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西省大同市华严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山西省大同市华严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2013年10月22日下午,102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在北京友谊医院去世。
得此消息,燕园师生们陆续来到先生生前居住的燕南园61号献花追悼,还有一些人则来到未名湖畔,在那块先生题写的未名湖石碑前,追忆先生生前的点点滴滴……
一个人与一门学科
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
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做准备。
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
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
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
年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转变。
1946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
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
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来改造的。
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
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
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
一个人与一座城
对北京,侯仁之说自己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北京不仅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第二故乡,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
为了这个对象,温和的侯仁之常常迸发出勇士般的豪情。
对卢沟桥的保护,正是如此。
“文物古迹是城市文脉的载体,丢了它们,就丢了城市的记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卢沟桥疲惫不堪,破损严重。
侯仁之心急如焚,当即写出《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
不久,北京市政府决定进行整修。
此后,卢沟桥不仅多次整修,还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被列为旧城外的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和申报世界遗产的后备名单。
让侯仁之放心不下的,还有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后门桥。
后门桥是历史上北京城址转移的一个标尺,是元大都城市规划的起点。
1998年,已近90高龄的侯仁之建议把什刹海的水引过后门桥,恢复后门桥下的水上景观,正是这个建议,使得历史上中轴线的最初设计起点焕然一新。
对北京这座城,侯仁之到底有多爱?北京大学前后二十几届的学生都是见证者。
从20世纪50年代起,每年北大新生入校听的第一堂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这一讲,就是20多年,直到侯仁之年事高了为止,这也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一个人与一项工程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在美国考察期间,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回国后,侯仁之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案获得通过。
不久,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
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
晚年,先生长居燕园。
只要是阳光好的日子,先生便会坐在轮椅上,由女儿推着散步,每每走到未名湖畔,研究了一辈子历史地理学的先生都会说,“多少时光过去了,它依然是这样……”
是的,他依然是这样。
百岁人生,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先生之风,山高水
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
(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
②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
1999年被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乔治·戴维森勋章,他是第一个获得该荣誉的中国人。
(百度百科)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首尾称侯仁之为“先生”,表达了对他的尊重敬仰之情。
结尾处“他依然是这样”,是对侯仁之百年人生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赞美。
B.达比认为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经过了自然和人的长期改造,侯仁之深受达比学术思想的影响,因此研究兴趣、方向发生转变。
C.侯仁之平素性情温和,但对北京却常常迸发出勇士般护卫的豪情,耄耋之年也如此。
卢沟桥的整修和后门桥的焕然一新就是证明。
D.侯仁之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他被誉为“活北京”,北京大学二十几届学生都是见证者。
他的讲座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E.本文开头交代侯仁之去世的具体时间、地点、年龄和悼念情景,令人心生悲凉之意,这和结尾饱含的缅怀之情遥相呼应,结构严谨。
(2)侯仁之创立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过程,表明他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6分)
(3)文中的三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怎样理解对侯仁之的评价“行走天下,守望大地”?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C3分,A2分,E1分。
(B项“研究兴趣、方向发生转变”的原因错误。
D项“他的讲座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错。
E项“令人心生悲凉之意”不够恰当。
)
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
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
”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
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美学标准。
C.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D.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B.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治国原则,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
C.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但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是基本一致的。
D.墨家“非乐”的主张与儒家“节用”的观念、“辞达而已矣”的主张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强调在文学创作方面崇尚自然朴素,反对雕饰。
参考答案:
1.B
2.C
3.D
1.
试题分析:偷换了“超美学”这一概念。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C项强加因果,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墨家“非乐”的主张与儒家“节用”的观念是指治国理念。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阅读《流泪的滕王阁》,回答问题。
(20分)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
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
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
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
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
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
每一寸楼板、每一株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
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
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
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
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
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
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
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
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
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藉罢了。
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
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骛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阑干。
浅云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脸。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
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行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
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
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
”(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
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
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二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
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
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 躲在云层下/ 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 面对江水恸哭。
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
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
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
——人无语,惟有惘怅地醉去。
滕阁王不在出产帝
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惘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选自《散文》2003年第10期)
[ 注]据《唐才子传》载,王勃因溺水而亡。
16、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全文以极具抒情性的笔调表达了对王勃的千古追思。
文章写“流泪的滕王阁”实际是在写自己为王勃的际遇而感伤流泪。
B、作者借滕王阁上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作诗赋的那忧郁伤感的情怀,并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C、文中“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这句话,意在表达对王勃的深深哀思。
D、“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一句中的“风景”一词,其含义是“适合展现个人才华、施展个人抱负的领域”。
E、文中“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这句话,意在说明人生无常。
17、开篇说:“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这里“期待的身影”指的是谁?“赣江”与被寻找的这个人的什么关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说:“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
”从全文看这里的“伤痕累累”有什么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说:“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
”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分析其中含义。
(8分)
参考答案:16、AD(B错在“忧郁伤感”,当时表现的是一种昂扬奋发精神;C应为“赣江也正是由于王勃的生花妙笔而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蕴”;E“人生无常”应为“表明对王勃命运的深深惋惜”)(4分)
17、指的是王勃;王勃写过著名的《滕王阁序》,而滕王阁就建在赣江江畔,况且王勃又是溺水而死,因而由赣江之水写起容易产生对王勃的追思。
(4分)
18、怀才不遇,在迷茫中放纵文字;不甘寂寞,仕途中遭受重大挫折;溺水而亡,过早结束了人生。
(4分)
19、选择永远敞开的门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是条坦途,而选择那扇关着的门,可能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遗憾。
(联系现实,合理展开,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回答9~12题。
(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共19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自夸
C.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擢:提拔
D.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听:准许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C.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11.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文中,李密刻意提到自己曾经“少仕伪朝”的重大问题,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而不事二主,
希望借此消除晋武帝的疑虑。
B.第二段,作者还着重陈述了刘氏病重至“朝不虑夕”的情形,以及与之血肉相连须臾难分的亲
情,以此表明不赴命的意愿。
C.李密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用古代贤君治国之道,为自己孝敬祖母找到不能立即奉诏的依
据,也更暗示武帝要以孝治国。
D.为人臣当“尽节”于陛下,为人孙当“报养”于祖母,在两难境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折中方
案,即先尽孝道,后报皇恩。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
⑵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B/矜:怜惜。
10.A/以:均作连词,因为。
B于:上句,介词,表比较,比;下句,介词,表处所,在。
C为:上
句,动词,表判断,是;下句,助词,表示反诘语气,呢。
D且:上句,连词,而且;下句,副词,将。
11.C/文中“圣朝”即指晋朝,“以孝治天下”就是晋武帝的治国纲领,故“暗示武帝要以孝治国”
有违文意。
12.⑴凭我这样出身卑微地位低下的人,能去侍奉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能报答朝廷的。
(微
贱、侍东宫、陨首,各1分)
⑵祖母孙子两人,相依为命,因为这拳拳亲情不能废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更相、是以、区
区、废远,各1分)
⑶我的辛酸悲苦,不只是蜀中人士以及两位州中长官所见到明知的。
(辛苦、非独、牧伯,各1
分)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
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
”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
未久而罢。
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
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
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
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
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
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
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
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
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
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
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
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
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
诚圣主所宜思量。
”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