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那么重视“礼”?礼只是表面,深层原因为成就君子之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为什么那么重视“礼”?礼只是表⾯,深层原因为成就君⼦之德
话说深深深秋的上海是⾦⾊的,满地的银杏叶承载着⼀年的收获以及双⼗⼀的余波。
古代送“快
递”如果⽤马匹代替电动车的话,那他们应该⽤不到上海馆新展上陈列的这对好似迷你⼿持电
扇,名为青铜銮铃的⼩家伙。
它们看起来有点像今天的车喇叭,⽤在马车上,提醒⾏⼈,车来
了赶快回避。
它有数,即有等级之分,按照等级不同⽤的数量不同,且不是⼀般⼈能⽤的。
王
⽤⼋个,公⽤六个,王公候伯⼦男,以此递减。
它会出声,声⾳悦⽿,有提醒和警⽰的作⽤。
此⼀物,以⼩见⼤,反映千年前古⼈的⽣活状态。
西周青铜銮铃(⼀对)
观复博物馆藏
古⼈⽤词之讲究,经常被⼈称道,⽐如下⾯这张图,马车的每⼀个部分都给了名称。
找找銮铃在哪⾥?
以前⼀直说讲究,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讲究,只觉得很多事物是⽼⼀辈传下来的,于彼时是
规矩,于现在却可能不适⽤,照着做了却也没上⼼,更没有往深⼀层去想,或者即使想了也没
有答案,直到我读到左传的这⼀段时,才似有所感。
这⼀段有很多不常⽤的字,可能读起来会略有些费劲,先交代下事情的背景。
公元前710年,宋国发⽣了⼀件⼤事,宋卿华⽗督看上了⼤夫孔⽗嘉的妻⼦,就把孔⽗嘉杀了⽽占其妻,宋国国君怒了,华⽗督就把国君也给杀了。
这是宋国内乱,于是周边鲁、齐、陈、郑各国就前来帮助宋国平定内乱,你们猜华⽗督怎么着,他靠送礼堵住了悠悠之⼝,以完成⾃⼰的野⼼。
这其中,他把郜国的⼤⿍送给了鲁国。
也许你会想,送⿍就送⿍吧,现在青铜器⾥留下的⿍那么多,随便送⼀个联络⼀下感情也⽆妨。
不不不不不不!这是完全绝对⼀定不可以的,为什么?
⿍既是盛⾷器,也是祭祀等礼制活动最重要的器物之⼀,于国家,也是⾄⾼权⼒的象征,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铸九⿍于荆⼭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们警惕,防⽌被其伤害。
⾃从有了禹铸九⿍的传说,⿍就从⼀般的炊器⽽发展为传国重器。
国灭则⿍迁,夏朝灭,商朝兴,九⿍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迁于周都镐京。
历商⾄周,都把定都或建⽴王朝称为“定⿍”。
西周⼤克⿍
上海博物馆藏
况且这还是⼈家郜国的⿍,如此重要的东西,华⽗督说送就送真是⼤⼿笔,鲁桓公说收就收就是个⼤迷糊。
公元前711年的夏天,“⼤迷糊”鲁桓公还要把这⿍放在⾃家的太庙⾥,这下,鲁国⾂⼦也看不下去了。
鲁国是姬姓国,周礼最好的保存和实施者,世⼈称,周礼尽在鲁矣,⽽后来主张“为政以德”的孔圣⼈就是上⽂提到孔⽗嘉的六世孙,当时孔⼦的⽗亲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正是在这个重礼教的国家,出现了⼀代圣⼈孔⼦,历史的巧合很有意思。
在这么⼀个注重礼的国家,⼀定是会有⼈上谏的。
臧哀伯就上谏了,臧哀伯,姬姓,臧孙⽒,名达,臧僖伯之⼦,之前臧僖伯曾谏阻鲁隐公⽮鱼于棠,鲁隐公没听,这次臧哀伯劝阻桓公纳郜⿍于太庙,鲁桓公⼀样没听。
汝若天骄,何不上九霄?= 你咋不上天呢?
观复猫布能豹
臧哀伯说:
为⼈君者,应当作为百官的表率,要昭其道德⽽阻塞其恶⾏,即使是这样,仍要担⼼所有失误,所以显扬美德以⽰范⼦孙。
所以太庙⽤茅草盖屋顶,祭天的车⽤蒲草席铺垫,⾁汁不加调料,主⾷不吃舂过两次的精⽶,这是为了表⽰节俭。
礼服、礼帽、蔽膝、⼤圭、腰带、裙⼦、绑腿、鞋⼦、横簪、瑱绳、冠系、冠布,这些都是祭祀礼服组成部分,规格按地位⾼低有所不同,表⽰礼制中的度。
⽟垫、佩⼱、⼑鞘、鞘饰、⾰带、带饰、飘带、马鞅,上⼋物数⽬依地位⾼低⽽不同,表⽰礼制中的数。
画⽕、画龙、绣黼、绣黻,表⽰礼制中的⽂。
⽤青、⾚、黄、⽩、⿊,表⽰礼制中的物。
锡铃、鸾铃、和铃、旗铃,此皆为车上铜制部件,车⾏则有声,表⽰礼制中的声。
画有⽇、⽉、星的旌旗,⽤来表⽰礼制中的明。
德⾏应当节俭⽽有度,增减有定数,⽤⽂饰、⾊彩来记录它,⽤声⾳、明亮来发扬它,以此明⽰⽂武百官。
这样百官才能警惕和畏惧,不敢犯纪律。
现在废除道德⽽树⽴邪恶,把⼈家贿赂来的器物放在太庙⾥,公然展⽰给百官看,百官效仿之,还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由于官吏的邪恶,官员的失德,由于受宠⼜公开贿赂。
郜⿍放在太庙⾥,还有⽐这样明显的宣扬贿赂更过分的吗?周武王打败商朝,把九⿍运到洛⾢,当时义⼠还有⼈认为他不对,更何况公然把
贿赂之器放在太庙⾥,这⼜该怎么办?
臧哀伯苦⼝婆⼼洋洋洒洒说了这⼀⼤段,主要论点就是礼。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利后嗣者也。
那么,仅仅是因为礼,才说这么多吗?当然不是的。
礼只是表⾯的体现,更为深层的原因是为德,礼是为德,为成就君⼦之德,德是为政,并且从俭、度、数、⽂、物、声、明,七个⽅⾯来举例说明,可知其⽤⼼良苦。
礼,⼤到国家社稷,⼩到⼀双筷⼦,都承载着中国千年的⽂化。
⽆规矩不成⽅圆,道理除了明⽩之外,更要⾝体⼒⾏的实践,这也是春秋时期的社会规范,与其说古⼈规矩多,不如说今⼈规矩太少,古礼今同。
历史是⾯镜⼦,不断上演着轮回,讲究的⽤词背后是待⼈做事的态度,读《左传》之⾸功,清⼼明⽬。
世界上最⾼的博物馆:观复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