答案】C
【解析】
【答案】(1).②③⑤⑥⑨(2).⑦⑧(3).①④
【解析】
【详解】电解质是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一般酸、碱、盐,金属氧化物和水是电解质,非电解质是在上述两种状态下均不导电的化合物,一般非金属氧化、大多有机物、某些氢化物是非电解质,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①NaCl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②NaOH强碱为电解质,③H2SO4酸是电解质④Cu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⑤CH3COOH属于酸,是电解质,⑥NH3·H2O是碱属于电解质,⑦CO2、非金属的氧化物为非电解质,⑧CH3CH2OH有机物为非电解质,⑨H2O为电解质,综上②③⑤⑥⑨是电解质,⑦⑧是非电解质,①④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11.下列各变化的方程式中,属于正确的水解反应的是
A. +H2O⇌H3O++NH3↑B. +OH-⇌H2O+
C. CH3COOH+H2O⇌CH3COO-+H3O+D. +H2O⇌ +OH-
【答案】D
【解析】
【分析】
水解是指可水解离子和水反应生成弱电解质和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
【详解】A.铵根和水反应生成氨水和氢离子: ,A错误;
【详解】A、氯化钠和醋酸不反应也没有相同的离子,不能使平衡移动,故A错误;
B、碳酸钠能和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促进醋酸的电离使平衡向右移动,故B错误;
C、醋酸钠和醋酸有相同的阴离子醋酸根离子,能抑制醋酸的电离,能使平衡向左移动,故C正确;
D、NaOH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和醋酸电离出的氢离子反应生成水,能促进醋酸的电离使平衡向右移动,故D错误;
(3)如果使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平衡_________移动。
【答案】(1).加深(2).向左(或向逆反应方向)(3).不
【解析】
【分析】
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原理判断条件改变时,平衡的移动。
【详解】(1)反应正方向为放热反应,如果升高温度,反应逆向移动,平衡混合物的颜色加深;
(2)如果加入一定量的H2,反应逆向移动,即平衡向左移动;
B.常温时c(H+)=1×10-7mol/L的溶液显中性,若温度升高如100 时,中性溶液中c(H+)=1×10-6mol/L,故B不符合题意;
C. CH3COONa为强碱弱酸盐,在溶液中水解使溶液显碱性,故C不符合题意;
D. pH=pOH,则c(H+)= c(OH-),溶液一定显中性,故D符合题意;
D.碳酸盐有部分比较稳定,不能自发分解,如碳酸钙,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对熵增和焓减要理解,物质三态,由固态—液态---气态是一个熵增加的过程,分子数增多也是熵增加的过程。正确理解熵判据和焓判据。
10.如图所示各容器中盛有海水,铁在其中被腐蚀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A. ④>②>①>③B. ②>①>③>④C. ③>②>④>①D. ④>②>③>①
A. 由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一元酸跟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所形成的溶液
B.c(H+)=1×10-7mol/L的溶液
C.0.1mol·L-1CH3COONa溶液
D.pH=pOH的溶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A.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一元酸跟氢氧化钠溶液混合,酸碱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盐,若为强酸则盐溶液显中性,若为弱酸则盐溶液显碱性,故A不符合题意;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加入CuSO4,电解CuSO4溶液时一极析铜,另一极产生氧气,不是电解的水,故D选;
故选:D。
9.碳酸铵(NH4)2CO3在室温下就能自发的分解产生氨气,对其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酸铵分解是因为生成了易挥发的气体,使体系的熵增大
B. 碳酸铵分解是因为外界给予了能量
C. 碳酸铵分解是吸热反应,根据能量判据不能自发分解
【解析】
【详解】燃烧热是指在1.01×105Pa下,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产生稳定产物时的反应热,4g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放出9.6kJ热量,则1molCO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CO的燃烧热为67.2kJ/mol,燃烧热的化学方程式为CO(g)+1/2O2(g)=CO2(g) △H=67.2kJ/mol,
D. 碳酸盐都不稳定,都能自发分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A、碳铵自发分解,是因为体系由于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成而使熵增大,故A正确;
B、碳酸铵在室温下就能自发地分解,不需要外界给予了能量,故B错误;
C、有些吸热反应也可自发,而焓变不是自发反应的唯一因素,根据焓判据,吸收能量的反应是非自发的,所以不能用焓判据判断,故C错误;
故选C
3.一定条件下氨的分解反应2NH3 N2+3H2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内进行,已知起始时氨气的物质的量为4mol,5s末为2.4mol,则用氨气表示该反应的速率为
A.0.32 mol·L-1·s-1B.0.16 mol·L-1·s-1
C.1.6 mol·L-1·s-1D.0.8 mol·L-1·s-1
B.碳酸氢根的水解方程: ,B错误;
C.醋酸不能水解,故C错误;
D.碳酸根的水解反应: ,D正确;
答案选D。
12.若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0×10-11mol·L-1,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Al3+、Na+、 、Cl-B.K+、Na+、Cl-、
C.K+、Na+、Cl-、 D.K+、 、 、
A.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就直接注入标准盐酸
【答案】A
【解析】
由图可知④是电解池,铁是阳极,腐蚀速率最快;②中Fe为原电池的负极被腐蚀,腐蚀速率也较快;③中铁为原电池的正极,被保护,不被腐蚀;①属于金属铁的化学腐蚀,腐蚀速率较慢;则腐蚀时由快到慢的顺序是④>②>①>③,故选A。
点睛:注意不同条件下金属腐蚀的快慢:电解原理引起的腐蚀>原电池原理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有防护腐蚀措施的腐蚀。
化学选修4(理科)试卷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1 C-12 O-16;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①液氨气化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③稀释浓硫酸④氨催化氧化生成NO⑤氯酸钾分解制O2⑥酸碱中和生成水⑦氯化铁溶于水显酸性
A.②⑤⑦B.①③④C.①②⑤D.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液氨气化,为物理变化,吸收热量;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五水合硫酸铜分解,为吸热反应;③稀释浓硫酸,为物理变化,溶解放热;④氨催化氧化生成NO,为放热反应;⑤氯酸钾分解制O2,为吸热反应;⑥酸碱中和生成水,为中和反应,反应放热;⑦氯化铁溶于水显酸性,为水解反应,正方向吸热。
故选:D。
6. 当固体AgCl放在较浓的KI溶液中振荡时,部分AgCl转化为AgI,其原因是.( )
A. AgI比AgCl稳定B. 氯的非金属性比碘强
C.I-的还原性比Cl-强D. AgI的溶解度比AgCl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固体AgCl放在较浓的KI溶液中振荡时,则部分AgCl转化为AgI,发生AgCl+I−=AgCl+Cl−,可知溶解度AgI<AgCl,与离子的还原性、氧化性及AgX的稳定性无关,
【分析】
【详解】因金属活泼性为Mg>Al>Fe>Cu,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则该金属为Fe或Cu,但Cu与盐酸不反应,只有Fe符合,故选C。
8.用电解水的方法分析水的组成时,需要加入一些电解质以增强水的导电性,不宜加入的物质是
A.Na2SO4B.NaNO3C.KOHD.CuSO4
【答案】D
C. 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均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C不符合题意;
D. 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碱性条件下不能大量共存,故A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3.在一定条件下,下列反应达到化学平衡:2HI(g)⇌H2(g)+I2(g);△H>0
(1)如果升高温度,平衡混合物的颜色_________;
(2)如果加入一定量的H2,平衡__________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v=△c/△t计算氨气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
【详解】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量来表示。反应进行到5s时,消耗氨气的物质的量是(4mol-2.4mol)=1.6mol,所以用氨气表示的反应速率是(1.6mol/2L)÷5s=0.16 mol·L-1·s-1,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