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3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2013年高考题(新课标全国卷Ⅱ)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 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 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 花的?请简要分析。 答: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 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 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把握物象精髓,理解托物言志
• 1、准确把握手法,明确物象内涵。 • 物象指咏物诗描写的事物。诗人在诗中一 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怀,往往借助象征、 比喻修辞通过诗歌中描写的事物来表达自 己的志向、情趣,这就是托物言志。 • 2、把握物象内容,体会物象特征。 • 理解物象,首先分析诗歌描写了物象的哪 些内容,然后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理()状态的植物, 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解析:还未展开 芳心
•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 解析:答案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 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 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 “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 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 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 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 自主自爱的品格。
• • • • • •
(天津卷)《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 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 [答案] (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 心的高洁。 • [解析] (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均为E级。 颔联主要从野菊的生长环境、际遇来表现野菊馨香、 高洁。
• • • • • • •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参考答案: 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等。 色彩:“碧”与“黄”映衬。 情感:喜爱之情。 解析:(2)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情感。
•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志趣?(3分) • 参考答案: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 脱俗。 • 解析:(3)考查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野菊 的形象隐含了诗人不媚俗邀宠,不孤芳自 赏,且狂放不羁的情怀。
2012年高考题
• • • • • • • 2012年高考浙江语文试卷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014年高考题
• (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 《商调· 黄莺儿》 • 赠燕 • [清]张漸 •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 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语呢 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 参考答案 • (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 •
《未展芭蕉 〉 译文 芭蕉未展,如同一段绿的透亮的蜡烛,还带着 早晨的丝丝清寒;它又如同一位娇羞怯寒的少女, 芳心未展。它像一封好的书札,里面写满了情思, 东风啊,你为什么那么好奇,那么调皮,偏要偷 偷的拆开一探究竟。 •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译文 • 春天来了,海棠枝间萌发出一重重的新绿,绿 满了整棵的树。有几点新红,那是未开的花蕾, 藏在绿叶之间,在春风中时隐时现。海棠啊,你 是爱惜你的芳心吧,所以尽管看到桃李早已在春 风中绽放花蕾,笑闹个不停,而你依旧淡定依然, 你是不会轻吐芳心的,你要等到那人才行。
• • • • • • •
(大纲卷) 《落叶》修 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 【试题】 •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和一、三两 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 •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 析 【参考答案】 1、“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 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 • 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 2、 对比,突出对落叶的感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