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高一上学期语文40诗歌鉴赏题专项训练word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秋思
陆游
半年闭户废登临,直自春残病至今。

帐外昏灯伴孤梦,檐前暴雨滴愁心。

中原形胜关河在,列圣①忧勤德泽深。

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②城阙又秋砧③
(注)①列圣:指历代帝王。

②大梁:北宋都城开封的古称。

③秋砧:秋日捣衣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作者说自己秋日里不去登高望远,而在这半年中一直闭门养病,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B.首联两句作者采用倒装的写法,次句点明自己“半年闭户废登临”的原因:从晚春至今都抱病在身。

C.颔联描绘了一幅画面感强的秋夜难眠图,用"昏灯伴""寒雨滴"衬托了作者的孤老之状和愁苦之深。

D.颈联写中原山河壮美,地势险要,希望南宋朝廷像历代明君那样忧劳国事,守住中原,恩泽天下。

2)这首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题文)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①
[宋]曾畿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

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已久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C.颈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 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2)(小题1)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各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以“客思”起笔,写“客思”如春日里的杨柳,愁绪万千。

首联作为全诗情感的铺垫,使全诗笼罩上一层浓重的伤感。

B.颔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写自己流的眼泪快要淹没冶城,表明了作者悲痛之重。

C.颈联中“朱”表示红色,通常在古代豪门、权贵才会刷成红色的大门。

“朱早凋”隐喻了作者的官场失利。

D.尾联中“轩冕”指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渔樵”,即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E. 诗歌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全诗以“客思”贯穿全篇,目的在于表现客居他乡的哀伤。

2)作者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许多情感,请简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王驾部席上
(宋)曾巩
鸠呼连日始成阴,薄雨聊宽望岁心。

浴雁野塘新浪细,藏鸦宫柳嫩条深。

春寒巧放花迟发,人老嗟辞酒满斟。

英隽并游知最幸,名园偷暇更追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诗人观察自然景物细致入微,首联写到斑鸠连日在树上咕咕叫,终于天阴起了下小雨。

B.颔联的“细”“深”很巧妙,雁浴雨塘,水面细浪微荡;柳条深茂,乌鸦藏身在其中。

C.颈联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寒料峭、花朵未开的景象,融入了作者无尽的凄凉。

D.这首诗写景兼抒情,写景细致,寓情于景,以对仗见功力,工整精巧,读来妙味无穷。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
刘禹锡
秋次池上馆,林塘照南荣。

尘衣纷未解,幽思浩已盈。

风莲坠故萼,露菊含晚英。

恨为一夕客,愁听晨鸡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描写了傍晚潮城驿的一派静谧之景,点明环境.
B.“尘衣”杂乱尚未解下,眼前秋景已经引发诗人诸多感慨.
C.颈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莲花凋落、秋菊承露的画面.
D.颈联“莲““英”分别承接“塘”“荣”,也为尾联抒情做铺垫.
2)依据全诗,概括尾联“恨”、“愁”的原因。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念奴娇·过洞庭①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吸西江③,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

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

②青草:指与洞庭湖相连的青草湖。

③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1)词的上片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来营造月下洞庭湖广阔清净、上下澄明的美好意境。

2)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注]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 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两句,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

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一句,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

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
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一句中,“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蕙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两句,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的祠庙如今很破,只回荡着一些风吹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 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

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挚地表达了情感,使其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2)本诗思想感情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

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D.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E. 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

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

②其那:怎奈。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述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

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鹏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地、徒然”之意。

E. 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2)本诗流露出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0.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

根茎长在泥里,可食。

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柘(zhè):一种树。

1)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E. 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

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悲秋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①。

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②。

[注] 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

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

②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

C.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

D.第五句以“高飞的鸟”喻“愁”,形象生动,显示出作者愁绪极深。

E. 尾联用反诘的语气结句,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

2)本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悲情?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游赏心亭①
[北宋]王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

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宏观着眼。

“此空存”中“空”字写出“六代豪繁春去也”,含有无限感慨。

B.“城压沧波到海门”中“压”写出了沧波压制着城墙,突出了江水的浩渺和汹涌,“到海门”则写出了江水一泻千里。

C.颔联写景很有气势,“万里”从时间角度大笔勾勒宏阔的境界,与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笔法相似;“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的气势。

D.颈联将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的“金陵王气黯然收”以及许浑的“玉树歌残王气终”等名句融为一炉,既有历史的深沉感,又很有现实意义。

E. 第八句中“对芳樽”对应前文“醉眼”。

诗人面对精致的酒器开怀畅饮,足以见出诗人在怅然之余,仍有乐观豁达的精神。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三月过西窗凉似水,人在天涯,秋在虫声里。

一院湿烟飞不起,临风咽尽相思味。

珠楯玉栏闲徙倚,良夜迢迢,欲遣愁无计。

卜得灯花②私自喜,无言悄把银筝理。

(注)①左锡璇:字芙江,阳湖人,清代女词人。

②灯花:蜡烛或者油灯中,灯芯烧过后,灰烬仍旧在灯芯上,红热状态下的灰烬在火焰中如同花朵。

古以灯花为古兆;寓征人将归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上片首句从夜景写起,月光清凉如水,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不免令人触景生情。

B.第三句点明时令,秋虫鸣叫之声反衬了夜之幽静,远在天涯之人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C.第四句中的“湿”“飞不起”写出了烟雾的浓重,借此烘托出主人公深深的相思之情。

D.下片“珠楯玉栏闲徙倚”点明了人物行迹,一个“闲”字,写出了主人公的百无聊赖。

2)简要赏析“卜得灯花私自喜,无言悄把银筝理”两句。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月圆(2)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1)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2)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1)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

(3)未缺:指月圆。

(4)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
王维
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别业:别墅。

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
画”的特色。

C.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含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D.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手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2)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从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

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①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村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舜曾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凤之黑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森森”写出了孤桐的茂盛繁密,“天质”与“自”则突显了孤桐的自身努力。

B.颌联“凌霄”与“得地”相互配合,道出了孤桐立足深稳、虽虚心而不屈己的品格。

C.颈联与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异曲同工,“阳骄”外部环境的介入,更胜一筹。

D.全诗通过写孤桐从初生到参天的过程,不仅刻画出了树的形象,也折射出诗人的精神。

2)诗歌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守岁在柳家庄
白居易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点明时间是除夕夜。

同时表现作者在外生活窘迫,连酒也没有;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

B.颔联,作者知道家里生活也贫困,但是与之相比,在外更加的艰辛,因为贫困之外,又加上了刻骨的思念。

C.颈联,“畏老偏惊节”,一“惊”字,不仅表现出作者因年老而感觉到时光匆匆,更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D.这首五言律诗用语平淡朴实,但感情真切,表现出流落在外的作者逢佳节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畏老情绪。

2)这首古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简析。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②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注)①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后汪元量为道士南归,这期间两人多有诗歌唱和。

②碧玉:据《乐苑》记载,“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

碧玉,汝南王妾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愁”统领全诗,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这一连串细节,表现了浓浓的愁意。

B.颔联“碧玉调将空好音”直抒胸臆,表明纵使有优美的音乐,无人欣赏也是枉然。

C.颈联由眼前秋风中万叶齐摇的景象,遥想故乡一灯夜雨的情景,渲染出萧瑟的气氛。

D.尾联以景结情,梧桐夜雨,寒气萧萧,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2)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后的第一个中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

1)下列对本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

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怀疑、厌倦。

B.“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

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寄意深刻,韵味悠远。

C.“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

“中秋”以想象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稍为缓解;“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忧国之心,身世之感。

D.本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

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2)本首词与《赤壁赋》为苏轼同一时期作品,《赤壁赋》中作者的内心已趋于平淡、释然,本词的思想感情是否与其相同,试结合“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句加以分析?
20.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途中见杏花
唐•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吴融,晚唐诗人。

昭宗龙纪元年(889年)登进士第。

曾随宰相韦昭度出讨西川,任掌书记,累迁侍御史。

一度去官,流落荆南。

帝乡,此指都城长安。

长安多杏树。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途中偶见一枝杏花,这触动了他满怀的复杂心绪,让他写下这首笔法委婉细腻,情感动人的诗歌。

B.“一枝红艳出墙头”与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达的情感相同,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无比欣喜和激动之情。

C.颈联写天色渐暗,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寂静的树林中黄鹂鸟最先归来,春色尚早,杏花在料峭的春寒中独自绽放,却没有蝴蝶绕其飞舞。

D.尾联虚写,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

E. “帝乡千万树”,是为了对比显示眼前的杏花的早发、鲜艳、可贵。

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21.(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生查(zhā)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所作,西岩为上饶城南风景优美的地方。

②偃蹇(yǎn jiǎn):高耸的样子。

③生:语助词,无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

B.下阕先写高天的明月由山头下来,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后写明月是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打动吸引而来,并用月影代替月亮,解释生动巧妙。

C.词人用拟人的手法写青山明月,青山貌似傲慢却充满情意,明月高洁又善解人意,他们是词人独居时的知心朋友。

D.这首词意境开阔,音调悲怆。

运用典故不露痕迹,包含的意思却极为丰富、深刻,可以说是言近旨远,辞浅意深。

2)结尾两句“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入洞庭宋湘
客自长江入洞庭,长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许,湖上君山终古青。

深夜有神觞正则①,孤舟无酒酹湘灵。

灯前欲读悲秋赋②,又怕鱼龙跋浪听。

(注)①正则:屈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②悲秋赋:此处指宋玉的《九辩》,该作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愁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句重复使用“长江”,三四句重复使用“湖”,这样就把作者离长江、入洞庭、后中顾长江、前瞻洞庭这一过程写得一气贯穿。

B.“何许”“终古”,一虚一实,不定语气和肯定语气相交织,造成了空间上的纵深感和时间上的开阔感;“终古”又能自然地引出下文。

C.“深夜”渲染环境的神秘气氛,表示诗人夜深时犹在追想屈原和湘水之神,突出了屈原的可敬,也为下文“孤舟”上的活动点出时间。

D.“深夜有神觞正则”一句言屈原灵魂不灭,夜间的湖上不时传来神秘的声音,像是神灵也在为这位忠直之士鸣不平,至今犹在祭奠他。

2)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面小题。

详定试卷(其二)①
王安石
童子常夸作赋工,暮年羞悔有扬雄②。

当时赐帛倡优③等,今日论才将相中④。

细甚客卿因笔墨,卑于《尔雅》注鱼虫⑤。

汉家故事真当改,新咏知君胜弱翁⑥。

[注]:①宋嘉佑六年(1061)朝廷春试,王安石与杨畋同任详定官,读其诗,因答之。

②扬雄:西汉辞赋家,著有《甘泉赋》《长杨赋》等名作。

晚年曾对此颇后悔。

颈联“客卿因笔墨”即指扬雄写的《长杨赋》。

③王褒因善作赋而蒙汉宣帝赐帛。

枚皋曾发牢骚说:“为赋乃俳,见视如倡。

”④唐人重进士试,宰相等高官多出自此,北宋亦相似。

⑤《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字词的训诂书。

韩愈曾说:“《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

”⑥魏相,字弱翁,汉宣帝时丞相,主张“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的学子们常炫耀自己辞赋写得好,却不知当年西汉的辞赋名家扬雄曾在晚年对自己作赋的经历深感后悔。

B.“倡优等”三字表明,当年因辞赋出众而受赏的王褒和抱怨自己辞赋出众而不受重用的枚皋,地位都不高。

C.宋朝与唐朝相似,也采用科考取士,工于辞赋者不仅可以入朝为官,甚至可以位至宰相,与汉朝差别极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