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茶贸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影响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第05期
学术专业人文
茶趣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屯垦戍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和发展研究”(编号14BK9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金贵(1955-),男,河南柘城人,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赵苗(1992-),女,甘肃陇南人,硕士,研究方向:新疆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民国是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建立的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从清朝灭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这一段时期称为民国时期,是社会处于巨大的动荡和转变的时期。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茶叶贸易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当时主要的社会经济来源,因此,研究民国时期茶叶贸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意义重大。
1民国时期茶叶贸易发展概述1.1自然集市与富商控茶外销相混合
在我国古代就有自然集市这个概念,它是指经商的小贩们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进行货物沟通、商贸往来。
民国时期是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时期,市面上仍然存在这种古老的贸易交流形式。
由于我国是茶叶的主要生产国家,因此,茶叶成了市场主要的贸易商品。
茶叶种植者主要是普通阶层的老百姓,由于社会贫富差距明显,高层的茶叶贸易就主要掌握在地主和外来富商手中。
以民国时期的一个产茶大区池州为例,有古籍记载,明清时代,池州全县农副产品的主要产量就是丝绸、茶叶和棉花等,到了民国时代,仍以植物油、茶叶、青麻为主。
民国二十二年,池州形成了二十几个以茶叶贸易为主的自然集市中心。
茶农将采摘和制作的茶叶带入市场出售,进一步向外销售,则被当地地主和富商所垄断。
这些商人们将池州的茶叶销往世界各地。
1.2政府设点收购,参与营销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农副产品自然集市贸易逐步被国有企业和供销社所取代。
茶贸易经销也由原有的富户和私营企业控制变为政府的定点收购和统一承销。
仍以池州为例,新民国成立时期,为了茶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池州各县建立了石台横渡茶厂、贵池茶厂等国营茶厂。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为了方便茶农,茶厂在茶区内设置了收购鲜叶和干茶的收购点,如小梅店茶叶鲜叶收购点、白石口干茶等收购点,罗家亭、丁香等茶叶收购站,从那时起,这种采购权的分配经历了几个变化,如农产品采购站和供销社的供销合作社等。
但这种“设点收购,政府营销”的方式在茶叶贸易发展中持续了很长时间,充分提高了现有茶园的生产能力,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也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茶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如石台县一九三零年的茶叶收入就占全县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
民国后期,社会比较稳定,茶的出口通道比较通畅,加上民国政府有很多的调节手段,使我国茶叶的出口贸易更加地繁荣,池州青阳所产的绿茶销路畅通,被销往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石台所产的红茶经过池州茶厂的本地加工销往合肥、马鞍山、芜湖、安庆、内蒙等地。
因为池州本地人喜欢喝绿茶,本身就是绿茶的消费地,所以,池州茶厂主要向外销售红茶,产业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有大量池州所产的上等红茶出口至德国、日本等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1.3茶市欣欣向荣,政府干预,网络经营模式初具雏形
二十世纪初期,全国的绿茶消费市场逐渐扩大,在恢复传统名茶历史的基础上,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名优绿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际市场红茶价格下跌,绿茶销售价格乐观。
中国各地茶农纷纷采取措施调整茶叶品种结构,导致以绿茶为主导产品的生产销售市场形势。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以前的收购形式和国家承销的贸易方式也被撤销,变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基础,调节产业生产与营销模式,在这种格局下,茶叶贸易的发展欣欣向荣。
每年新茶上市的时候,茶农们因地制宜,携带自己制造的绿茶,自然而然地汇集到一起,形成热闹的茶市。
后来,制茶厂、茶叶销售公司也参与其中,加上政府对其进行监督管理,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市。
茶叶成熟的时候,茶市热闹非凡,产销两旺,茶叶贸易产值成了该地区经济总产值的最大来源之一。
为了进一步扩大茶叶贸易区的范围和贸易产额的提升,推动茶叶贸易的发展,政府部门在各产茶大区设立经济技术研究所、茶叶协会等来指导当地茶叶生产,牵头组建大型茶叶公司来扩大茶叶品牌的知名度,
充分发挥政府的对内管理能力,扩建以茶叶为主体的贸易市场,使茶叶贸易形成产销网络,从而大大提高了茶叶贸易的产值。
2民国时期,茶叶贸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2.1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扩大就业
民国初期,随着广州等通商海岸的开启,外国茶叶市场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中国销往欧美等国家的茶叶越来越多,促进了中国茶叶市场的发展。
中国各地的商人纷纷开始从事茶叶贸易,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叶制造厂的数量不断增加,不少地方纷纷开垦荒地作为新的茶叶种植产区,甚至会拔除其他的经济作物,转而种植茶叶,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茶叶生产、贸易的发展带动了茶叶产地的经济发展,不少地区因此成为了产茶名区,同时,当地的就业率也大大提高。
有数据显示,在茶叶贸易发展最繁盛的时期,中国有一百多万种植茶叶的农户,再加上季节采茶工、茶贩、茶楼职工等,人数应该更多,贫苦人家的妇女帮忙采摘茶叶,可日入二、三百钱。
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2促进茶商的近代转化
在民国初期,内地从事茶叶贸易的商人只会将茶叶销售给广州、上海等地的商人,一般不会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往来。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涌入我国,他们对茶叶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中国国内的需求量,因此,有些人就充当了中商与外商之间的沟通桥梁,从中国商人手上购买精良的茶叶,转手销售给外国商人,接着,就有人开设专门与外商进行交易的茶栈、茶厂等,将收上来的粗茶进行精细加工,再结合外商,进行出口贸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茶叶贸易的繁荣,这种新式的茶商越来越多,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茶叶销售模式,这种取代无疑是利于中国茶叶经济向前发展的。
2.3增加我国经济产值
清末时期是我国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清政府的统治黑暗腐败,外国列强控制着我国主要的经济命脉,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总产值基本上处于负值状态。
虽然孙中山先生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当时的中国国民经济情况依然是不容乐观。
外国列强的入侵是我国丧失了部分领土主权的同时,也使我国主要的经济命脉如矿产、金融等被外国富商牢牢掌握着,使我国的经济形势更加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茶叶、丝绸等产业。
在这一时期,欧美茶叶市场需求量激增,在中国的购买量巨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茶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有数据显示,在民国时期,茶叶贸易产值占我国经济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大量的精制茶叶经过中国出口销往外地,是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但由于列强对我国海关的控制,茶叶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虽然在茶叶出口数量上大幅度上升,但出口总额的增加幅度却是十分微小的。
3结语
从古到今,我国就是茶叶的生产、制造大国,茶叶贸易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民国时期是我国一段特殊的发展时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茶叶贸易对民国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增长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它带动了中国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改善了中国国民的生活;它促进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贸易格局,为中国的近代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
从茶叶贸易的客观情形看,在民国时期,中国一直是最大的、甚至是唯一的茶叶生产贸易大国,在世界茶贸易中一直处于霸主地位,我们应充分研究民国时期茶贸易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内涵,汲取其包含的发展经验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的茶叶贸易中,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仲伟民.茶叶、鸦片贸易对19世纪中国经济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8(2):99-113.
民国时期茶贸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影响研究
梁金贵,赵苗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茶叶贸易繁荣昌盛的国家,我国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叶的品种也是多种多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叶贸易形式,如茶马古道,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一直以来,茶叶贸易是农牧民族间互通消息、建立经济贸易关系的纽带,它不仅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可以促进各地人民间贸易交流,维护社会的和平发展。
通过分析民国时期茶叶贸易的发展历程,阐述了茶叶贸易在民国时期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希望为现代茶贸易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民国时期;茶贸易;社会经济发展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