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人,福建祖-10文档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州人, 福建祖”
潮州人,福建祖”,这是一句在潮汕地区广为流行的俗语。
它给
我们传递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信息――潮汕人的先祖大部分是从福建移民而来的。
正因为如此,潮汕人又称福老人。
福建移民入潮的主要情况包括广府、客家、潮汕在内的岭南三大民系,其主干是秦以后的中原汉民族移民。
与广府民系、客家民系不同,潮汕人的移民路线,主要是从中原南下福建,再由福建入潮。
历史上,中原汉人由闽入潮主要有三次:两晋时期、隋唐时期、南宋末年。
三次大规模由闽入潮的中原汉民族,以其先进的文化,同化了除畲族之外的原有潮地百越居民,逐步形成以汉民族为主干的潮汕民系。
由闽入潮的移民,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为避战乱而入潮。
潮汕杜姓有6.24 万人,主要分布在澄海、普宁一带(陈泽、吴奎信主编:《潮汕百家姓》)。
唐安史之乱后,社会极不安定,为避战乱居住在福建莆田的杜竹轩兄弟四人迁居澄海莲阳。
因逢灾情,杜竹轩携带家眷迁居马山古洞寨,后又迁今普宁果陇,因此地处于驿道之边,恐后世遭兵祸,杜竹轩再迁今东栅居住。
其子杜西陇平定贼寇,捍卫家乡,杜氏子孙为了追念其功德,把村名改为西陇村。
杜西陇生五子。
二子迁居南海县(今南海市)一带,三子迁居丰顺县一带,四子迁居紫金县一带。
长子弘刚与五子平原留在西陇居住,杜弘刚和杜平原的后代又先后迁居普宁麒麟南坡管区溪头村、潮阳贵屿镇浮山村和海丰梅陇镇长港村。
潮汕薛氏“由唐末黄巢之乱,其族有避乱而南徙于福建宁化石壁乡
者”(《薛氏族谱》)。
后薛氏东徙至福建省东部沿海莆田,再由莆田入潮薛氏入潮,布点16 处,人口共计1.57 万人。
潮安庵埠杨姓乃宋代理学大师杨时后裔。
宋淳熙十年(1183 年),因避乱,
杨迪自福建莆田涵头乡石咬卵巷三厅内迁至揭邑北洋石桥。
庆元五年(1199 年),杨迪来庵埠定居,创业西陇乡(即今庵埠文里村)。
杨迪为庵埠杨氏始祖。
入潮罗氏,来自莆田毒树乡。
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下,官沙永镇巡检使罗安弃官携眷南下,进入饶平高堂镇军寨村。
后罗安三子罗万象留军寨,罗安与夫人黄氏及长子北山、次子盘谏及幼子迁往揭阳。
二是为官潮地,举家入潮。
潮汕昔年州县官员大都来自福建,有不少人在潮任官之后定居下来。
唐朝时期,来自晋江的吴驹为潮阳县县令,卸任后羡慕潮阳的风光形胜,选择潮阳芦溪筑室定居;唐懿宗时任潮州教官的莆田潘朝奉,任满后定居海阳龙溪。
两宋时期,选官一般不用本地人主政,因而闽人入潮为官更多。
“潮阳之有萧氏,自府君始也,萧洵为潮阳萧氏始祖” (《萧氏族谱》)。
萧洵为龙溪人,宋代端平年间(1234〜1236年)任潮阳县令。
任满后,萧洵深感当地民风淳朴,便在县城南桥择址而居。
经过不断繁衍,到明代,已成古潮邑八大姓氏(萧、姚、赵、郑、陈、林、李、蔡)首位。
潮阳洪氏,源自福建莆田,自始祖洪圭开基创业至今,已有1200 多年。
洪圭生于唐天宝五载(746 年),是中书省洪适之子。
广德二年(764 年),登进士后任潮州剌史。
洪圭对潮阳的山水风光情有独钟,便从莆田县涵头
携家眷到潮阳西北一个名叫“歧北”的地方(今铜盂镇的歧北村)创基,募夫垦荒,终成巨室,富甲潮郡。
潮汕翁氏先祖翁俊(约950〜1020年),福建莆田人,宋真宗景德元年,为潮州府学教授,卸任后落籍潮州海阳尖山(现属揭阳市)。
翁俊为翁氏入潮始祖,子孙繁衍潮汕各地。
有学者考证,北宋潮州知州已知籍贯者31人,其中福建为18人,占58%;南宋已知籍贯的91人,其中福建60 人,占66%。
此外,任职潮州通判、各县县令的福建人还有不少。
三是因平定叛乱,留守潮地。
唐高宗年间,泉州潮州间发生“蛮獠啸乱”。
随陈政、陈元光平乱的58姓移民,构成了潮汕民系的主干之一。
潮汕地区的陈姓人,大都认陈元光为开基祖。
如《饶平县志》谓:“入饶陈姓居民多为唐代开漳始祖陈元光派下。
”
四是为潮汕山水所吸引,举家迁潮。
宋代潮州八贤之一的卢侗,祖籍河北范阳,唐末五代初,其先祖为避战乱,由河北经河南进入福建,定居于福建九龙江(今龙海市)。
卢侗羡慕潮州山水秀丽,学风炽盛,遂以游学为名,来潮观光。
到潮州之后,他结交当地士子,交流读易心得,流连忘返,遂接来家小,安置于海阳县冠山(今澄海上华)。
宋仁宗庆历年间(1 041 〜1 048年),卢侗官拜国子监直讲,后历任柳州刺史、循州(治所在今惠州市)剌史、秘书省事。
告老返乡后,结庐于潮州西湖山。
普宁洪阳方姓的始祖是方瑶,为福建莆田的大家望族。
因金兵入侵,
方瑶昆弟游潮,途经潮阳厚屿(今普宁洪阳)时,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便携家眷来厚屿安家落户,衍殖子孙。
揭东县登岗镇方坑村方氏始祖方桃溪,于南宋年间经商入潮途经此地,看到方坑地理环境优美,既有山又有水,群山连绵,形态万千,故携家眷由福建莆田来此定居创业。
福建移民入潮的主要祖居地
据《潮州志?民族志》(稿本)和《澄海百家姓》两种资料统计,宋元两代移居潮汕的家族共有60 多个,其中北宋时迁入的有13 个,南宋时迁入的有28 个,
宋元间迁入的有13个,元代迁入的有11个(黄挺:《潮汕文化源流》)。
从祖居地来看,这些入潮的福建移民,有几种情况较为明显:
来自莆田。
查阅潮汕姓氏族谱,先祖来自福建莆田的,比比皆是:普宁洪阳、潮安仙庭、惠来以及揭东县登岗的方氏,澄海与揭阳渔湖的魏氏,潮安龙湖、揭阳曲溪的吴氏,澄海、潮阳井都以及揭阳白塔的姚氏,潮安庵埠杨氏,澄海与潮州卢氏,澄海唐氏,饶平丘氏,潮州邱氏,潮阳与澄海莲华镇、隆都镇的赵氏,潮阳沙陇、深浦的郑氏,澄海樟林的朱氏,等等。
缘何大多来自莆田呢?这是因为莆田是南下中原移民的中转站。
明朝建立后,由于连年战争,生产力受到大规模的破坏,人口明显减少,土地也相对减少,朱元璋乃采取奖励移民的政策,将农民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田多的地方。
潮州在明代已成了重要州县,而人口却不多,于是人们纷纷从北方南迁。
为了使这些移民能得到严格的管理,朝廷设立了管理机构,让那些想移民的百姓先在指定地点集中,编排队伍,等候官府发给凭照。
这些移民领到凭照后,才先后入潮。
莆田就是明朝“设局驻员”的移民管理机构的驻地。
除莆田外,由闽入潮的移民,有来自福建其他地方的。
潮阳萧氏来自龙溪,饶平吴氏来自诏安,饶平与潮安王氏来自漳浦,潮安铁铺陈氏来自晋江,李氏除来自莆田外还有来自晋江、同安、上杭、漳州的,潮阳吴氏也有来自晋江的。
陈姓为潮汕第一大姓,现有150 多万人,大部分是从福建移入。
作为第一大姓的陈姓,宗族十分复杂,迁徙路线也异常迂回曲折,归结起来主要有三派:陈政、陈元光一派。
也称“北庙派”或“龙湖派” (龙湖是陈元光之号)。
今福建云霄县,是陈元光最先的创居地,现在全县陈氏几乎是清一色的北庙派。
北庙派后
又迁居诏安、东山,而后入居饶平。
陈元光另一派入潮后裔是潮阳陈氏。
宋徽宗大观三年,陈政17 世裔孙陈
汤征登进士第,授博士,后谪潮阳令,陈汤征的后代便落籍当地。
澄海大东山与溪南十三乡、潮安田边陈氏,也属“北庙派”。
陈邕、陈洪进一派。
又称“南院派”。
这一派的人口很多。
潮安秋溪陈氏、澄海隆者前美陈氏,均属“南院派”。
江州义门派。
揭西县河婆陈氏,始祖“干七郎公”,自称出自“江州义门”。
其第22 世孙陈绍文曾主编《陈氏干七郎公谱》,言明世系渊源。
另外,义门大分家总账中有一条载:“陈育分得广东海阳庄。
”可作今潮州市陈姓人有些是出自义门的佐证。
“陈林蔡,天下居一半”,这是福建、台湾和潮汕流传的俗语。
根据
资料考证,现在居住潮汕的蔡姓人家,大部分迁自福建。
福建蔡氏的主流有两支,一为莆田系,一为建阳系。
莆田系的入闽始祖为蔡用元。
据莆田谱载:“族出淮西西路光州固始县,因乾符之乱,从王审知入闽据泉州。
及后王审知为闽王,徙(用元)居莆田,遂为莆田始祖。
”建阳系的入闽始祖为蔡炉,乾宁四年(897 年)任建阳县令,后定居建阳,是为蔡氏建阳始祖。
之后,建阳蔡氏向福建各地播迁,并向广东、台湾发展。
潮汕蔡氏,多出自莆田系,也有部分以蔡炉为始祖的建阳系。
此外,还有一些移民来自同一地方但不同派系。
潮汕姚氏皆迁自福建莆田,也就是“望出南安”的这一世系,主要有三派:
姚毓英派。
宋理宗淳祜二年(1242 年),福建莆田姚毓英到潮州任统制,任满之后于海阳县下外蒲都立基,乡名龙田(今属澄海市广益街道)。
姚毓英生有三子,长居玉窖乡(今称上窖,属澄海);次居本乡,三房派下子孙则尊祖命到外地开拓发展,其后裔散居潮州、潮阳、普宁、陆丰、惠来及汕头市各地。
另外,澄海的澄城、樟林、南畔洲、涂城、华富各乡镇的姚氏多是姚毓英派下子
孙。
姚孚派。
原居莆田绍溪村,乃姚氏入闽始祖姚天明第12 世裔孙。
姚孚的祖父姚粢于宋孝宗淳熙年间任潮阳县尉,任期届满时,恰逢沈师背叛朝廷,漳州一带朝廷军队和叛军互相争城夺池,姚粢回家受阻,暂居于潮阳县城城西。
战乱平息后,姚粢回莆田原籍,其子姚琳、孙姚孚留下来。
姚孚卜居江南古埕(今潮阳井都镇),姚琳到了晚年则回到莆田老家。
今潮阳姚氏多属姚孚派,后有部分迁往普宁、惠来、揭阳等地。
今潮阳两英镇古溪姚氏,则是姚粢的另一支系,姚元山被尊为古溪姚氏一世祖。
福源派。
据福建莆田的《虞舜姚公世系大族谱》和广东揭阳《继述堂姚氏族谱》记载,舜帝后裔姚福源,原居莆田县涵头村猪母巷大寨内,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 年)移居揭阳县磐溪都花树坑村(今揭东县白塔镇花坑村),开基肇族。
潮汕方氏,源出福建莆田。
方姓在潮汕的繁衍流布,主要有四支:一是普宁洪阳濂溪派系,始祖是方瑶。
明中叶,方瑶第 6 世裔孙方清隐由厚
屿迁居潮阳洋乌都仙港(今司马浦仙港村)。
二是潮安仙庭方氏派系。
开基祖为方动,原居福建莆田刺桐巷。
南宋绍兴年间,方动之兄方渐为官海阳县尉,方动随兄赴任。
后方渐改知梅州,方动并未随兄去梅州,而是在潮安居下来,并创业于诲阳县登云都沙埕(今潮安县浮洋镇仙庭乡)。
潮安县浮洋镇木井、陇头,庵埠竹围和内文方厝,江东镇樟厝洲,磷溪田厝,潮帅I 市内及东津,普宁涂洋,澄海信宁及外砂,汕头陈厝合方厝陇,丰顺东昭方氏,皆系方动后裔。
三是惠来方氏派系。
始祖为方骥之。
方骥之于宋孝宗淳熙十年授潮阳县丞,后调任东莞途中遇寇被害。
其子因无钱护柩归里,只得就地安葬,并落籍惠来。
明代,其裔孙方平野由惠来迁隆井都溪尾(今潮阳沙陇镇石坑)。
清康熙年间,方氏裔孙玉池由惠来赤澳迁黄龙都美林村(今两英镇美林)。
四是揭东县登岗镇涵涛方氏派系。
始祖为方真。
南宋理宗绍定六年,方真为避战乱,由莆田涵江来潮,卜居于揭邑桃都溪围涵涛(今登岗镇涵涛村)。
为不忘渊源根系,村名第一字取原“涵”字,第二字取有江必有涛之意。
清嘉庆十三年,方真第14 世孙方卢仕由涵涛迁于潮安浮洋镇南门桥村(今刘厝村)。
除上述四支主要流派之外,还有不少方氏派系。
同一姓氏但不同派系,来自不同地方。
吴姓在潮汕排第四大姓,约60 万人。
据现有资料,潮汕吴姓都是唐末以后从福建迁入的。
吴姓入闽,有多支,分别来自不同地方。
由闽入潮的最早一支:吴驹宗系。
吴驹是泉郡晋江吴荫的次子,唐光启三年(887 年)任潮阳令。
在任期间,吴驹察民情,重农桑,兴教化,勤政爱民,卓有政绩。
因乐于潮阳风土人情,遂创胪溪定居,成为潮阳吴姓开基始祖。
吴氏宗书《历世系书》诗日:“潮阳系出晋江公,作邑唐时来此中,肇创芦溪为鼻祖,本支百世不迁宗。
”吴驹入潮创业已有1100 多年,下传35 世,广布潮汕各县。
据《潮阳姓氏丛谈》载,该县(今分潮阳、潮南二区)吴姓人口共117416人,散布国内各地的29100 人,旅居港澳及世界各地约81700 人。
由闽入潮第二支:吴祭裔孙。
吴祭由河南入闽后居福建莆田县钱坡,其子嗣入潮始于12 世孙世吴鹏霄之后。
吴鹏霄长子吴定迁居潮州大吴,次子吴本迁居揭
东县曲溪,三子吴守迁居潮州枫溪。
他们都是在1237 年
为避乱同时来潮的。
吴祭裔孙入潮居住地还有:饶平高堂、东界、龙湾以及惠来溪洋,后吴姓又从饶平迁移至南澳、揭东炮台、普宁梅塘、涂洋等地。
由闽入潮第三支:吴延预宗系。
吴延预是宋兵部尚书,由福建武平入潮。
其后裔广布潮汕各乡镇:汕头华坞、浮陇、大窖、月浦、渔洲、龙湖、
陵海、玉井、篷洲;濠江的达濠、东湖等。
此外,由闽入潮较分散或较后的各支:潮阳溪头、普宁旱塘、潮安枫溪的吴姓来自云霄,惠来吴姓自南宋时由莆田迁入。
入潮的福建移民有不少是本地望族移潮闽人之中,有不少原是中原世家,入潮后成为本地望族。
据饶宗颐先生《潮州志?民族志》(稿本)和潮汕其他方志,举例如下:
晋江人陈坦,在宋哲宗元符年间任海阳令,因多行惠政,任满后被百姓攀留,落籍海阳秋溪;莆田人郑徽,曾任广东运使,高宗建炎年间,携家来潮,卜居潮阳隆井都,子、孙均举进士;莆田人黄詹,高宗建炎时任潮州通判,代理知州事,落籍潮阳,子孙多入仕;莆田人丘君与,高宗绍兴间任梅州知州,与潮州士绅交往,携家落籍,子孙多居饶平;福州人林绍坚,曾任侍御史银青光禄大夫,高宗绍兴时,移家来潮,居莲塘。
林绍坚施舍田产于潮州开元寺,开元寺供奉他的牌位至今。
其子孙豪富,亦多施田寺院;建阳李子昌进士,宁宗嘉定年间,偕父同来潮州落籍,子孙世居揭阳梅岗;莆田人魏廷弼,理宗嘉熙间知潮州事,有惠政,甚得人民爱戴,后迁澄海,其弟魏廷璧,随后来迁,子孙世居揭阳渔湖都;龙溪人萧询,理宗端平时任潮阳县令,为潮阳萧氏始祖。
子孙繁衍,多仕宦;莆田人邱成满,宋度宗咸淳间以翰林承旨谪宣政大夫、潮州安置,占籍于潮州等。
这些望族,很注重自己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潮汕人至今重视宗族血缘关系,应于此时奠定基础。
总之,由于潮汕人主要来自福建移民,故有“潮州人,福建祖”之说
入潮的福建移民,大大地增加了潮汕的人口,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农业生
产技术经验,促使潮汕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多以海商为业”的“闽商海贾” (苏东坡《文忠集?在美堂记》),带来了较为先进的航海技术与商业贸易,推动了潮汕商贸经济的发达。
入潮的福建移民,还带来了语言、饮食、宗教信仰等风俗习惯,以至“虽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漳潮之分”(《舆地纪胜》卷一0 0 )。
福建移民对潮汕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是深
远而巨大的。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 条:
1、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2、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3、不同的信念,决定不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