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操作层面的“整本书阅读”--以《〈论语〉选读》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6
2020.3
•高中往往会变得“异常美丽”:皮肤苍白,眼窝黝黑,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中世纪油画中的殉道者。
因此,大多数作家把肺结核看作是一种能使患者变得性感的疾病。
师:这样的疾病让人联想到爱情和情欲,很典型的就是玛格丽特和玲儿。
如果说穆时英通过写肺结核呈现出一个忧郁美丽的少女,那么鲁迅通过写痨病是想呈现一个怎样的国人?
生15:病弱的国人。
文中有侧面写小栓的病很难治愈,“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说明这个病在当时是使人闻风丧胆的,而且通篇的“咳”,让人感觉病入膏肓。
生16:可怕的国人。
会去买人血馒头治病,可以看出被封建迷信荼毒很深。
师:而且是谁的鲜血?什么身份?生16:革命者夏瑜。
师:为了革命而献身的他,不仅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尊重与钦佩,反而鲜血遭小人惦记。
生17:根据之前我们的分析,从主题的角度来看,《公墓》的肺结核代表欲望和爱情。
《药》通过写用革命者的鲜血治疗肺结核,表现国人深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革命难以成功这个主题。
师:分析得特别精准。
可以说,《药》里的痨病难愈喻指民族痼疾难以根治。
鲁迅的批判模式为“医生/患者”模式,即自己是社会病的“医生”,传统文化和国民性中的病变是他的“患者”,文学创作就是他解剖文化痼疾的“手术台”。
《公墓》的写作背景是在动荡不安的20世纪30年代。
上海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下畸形繁荣,都市的堕落令人触目惊心,人也经历了异化的过程,成了金钱数字,成了非人。
唯有在公墓这么一个特殊的地点,才有牧歌式的纯洁爱情,却也不能长久。
疾病作为一个阅读的窗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小说。
这节课时间不长,我们还有许多的阅读任务要留到课下去完成。
希望这节课也成为拓展你们阅读路径的一个小窗口,通过细读疾病隐喻,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教研撷英
当前中学生忙于课程学习,疏于整本书阅读,认为整本书阅读费时且收效甚微,因此大部分学生对整本书阅读主观态度不认真,缺乏主动性。
目前高中语文课堂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整本书阅读课堂随意,缺乏指导性,忽视学生的自主体验,整本书阅读的特性不能得以充分体现;二是整本书阅读课型单一,缺乏多元性。
主要表现为课外学生自行阅读,教师停留在简单的提倡和粗糙的结果验收,没有过程指导,没有有效交流。
我以《〈论语〉选读》为例,来阐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定
位和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
一、《〈论语〉选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定位
整本书阅读的时间跨度更大,阅读材料更多,那么教学内容该如何取舍,教学措施该如何落实呢?核心在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定位。
整本书阅读教学旨在归还学生的阅读权利,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原著,引领学生探究整本书的核心问题和价值意义,在教师的指引下能开展深度阅读,构筑起目标性、系统性、全面性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
2017年版课标把《〈论语〉选读》教学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文化论著的研读能力。
所谓文化论著的研读能力,包括对原始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作者思想观念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由于受考试趋向以及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论语〉选读》的阅读教学侧重于利用教材积累文言词语和训练文言翻译,过于关注字词句等文本的理解,忽视了文本背后的文化意蕴。
二、《〈论语〉选读》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
开展《〈论语〉选读》整本书阅读后,我在课堂教学中由原来的主导者、权威者,向参与者、服务者转变。
我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权威,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策略一:章句解读,导学引领。
《〈论语〉选读》教学内容分为四个层面,文字层面、文章层面、文学层面、文化层面。
文字层面以完成10篇教读课文中重要的实词为目标,文章层面引导学生提炼基本观点,文学层面让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文化层面分析探讨儒家思想。
实际教学中以导学案的形式来涵盖四个层面,做到层层深入。
文字层面,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利用早自修和晚读时间对重点篇目字词句的翻译自行掌握,尤其是体现孔子思想的字词句,主要引导学生自我消化。
文化层面,用导学案把《〈论语〉选读》中的很多文化概念单独列出,一方面让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论语〉选读》内容的延伸和补充。
策略二:创设情境,多元体验。
《论语》引入高中语文学习,有其深刻的思想意义,就是
走进操作层面的“整本书阅读”
(绍兴柯桥区钱清中学,浙江绍兴 312000)
鲁明儿
——以《〈论语〉选读》为例
本文作者
本版编辑/云 飞
教 研
87
2020.3
•高中
通过《论语》这个平台,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读出自己心中的孔子,最后能学以致用。
这种《论语》学习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划者,也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开发者,更应该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合作者。
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浅到深,从孤立到整体,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需要开发和培养的。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我在教学其中的《沂水春风》时,首先营造轻松自在的课堂气氛,犹如两千年前孔子与三位弟子的谈话氛围;然后让学生“零起点”地开始阅读、提问题。
学生写上来的纸条有几十张,我迅速浏览,简洁地评价鼓励一番之后,抽出两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在讨论中我举一反三,逐层深入,点评了孔子这三位弟子的志向,以及孔子对他们含蓄而又简洁的评价。
整堂课充满民主气氛,同时也达到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的效果。
这种朴素自然、原汁原味的“零起点”课型,源于学生的思考,也是我精心策划的结果。
策略三:分类归纳,审思明辨。
整本书阅读贯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一理论。
把阅读权还给学生,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真正实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选读》知识零散,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和学都比较困难,那如何改变?
教师层面:分类梳理《〈论语〉选读》的内容。
把相同性质的内容归类整理在一起,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还原《论语》反映的孔子思想。
学生层面:比读悟读《〈论语〉选读》的内容 。
比读,既要比较和联系《论语》的各个章节,也要比较和联系相关的文献资料,客观把握孔子的思想。
例如在研读《仁者爱人》时,孔子提出了自己的爱人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同时,我也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举例如下: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墨子》)
学生要学会悟读,由文本生发见解和感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创造能力、迁移能力和表达能力。
策略四:深入探究,多重对话。
《〈论语〉选读》跳跃性大,篇章与篇章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学生经常抱怨记不住,理解不了,运用不上,学习效果很差。
这就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难度太大,超越了学生的理
解能力和认知水平。
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开展适合学生思维的探究活动,如争辩赛、小型报告会等。
其一,结合教学难点突破开展语文兴趣小组活动。
争辩赛:对《论语》中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比如: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老子主张“报怨以德”,孔子却主张“以直报怨”,这是否违反了儒家的忠恕之道?
其二,结合教学拓展要求开展语文兴趣小组活动。
争辩赛:将《论语》中的观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发表自己的看法。
比如: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简要说明理由。
小型报告会:举办与《论语》有关的主题报告会。
比如“我眼中的孔子”小型报告会:(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2)选派代表上台发言;(3)好的文章编辑成集。
以上四个教学策略让《〈论语〉选读》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卓有成效。
为真正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效果,我们还需从教学评价上进行改变。
如在《〈论语〉选读》教学中,教师是否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否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是否关注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是否关注引入社会现实问题,是否更多地采用了“活动—探究”的方法等。
《〈论语〉选读》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即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从教十余年,一路走来,作为一个微观个例,自己的成长,大体上就是一个自然生长、自然发展、顺势而为、顺势提升的过程。
教学初体验:一课一得,教学相长
刚开始教学的时候,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站稳讲台。
一位特级教师当时对我们有这样的鼓励与督促:新教师刚教学的三到五年,如果没有崭露头角,以后的发展是困难的。
而当时的我不敢想太多,就是一板一眼学习模仿,教案本上工工整整地抄着各式教参的三维目标,那个时候,以为照着规范做就对了。
我的老师(师徒结对的导师)看不过去,教育我:目标太多,等于没有目标;口号太响,没有落地的根基,就是空话。
一节课能够给学生一个收获,就是成功的。
每节课设计时,不妨想想,这节课主要想达成的一个目标是什么,倘能实现,便
成长剪影
自然生长的教学人生
(苍南中学,浙江温州 325800)
唐文秀
教 研
本版编辑/云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