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西厢记》读后感(2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西厢记》读后感
“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

这是《西厢记》里的一句名诗。

《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

这部作品实际上来源于唐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唐元稹作)。

传奇者,浪漫爱情故事。

元朝是中国剧本创作的一个高峰时期。

除了王实甫外,杰出的剧作家还有关汉卿,其代表作《窦娥冤》经久不衰。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其余为《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剧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生死恋情历来为人们传颂。

《莺莺传》本是以悲剧收尾,但在王实甫手下,张生(字君瑞)和崔莺莺却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张生出身于上层阶级,父亲是礼部尚书,但因病早逝,从此,家道没落。

于是,前往投靠其父亲曾援助的同窗杜確,因为他镇守边疆,掌控十万大军。

张生想从那里谋个一官半职。

崔莺莺出身其实更优越。

父亲是相国,但也在她幼时早逝。

一家人只好举家迁移至浦东(今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

张生爱游山玩水,所以有一日特地去浦东普救寺游玩。

因为有缘,所以那天,崔莺莺及侍女红娘也碰巧去该寺上香(普救寺是崔相国生前主持捐建的),两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

迫于封建礼教,张生以读书为名,寄居于普救寺的西厢,希冀每天多望崔莺莺一眼。

后来,当地的地头蛇孙飞虎得知崔莺莺貌若天仙后,欲用其五万大军趁崔家上香的机会去普救寺“抢劫”。

无奈,崔夫人提出解围者嫁其女的说法。

值此危难之际,张生接下这一“光荣的任务”。

他派一和尚送信
给杜確,最终在他的帮助下,压退了孙飞虎。

但是,“却道妇人心易变”,崔夫人瞧不起张生,嫌弃他无名无财,便生出返悔之心,因为有损名门。

可是,在爱情面前,谁又阻止得了丘比特的情箭呢?“崔莺莺夜听琴”,两人在红娘的帮助下成就“好事”。

莺莺的坚定,普救寺方丈的劝说,大将军杜確的无形“胁迫”,都迫使崔夫人最终做出了让步。

她以“金榜题名”来回复张生。

苍天有情,张生果真中了状元。

一切本已入彀中,谁又想半路杀出个“郑常发”。

崔家与郑家定下过娃娃亲。

此刻,他想与崔莺莺完婚。

得知事情真相后,他诽谤张生,说他已经在外娶婚。

崔家误信为真,便想让崔郑二人完婚。

千钧一发之际,张生赶了回来。

真相揭晓,郑常发自杀。

张生与崔莺莺喜结连理。

《西厢记》表达了当时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意识中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时至今日,这一古老的爱情传奇仍被人们传颂,因为,它折服过许多青年男女的心。

合上书本,潸然泪欲下。

想人生最苦离别!可怜见千里关山,犹自跋涉!崔张二人可是深有体会。

张生上京赶考,崔莺莺茶不思饭不想;而张生也有过“草桥一梦”。

心灵相通,情何以再言?只想说一句:真爱永恒。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倘若现实的话,崔张二人将实现这一古老而虚幻的爱情传奇。

回想,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文学”已没有以前那么兴盛、繁荣,正逐步走向平庸,特别是那些真正具有意义、价值的文学
作品已屈指可数。

那就多从古代汲取营养吧,本人拙见,《西厢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戏剧《西厢记》读后感(2)
《西厢记》是元代作家王实甫所撰写的一部戏剧作品,该剧以明代诗人元好问的《绣榻野史》为故事蓝本,通过讲述一个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明清时期儒家伦理道德的封建固守和相对宽容的矛盾心态。

通过阅读《西厢记》,我对其中所揭示的社会道德、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西厢记》通过描绘主人公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传达了对婚姻制度和儒家观念的批判。

张生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状元郎,他以真诚、才华和勇气打动崔莺莺,两人相互倾心。

然而,由于封建社会对婚姻的约束和阻碍,他们的爱情被视为非法和不合适。

崔莺莺成为了东宫太监邓通的妾室,而张生在与崔莺莺的爱情根基上,娶了杜丽娘为妻。

作者通过这一情节,暗示了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矛盾和不公平性。

传统的婚姻观念将人之间的感情纽带完全抹煞,使得一段真挚的爱情注定只能以痴痴的等待和沉默的忍受来表达。

其次,作品通过塑造男女主角的形象,探讨了封建道德规范下的女性地位和婚姻处境。

崔莺莺是一个受到崔家封建思想束缚的女子,她在传统观念下应该履行贞烈悲歌的形象,默默承担着丈夫的背叛和外遇。

然而,崔莺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真爱,她更加重视自己的内心感受,勇敢与爱情抗争。

相比之下,杜丽娘则是一个典型的贞烈女性,她为了张生的前途和名声选择了默默地忍耐和退让。

通过崔莺莺
和杜丽娘这两个角色的对比,作者展现了封建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残酷与不公,也让人重新思考了女性是否只应该将自己的时光浪费在对丈夫的默默承受上,而不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真爱。

此外,《西厢记》还通过描绘各个角色的性格和行为,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与欺骗。

比如,邓通是一个以德行高尚的官员形象示人,但他却自私地以权势之名陷崔莺莺于不义之地。

同样,张生之父张文中也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人,他在揭露邓通虚伪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儿子推入了一个无法挣脱的困境。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我深感封建社会思想道德的虚伪,人们明知道某些做法是不道德的,却还要用各种理由去掩盖和保护它们。

《西厢记》让人震撼和警醒,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态度,反映着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困境。

最后,《西厢记》还通过描绘崔家家庭关系和日常生活,展现了封建家庭的固守与变革。

崔莺莺的父亲在面对女儿的感情选择时,既要考虑家族的声誉和儿子的前途,又要为了女儿的幸福做出选择。

这一矛盾和纠结的心思,既代表了封建家庭的传统观念,又反映了个人幸福与家族利益之间的冲突。

此外,崔家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也揭示了封建家庭生活的规范与束缚,家族长辈的指导和约束权力,让每个亲属都必须在固定的规则下生活。

对比崔家和张家的差异可以看出,封建家庭中的固守和规则,虽然能够保持家族的稳定和传承,但也限制了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

通过对《西厢记》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社会道德观念带来的弊端和不公。

作品通过展现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批判了传统婚姻制度对个人幸福的束缚;通过揭示各种角色的欺骗和虚伪,拷问了封建社会的道德底线;通过刻画家庭生活和家族观念,呈现了封建家
庭中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

《西厢记》不仅是一部娱乐性的戏剧作品,更是对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一个深刻思考和批判。

这部作品让我重新思考了传统价值观带给社会和人们的束缚,也让我反思了个人选择与社会约束之间的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