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通关密押试卷二含答案与解析(同名3736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法考试通关密押试卷二含答案与解析(同名37368)
国家司法考试题库下载:/ksbd/product_list_85.ht ml
国家司法考试在线测试:/html/sjlb/507_1.htm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四个选项,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应试人员应将正确的选项选择出来,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第 1 题甲、乙是盗窃案的共犯,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后在同一监狱服刑。

二人在服刑期间脱逃至A市,而后在A市共同抢劫时被当场抓获。

对甲和乙所犯的新罪应当如何进行侦查?( ) A.二人均由监狱一并进行侦查
B.二人均由A市公安机关一并进行侦查C.甲由监狱进行侦查,乙由A市公安机关进行侦查
D.乙由监狱进行侦查,甲由A市公安机关进行侦查
【正确答案】:B
【解题思路】:《刑事诉讼法》第225条规定,对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案件由监狱进行侦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
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刑诉解释》)第14条规定,正在服刑的罪犯在服刑期间又犯罪的,由服刑地的人民法院进行管辖正在服刑的罪犯在脱逃期间的犯罪,如果是在犯罪地捕获并发现的,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是被押解回监狱后发现的,由罪犯服刑地的人民法院管辖由此,可以推断出甲、乙应由A市公安机关一并进行侦查因此,本题答案为B
第 2 题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形之外,下列应当适用保护原则确立中国刑法适用效力的是哪一选项?
A.仅行为的一部分或仅结果的一部分发生在中国的
B.在未遂犯的场合,行为人希望结果发生之地、可能发生结果之地在中国的
C.在共同犯罪场合,共同犯罪的行为或者共同犯罪的结果有一部分发生在中国的
D.美国人甲在美国洛杉矶杀死一中国籍留学生的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D项应适用保护原则确立管辖权。

根据我国《刑法》第6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ABC项都适用属地管辖原则。

第 3 题下列情形中,哪一选项可能适用死刑?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B.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C.审判时已满75岁的人,且未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死亡的
D.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根据《刑法》第49条的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第3条的规定,在《刑法》第49条中增加1款作为第2款:"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可知ABC选项都不适用死刑,D 项当选。

第 4 题某日傍晚甲入室盗窃被房主丙发现,丙
欲抓甲而追甲至附近的马路上,甲向丙腹部猛踢一脚,但丙仍极力揪住甲不松手。

恰好甲的老乡乙经过现场,看到此情此景并接受甲的援助请求,也向丙的腹部猛踢一脚,然后二人逃跑。

后丙因脾脏破裂流血过多而死亡,但不能查明谁的行为导致其脾脏破裂。

则对于此案认定,下列正确的选项是:
A.甲乙构成抢劫罪共犯,二人均对丙的死亡承担结果加重的刑事责任
B.甲乙构成抢劫罪共犯,但因无法查明谁的行为导致丙死亡,故二人均不对丙的死亡承担结果加重的刑事责任
C.甲乙构成抢劫罪共犯,但仅由甲对丙的死亡承担结果加重的刑事责任
D.甲乙构成抢劫罪共犯,但仅由乙对丙的死亡承担结果加重的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也颇具综合性,如既有刑法上的共犯原理,也涉及刑诉法上的证据理论。

本案中甲属于转化的抢劫,其抢劫尚未结束之际,乙出于帮助的故意参与其中,理论上说属于承继的共犯(事中共犯的一
种),故甲乙构成抢劫罪的共犯。

但问题是本案中丙的死亡是甲的第一脚还是乙的第二脚造成的无法查清,结果无非有两种可能:可能是甲造成的,则基于承继的共犯原理,乙属于承继的共犯,对其参与之前的先前行为导致的结果加重犯不负责,故甲属于加重构成,而乙属于基本犯(不对死亡负刑责);若丙的死亡是乙的第二脚造成的,则出于共犯原理,乙属于结果加重犯自不待言,此时乙的行为也代表了甲的犯罪故意,按照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甲对加重结果承担责任,甲属于抢劫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

故此时甲乙均属于加重的抢劫罪。

综上,上述两种情形均有可能性,基于刑事证据理论、根据存疑时有利于行为人的原则(有疑问从轻),乙对死亡结果不负责。

因此,甲乙构成抢劫罪的共犯,甲对死亡结果负责。

第 5 题甲深夜越墙闯入家中仅有一人的年轻妇女赵某家,持刀威胁要与赵某发生性关系,如不从即用刀刺杀。

赵某口头表示同意并往床上退,甲积极逼近。

赵某从身后的床上操起一把大剪刀朝甲腹部猛捅数次,跳下床跑向院外邻居家,甲追赶数步摔倒在赵家门槛上死亡。

对于赵某的行
为性质认定,下列正确的选项是:
A.正当防卫
B.防卫过当
C.过失致人死亡
D.紧急避险
【正确答案】:A
【解题思路】:特殊防卫,《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第 6 题张某与王某是同村村民,二人商量去抢路边杂货店,就买了两把匕首。

深夜,二人手持匕首去敲杂货店的门,店主开门后,二人即往店内挤,店内有数人在打麻将,见有陌生人来,即喝问"干什么的?"张、王只好连声说"对不起",后被送到派出所。

对于张、王的行为认定,下列正确的选项是:
A.抢劫罪未遂
B.抢劫罪中止
C.抢劫罪预备
D.抢劫罪和非法侵入住宅罪,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由题意可知张、王二人的抢劫行为还未着手,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在犯罪预备阶段停止下来,属于犯罪预备。

路边杂货店不属于住宅,所以不构成《刑法》第245条的非法侵入住宅罪。

第 7 题根据犯罪主观要件、犯罪形态的理论分析,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表述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为杀人而与李某商量并委托购买毒药,李某果然为其买来了剧毒药品。

但10天后甲放弃了杀人意图,将毒药抛入河中。

甲成立犯罪中止,而李某不应成立犯罪中止
B.乙基于杀人的意图对他人实施暴力,见被害人流血不止而心生怜悯,将其送到医院,被害人经治疗后仍鉴定为重伤。

乙不是犯罪中止
C.丙对仇人王某猛砍20刀后离开现场。

2小时后,丙为寻找、销毁犯罪工具回到现场,见王某仍然没有死亡,但极其可怜,即将其送到医院治疗。

丙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
D.丁为了杀害李四而对其投毒,李四服毒后极端痛苦,于是丁将李四送往医院抢救脱险。

经查
明,毒物只达到致死量的50%.即使不送到医院,李四也不会死。

丁将被害人送到医院的行为和被害人的没有死亡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所以丁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正确答案】:A
【解题思路】:A项甲的行为成立犯罪中止,是预备阶段的中止。

对于李某而言,犯罪行为在预备阶段停止下来是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因此,李某成立犯罪预备。

B项犯罪中止并不要求不发生任何结果,只是不要求发生犯罪既遂所要求的结果,因此,行为人仍然成立故意杀人罪的犯罪中止。

中止犯,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C项如果在犯罪过程中遭遇客观障碍,明显地告一段落归于未遂的,一般认定是未遂。

即使事后行为人积极采取措施救助被害人的,因未遂、中止是不可以相互逆转的,也不成立犯罪中止。

故本案成立犯罪未遂。

该题中,丙的犯罪行为已经完成后,丙离开杀人现场,犯罪停止形态就属于犯罪未遂。

至于在犯罪告一阶段后,丙又回来寻找工具,如果再次实施犯罪行为的,应当作为另外一个独立的犯罪行为来评价。

不少同学难以认
定丙是杀人的故意还是伤害的故意,我们认为,本题中,丙的行为明显是故意杀人,从"丙对仇人王某猛砍20刀"、"见王某仍然没有死亡"等表述中,可以看出,丙一开始就是杀人的故意。

再者,若是伤害故意,早已犯罪既遂更不可能是中止了。

D项中止行为与犯罪既遂不出现之间是否应具有因果关系,存在不同的观点。

现主流的观点认为,只要行为人为犯罪结果不发生作出了真挚的努力,即使结果不发生与行为人的中止行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也应当认定为成立犯罪中止。

当然,如果行为人没有努力防止结果发生,即使结果没有出现,也不认为是犯罪中止,行为人在其放火行为还没有既遂的情况下,喊了一声"救火啊",然后便逃走了,即使他人将火扑灭,也不能认为行为人成立犯罪中止。

第 8 题甲男乙女共谋杀害乙女的丈夫丙,在乙女家中将丙灌醉后,甲觉得丙的两个孩子(一个三岁一个五岁)碍事,让乙女将丙的孩子带离,乙女将孩子带出玩。

而后甲用毛巾将烂醉的丙勒死。

事后乙回家还将该勒死丙的毛巾销毁。

关于本案的认定,下列不正确的选项是:
A.乙女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帮助犯
B.乙女是从犯
C.甲是主犯
D.乙女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甲乙共谋杀丙,从本案乙的行为可以看出,乙是故意杀人罪的帮助犯,甲是主犯,乙女销毁毛巾的行为被故意杀人罪吸收,不单独定罪。

第 9 题关于徇私枉法罪,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甲(警察)与犯罪嫌疑人陈某曾是好友,在对陈某采取监视居住期间,故意对其放任不管,导致陈某逃匿,司法机关无法对其追诉。

甲成立徇私枉法罪
B.乙(法官)为报复被告人赵某对自己的出言不逊,故意在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中加大赵某对被害人的赔偿数额,致使赵某多付10万元。

乙不成立徇私枉法罪
C.丙(鉴定人)在收取犯罪嫌疑人盛某的钱财后,将被害人的伤情由重伤改为轻伤,导致盛某轻判。

丙不成立徇私枉法罪
D.丁(法官)为打击被告人程某,将对程某不
起诉的理由从"证据不足,指控犯罪不能成立"擅自改为"可以免除刑罚"。

丁成立徇私枉法罪【正确答案】:B
【解题思路】:根据《刑法》第399条第1款的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构成徇私枉法罪。

《刑法》第94条,本法所称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

A项,甲作为警察,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放任不管,致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际脱离司法机关侦控的,属于"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的情形,应该以徇私枉法论处。

故A项正确。

B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属于刑事诉讼的一部分,乙法官为报复而在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中加大赵某的赔偿数额,致使赵某多付10万元,乙的行为属于"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乙应当成立徇私枉法罪。

B项错误。

C项,鉴定人不属于司法工作人员,故丙不成立徇私枉法罪。

C项正确。

丙构成《刑法》第305条的伪证罪。

D项,丁法官的行为同样属于"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构成此罪。

D项正确。

第 10 题下列哪一种情况应当数罪并罚?
A.甲走私假币过程中,遭遇到边检人员稽查,暴力抗拒构成妨害公务罪的
B.乙实施组织偷越国边境的犯罪过程中以暴力方法抗拒边防人员检查构成妨害公务罪的
C.丙在走私毒品过程中暴力抗拒缉毒人员检查构成妨害公务罪的
D.丁暴力妨害公务员执法,同时造成公务员重伤的
【正确答案】:A
【解题思路】:A项属于《刑法》第157条第2款(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以走私罪和本法第277条规定的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罪,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的规定,应并罚。

《刑法》第318条: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的,处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1)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集团的首要分子;(2)多次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或者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人数众多的;(3)造成被组织人重伤、死亡的;(4)剥夺或者限制被组织人人身自由的;
(5)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检查的;(6)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的;(7)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犯前款罪,对被组织人有杀害、伤害、强奸、拐卖等犯罪行为,或者对检查人员有杀害、伤害等犯罪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B项属于该条之罪的加重犯,类似还有运送偷越国边境暴力抗拒稽查。

《刑法》第347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15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1)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100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50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2)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3)武装掩护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4)以暴力抗拒检查、拘留、逮捕,情节严重的;(5)参与有
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的。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200克以上不满10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10克以上不满50克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不满2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不满10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第2款、第3款、第4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从重处罚。

对多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未经处理的,毒品数量累计计算。

C项属于上述走私毒品罪的加重犯。

D项属于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以故意伤害罪论。

第 11 题甲、乙预谋抢劫丙家并为此准备了匕首,但来到丙家后发现家中无人,于是撬门入户,窃取了3万元财物,关于上述行为的认定,下列不正确的选项是:
A.抢劫的预备犯和盗窃既遂犯,数罪并罚
B.实行行为吸收预备行为,以盗窃罪定罪处罚C.重行为吸收轻行为,以盗窃罪定罪处罚D.以盗窃罪与抢劫罪(预备)择一重罪论处【正确答案】:A
【解题思路】:甲、乙预谋抢劫,准备好工具后又改变主意,入室盗窃,所以A项错误,不能对连贯的行为两次评价。

BCD项正确。

A项当选。

第 12 题关于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1/2
B.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0年
C.因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5年
D.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如果依法被减为25年有期徒刑的,减刑后不能少于20年【正确答案】:B
【解题思路】:A项,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第15条,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
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1)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2)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3)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4)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5)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6)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下列期限:(1)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1/2;(2)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3年;(3)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50条第2款规定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5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25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5年。

故A项正确。

B项,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第15条的规定,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无期徒刑不能少于13年。

所以此选项错误。

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第15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50条第2款规定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5年,缓期执行期满
后依法减为25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0年。

可知C项,D项正确。

第 13 题甲驾车接打电话没有注意闯了红灯,撞上正在公路上行走的乙丙二人,撞死乙,同时将丙卷入汽车底盘,甲意识到汽车底盘下可能有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驾车飞奔,将被害人拖行800米,致其死亡。

对此案的认定,下列错误的选项是:
A.甲构成交通肇事罪
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
C.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D.对甲应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本案中,甲对于乙的死亡,是由于交通肇事罪引起,为过失犯罪;对于丙的死亡,则是一种间接故意,属故意杀人罪,应以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必须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受损,本案不符合。

第 14 题关于假币犯罪,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王某将白纸外面裹上一层假币冒充5万元假币出卖给张某,张某以2折的价格将假币买回,
王某构成出售假币罪
B.赵某购买10万元假币,从中拿出5000元假币用于交纳罚款,赵某构成购买假币罪和使用假币罪,数罪并罚
C.李某与他人签订经济合同时,为证明自己的履行能力,拿总面额20万元的假币冒充真币出示给对方看,李某构成使用假币罪
D.刘某用3万元假币冒充真币,以比牌价略低的价格在黑市上兑换4300美元,构成使用假币罪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出售假币必须数额较大才构成犯罪,A项不构成出售假币罪。

购买假币后又使用的,直接以购买假币罪定罪,并从重处罚。

B项错误。

C项中李某只是炫耀行为,并未使用,不构成使用假币罪。

D项属于使用假币的犯罪行为。

第 15 题甲公司为一般纳税人,其分支机构乙单位是独立核算没有法人资格的小规模纳税人。

乙单位从甲公司分3批购进价值300万元的货物,并在2011年6月30日前完成销售。

2011年6月30日后,乙单位成为一般纳税人。

甲公司为
了让乙单位能多抵扣税金、少纳税,就该300万元的3笔交易填开了30份总价款300万元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乙单位用该发票抵扣了51万元税款。

对于甲公司和乙单位行为的性质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B.逃税罪
C.无罪
D.诈骗罪
【正确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存在真实货物交易,不是虚开,只是采取欺骗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属于逃税罪。

第 16 题关于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把欲毒杀丙的想法告知乙,并托乙买来毒药。

之后甲后悔将毒药丢弃。

甲属于故意杀人罪(中止),乙属于故意杀人罪(预备)
B.丈夫甲偶然发现妻子乙和丙之间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乙不得已向甲承认:已经5岁的儿子丁实际上是乙、丙所生。

甲盛怒之下,暴打儿子丁。

乙坐在一旁,一言不发。

2小时后,甲将丁
打成重伤,然后自行离家出走。

事后,丁经抢救无效死亡。

甲构成故意伤害罪,乙不作为行为与甲构成共同犯罪
C.甲盗掘古墓葬时,导致乙房屋倒塌并将乙埋在瓦砾中,乙呼救,甲有条件救助,却为逃避追究而逃离现场,乙死亡。

甲构成盗掘古墓葬罪和故意杀人罪
D.甲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乙作为人质,在得到乙亲属支付的30万元赎金后不仅没有释放乙,反而为了灭口而将人质乙捆绑抛人大海淹死,对甲应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A项中甲乙有共同杀乙的故意,并进行了准备,在准备阶段,甲主动放弃犯罪,属犯罪中止,乙并不知情,在这个阶段,乙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形态。

B项中乙看着甲伤害丁而不制止,就是一种默认,而乙有保护丁不受伤害的义务却坐在一旁一言不发,是典型的当为而不为的不作为。

所以乙构成甲的共犯。

C项中甲对乙有救助的义务,不履行该义务的,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故C正确。

D项中,根据《刑法》第239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
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犯前款罪,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故D错误。

第 17 题关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妇女和丈夫不能作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主体
B.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的行为直接造成被害人重伤后果的,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C.行为人偷看妇女洗澡的,以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论处
D.在公共场所露阴、自慰,即使不强迫妇女观看,也以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论处
【正确答案】:B
【解题思路】:根据《刑法》237条的规定,强制猥亵、侮辱妇女就是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而聚众或者在公众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法定刑较高。

A项妇女
和丈夫也可成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主体,如丈夫公然将通奸的妻子赤身裸体游街示众的。

可知CD项不构成本罪。

B项不是结果加重犯。

第 18 题甲准备杀死自己患有精神病的妻子乙。

甲打算先给乙吃安眠药,等乙熟睡后,将乙用绳子勒死。

但还未等甲实施绞杀行为时,乙就因吃了过量的安眠药而死亡。

对于甲的行为性质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B.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C.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
D.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点是因果关系认识错误中的犯罪构成的提前实现。

即行为人本来想实施两个行为,来达到犯罪目的。

但当其实施第一个行为后,就提前实现了自己所预想的犯罪结果。

要认定这种行为是否成立故意犯罪既遂,关键在于行为人在实施第一行为时,是否已经着手实行,如果能得出肯定结论,则应认定为故意犯罪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