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获奖教案《小毛虫(匹配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小毛虫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昆、怜〞等16个生字;正确描写“整、抽〞等8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理解并积累“生机勃勃、尽心竭力〞等词语。
3.能运用“边读边思,展开想象,抓住关键词句〞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懂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悲观失望,要尽心竭力做好自己的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读文,识记、书写生字。
2.能通过有关词句,讲述小毛虫的经历,并懂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悲观失望,要尽心竭力做好自己的事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引入课题
1.〔出示各种蝴蝶图片〕师:春天来了,同学们,你们看——看到了什么?
2.〔出示句子〕美丽的蝴蝶有一对轻盈的翅膀,上面布满色彩斑斓的花纹。
3.齐读句子。
4.揭题。
〔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2.接龙读课文,纠正读音。
3.同桌齐读课文,检查读音。
讨论:你觉得这是一条怎么样的小毛虫?
出示:〔〕的小毛虫
4.交流反响。
三、研读1、2自然段,体会理解
1.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思,你为什么觉得小毛虫既可怜又笨拙呢?
2.交流反响。
〔随机出示句子〕
只有它,这个可怜的小毛虫,既不会唱,也不会跑,更不会飞。
3.读句思考:从这个句子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很可怜?〔不会唱、不会跑、不会飞〕
4.动画演示:大大小小的昆虫又是唱,又是跳,跑的跑,飞的飞……到处生机勃勃。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悟昆虫们的快乐,发现这与小毛虫的可怜形成强烈的比照。
〔2〕图片展示,学习理解“生机勃勃〞的意思。
5.指导朗读。
师生合作读第1自然段。
6.〔出示句子〕小毛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挪动了一点点。
当它笨拙地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时,它觉得自己仿佛周游了整个世界。
〔1〕从哪里可以看出小毛虫“笨拙〞?
〔2〕动画演示理解“挪动〞。
〔观看多媒体动画,让学生理解“挪动〞的意思。
并抓住“九牛二虎之力〞“挪动了一点点〞“周游了整个世界〞理解“笨拙〞,进一步体会小毛虫的“可怜〞〕
7.小结:小毛虫这么笨拙,这么可怜,但它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4.照样子写句子。
例:大大小小的昆虫又是唱,又是跳,跑的跑,飞的飞……
全校学生都去参加早锻炼,又是踢毽子,又是,跑的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稳固,练习说话
介绍小毛虫。
出示:小毛虫真可怜,小毛虫真笨拙。
1.读第3、4自然段,理解“悲观失望〞“羡慕〞。
2.默读第3、4自然段。
思考:小毛虫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3.小组讨论交流。
想: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
眼前最要紧的是学会抽丝纺织,为自己编织一间牢固的茧屋。
做:一刻也没有迟疑,尽心竭力。
4.现在,你觉得这是一条怎么样的小毛虫?
〔让学生感知小毛虫的坚强,体验它不悲观失望,不羡慕和尽心竭力做好自己工作的心情〕5.自由读第5、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隔绝〞的意思。
〔2〕出示句子: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思考:这是怎样的规律?小毛虫耐心等待会有怎样的结果?
6.动画演示:小毛虫破茧而出变成蝴蝶。
〔利用动画,形象地将小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既帮助学生理解小毛虫蜕变的知识,又渐渐地把学生带入文本,为小毛虫而快乐〕
7.自由读第7自然段,画出小毛虫变成蝴蝶后的样子。
〔1〕出示句子:它灵巧地从茧子里挣脱出来,惊奇地发现自己身上生出了一对轻盈的翅膀,上面布满色彩斑斓的花纹。
〔2〕配乐朗读。
〔3〕出示第2自然段,把小毛虫之前的样子和现在的样子做比照,思考:小毛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8.出示图片及相关词句,让学生展开想象,借助提示说一说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
9.借助下面的提示,讲一讲小毛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
三、复习稳固
1.游戏,词语搭配。
2.出示课后习题中的词语,学生读一读,记一记,口头练习造句。
3.写字训练,教师指导难点字。
整:“束〞的捺画要改为点,撇画要舒展,与“攵〞的捺画相照应。
“正〞字写在田字格中居下居中的位置。
[教学板书]
22小毛虫〔笨拙〕
小毛虫不悲观不失望尽心竭力蝴蝶〔灵巧轻盈〕
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了解小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其中设计的亮点是用了几次动画演示,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瞬间提起了学习的兴趣和讨论的热情,通过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等词语的意思。
另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说,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根据重点词句复述故事的能力。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
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根底上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
能正确读写“叮嘱、准确、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
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4学习发现与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时画出重点词句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设法准备几个杨桃或蜡制、塑料制杨桃标本,图片等资料。
也可发动学生准备。
2创设情境,把杨桃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进行写生。
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
或者让同学从前排靠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3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试画出重点词句。
在初步感知课文的根底上再读课文,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悟课文包含的道理。
老师说的一段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这段话始终是紧扣画杨桃这件具体事情表达的,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交流。
4引导学生提问,思考讨论:“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最后为什么又变得和颜悦色?〞“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提问让学生实地观察后才说出道理?〞通过研讨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领悟课文包含的道理。
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反复读,从中懂得了什么,联系实际谈体会,谈学习、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情。
(教师要参与讨论,带头以生动的例子谈感受。
)从而深刻理解图画老师从“画杨桃〞中引出的道理,不仅适用于画画,而且适用于一切事物,一切问题。
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
5朗读课文,可以自由读,分角色读,读出人物个性特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
点引导学生练习读老师神态变化及与学生的对话。
然后,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比比谁在短时间内背下来,无错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6“思考?练习〞3“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可以在课文学完以后再进行,不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就做说话练习,以免打乱理解课文的思路。
练习说话前先读读句子,体会一下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不像……而像……〞和“不要……要……〞都是从两种事物中否认一种,肯定一种。
前者是从两种样子中否认一种,肯定一种;后者是从两种做法或态度中否认一种,肯定一种。
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
7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应注意:生字中,“审〞“晌〞是翘舌音,“肃〞是平舌音,应注意读准。
“肃〞字笔顺容易写错,要进行指导。
“审视、想当然、半晌、教诲、受用、和颜悦色〞等词语,要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近、反义词】
近义词:审视—审察半晌—半天教诲—教导
反义词:和颜悦色—疾言厉色熟悉—陌生
【词理解】
想当然成语,典出?后汉书·孔融传?。
说的是三国时期,曹操打败袁绍,其子曹丕把袁绍儿子袁熙的娇妻甄氏占为己有。
谋士孔融不满,又不便直说,就写信给曹操,说周王把纣王的宠妃妲己送给了辅佐自己建立周朝的周公。
历史上本没有此事,曹问出自何典,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用意在于挖苦曹操父子。
后来,就用“想当然〞为推想起来一定是如此的意思。
【难句解析】
1.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这是因为,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
2.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
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四句话可分成两层意思。
前两句用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后两句告诉学生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么做。
这四句话句句讲的是画画,但道理不仅用于画画,而且适用于一切事物,一切问题。
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的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认为别人错了,很可能别人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去想的。
我们自己做事或者看问题,不能想当然,“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就是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