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菜园小记 教学设计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菜园小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内容通俗易懂,阅读困难并不大,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其中所包含的感情难以有所共鸣。
在教学时,可以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逐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了解当年某某军民的战斗风貌,感受某某人民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乐观精神,把握课文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思考,主动质疑,以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参照“教学设计(A)”。
二、初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播放朗读带,学生在听读的时候,注音疑难字词的读音。
2.学生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并采用师生互相提问的方法解决其中疑难字词的字首。
关于疑难字词的读音以及所摘抄的词语请参看“教学设计(A)”。
三、整体感知,品味文章的结构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简要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思考:围绕着菜园,文章记叙了哪些事情?
3.思考: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应该如何划分?
4.思考: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5.思考: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四、深入理解,品味文章的内容美
1.提问:在“花”与“菜”之间,你喜欢哪种?文章为什么说“种花好,种菜更好‘’呢?
2.提问:用一个字概括菜园的特点,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菜园的这个特点的?
3.提问:用一个字来概括劳动的滋味,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写出了这种劳动的滋味?
4.提问:朗读文章第6段,思考,在当时种菜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5.齐读课文第10段,思考:这一段一共写了几个画面?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些画面之美的?
6.提问:散文强调“形散神不散”,请回答,这篇文章的“神”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时
二、寻读感知,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教师提示: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清新、朴实而又通俗,
富有表现力,请大家细心体会。
2.学生体会: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是如何做到优美、清新、朴实而又通俗,富有表现力的?
请参看“教学设计(A)”。
3.学生自行默读全文,然后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段落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4.指名多名学生先后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朗读后,教师要注意及时肯定学生朗读的优点,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以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学习迁移
教师印发吴伯箫的散文《记一辆纺车》,指导学生阅读,并比较:《记一辆纺车》与本文有何异同?
注意,这两篇文章都是歌颂某某精神的优美散文,但写作角度不相同,如果说,《记一辆纺车》是从“丰衣”的一个侧面热情讴歌了轰轰烈烈的某某大生产运动,那么,《菜园小记》则从“足食”的角度热情赞美了某某军民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两篇文章都具有清新、优美、质朴的语言风格和浓郁的抒情特色。
《菜园小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散文,可以根据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细心体会文章的思路和线索,领悟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体会作品记叙、描写中浓郁的抒情特色和作者清新、优美、质朴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歌曲《南泥湾》。
上课后,由歌曲引入歌曲的背景,即1942年的某某大生产运动,再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2.介绍某某大生产运动。
1942年,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我们陕甘宁边区,妄想困死我们。
当时边区的经济极端困难:没有衣服穿,没有鞋子穿,甚至没有饭吃,其他就更不用说了。
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连毛主席也种了一块地。
结果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听朗读带。
注意疑难字词的读音。
2.解决疑难字词的读音。
姹紫嫣红木槿甬路菜畦
篱笆自给石窠涔涔沧浪
濯雪茄腌渍畦垄间苗
3.词语摘抄。
肥硕绛紫傲然不群老当益壮干脆爽口
煦暖矍铄万头攒动沁人心脾
学会摘抄词语,有益于词语的积累,为语言表达作好基础准备。
4.要求学生从自己所摘抄的词语中选取三个词语说一段话。
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三、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
2.讨论: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应该如何划分?
讨论后明确: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种菜比种花好。
第二部分(第217段):写菜园景象。
第三部分(第8—12段):写种菜的全过程。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2.提问: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是第一句,即“种花好,种菜更好”。
3.作者从哪个角度强调了“种菜更好”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采用比较法,将“花”与“菜”进行比较,花美供欣赏,菜好供食用。
种菜更好,是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强调的。
引用俗语“瓜菜半年粮”便说明了这一点。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教师X读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迅速画出能够大致表明每段中心意思的句子。
2.提问:第3—7段依次记叙了什么内容?请结合各段中心句回答。
读完后,明确:第3段—说是菜园,其实是果园。
第4段—果园也是花园。
第5段—说的菜园,是就园里的隙地开辟的。
第6段—在某某的同志,大家都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
第7段—我们种的那块菜地,在那园里是条件最好的。
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上述中心句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3.提问:请用一个字概括本部分的中心内容。
明确:即“美”。
这部分作者先从整体角度写了菜园的景象美,再从局部角度写了菜园的景象美。
前后互相补充,全面具体地展现了菜园的景象。
4.第6段不写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
这段文字交代了蓝家坪菜园种菜的特殊历史背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某某军民大生产运动,作品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意义也就得以充分体现,这就是“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2.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部分各段依次写了菜园种菜的哪些事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8段,写了学习种菜的乐趣。
第9段,写了菜园播种的乐趣。
第10段,写了菜园管理的乐趣。
第11—12段,写了菜园丰收的乐趣。
引导学生明白,这一部分以种菜过程为序写了菜园劳动全程的乐趣,一幅幅画面流光溢彩,绚丽多姿,劳动的乐趣,蕴含在华妙美丽的画卷之中。
3.请用一个字概括这部分的中心内容。
明确:即“乐”字。
4.学生齐读课文第10段,思考:这一段一共写了几个画面?
明确:写了两个画面:暮春耕种图、夏夜纳凉图。
5.细心体会:这两个场面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明确:不同的是:前者侧重写白天劳动时某某军民心理感受的劳动愉悦,后者侧重通过晚上纳凉聊天展现某某军民的高尚心灵和远某某想。
相同的是:两个特写镜头都运用了记叙、描写和抒情三者结合的手法。
无论是白天劳动,还是月下聊天,叙事均简洁洗练。
阳光煦暖,春泥芬芳,蔬菜飘香,寥寥几笔,便描写出一派春光。
而在这景物描写中,也散发出浓浓的喜悦之情。
6.学生自行朗读第11、12两段,体会作者种菜喜获丰收的快乐之情。
这个内容通俗易懂,可以只让学生自行体会,不必分析。
三、综合评价
1.品读文章的语言之美。
学生自行品读,明确: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主要是因为如下几个原因:
(1)词语的运用妥帖而富有色彩之美。
(2)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
比如,那段对瓜菜新芽的描写,有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反问,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把一幅新芽图写得清新可爱,充满了诗情画意。
(3)恰当引用了农谚俗语和古人诗文,语言质朴简练。
(4)多处注意运用了叠音词语,使文句具有了音韵美,而且增加了表现力。
2.默读全文,感受菜园之美,想想:作者为什么能够将一个普通的菜园写得如此美丽?
3.提问:(1)你曾经参加过哪些体力活动?有什么体会吗?(2)作者把劳动写得充满乐趣,这样写是否有些失真?请谈谈你的看法。
以上两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答案不求全面,只求了解;只求学生能够有所领悟,不求细致深入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作者凭着自己细致敏锐的观察和生动传神的笔墨,让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作者善于抓住人物外貌和性格特点,各有侧重地展开描写,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抓住这些特点展开描写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同样的,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要表现出他们的不同之处,就必须抓住他们的特点。
不少作家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描写人物,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刻画人物的一篇文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指导学习“自读提示”。
2.学生速读课文,完成以下步骤。
(1)借助工具书,弄清生字、新词的字音、词义。
(2)标画出文中刻画的人物,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刻画的。
讨论、交流后明确:
(1)正音正字。
魅梧戏谑义愤填膺
(2)要求学生摘抄文中的优美词语和自己认为需要掌握的词语。
魅梧简陋戏谑魅力
局促义愤填膺空前绝后
(3)文中刻画了四个人物:福楼拜、屠格涅夫、左拉、都德,从肖像、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刻画。
通过在叙述和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品读理解
学生细读课文,并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的描写部分细细体会,准备复述。
指明学生复述,教师评价。
四、精读鉴赏
1。
学生齐读“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部分,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屠格涅夫的?
2。
讨论、明确:
写屠格涅夫和福楼拜的见面,先写主客之间的友谊:热烈拥抱,然后加以评论,两位作家内在的思想和共同点,正是他们深厚友谊的基础。
从而表现出两人的性格特征。
写屠格涅夫的动作、语言,则先描绘他“仰坐”,用“轻弱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然后加以评论:“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
”
3.讨论:这个部分刻画人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人物一般性的行动、神态等描写,有对主客的共同描写。
对屠格涅夫,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福楼拜的神情)。
在描写中不断加进作者的感觉和评论。
因而能由表面的行动、神态、语言描写深人到内在的思想。
五、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刻画左拉的部分,并比较:刻画屠格涅夫和刻画左拉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