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7 古代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7 古代
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新人教版
【高考题组】
考点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2015·北京文综·T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解析】选B。
提取材料信息,南宋时期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这与唐时集中于东西两市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朝市、坊分开,而南宋时期的变化正反映了市、坊界限被打破,市已分散于城中,说明了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所以选B。
材料中没有私营商业和官营商业及农业和商业发展状况的对比,所以A、C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并没涉及雇佣关系,所以D不正确。
2.(2015·重庆文综·T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解析】选C。
“墟市”即农村草市。
材料内容反映了宋代时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反对在乡村交易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相对宽松,所以C正确。
本题最大的干扰项是B。
乡村市场成为惯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市场的繁荣,但是本题中的有效信息点包括两部分,另一个信息点是主张政府降约令乡村集市转移到城市的提议遭拒绝。
整个材料内容所反映的并不是乡村市场的繁荣问题,而是市场监管的问题。
所以B错误。
D与材料内容相反,A内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A、D两项内容与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也不相符,此两项比较容易排除。
3.(2014·全国卷Ⅱ·T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选A。
由材料可知,交子的产生是因为“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而不是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故B不正确。
材料中并未提及富商社会地位的提高,只是讲了他们之间的商业纠纷问题,故C不正确。
经济重心的南移虽是北宋时期的历史现象,但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也不正确。
4.(2014·全国卷Ⅰ·T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选A。
结合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可知,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具体解析如下:
5.(2013·全国卷Ⅱ·T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广东大庾岭以北的丝销往广东,而广东一带的盐铁销往广东大庾岭以北,这反映了当时大规模远距离的商品贩运,由此可知D正确。
材料未体现A、B、C的内容。
6.(2012·全国卷·T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选B。
由题干主旨可以看出是松江地区工商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可以为证。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农业的衰退在题干中看不出,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当时明代农业也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故A错;C贫富分化在题干材料中看不出,故C错;D说法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和题干意思矛盾,故D错。
考点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7.(2015·安徽文综·T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选A。
由题干材料中商人因偷税被县民所捉、官府罚没其货物等信息可知,政府重视商业税收,故A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婺州和杭州两地丝织业水平的信息,故B错误。
题干没有体现江南商业环境的信息,故C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北宋时期,政府的商业政策相对宽松,故D错误。
8.(2014·海南单科·T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解析】选C。
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
以此增加政府财税收入,故C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错误。
9.(2013·全国卷Ⅱ·T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选D。
宋代弱化了丞相和地方的行政权力,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由此可知A错误。
材料说明的是宋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未涉及流民问题,B可以排除。
由于北宋政府“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两极分化更为明显,故C说法错误。
宋代土地兼并日益激烈,自耕农失去土地的现象日益增多,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故体现了自耕小农衰退,而地主经济日益发展。
10.(2012·全国卷·T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解析】选C。
从题干的关键信息分析判断C正确;题干主旨是中央对地方豪强抑制而A体现的意思与题干矛盾,因此A错;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在题干中看不出来,不合题意,B错;D说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这一说法错误,故D错。
11.(2013·全国卷Ⅰ·T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
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
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 000余万两。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
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
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解析】第(1)题主要依托材料,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从海洋利用的区域、技术、渠道、海洋意识等几个方面概括即可,如由齐国的“边海”“鱼盐之利”到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及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可推出其特点: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
“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可知是“海洋意识不足”。
答案:(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预测题组】
1.《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
”《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从材料我们可以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
A.当时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B.周朝时政府重视商业发展
C.当时社会普遍经商,农商并重
D.强调农商以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选B。
《尚书·洪范》和《周礼》的记载都突出了商业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官方文献的
记载更进一步说明政府对商业的重视,B正确。
【加固训练】
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崛起,秦汉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隋唐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宋元坊、市界限的打破与营业时间限制的突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 )
A.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发展过程极为艰难
C.发展阶段特征明显
D.抑商政策制约发展
【解析】选C。
据材料“崛起”“发展”“出现”“突破”可知发展阶段特征明显,故C正确。
2.中国的县级机构自唐之后数量一直变化不大,大抵在2 000到2 300个,可市镇数量却几何级增多,至清中期,全国已有约二三万个。
市镇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
B.专制制度的相对稳定
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D.人口数量的大幅增加
【解析】选C。
题干展示的是市镇数量的增加,而不是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故A错误;专制制度的相对稳定与市镇数量的增加没有关系,故B错误;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要求有相应的交易场所,因而市镇数量增加,故C正确;人口数量的大幅增加与市镇数量的增加没有关系,故D错误。
【拓展延伸】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四大特点
(1)城市功能:从军事重镇、政治中心到兼具商贸经济功能。
(2)商业活动:由严格限制到逐渐放宽。
(3)数量和规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4)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的转移紧密相连。
3.唐代均田制规定,丁男与中男,每人受田一百亩。
唐初,唐太宗幸灵口(今陕西临潼县境),见“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
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唐初人多田少的客观事实
B.说明政府对土地买卖的放任
C.奠定租庸调制推行的良好基础
D.促进了政府垦荒政策的实施
【解析】选D。
材料反映均田制下丁男受田不足的史实,但并不能就此说明唐初人多田少的客观事实,要坚
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买卖,故B错误;材料涉及均田制存在的问题,未涉及租庸调制推行,故C错误;据材料“唐代均田制规定,丁男与中男,每人受田一百亩”和“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可知促进了政府垦荒政策的实施,故D正确。
【加固训练】
据《松窗梦语》记载:歙县的“贾人几遍天下。
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最下无能者逐什一之利”。
歙人潘侃曾说:“良贾急趋利而善趋时,非转毂四方不可。
”《许氏世谱》记有“徽歙以富雄江左,而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驰千里”。
这反映
( )
A.徽商藐视国家经济政策
B.长途贩运是徽商的重要经营方式
C.徽商资本雄厚
D.徽州商业传统源远流长
【解析】选B。
材料未涉及“藐视”政策,故A错误;“贾人几遍天下”“良贾……非转毂四方不可”“往往挟厚资驰千里”可知长途贩运是徽商的重要经营方式,故B正确;材料中虽有“往往挟厚资驰千里”,但不是材料的主题,故C错误;材料涉及空间,但未涉及时间,不能体现“传统源远流长”,故D错误。
4.南宋杭州富阳县“重于粪桑,轻于壅田”,称“备田不耕,一枝桑必争护”。
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
由此可知( )
A.南宋杭州不适于农业生产
B.土地集中导致缺粮问题
C.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浓厚
D.工商业阻碍种植业发展
【解析】选C。
材料并不能说明南宋杭州不适于农业生产,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土地集中导致缺粮问题,故B错误;据材料“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可知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浓厚,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工商业阻碍种植业发展,故D错误。
5.“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
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
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也与倭寇相勾结。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朝贡贸易的弊端
B.外贸无利可图
C.倭寇日益猖獗
D.“海禁”政策的恶果
【解析】选D。
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与“倭寇成患,甚至
中国沿海平民也与倭寇相勾结”有因果关系,故D正确。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根据材料,提取关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至少2个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
【解析】归纳材料中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政府对丝绸之路的管理越来越规范。
同时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上述信息分别作出阐释说明。
答案:信息1,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
说明: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
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
信息2,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
说明:汉、唐、宋三朝都有朝贡贸易,如汉有外国使者“进献”,唐朝对朝贡使团的限制,宋朝官营贸易。
宋代市舶司专司货物税,外贸以私营为主,商品种类多,有生活用品。
这些说明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了。
从原因上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宋朝偏安东南,财政开支大,因此重视海外贸
易,通过商业税解决。
信息3,管理越来越规范。
说明: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司,到了两宋,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