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佛山市南海执信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佛山市南海执信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娟
我们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

这里离前沿有三里路,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显然,小学已有多时不开课了。

我们到时屋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眼睛熬得通红,用一片硬拍纸插在额前的破毡帽下,低低地遮在眼睛前面挡光。

他一肩背枪,一肩挂了一杆秤;左手挎了一篮鸡蛋,右手提了一口大锅,呼哧呼哧地走来。

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对我们又抱歉又诉苦,一边还喘息地喝着水,同时还从怀里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

我只见他迅速地做着这一切,他说的什么我就没大听清,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

我问清了卫生员,原来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哪怕有一二十条棉絮也好。

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

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

不一会儿,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

”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

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

我叫他带我去看看。

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

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

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

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

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

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督,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

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

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
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

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

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

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

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

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

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

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

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

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

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

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儿,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

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
“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

”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

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

用了给她好好洗洗。

”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包扎所作为任务活动的重要场景,它有些荒凉、简陋,却承载了丰厚的东西。

B. “乡干部”是一位次要的人物,但他身上折射出了民众的热情与奉献精神。

C. 新媳妇对被子先不出借后出借,这原因应是嫌通讯员不会说话、态度不好。

D. “傻乎乎”的通讯员能让“我”爱,根本上在于他的质朴、纯真、憨厚。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了新媳妇开朗、俏皮的一面。

B. 各自借被子时,对“我”是略写,对通讯员是暗写,这为后面详写新娘借被做了张本。

C. 选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方面来写人物,但主要的还是用细节描写。

D. 小说借助小事来表现军民美好的人情、人性,虽然写的仍是战争,却显得清新、俊逸。

3. “我”不是小说的核心人物,那“我”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你进行简析。

4. 对新媳妇借被子一事,通讯员的情感态度前后富有变化,请问有怎样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娘家
秋子红
秋葵是杨家屯最漂亮的媳妇,娘家远在大山深处。

由于缺水,娘家一带漫山遍野光秃秃的,农作物只长山芋和荞麦。

这一年遇上天旱,山芋秧子一棵棵萎了,荞麦下不了种,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爹便托人带领秋葵走出数百里的大山,来到杨家屯,于是,秋葵便成了比自己大十岁的杨木根的媳妇。

木根知道秋葵心里最怕人碰的痛处,暗想,一定要善待秋葵,不能让她伤心难过。

但木根也与其他男人一样,火气一上来,轻则咆哮如雷,甚或抬手就是一把掌,“啪”的一声掴在秋葵脸上。

秋葵转过身,躲着人,用手捂了脸,只让泪水从指缝间悄悄流出。

这事儿若摊在村里别的媳妇身上,肯定要嚎、要闹,等嚎够了闹够了,肯定会卷起包袱回娘家。

然后,娘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九个伯母六个婶子肯定要找上门来理论,最终,等男人上门陪够了礼道够了歉,媳妇才在娘家兄弟们的护送下,大摇大摆走进家门。

秋葵娘家远,受了委屈,泪只流在自己心里。

流完了,照样像往常一样喂猪、烧饭、拉土、锄麦,悉心伺候木根、孩子和公婆。

转眼间,儿子小根已经4岁。

春节过后,小根在街上玩,看到邻居家的叔叔用自行车驮了媳妇和娃儿去外公家。

小根看得心热,急忙跑回家,扯着秋葵衣角,说要去外公家。

秋葵刚才还笑着的那张脸顿时不自然起来,嘴唇哆嗉着说:“乖儿子,外公家远,明年咱们有钱了,就去外公家。

”小根哪里肯听这一套,跺着脚又哭又闹,木根大喝一声,小根“哇”的一声哭了,秋葵急忙将小根搂在怀里,也哭了。

这时,木根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横竖不是个味儿。

后来,小根渐渐懂事了,便再也不提要去外公家的事了。

再后来,家里的光景一天天好了起来,秋葵便常常念叨要回娘家。

这一年,秋葵攒够了车票钱,正要商议着回趟娘家,不料公爹殁了。

等埋葬了公爹,木根欠下一屁股债,秋葵便将车票钱给了木根。

又一年春天,木根刚从县城火车站买了车票。

夜里,小根肚子疼。

秋葵与木根连夜将小根送到县医院。

医生一检查,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手术。

第二天,秋葵便让木根将车票拿到火车站退了。

又一年春天,木根刚要去县城买火车票,就接到村长的通知,说村里引来了农田水利建设扶贫项目,供水管道途经木根的承包田,需要木根亲自规划承包田灌溉工程的实施方案。

木根高兴得像个孩子,一蹦一跳地去了承包田。

玉米吐缨时,秋葵对木根说:“今年粮食丰收在望,我们很快就有钱了,等收完秋,我们带上小根回趟娘家吧。

爹有气管炎,娘有腰疼病,这几年也不知好了没;弟弟现在该娶媳妇了,也不知娶下媳妇没;妹子最小,不知现在还上不上学……”
木根抢白道:“小根不上学了?像你一样当文盲啊?”
秋葵脸一红,不好意思地低头笑了。

秋葵终于要回娘家了。

这一天,秋葵和木根去了趟县城,除了买了新衣新鞋外,还给娘家的父母弟妹买回了大包小包的礼品。

天刚蒙蒙亮,秋葵便烙好干粮,做熟饭菜,叫醒木根。

吃罢早饭,便出了村子。

秋葵背着行李,走在前头。

高挑的身子一摆一摆,走得很急。

走得木根出了一身热汗。

上了火车,木根在行李架上放好行李,便拣靠窗的座位和秋葵面对面坐了下来。

车窗外,阳光照着明媚的田野,好看极了,那些树呀房子呀电线杆呀飞似的向后退着……
出了火车站,换了一程大巴车,秋葵和木根走在一条在山间绕来绕去的土路上,秋葵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

一会儿掐一朵路边的野花,一会儿放下行李,跳上土坡摘一把野枣送给木根。

木根第一次感觉,平日里温温顺顺沉默不语的秋葵,其实挺爱说话的。

翻过了数座山梁,远处,有几户人家稀稀落落卧在山野里。

秋葵顿时觉得这里的天比以前蓝了,山也开始绿了起来,空气也似乎更加温馨了。

秋葵兴奋地指着前方,对木根说:“前面那个村子里,大梧桐树下,就是俺家。


说话时,一汪眼泪蓦然间从秋葵黑亮的眼睛中涌了出来,她不停地用袖角擦着。

擦着擦着,双腿一软,跪在山梁上,放声哭了起来。

木根背着行李,在秋葵身后,呆呆地站着。

远方,夕阳里,一棵硕大的梧桐树隐约可见,树旁一户人家屋顶的烟囱里,一缕炊烟那么白那么亮那
么纯朴那么亲切地向着满天的彩霞袅袅腾腾地飘着。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

如秋葵被丈夫掴脸与村里别的媳妇遇此情况对比,突出了杨家屯一带的风俗习惯和该村媳妇的家庭地位。

B. 小说关于秋葵三次回娘家而未能如愿的描写,把秋葵家庭的变化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展现,既丰富了秋葵的形象,又给人以真实感。

C. 秋葵在山间绕来绕去的土路上一会儿掐一朵路边的野花,一会儿放下行李跳上土坡摘一把野枣给木根,表现了回娘家时的兴奋心情。

D. 秋葵发现娘家所在的偏远深山天比以前蓝了,山也开始绿了起来,空气似乎更加温馨了,从正面表现了娘家人的生活也在悄悄改善。

6. 小说中的秋葵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7. 小说是怎样叙述“回娘家”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街声
沈念
化龙池是长沙城里一条古街的名字。

一条街巷,遇见的人与物,声与音,都是它的形象、语言和记忆。

第一次到化龙池是初夏午后,一场不期而至的雨,把青麻石路打得湿渍渍的。

长沙城里街巷阡陌极多,但保存这般路面的历史老街仅剩四条。

如果不是雨水有声,三百米长的寂寂街巷,实在不像传说中喧嚣的“长沙秦淮河”,也没有“酒吧一条街”的欢悦热烈。

踅入民居的一楼人家避雨。

坐在沙发上的老娭毑望着陌生来客,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是笑盈盈的。

这位姓袁的老长沙娭毑,今年98岁高龄,在化龙池住了40多年。

袁娭毑住的民居,是一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五层红砖楼房。

房子坐西朝东,砖木结构,空斗清水墙体,两面坡悬山屋顶。

丈夫80年代末离世后,大多数子女儿孙住进了高楼,她却再没搬动过,留守在这间十来平方米的房子里。

老街坊也所剩无几,搬走的,离开人世的,有的房子租给了来建设这座城市的外地人。

似水流年,她不紧不慢,把每一天过成漫长的一生。

岁月中的碰撞与激荡,蛰伏成波澜不惊的起居日子。

屋檐之下,两水沿着院井孔道流走。

袁娭毑指着旧墙上的斑痕嘀咕:“以前下水道容易被雨水淤堵,遇夜暴雨,水漫上来,一米多高,屋里家什悉数浸没漂浮。

前两年政府搞有机更新,下水管道扩容,再也没发生过漫水事件,办了一件大实事。


我问袁娭毑:“住了这么多年,变化大不大?”
袁娭毑说:“没变。

”转而改口道:“变了,变了!”
是什么变了?又是什么没变?
我想,答案在这一间间主人命运各异的屋宅里,也在三百米的街巷之中。

袁娭毑搬过来的年代,百废待兴,街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售卖生活必需品的店铺,但很快就成了喧闹市井之地、同业聚集之街。

在时间更早的刻度上,化龙池的商业兴旺是个传奇。

清光绪年间逃荒乞讨至此的善化县人张大生手艺精湛,度过饥荒之后,挂起了第一家木履油鞋店的招牌,凭着买卖家道渐渐殷实。

有街坊邻居想学艺,张大生感念化龙池人的善心,免费收徒授艺,出师还送上一套制屐工具。

这些街坊徒弟后来索性沿着街面开店,于是前店后坊,叮叮当当,化龙池被经营成了著名的木屐油鞋一条街。

青麻石路面細密的坑洼,怕是缘于那些木屐。

这条四米多寬的街巷两边,店铺摆挂着不同规格形制的木屐、油鞋,南方烟雨朦胧的气韵沿街流动,木屐落地,“咄咄”“嗒嗒”之声此起彼伏,轻重缓急,如同琴键起落自成一曲。

我想,袁娭毑年轻时雨中着屐挪步,又是一种风韵一道风景吧。

只是,白驹过隙,木屐远走,归入博物馆所陈列的时间里的事物。

巷道无人,耳中却有幻听,身前背后仿佛有人正着木屐走过,声浪密密兜住街巷。

雨声疏朗,恰好汇成主调中的和弦。

行至古街中段,有一名为“共享亭”的小广场,整面诗词、楹联背景墙,都是“有清二百年以来书家第一人”何绍基的书法。

没有想到,化龙池竟是京城之外何绍基居住时间最久长之地。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63岁的他应邀回湘,次年始主讲“城南书院”,直到8年后因病辞去讲席。

雨水沿着墙上的撇捺弯钩,如墨汁垂落。

我猛一回头,仿佛看见一长袍老者,踩着木屐擦身而去,留下从容淡定的背影。

“破丰日功夫清书捡画,同两三知己道古谈文”,“童仆来堿市,瓶中得酒还”,从墙上诗词中我读到何氏情趣,读到故居“磻石山房”闲适纵情的豪饮时光。

夜寂时分,孤灯瘦影,落笔有声,是墨吃纸的声气,也是力透纸背的响彻。

离广场不远,那口化龙井被石栏围着,是新修葺的。

井中无水,灌满风声,却日复一日地向世人解读着化龙池的来历。

勇毅的铁匠徒弟,将滚烫的铁水倒入井中,烧化了欲兴风作浪危害人间的孽龙师傅,渲染的是正义和勇毅,牺牲和受难,也熔铸成化龙池的品格与底气。

到了夜间,井前小坪会摆开几家烧烤小摊,主人都是街上老居民,几声吆喝,众声喧哗,与烟火气一起兜售的,是这个口口相传的故事。

几年前与化龙井、红砖民居、小广场一同完成改造的,是沿街“建新如旧”的40栋仿古商铺,同业聚集的主题没变,商铺摇身变为40家风格各异的酒吧,从此长沙聊清吧文化,再也绕不开这条古街。

酒吧必然是声音的制造者。

雨声木屐的“咄咄”声、邻里间的嬉笑怒骂……化龙池原本有很多声音,此后又多了一种留存在这座城市记忆里的声音。

年轻人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来到这里,钻进街巷深处,灯火明暗起伏,给每一个从青麻石路上走过的人奏响释怀人生的旋律。

变幻的声响,青春的身影,让这条古街有了活力,有了向
往。

(远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8.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特写了一个98岁高龄,在化龙池住了40多年老长沙袁娭毑,写她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是笑盈盈的,凸显化龙街人的和善。

B. 文章写化龙池的光绪年间的一段历史,彼时是木屐油鞋一条街,源于手艺人张大生逃荒乞讨至此,以善报善,突出了古街的品格。

C. 文章录写广场墙上何氏诗词,写他在化龙街读书喝酒、与友谈文论古、夜间挥毫写字,写他的闲适纵情,为古街增加了文化底蕴。

D. 文章写井前小坪的烧烤小摊,众声喧哗,烟火气十足,老板向游客兜售“化龙池的来历”故事是为了让游客多购买他的烧烤食品。

9.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作者的游踪写化龙池古街,移步换景,依次写到化龙池上青麻石路、民居、广场,以游客视角写古街,叙述语调既热情又客观。

B. 文章开头写雨中游览化龙池古街,又以“雨”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还勾连相关事件,如袁娭毑说政府搞有机更新,下水管道扩容。

C. “身前背后仿佛有人正着木屐走过,声浪密兜住街巷”,一个“兜”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声浪之繁密来往行人之多,昔日街道之繁华。

D. 文章结尾写化龙池古街上风格各异的酒吧,“变幻的声响,青春的身影,让这条古街有了活力,有了向往”,照应了开头“长沙秦淮河”。

10. 请结合文本,分析划线句“是什么变了?又是什么没变?”的含义。

11. 请分析本文以“街声”为题的用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

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调衢州龙游令。

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

通判登州。

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

泽奏免之。

朝廷遣使由登州结女真,盟海上,谋夹攻契丹,泽语所亲曰:“天下自是多事矣。

”退居东阳,结庐山谷间。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

”上嘉之,金人逼二帝北行,康王即帝位于南京,泽入见,涕泗交颐,陈兴复大计,金人谋攻汴京,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

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

”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

金人果败,自是不复犯东京。

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泽疏言:“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

臣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上乃降诏择日还京。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黄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

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

”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翌日,风雨昼晦。

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都人号恸,遗表犹赞上还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忠简。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B.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C.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D.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末甲,古代科举制度殿试中的一种等级,殿试录取的等级称甲,最低一等叫末甲。

B. 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 疏也称“奏疏”,与作为文体的“表”不同,是古代臣子向君王陈情说理的文章。

D. 阙指皇宫门前两边的楼台,中间空缺部分为道路,这里指宫殿,可理解为“旧都”。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宗泽兴学重教,开启民智。

他在担任衢州龙游县令时,发现当地民众不知学习,遂兴办学校,安排老师,讲论经学,不仅转变了风俗,也使考上科举的人不断涌现。

B. 宗泽高瞻远瞩,颇有政治远见。

他在担任登州通判期间,对朝廷结交女真、与它结盟并谋划夹攻契丹的
举措不以为然,认为天下将大乱,遂辞官隐居,不再出仕。

C. 宗泽精明能干,富有军事才能。

他在担任磁州知州期间,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备措施,为坚守磁州作长远的打算,并为此向朝廷献计献策,使五郡互为援助。

D. 宗泽尽忠报国,至死不渝。

他从宋王朝利益出发,一再上书请求皇上返回京城;病重之际,他不把家事放在心上,仍念念不忘歼灭敌人,叮嘱将领要实现其遗愿。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

(2)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与故人曾相逢江汉,常欢醉而归。

故情益深,衬托出如今的相逢愈喜。

B.颈联出句回扣诗题,写重聚的喜悦;对句写两鬓萧疏的衰老,不言悲而悲情四溢。

C.尾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表达作者对淮上秋山美景的喜爱之情,格调昂扬。

D.颈联和尾联以久别重逢为重点和主体,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

17.这首诗的颔联言简而意丰,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相见欢》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化无形为有形,抒发了亡国的离愁哀思。

(2)《师说》中韩愈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从师学习是和年龄大小无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杜牧借“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尽了秦统治者对百姓盘剥掠夺并挥得无度的本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面是某公司报销业务流程图,请把该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5个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