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泵注入法中药灌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护理

合集下载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护理体会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护理体会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护理体会秋季腹泻又称为轮状病毒肠炎,该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因其多发生在秋冬寒冷季节,故亦称为秋季腹泻。

本病多见于6个月~2岁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蛋花样大便,大便次数多,>10次/d,亦可达数10次。

病情重者可致严重脱水,酸碱平衡紊乱,对婴幼儿健康危害极大。

我科自2011年9月~2012年11月采用中药直肠滴入方法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患儿59例,取得显著疗效。

1理论依据及辨证用药《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认为泄泻主要病变在于脾胃,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寒温失调,则脾胃受伤,水谷不化以致脾虚湿盛而发生泄泻。

根据泄泻的临床表现,我科在用药上灵活加减:湿热泻,大便黃褐,气味臭秽,舌苔黄腻,多加入黄连、黄芩等清热利湿;风寒泻,大便清稀多泡沫,臭味轻,舌苔薄白,多加入防风、苏叶等祛风散寒;伤食泻,大便多夹带不消化食物,泻后腹痛减轻,舌苔厚腻或微黄,多加入鸡内金、焦山楂以消食导滞;脾肾阳虚泻,病程较长,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加入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2护理方法2.1心理护理护士要耐心细致地向患儿家属讲解本病腹泻次数多,患儿极易出现脱水,酸中毒等并发症,对婴幼儿健康危害很大,而口服药物对婴幼儿不易喂服,或者服后易吐,难以达到药效。

中药直肠滴入,操作简便,无痛苦,且疗效肯定,便于患儿及家长接受。

其目的、过程、效果及要求都应介绍清楚,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2灌肠准备及操作方法取一次性输液管(带橡胶接头)l根、注射器1具、润滑油等备用。

遵医嘱,将中药(茯苓,白术,白芍,木香,葛根,乌梅等)1剂煎取30~50 mL,药温在39℃~41℃,将药液倒人无菌输液瓶中。

治疗前向患儿家属说明治疗意义.并介绍同类患儿的治愈情况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灌肠前嘱患儿排空二便,取俯卧位,患儿俯卧于家长双腿上,选用一次性输液管,去掉橡胶接头以下部分,连接一次性肛管并用石腊油润滑前端。

灌肠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灌肠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灌肠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灌肠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治疗便秘、肠炎、肠道感染等疾病。

正确的灌肠操作可以有效地缓解病情,但如果操作不当,也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风险。

本文将介绍灌肠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帮助医护人员和患者正确进行灌肠。

一、灌肠操作方法1.准备工作(1)选择适当的灌肠器和灌肠液。

一般来说,灌肠器应该选用容积适中、材质安全、易于清洗的产品,灌肠液可以选用生理盐水、米汤、菊花茶等温和的液体。

(2)准备好手套、消毒液、润滑剂等工具和材料。

(3)让患者保持安静、放松,采取侧卧位或膝胸位。

2.清洗肛门用温水和肥皂清洗患者的肛门和周围区域,然后用消毒液擦拭肛门口和肛管口,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润滑将润滑剂涂抹在灌肠器的头部和管身上,以便顺利插入肛门和肠道。

4.插入灌肠器将灌肠器插入患者的肛门,先向上方插入,然后向尾部方向插入,直到灌肠器的头部进入肛管内。

5.注入灌肠液将灌肠液缓慢注入灌肠器中,同时轻轻按摩患者的腹部,以帮助灌肠液顺利进入肠道,注入的速度应该适中,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灌肠效果。

6.保持姿势在注入灌肠液后,患者应该维持原来的姿势,以便灌肠液在肠道内停留一段时间,起到彻底清洁肠道的作用。

7.排放灌肠液当灌肠液注入后一段时间,患者会感到排便的冲动,这时应该帮助患者调整姿势,以便顺利排放灌肠液。

排放后,应该用温水和肥皂清洗肛门和周围区域,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二、注意事项1.选择适当的灌肠器和灌肠液,避免过于刺激或有害的液体,如酒精、石灰水等。

2.操作时应该小心谨慎,避免损伤肛门和肠道,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和儿童患者,更应该注意操作的温和和安全。

3.灌肠液的注入速度应该适中,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灌肠效果。

4.在灌肠过程中,应该注意患者的反应和感受,及时调整姿势和注入速度,以减轻患者的不适和痛苦。

5.在灌肠后,应该及时清洗肛门和周围区域,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6.不要频繁进行灌肠操作,以免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

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应用及护理观察

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应用及护理观察

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应用及护理观察蔡瑛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摘要:经常碰到小孩子不愿打针吃药,所以必须找个比较方便有效实用的给药途径。

直肠给药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

而中药直肠滴注是上世纪80年代开展起来的一种改进的保留灌肠方法,是对传统外治的一种改革创新,可用于临床上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如: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小儿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盆腔炎等疾病,实践证明其具有给药量大、吸收充分、作用迅速、无创伤等特点,更重要的是采取中药直肠滴注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学“辨证论治”特色,弥补了中成药的缺陷,而且对患者无痛苦、疗效高、毒副作用少、操作方便、费用低廉,适合于危重症不能口服给药、鼻饲给药、禁食或严重上消化道疾病胃管给药的患者.尤其对口服给药和静脉给药困难的患儿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给药途径,也是一种根据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全新观念的绿色疗法。

关键字:小儿中药直肠滴注临床应用口服汤剂是临床常用给药方式,但是,传统中药煎剂口感小儿不易接受,影响中药煎剂在小儿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效果;并且在儿科急、危重症抢救治疗中,中药煎剂口服难以实现,采用固定剂型药物抢救治疗,用药与患儿病情病证的贴合度有限,不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同时小儿中药汤剂口服过程中药物浪费较大,投药量不够准确。

中药直肠给药最早出现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第233条中记载:“猪胆一枚,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中。

”直肠给药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

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

近几年研究表明直肠滴注疗法具有给药量大、吸收充分、作用迅速、无创伤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且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

中药灌肠法始见于张仲景《伤寒论》的导法,其法具有安全、速效、高效、低毒等特点,凡能口服的中药均可应用。

小儿灌肠术护理课件

小儿灌肠术护理课件

VS
展望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灌肠术将会更 加完善和安全。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灌肠 液的成分和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 加科学和有效的依据。同时,也需要加强 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灌肠 术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感谢观看
THANKS
小儿灌肠术护理课件
• 灌肠术简介 • 灌肠术的操作流程 • 灌肠术的护理要点 • 灌肠术的并发症及处理 • 病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目录
01
灌肠术简介
灌肠术的定义
01
灌肠术是一种通过肛门将液体注 入肠道的技术,常用于清洁肠道 、诊断和治疗某些肠道疾病。
02
灌肠液的成分和温度根据治疗目 的而有所不同,可以是温盐水、 药物溶液或生理盐水等。
压力调节
灌肠时应调节好压力,压力不能过大或过小,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或损伤。
灌肠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
观察病情
在灌肠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 应及时处理。
护理措施
灌肠时应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如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协 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等。
04
灌肠术的并发症及处理
肠道刺激症状
肠道狭窄
对于肠道狭窄的患者,灌 肠术可能会引起疼痛和不 适。
02
灌肠术的操作流程
术前准备
01
02
03
04
灌肠前应评估患儿病情、年龄 、体重、生命体征及排便情况
,了解有无灌肠禁忌症。
灌肠前应向患儿家属解释灌肠 的目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取得家属的配合。
准备好灌肠所需物品,如灌肠 液、肛管、手套、卫生纸等,
05
病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典型病例介绍
要点一
病例一

中药灌肠治疗(详细)

中药灌肠治疗(详细)

中药灌肠治疗(详细)中药灌肠是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药液温度要适宜,不要过热或过冷,一般为39℃~41℃。

2)操作前应嘱病人排便,保证肠道清洁,有利于药物吸收。

3)灌肠液要按照医生的处方制备,不可随意更改。

4)灌肠液的滴速要适当,不宜过快,以免刺激肠蠕动,使药液不易保留。

5)灌肠后应让病人保持舒适卧位,并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发挥。

6)操作时应注意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中药灌肠是一种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

根据中医学理论,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再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强,药物通过直肠吸收后,有利于药物治疗的发挥。

中药灌肠可用于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如上感、肺炎、肠炎等。

在操作中,要注意药液温度、肠道清洁、灌肠液的制备、滴速的调节、病人的舒适卧位等问题,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

中药灌肠需要了解病变部位,以便确定卧位和肛管插入深度。

在灌肠前,病人应排空大便,必要时进行清洁灌肠。

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会加强肠蠕动并加剧腹痛,过高则可能导致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从而影响药液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和吸收效果。

为了让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更长,对于那些对药物刺激性较强的病人,可以选择较粗的导尿管,并且药液一次不应超过200ml。

晚间睡前进行灌肠后,病人应该尽量避免下床活动,以提高治疗效果。

这是一份中药外敷使用登记表,记录了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地址、科别、疾病名称和使用次数。

中药保留灌肠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60例临床观察

中药保留灌肠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60例临床观察

中药保留灌肠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60例临床观察张娟;万雅平【摘要】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补液、肠道益生菌药物及肠道黏膜保护剂应用及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中药保留灌肠.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8.3%,对照组总有效率85.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腹泻持续时间分别为(3.1±1.2)d 及(4.4±1.3)d,呕吐消失时间分别为(1.1±0.9)d及(2.2±1.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用于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7(026)019【总页数】2页(P101-102)【关键词】轮状病毒性肠炎;小儿;保留灌肠;小儿止泻合剂【作者】张娟;万雅平【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人民医院,河南许昌461700;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人民医院,河南许昌46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6.1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多在秋季和初冬季节感染流行[1],本病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初1~2d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

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稀水样或蛋花汤样便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轮状病毒感染亦可侵犯多个脏器[2]。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临床上常给予一般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疗效不理想,为减轻患儿病痛,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有待于提高疗效,笔者应用中药小儿止泻合剂保留灌肠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明显,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6月~36个月,病程1~3d,每天大便次数2~20次,大便呈水样、蛋花汤样;轻度脱水47例,中度脱水73例。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00例的护理体会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00例的护理体会
的原则 o
4 . 3 环 境 护 理
( 山东青岛市黄 岛区中医医院 , 山东 青岛 2 6 6 5 0 0 )
关键词 : 轮状病毒肠 炎; 保 留灌肠 ; 护 理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2 5 . 7 文献标识码 : D
保持病房清 洁、 通风 、 干燥 、 安静 , 温湿 度适宜 , 严格 执行 无 菌操作 和消毒 隔离制度 , 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 的环境 。 4 . 4 灌肠 护 理
腑 的功 能 , 达到 良性 、 双 向调节作 用 , 是一 种治疗 慢性 和顽 固性 腰椎间盘 突出症 较好的方法 。 经 临床 观察 , 手术 与非 手术治疗 腰椎 间盘突 出症 的远期疗
[ 1 ] 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s ] . 南京: 南
京 大 学 出版 社 , 1 9 9 4 : 2 0 1 — 2 0 2 .
灌肠前嘱患儿排空大小便 , 用一次性肛管 , 肛管要 细 , 插入深 度适宜 , 插入动作宜轻柔 , 速度宜慢 , 灌肠 液 的温度要 适宜 , 灌肠 后嘱患儿臀部抬高 , 尽量延长药液在体 内的时间, 以利药物吸收。 4 . 5 对 症 护 理
文章编 号: 1 0 0 6—9 7 8 X( 2 0 1 3 ) 0 4— 0 0 1 7—0 1
参考文 献 :
中药 保 留灌 肠 治 疗 小 儿 轮 状 病毒肠 炎 1 0 0例 的护 理 体 会
陈 莉 , 王 爽, 朱 百仙
饮食 ; 忌食肥甘厚味 、 生冷 、 辛辣刺激 。进食宜少量多餐 , 随病情 好转 , 逐渐添加辅食 , 并遵循 由稀到稠、 由细 到粗 、 由一种到多种
作者简介 : 凌代 兴( 1 9 5 6一) , 1 9 9 0年 毕业 于成都 中医药 大学 医学 系, 大专文化 , 副 主任 医师 。 现在 四 川 省 洪 雅 县 第 二 人 民 医 院 疼 痛

中药灌肠护理操作方法有哪些

中药灌肠护理操作方法有哪些

中药灌肠护理操作方法有哪些
中药灌肠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护理方法,用于清理肠道、促进排毒和调节肠胃功能。

其操作方法有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准备好清洁的中药灌肠器、温水、中药汁液。

中药汁液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中药,常用的有芦荟汁、苦参汁等。

2. 清洗:将灌肠器用温水清洗干净,并确保没有残留物质。

3. 灌注中药汁液:在灌肠器中加入适量的中药汁液,注意汁液的温度要适宜,一般为37-38。

4. 准备好就位: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侧卧位,垫上一块干净的毛巾以保证舒适度。

5. 润滑:分别涂抹肛门及灌肠器口部,以减少灌肠过程中的不适感。

6. 灌肠器插入:将灌肠器缓慢插入肛门,插入深度一般为5-10厘米。

插入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肠粘膜。

7. 慢速灌注:将灌肠器中的中药汁液缓慢注入肠道。

注意不要过急过多,以免引起肠道不适。

8. 维持姿势:灌注完成后,患者保持仰卧位或左侧侧卧位,肛门轻揉以促进灌肠液的混合和吸收。

9. 保持一定时间:患者在保持姿势的同时,尽量保持一定的时间以使灌肠液充分吸收,一般为15-30分钟。

10. 排空:排空肠道,将灌肠液排出,可以依靠患者自主排便,或者使用软便剂帮助排便。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中药灌肠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确保操作安全,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应用及护理观察

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应用及护理观察

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应用及护理观察中药直肠滴注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小儿疾病的方法之一。

相比于口服药物,中药直肠滴注可以更快地被吸收,并且减少了口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本文将介绍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应用场景、使用方法以及在滴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护理观察事项。

一、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应用场景小儿中药直肠滴注常用于以下病症的治疗:1. 小儿腹泻:中药直肠滴注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减少腹泻的发生;2. 小儿便秘:中药直肠滴注能够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缓解小儿便秘症状;3. 小儿发热:中药直肠滴注可以通过降低体温的方法,缓解小儿发热带来的不适。

二、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使用方法以下是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常见使用方法:1. 准备工作:首先需要确保医务人员的手部清洁,并准备好所需的滴注器、药液等;2. 通知家长:在进行中药直肠滴注之前,医务人员需要向家长详细说明滴注的目的、方法以及可能的不适反应;3. 保持体位:将小儿放置在侧卧位或俯卧位,托起其下肢,暴露肛门;4. 润滑肛门:使用无菌润滑剂,涂抹于滴注器的头部,并轻轻贴近小儿肛门,插入1-2厘米;5. 缓慢滴注:匀速地将中药液体滴注入小儿直肠中,滴注速度应控制在每分钟10-20滴;6. 延迟排便:在滴注过程结束之后,可以适当延迟小儿的排便时间,以增加药物的吸收效果。

三、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护理观察事项在小儿中药直肠滴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 药物反应:注意观察小儿对滴注药物的反应,如出现过敏、呕吐、腹胀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滴注并及时报告医生;2. 排便情况:观察小儿的排便情况,如排便次数、质地等,以便评估药效;3. 体温变化:对于滴注用于退热的情况,要及时测量小儿的体温,并观察体温是否下降;4. 精神状态: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变化,如出现烦躁、嗜睡、食欲不振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记录并告知医生。

总结:小儿中药直肠滴注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小儿腹泻、便秘、发热等症状。

中药灌肠技术护理具体操作流程表

中药灌肠技术护理具体操作流程表

中药灌肠技术护理具体操作流程表适应症儿科腹泻病(泄泻)、功能性便秘(便秘)、新生儿黄疸(胎黄病)、小儿上感、小儿肺炎等妇科急慢性盆腔炎、不孕不育症、子宫肌瘤消化科及皮肤科溃疡性结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癌性肠阻塞等;寻麻疹、红皮病等此外,还尤其适用于昏迷病人,呕吐病人,禁食病人,便秘病人评估(一)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二)主要症状、既往史、排便情况、有无大便失禁、是否妊娠。

(三)肛周皮肤情况。

(四)有无药物过敏史。

(五)心理状况、合作程度。

告知(一)操作前排空二便。

(二)局部感觉:胀、满、轻微疼痛。

(三)如有便意或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

(四)灌肠后体位视病情而定。

(五)灌肠液保留1小时以上为宜,保留时间长,利于药物吸收。

物品准备治疗盘、弯盘、煎煮好的药液、一次性灌肠袋、水温计、纱布、一次性手套、垫枕、中单、石蜡油、棉签等,必要时备便盆、屏风。

基本操作方法(一)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调节室温。

嘱患者排空二便。

(二)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三)关闭门窗,用隔帘或屏风遮挡。

(四)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必要时根据病情选择右侧卧位),充分暴露肛门,垫中单于臀下,置垫枕以抬高臀部10cm。

(五)测量药液温度(39~41℃),液面距离肛门不超过30cm,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排液,暴露肛门,插肛管时,可嘱患者张口呼吸以使肛门松弛,便于肛管顺利插入。

插入10~15cm缓慢滴入药液(滴入的速度视病情而定),滴注时间15~20分钟。

滴入过程中随时观察询问患者耐受情况,如有不适或便意,及时调节滴入速度,必要时终止滴入。

中药灌肠药量不宜超过200ml。

(六)药液滴完,夹紧并拔除肛管,协助患者擦干肛周皮肤,用纱布轻揉肛门处,协助取舒适卧位,抬高臀部。

注意事项(一)肛门、直肠、结肠术后,大便失禁,孕妇急腹症和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禁用。

(二)慢性痢疾,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卧位,插入深度1~20cm为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插入深度18~25cm;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应取右侧卧位。

中药灌肠的操作规程(3篇)

中药灌肠的操作规程(3篇)

第1篇一、准备工作1. 环境要求:选择安静、清洁、通风良好的房间进行操作。

2. 物品准备:中药煎剂、灌肠器(包括灌肠筒、灌肠管、连接管、注射器等)、润滑剂、手套、口罩、治疗巾、便盆等。

3. 患者准备:患者应排空大小便,取左侧卧位,放松腹部肌肉。

二、操作步骤1. 灌肠筒内加入适量中药煎剂,调整温度至37-40℃,确保患者舒适。

2. 戴手套、口罩,将灌肠器连接好,确保连接紧密。

3. 将润滑剂涂抹在灌肠管前端,润滑后插入肛门,插入深度约10-15cm。

4. 打开灌肠器开关,缓慢将中药煎剂灌入直肠,速度不宜过快,以免患者不适。

5. 灌肠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

6. 灌肠结束后,将灌肠管拔出,嘱患者保持左侧卧位,静卧30-60分钟。

7. 观察患者排便情况,若排便困难,可适当按摩腹部。

8. 操作结束后,清理灌肠器、便盆等物品,并进行消毒处理。

三、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持灌肠筒、灌肠管等物品的清洁,防止感染。

2. 根据患者病情,调整中药煎剂的剂量和浓度。

3. 灌肠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

4. 患者灌肠后,应多饮水,促进药物吸收。

5. 灌肠后,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6. 操作者应熟练掌握中药灌肠技术,确保操作安全、有效。

7. 患者灌肠后,如有腹泻、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8. 灌肠操作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遵循医嘱。

通过以上操作规程,中药灌肠可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疗效,为患者带来健康。

第2篇一、准备工作1. 准备中药煎煮器具,如砂锅、煎药壶等。

2. 准备灌肠器具,包括灌肠筒、肛管、橡皮管、注射器等。

3. 准备一次性手套、消毒棉签、酒精、消毒液等。

4. 准备便盆、卫生纸、毛巾等。

二、中药煎煮1. 根据医嘱,称取所需中药,放入煎药壶或砂锅中。

2. 加入适量的清水,浸泡30分钟。

3. 用小火煎煮,待药液煎至规定浓度(一般煎至100-200毫升)。

小儿中药灌肠操作流程

小儿中药灌肠操作流程

小儿中药灌肠操作流程小儿中药灌肠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它通过直接将药物注入肠道,以达到清热、通便、滋润肠道等治疗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儿中药灌肠的操作流程,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小儿中药灌肠前,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药物和器具。

药物一般为中药煎剂,需要按照医嘱配制好。

器具包括灌肠袋、灌肠管、润滑剂、消毒酒精棉球等。

在使用前,要确保灌肠袋和灌肠管是干净的,并进行消毒处理。

2. 安全防护。

在进行小儿中药灌肠时,需要确保操作者和患儿都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操作者需要洗净双手,并戴上手套,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同时,要确保患儿处于安全的姿势,如侧卧位,以免在操作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 操作步骤。

(1)准备好药物和器具后,将药物倒入灌肠袋中,并将袋子悬挂在一定高度,确保药液能够顺利流入患儿的肠道。

(2)操作者戴上手套,使用消毒酒精棉球对灌肠管进行消毒处理,并在管口涂抹适量的润滑剂,以便插入患儿的肛门。

(3)轻轻抬起患儿的小腿,将润滑后的灌肠管缓慢插入肛门,插入深度一般为5-8厘米,要避免用力过猛,以免损伤肠道。

(4)将灌肠管插入后,缓慢地将药液注入患儿的肠道中,注意控制流速,避免造成不适。

(5)待药液注入完毕后,将灌肠管缓慢拔出,让患儿保持一定时间的侧卧位,以便药物在肠道内发挥作用。

(6)操作完成后,将使用过的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确保下次使用时干净卫生。

4. 注意事项。

在进行小儿中药灌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按照医嘱配制药物,控制好药液的温度和流速,避免对患儿造成不适。

(2)操作者要轻柔细心,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对患儿造成伤害或不适。

(3)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情况,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4)操作完成后,要及时清理和消毒使用过的器具,确保下次使用时的卫生安全。

总之,小儿中药灌肠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微量注射泵应用于小儿中药保留灌肠的效果观察

微量注射泵应用于小儿中药保留灌肠的效果观察
组,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在癌痛示范病区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提高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显著,对改善晚期癌痛患
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愿广大医护同仁鉴定,采纳。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癌痛;人文关怀;微信平台
疼痛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普遍存在,大部分癌症患者在疾病
DOI:10.19793 / j.cnki.1006-6411.2021.03.048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标准 性别不限,口服、静脉治疗不配合患儿且
家长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患儿有肛周皮肤破损、溃疡等肛门疾病;正在
规操作规程,轻柔插入吸痰管约 10 ~ 15 cm [5] ,启用微量注射泵
位或平卧、侧卧、抱侧位,减轻患儿便意感 [6] ,护士可暂离开患
cm [3] ,灌肠前与患儿沟通,嘱排尽大小便并取得家属的参与,操
作后嘱家长捏紧肛周皮肤,告知患者尽可能地保留药液,以加强
药液在肠道保留效果,做好灌肠前患者心理护理 [4] 。
2.2.2 观察组 中药加温后用 50 ml 注射器抽吸医嘱量,一次
性输液器上端排气管和下端紧贴过滤器部分减去,然后分别连
病区实施癌痛规范化管理,后者在癌痛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借助微信平台对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性用药指导及人文关怀,出院后 2 ~ 3
周随访两组患者对疼痛知识的知晓率、疼痛评估准确率、爆发痛的发生率、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 结合研究数据分析
实验组癌痛患者对疼痛知识的知晓率、疼痛评估正确率、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爆发痛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
泵进行中药保留灌肠。 结果 对照组 21 例药液保留时间<30 min,11 例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2 h,观察组仅 3 例药液保留时间

小儿灌肠优质护理思路

小儿灌肠优质护理思路

小儿灌肠优质护理思路小儿灌肠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清除便秘、排空肠道、预防术后肠梗阻等。

在给小儿进行灌肠的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注意每一个细节,确保患儿的安全和舒适。

一、建立信任和沟通在进行小儿灌肠前,首先要与患儿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护士要与患儿和家长详细沟通治疗的目的、过程和可能遇到的情况,以便他们理解和配合。

护士要耐心倾听患儿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

护士还要在治疗过程中与患儿进行友好的交流,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安全,以减少他们的焦虑和恐惧。

二、准备工作在进行小儿灌肠前,护士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准备好所需的器材和药物,包括灌肠器、生理盐水、润滑剂、纱布、手套等。

要准备好床单、尿布等物品,以防止药物或排泄物弄脏床铺。

还要检查灌肠器的清洁和完整性,确保使用前器材无损坏、无污染,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三、关注患儿的情绪和舒适度在进行小儿灌肠的过程中,护士要时刻关注患儿的情绪和舒适度。

首先要选择一个安静、温暖、舒适的环境,让患儿感到放松和安心。

在治疗过程中,护士要耐心、细心地照顾患儿,及时为他们解释治疗的过程,让他们感受到关怀和安慰。

在操作过程中,护士要注意轻柔、细致,以减少患儿的痛苦和抵抗。

四、合理选择体位在进行小儿灌肠时,护士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病情合理选择体位。

对于婴幼儿,可以选择仰卧位,将腿部稍微抬高,并在腰部垫一块软垫,以促进肠道通畅。

对于较大的儿童,可以选择侧卧位或俯卧位,在治疗前要先向患儿和家长说明体位的重要性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五、操作规范在进行小儿灌肠时,护士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首先要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特别注意腹部的触诊和听诊,了解肠道情况。

然后,要严格按照医嘱和操作指南,合理使用灌肠器、药物和润滑剂,注意排气排便的时间和次数。

在操作过程中,护士要细致入微,保持手部的卫生和干燥,避免交叉感染和刺激。

要耐心等待,不要过于着急,以免造成患儿的不适和反感。

小儿灌肠治疗方案及流程

小儿灌肠治疗方案及流程

一、概述小儿灌肠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小儿便秘、肠道寄生虫感染、肠道准备等疾病。

灌肠治疗可以有效清除肠道内的积粪、毒素,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灌肠治疗方案及流程。

二、治疗方案1. 适应症(1)便秘:小儿便秘是灌肠治疗的主要适应症,包括功能性便秘、器质性便秘等。

(2)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绦虫等引起的肠道寄生虫感染。

(3)肠道准备:如肠道手术、内镜检查等。

2. 禁忌症(1)肠道出血:如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

(2)肠道狭窄:如肠套叠、肠扭转等。

(3)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

(4)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

三、灌肠溶液的选择1. 生理盐水:适用于大多数小儿灌肠治疗。

2. 灌肠油:适用于治疗肠道寄生虫感染。

3. 甘油灌肠剂:适用于小儿便秘。

四、灌肠流程1. 准备工作(1)环境:选择安静、清洁的房间,确保患儿舒适。

(2)设备:准备灌肠筒、肛管、润滑剂、手套等。

(3)灌肠溶液: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灌肠溶液。

2. 操作步骤(1)患儿取侧卧位,双腿屈曲,臀部略抬高。

(2)戴好手套,润滑肛管前端。

(3)将肛管轻轻插入肛门,插入深度约为10-15厘米。

(4)缓慢倒入灌肠溶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患儿不适。

(5)灌肠结束后,嘱患儿保留灌肠溶液5-10分钟。

(6)拔除肛管,嘱患儿清洁肛门。

3. 观察与护理(1)观察患儿面色、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

(2)观察灌肠后有无排便,记录排便次数、性状等。

(3)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腹痛、腹胀、发热等症状。

(4)保持患儿清洁、舒适,及时更换尿布。

五、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 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避免损伤肠道。

3. 选择合适的灌肠溶液,避免刺激肠道。

4. 观察患儿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操作。

5. 加强患儿心理护理,减轻恐惧感。

六、总结小儿灌肠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多种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确保患儿安全、舒适。

注射泵注入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婴幼儿慢性腹泻的效果

注射泵注入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婴幼儿慢性腹泻的效果

注射泵注入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婴幼儿慢性腹泻的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微量注射泵注入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婴幼儿慢性腹泻的效果。

方法 76例患儿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36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灌肠法,观察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注入灌肠法。

结果对照组共灌肠774次,灌肠成功681次,灌肠失败93次。

观察组共灌肠808次,灌肠成功760次,灌肠失败48次。

二者比较,x2=17.97,p<0.01。

其中灌肠操作在患儿睡眠中完成的,对照组为133次,观察组为364次。

二者比较,x2=142.47,p<0.001。

结论采用微量注射泵注入法给慢性腹泻婴幼儿进行中药保留灌肠,在成功率和患儿可接受程度、舒适性等方面明显高于常规灌肠法,患儿的依从性好,护士的工作量也有所下降。

【关键词】婴幼儿慢性腹泻保留灌肠注射泵婴幼儿迁延性慢性腹泻是儿科较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才能取得比较好的疗效,但中药的气味和口味往往让婴幼儿难以接受,经口喂药难度较大。

将中药煎剂保留灌肠,让药物通过结肠粘膜吸收是普遍采用的变通办法。

该法简单易行,如护理措施得当疗效与口服相当。

一般采用常规灌肠法(滴注法或人工注入法),但有药液进入速度难掌握、容易刺激病变的肠道产生腹痛和排便反射而将药物排出、患儿依从性不高、护士工作量大等缺陷。

采用微量注射泵注入法灌肠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且患儿的依从性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年内共收治76例病程超过两周的3岁以下腹泻患儿,诊断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993.10修订)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1]。

男47例,女29例,其中4个月~1岁38例,1岁~2岁26例,2岁~3岁12例。

按入院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前两年入院36例为对照组,后两年入院40例为观察组。

两组的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两组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西医治疗:预防脱水和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营养治疗,补充微量元素与维生素,酌情使用抗菌药物,蒙脱石和微生态疗法;中医治疗:以七味白术散为基本方,根据辨证伍用助阳、清湿热、平肝、涩肠止泻等药物,每日一剂,每剂药用电脑煎药机煎成药液100ml,无菌密闭封装,保留灌肠用。

护理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方法有哪些

护理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方法有哪些

护理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方法有哪些
一、概述
某同事这个当妈的真真正正地体验到“一把屎一把尿”把一个小孩子拉扯长大,儿子被诊断出是患上了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之后,就是出现后不停腹泻情况,而且小孩的表述能力还是有限的情况下,对于治疗之后的护理工作肯定不能很好地完成,于是这样神圣的工作就落在某同事这个当妈的身上,神奇的是某同事现在现在对于这样的护理工发也颇有心得的,好东西不独自拥有,就跟大家一起分享。

二、步骤/方法:
1、首先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或是母亲,应该保持好个人的健康,保证饮食的卫生以及周围生活环境的卫生状况,这些都有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准备食物的时候,应该注意手是否干净,减少细菌带给小孩。

2、在清理小孩的呕吐物或是粪便的时候必须带上手套,而且这些也要及时处理,以免滋生细菌,还有就是不能让小孩子接触到。

清洁之后要进行消毒受污染的物品,处理完毕之后应彻底洗干净双手,必要的时候应该进行消毒。

3、要及时为宝宝更换尿布,清洗屁股之后记得使用爽身粉,还要注意保护好宝宝的臀部,因为频繁的腹泻会造成伤害,可以用细软的纱布蘸水轻洗,再涂些油脂类的药膏。

中医护理:中药灌肠病人的护理

中医护理:中药灌肠病人的护理

(1)心理护理: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应热情主动与患者交谈,向患者解释灌肠的目的,并关注患者的感受,耐心解释,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精神放松,主动配合治疗。

(2)饮食护理:治疗前后1小时进食,治疗前告知患者不要吃的太饱,并嘱其排空大小便,以减低腹压,减轻灌肠后产生的便意。

(3)虽然中药灌肠剂量小,相对风险较小,但我们医务人员必须向患者说明必要的注意事项。

2.操作中的护理
(1)插管的护理:选择粗细合适的一次性导尿管,并用肥皂水或石蜡油润滑导尿管前端,以便减轻对肛周皮肤黏膜的损伤。

(2)灌肠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灌肠液的温度及流速是否适宜,如出现腹胀或有便意,可嘱患者深呼吸放松腹肌,并放慢进液速度,或暂停片刻,有报道从一侧臀部向肛门方向按压,可减轻患者的便意,如出现脉速、出冷汗、剧烈腹痛等,应立即停止灌肠,通知医生给予及时处理。

3.操作后的护理
灌肠结束后拔出一次性尿管,嘱患者放松,并尽量将中药保留2小时以上,以利于药物的吸收[4],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腹胀、腹痛等情况。

中药保留灌肠护理常规

中药保留灌肠护理常规

中药保留灌肠护理常规
1.遵医嘱实施中药保留灌肠。

2.护理评估
(1)肛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

(2)有无史。

(3)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

(4)近期有无实施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有无大便失禁。

3.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操作前嘱患者大便,必要时遵先行清洁灌肠。

5.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少。

6.抬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肛门10~15cm。

采用直肠滴注法时,药液液面距肛门约30~40cm,滴速60~80滴/分钟,每次灌注量不超过200ml。

7.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

药液灌注完毕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以提高疗效。

8.中药保留灌肠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需注意对肛周皮肤的观察及保护,必要时可局部涂抹油剂或膏剂。

9.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嘱患者深呼吸,可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

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做好相应处理。

10.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保留时间及患者排便的情况。

小儿灌肠操作护理课件

小儿灌肠操作护理课件

准备用物
灌肠液 灌肠器
患儿准 备
灌肠操作步骤
01
02
03
04
05
灌肠后处理
观察患儿反应,记录排便情况及病情 变化。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患儿舒适体 位。
向家长交代注意事项,如饮食、活动 等方面的指导。
03
小儿灌肠护理要点
灌肠液的选择与配制
灌肠液应选择无刺激、无副作用、 对肠道无害的药物溶液,避免使 用对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
如果患儿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报 告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04
小儿灌肠操作常见问题与对策
患儿哭闹不止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解决方案
灌肠液外溢
总结词:操作失误
详细描述:灌肠液外溢是灌肠操作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可能是由于灌肠管插入过浅、灌肠液 注入过快或压力过大所致。
解决方案:操作时应确保灌肠管插入深度适宜,控制好灌肠液注入的速度和压力,同时注意 观察患儿的反应,及时调整操作。
灌肠后排便困难
总结词
01Biblioteka 详细描述02解决方案
03
其他不良反应与处理
01
总结词
02
详细描述
03
解决方案
05
小儿灌肠操作案例分享
案例一:小儿高热惊厥的灌肠护理
总结词
及时降温、缓解惊厥、减轻患儿痛苦
详细描述
当小儿出现高热惊厥时,灌肠护理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降温方法。通过灌肠给药,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肠道,快速 吸收,从而达到快速降温的效果。同时,灌肠操作可以避免口服药物对患儿胃黏膜的刺激,减轻患儿的痛苦。在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患儿造成额外的伤害。
小儿灌肠操作护理课 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8 ~ 4 0℃的药液 ,延长管连接注射 器和吸痰管 ,注射泵输注 速度为每 小 时6 0  ̄ 1 0 0 m L( 3 0 ai r n 注完 ),输注完毕后 缓慢拔管 。无需按压 肛 门。两组患儿均每 天灌肠 两次。 如果环境 温度低可在 输注管道下 垫一温度 为6 0  ̄ 7 0℃的热水 袋 , 以保证 药液的温度不 要太低。灌肠过程 中要观察患 儿的面色 、神 志等 变化 。如发现 患儿 面色苍 白、冷 汗、脉率加快 、腹部疼痛应立 即停止
射时间不少于1 0 m i n 药液注入完成后缓慢拔出吸痰管,戴手套轻压
患儿肛 门数分钟 ,再让患 儿平  ̄3 0  ̄ 6 0 a r i n 以延长药液保 留时间 。观
般将中药煎剂保留灌肠。但常规灌肠法 ( 滴注法或人工注入法)有药
察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注入法灌肠,即用3 0  ̄ 5 0 m L 注射器抽取温度为
【 摘要l目的 探讨微量注射泵注入法中药灌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护理效果。方法 1 2 6侧惠儿按入院时问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6 3
例, 均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煎剂保留灌肠 , 对照组采用常规灌肠法 ( 滴注法或人工注入法) ,观察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注入灌肠法。
结 果 对照 组共 灌肠 2 4 8次 ,灌肠 成功 1 3 7次 ,灌肠 失败 1 1 1 次 观 察组共 灌肠 2 3 1 次 ,灌肠 成 功 1 7 2次 ,灌肠 失 败 5 9次 。二者 比较 , = 1 9 . 2 9 , P<0 . O O l 。住 院 时间 ( 入 院到治愈 出院的 时间 )对照 组为 ( 5 . 6 ±2 . 7 )d ,观 察组 为 ( 4 . 7 ±2 . 1 )d 。二者 比较 , t - = 2 . 0 9 , P< 0 . 0 5 。 观 察组 灌肠 的成 功率 高 于对 照组 ,而 患 儿住 院 天数观 察 组低 于对 照组 。结 论 采 用微 量 注射 泵 注入 法给 轮状 病毒 肠 炎婴 幼 儿进 行 中药保 留 灌肠 ,可提 高 治疗 效果 ,降低护 士 的工作 量 ,值得推 广 。 【 关 键词 l 婴幼 儿;轮 状 病毒肠 炎 ;保 留灌肠 ;注射 泵 ;护理 中图分 类号 :R 4 7 3 . 7 2 文 献标识 码 :B 文 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4 )3 1 — 0 2 8 8 - 0 2
液进入速度难掌握、 容易刺激病变的肠道产生腹痛和排便反射而将药
物排 出、患儿依从性 不高 、护士工作量 大等缺陷 。本 科采用微量注射 泵注入法灌肠有效解 决了这些问题 。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 一般资料 : 2 0 1 3 年1 0 N至2 0 1 4 年1 月 共收治 1 2 6 例 轮状 病毒肠炎患
基本方 ,即白术、泽泻 、云苓 ,猪苓 、车前各l O g ,木瓜6 . g 。如兼外
效 果评价 ,灌肠 成功 :药 液顺利灌入 并保 留3 0 ai r n 以上 。灌肠 失 败 :患 儿不合作 、灌肠 过程 中出现难 以安抚的哭 闹或排 便 ,以及 灌入 后保 留时 间不足3 0 mi n 。 对 照组共灌肠2 4 8 次 ,灌肠成功 1 3 7 次,灌肠失败 1 1 1 次。观 察组共
验 。P <0 . 0 5 认为有统计学 意义 。
2结 果
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脱水程度等比
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 。
1 . 2 治疗 :两组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 :预防和纠正脱
水 ,纠正水 电解质 、酸碱 平衡紊乱 ,营养 治疗 ,补充微量 元素锌 ,蒙 脱石散和微 生态疗 为
2 8 8 ・临床护 理 ・
N o v e m b e r 2 0 1 4 , V o 1 . 1 2 , N o . 3 1围衄
注射泵注入法中药灌肠治疗/ ] % J L 轮状病毒肠炎的护理
叶妙珍 叶丽燕 黄惠玲 熊美英 赖 冬菊 邵 秀敏
( 广东省东莞市 清溪 医院儿科 , 广东 东莞5 2 3 6 6 0 )
儿,诊断符合 《 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内科分册》 ( 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
民卫 生出版社 ,2 0 0 5 )轮状病毒肠 炎诊断依据 。男 7 7 例 ,女4 5 例 ,其 中4 个月~ 1 岁8 8 例 ,1  ̄ 2 岁3 4 例 。按入 院单双 号顺序平分为两组 ,单号
灌入。
1 . 4 统计学方法:分类计数资料,用四格表 检验 ,均数比较采用t 检
婴幼 儿轮状病毒肠 炎俗称秋季腹泻 ,中西 医结合 治疗是该病 的常
人工注 入法是用3 0  ̄ 5 0 mL 注射器抽取温度 为3 8  ̄ 4 0℃的药液 ,手工注
用治疗方法 ,且疗效较单纯西医治疗好。但中药的气味和 H味往往让
婴幼儿难 以接 受 ,尤其是有 呕吐症状者 ,经 口喂药难度较大 ,所 以一
1 . 3护理
灌肠2 3 1 次,灌肠成功1 7 2 次,灌肠失败5 9 次 二者比较, : 1 9 . 2 9 ,P <0 . 0 0 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住院时间对 照组为 ( 5 . 6 士 2 . 7 )d , 观察组 为 ( 4 . 7 士2 . 1 )d 。二者比较,t = 2 . 0 9 , P<0 . 0 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灌 肠的成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患儿住院天数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3讨 论
感风寒 、咳 嗽清涕加苏叶 l O g 、姜半夏6 g ;出现 胃气上逆 而呕吐 ,加 砂仁6 g 、藿香l O g ;发热 、1 3渴加葛根 、柴胡 各l O g 。每 日I N ] ,每剂 药用 电脑煎药机煎成 药液l O O m L ,无菌密闭封装 ,保 留灌肠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