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6-04
[摘要]⾼新技术企业具有⾼风险、⾼收益的特点,其成长发展是⼀个漫长⽽充满风险的过程。

如何实现⾼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提升其核⼼竞争⼒,建⽴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根本保证。

本⽂⾸先介绍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然后介绍了⾼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
⾼新技术企业具有⾼风险、⾼收益的特点,其成长发展是⼀个漫长⽽充满风险的过程。

如何实现⾼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提升其核⼼竞争⼒,建⽴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根本保证。

内部控制本⾝是⼀个以控制环境为基础。

风险评估为依据,监控为保证的有机整体。

实践证明:凡经营成功的⾼新技术企业,都有⼀套适合其⾃⾝特点的健全⾼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凡经营失败的⾼新技术企业,其失败的原因⼤都与其内部控制的缺失有关。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的⽬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及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企业经营决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

因此可见,企业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规避风险的有⼒保证。

具体来说内部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个⽅⾯:
1、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的合法经营,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国家⽅针、政策和法规在企业中的贯彻和实施。

在企业中,有效的执⾏国家⽅针政策和法规。

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是⾮常重要的,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与环节,及时反映、纠正所发⽣的各类问题,从⽽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合法性。

2、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信息搜集的正确可靠。

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制定和执⾏业务处理程序,对职责分⼯进⾏科学化的管理,可以保证各种管理信息的正确和可靠。

这些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者分析过去、管理现在、和预测未来形式并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

3、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针和⽬标⽽设计的⼀系列控制⽅法、制度措施和程序组成。

只要内部控制渗透于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内部控制就会起到协调和监督作⽤,各个部门和⼯作⼈员的各项职责都是由每⼀级管理层授予下属各级的职责得到正确的履⾏,朝着企业⽬标⽅向发展,最终保证企业⽬标的实现。

⼆、⾼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存的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弱化。

控制环境是指对企业控制的建⽴和实施有着重⼤影响的多种因素的统称,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其他控制实施效果。

⾼新技术企业轻视内部控制,⾏政指挥、家长制管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内部控制环境弱化。

主要表现在: (1)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

在⼀些企业管理者没有以⾝作则带头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制度。

如有的企业管理⼈员对于企业本⾝的会计制度⼗分轻视,总是以灵活性原则处理,出现许多违反会计制度的现象。

有的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制会计制度⼗分陌⽣,对企业会计制度的建⽴持着⼀种可有可⽆的态度,对职⼯培训只重形式不重实质。

(2)企业组织结构尚未达到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

企业存在组织与组织之间各⾃为政、互相推诿、⼈浮于事等现象;企业内部权责分派体系不清晰,造成企业各部门间推卸责任或逾越⾃⼰的权⼒⾏使职权,上级政策命令贯彻执⾏不到位。

2、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评价不够重视。

由于企业监管及内部管理需求对建⽴内部控制的要求⽐较低,⾄少没有法定要求,造成⾃⾝完善和有效执⾏内部控制的动⼒不⾜,因⽽管理层意识不强,致使⾼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成体系、不够全⾯,⽽且执⾏效果不好。

⾼新技术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评价重视不够,董事会在内部控制设计与评价体系中尚未起到核⼼作⽤。

在员⼯积极性上,表现为全员参与不⾜,员⼯积极性不⾼,未形成独具特⾊的组织⽂化;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也影响内部控制制度执⾏效果。

3、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内部控制体系制定不完整。

我国各种类型的经济单位还没有公开制定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也只散见于各种内部⽂件之中,更谈不上科学合理和互相衔接;财务部门不及时提供信息,企业的内部控制涉及到⼀个经济单位的⼈事管理、⽣产管理、财产管理、购销业务管理、重⼤投资和资产处理管理等多个部门,⽽作为财务管理这样⼀种综合性的管理部门,很难在内部显⽰出其突出地位,有⼀些相关信息⽆法及时向审计员提供;内控制度缺少⽅法和措施。

虽然不少企业有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它缺少⼀定的⽅法和措施。

特别是在内部控制的检查,⼤多未落实到实处,更没有定期进⾏报告。

4、内部控制评价缺乏具体标准和尺度。

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具有其不可代替的重要作⽤,但是由于内部控制评价理论才是刚刚建⽴,还有待发展和完善。

三、完善内部控制的对策研究
1、强化企业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责任。

内部控制关系到整个企业效率和受托责任的改进。

企业部门的负责⼈应当主要负责执⾏有效的内部控制,不断地维护积极的内部控制环境。

如荷兰的《企业账户法案》规定,进⾏合理的财务管理、对管理、组织和政策的效率与效果进⾏控制,都是部长的职责。

我国不断刮起的审计风暴,加⼤了企业机构对财务和管理运作进⾏恰当内部控制的需要。

私⼈部门的会计丑闻迫使理论界和实务界以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名义。

对受托责任和透明度问题进⾏重新审视。

从这
个⾓度⽽⾔,应制定政策以让企业对各级⼈⼤和纳税⼈更加负责。

管理层有责任建⽴和维护这样的内部控制。

我们认为,所有的企业部门负责⼈都应当意识到,强有⼒的内部控制构造对于企业组织的控制、⽬的、运营和资源⽽⾔都是重要的。

每个企业主体都必须建⽴、记录、评估和监督内部控制,这主要是各级企业管理层的责任,但企业组织中的每个⼈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

只有让企业主体的⾼管层参与内部控制程序,才能够确保更有效、持久的监督以及对公共资源的受托责任。

2、重视对单位负责⼈进⾏内部控制的宣传。

内部控制成败如何取决于企业员⼯的控制意识和⾏为,⽽单位负责⼈对内部控制的⾃觉控制意识和⾏为⼜是关键。

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本⾝也有局限性,其中主要是单位最⾼领导⼈控制的随意性或相互串通、搞内部⼈控制。

因此加强对单位负责⼈的内部控制宣传、提⾼他们⾃觉执⾏内部控制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今后在制定内部控制有关规定时同样要明确单位负责⼈应负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由上⽽下共同执⾏内部控制要求、从⽽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健康发展。

3.建⽴恰当的内部控制标准。

为了促进对内部控制的共同认识,需要⼀个概念框架、逻辑⼀致的定义和术语以及评价标准,这样,企业主体的管理者、审计师、⽴法者、管制者、市民、学术界就能够形成改进内部控制的合⼒。

企业主体的管理层应当依据内部控制标准,对其内部控制进⾏经常性的测评(⾄少⼀年⼀次),这有助于确保管理层所负责的内部控制始终是恰当的,并且像计划的那样运作,阻⽌内部控制的失灵。

管理层应对内部控制的运作进⾏全⾯的测评,以确定它们的合理性、它们是否得到遵循、帮助存在问题的领域形成改正⾏动。

4、加强企业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是指具体业务进⾏分⼯时,不能由⼀个部门或⼀个⼈完成⼀项业务的全过程,⽽必须由其他部门或⼈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动地对前⾯已完成⼯作进⾏正确性检查。

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作的责任分⼯、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检查等环节组成。

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

在内部牵制中,必须采取⼯作轮换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牵制的效果。

⼯作轮换制是指根据不同岗位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每⼀员⼯在某⼀岗位的履职时间。

对关键岗位应频繁轮换,次要的岗位可少⼀些。

从轮换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出制度的缺陷、管理的缺陷。

总之,⾼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健全是⼀个渐进的过程,对其所进⾏的评价也是不断完善的。

但是应相信,适当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实际做法,结合我国⾼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定可以在不远的将来,建⽴符合我国的⾼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外部评价框架,通过对我国⾼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评价,形成⼀个我国⾼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状况持续改进的⼀个重要信息反馈渠道。

参考⽂献:
[1]陈亚萍,《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商场现代化,2005(3)
[2]戴彦,《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会计研究,2006(1)
[3]郭华平,《论内部控制体系定量评价标准》,当代财经,2002(12)
[4]孙兰婷,《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信息,2005(13)
[5]⽥志刚,《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研究》,会计研究,2003(4)
[6]朱翠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企业技术开发,2006(8)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举报⽂档地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