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曲阜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不分版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曲阜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不分版本
2016级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消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拟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消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消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消灭给人看。

〞这种消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消灭,抗争与拼搏表达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那么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消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消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那么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屡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

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

当然,在欣赏中审美
主体可以“审美地〞参加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哀,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

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以下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为哪一项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电影《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狼牙山五壮士,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平安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屡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2、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消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那么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那么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容易介入其中,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也就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B.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消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表达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
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

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此题共3小题,14分)
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

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

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哆。

〞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

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

哪里来的呀?〞
‘‘参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我是请长假的。

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吼叫。

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

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

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

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

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姻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

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

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

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

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

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

我给他收了个媳妇……〞“他们呢?〞“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佚子。

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

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

’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

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

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

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

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

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似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的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

他单独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4、以下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忧他谋财害命。

C.作品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乱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D.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E.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佚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5、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
6、作品是怎样表达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曲折。

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

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

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

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
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

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

《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概。

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

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

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

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

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

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拟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概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

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确实也难免有些琐碎。

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

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

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

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

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
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

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

我们那么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

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丁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

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

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7、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忧“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B.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防止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C.出于自己的现实关心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那么。

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存。

D.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8、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B.本文偏重生活经历,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

C.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文章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D.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在刻画和评价传主是,一是应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
个性;二是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

9、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此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

父浑,凉州刺史。

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

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

〞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波,戎独立不动,神色自假设。

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

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

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

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

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

〞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

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

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假设减公荣,那么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

〞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

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

〞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

〞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征为侍中。

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

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

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

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

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

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领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

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

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注]①虓〔xiāo〕,怒吼。

②赙〔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

10、以下对文中画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
所谓死孝/陛下领先忧之/
B、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领先忧之/
C、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领先忧之/
D、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领先忧之/
1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在古代,只有男子才可取字。

B、征,征召,是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C、以母忧去职:是说王戎的母亲去世了,按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

《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先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辉,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

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C.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D.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5分〕
〔2〕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此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

②西山寇盗:指吐蕃。

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4、以下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

“登临〞二字,那么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

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表达了诗人清新飘逸的艺术风格。

15、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①《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认,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
,。


②《陈情表》用“,。

〞两句写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③《逍遥游》中斥鷃用自己的飞翔经历和境界去否认大鹏的一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①省博物馆展览的文物如同一部史书,举重假设轻
.....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
....,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