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项令》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项令》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董宣德的故事,及作者范晔的文学常识;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2.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学习用人物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意;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4.不畏权势、秉公执法的精神;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二、学习重点
了解有关董宣德的故事,及作者范晔的文学常识;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三、学习难点
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学习用人物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导学问题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晔()圉()骖乘()() 敕( )
叱( ) 箠( ) 枹( )
斛( ) 绶( ) 臧( )
2.一词多义。

(1)被:布被覆尸()(2)因:因匿主家()
流血被面()因敕()
因格杀之()
(3)以:而以奴骖乘()
以刀画地()(4)叩:乃驻车叩马()
使宣叩头谢主()将何以理天下()
即以头击楹()(5)之:大言数主之失( )
悉以班诸吏() 欲箠杀之( )
以宣尝为二千石()死乃知之( )
葬以大夫礼()
3. 古今异义
(1)特征古义:(2 )谢古义:
今义:今义:
(3).强项古义:(4)班古义:
今义:今义:
(5)亡古义:(6)是古义:
今义:今义:
(7)妻子古义:(8)良人古义:
今义:今义:
4.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5.为什么称董宣为强项令?
6.课文反映了董宣的哪些优秀品质?采用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7.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从哪些字眼看出来?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这些变化?
8.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何看法?在现今社会,能否这样?
五、参考资料
1.参考教材语文标准版7年级下册第7单元第26课《强项令》。

2 .《强项令》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人物传记,而在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现代的人物传记文章,对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已经掌握。

因此,这对学生学习古代的人物传记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是记述董宣办理湖阳公主家奴杀人一案中表现出来的不畏权贵、执法严明等精神。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文体特点及教材内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董宣德的故事,及作者范晔的文学常识;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2.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学习用人物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意;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不畏权势、秉公执法的精神;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三、教学重点:
1.让学生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2.通过朗读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及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及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五、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古代人物传记单元,学生是初次接触到这样的文章,加之又是文言文,一次学习难度无疑就增加了。

但是,学生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习了现代文的人物传记,对人物传记的基本特点已经掌握,如此一来学习时先疏通文意,再理解课文也就相对容易了。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型选用:析读课型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读课文,分析写了什么。

第二步:读课文,分析怎么写的。

第三步:分析为什么这样写。

第一课时
第一步:读课文,分析写了什么。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及作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学生一同桌为一组,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师巡视,解答疑难。

4.学生起来展示翻译结果,师生共同纠正。

5.学生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可从多角度来说。

按句式说话:本文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的故事。

学生思考后说话:
生1:本文讲述了一个县令董宣秉公执法的故事。

生2:本文讲述了一个湖阳公主纵容家奴杀人,被董宣严惩的故事。

…………
6.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人物、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故事起因: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藏于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理由;光武帝名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光武帝明白其中道理,重赏董宣。

7.董宣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
第二步:读课文,分析怎么写
1.文中是怎样表现董宣精神的?学生思考、讨论。

(提示:可从)
按句式说话:文章用____________来表现董宣_____________ 的精神。

学生说话:
生1:文章用董宣在夏门亭等候湖阳公主等人,找准时机“格杀”家奴,来表现董宣机智、秉公执法的精神。

生2:文章用董宣宁死愿向湖阳公主谢罪来表现董宣不畏权贵的精神。

…………
2.文章是怎样董宣这个形象的?学生思考、讨论作答。

(提示:可从用词,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多角度来思考。


按句式说话:句子+方法+效果
教师示范:“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句子),文章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方法),表现了董宣秉公执法的精神。

学生说话:
生1:“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文章用“据”“终不肯俯”等词句,表现了董宣在皇帝面前仍坚持正义,不畏权贵的精神。

生2:“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
头击楹,流血被面”,文章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董宣在天子面前仍不退缩,据理力争,不畏权贵的精神。

…………
第三步:读课文,分析为什么这样写
1.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文章哪些方面写得好,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按句式说话:本文__________写得好,好在___________ 。

教师示范:本文人物刻画写得好,好在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方法,形象鲜明的将人物栩栩如生的展现在大家面前。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
生1:本文任务刻画中的语言描写写得好,好在文章通过任务间的直接对话,鲜明的表现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生2: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得好,好在文章前面用董宣格杀家奴一事表现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精神,后面又用简洁的语言将董宣死后贫困的家境作了描述,从侧面表现了董宣廉洁奉公的精神。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有血有肉。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并学习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廉洁奉公的精神。

…………
作业布置
3.《新华字典》201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