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社会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研究・
文章编号:1000-8934(2002)12-0036-04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社会哲学
安 维 复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436)
摘要: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科学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科学哲学———科学是被社会建构的;从社会建构主义看技术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技术哲学———技术是被社会建构的;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社会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社会哲学———社会是被社会地建构的。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社会哲学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2-06-27
作者简介:安维复(1960-),吉林九台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与唯物史观。
所谓“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 ),它虽有不同形式,但一个共性的观点是,某些领域的知识是我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产物,或者相关的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结果。
”〔1〕
显然,社会建构主义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方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建构主义已经深深地影响了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社会哲学,形成了社会建构主义的科学哲学或科学哲学的社会建构主义思潮;社会建构主义的技术哲学或技术哲学的社会建构主义思潮;社会建构主义的社会哲学或社会哲学的社会建构主义思潮。
1 社会建构主义与科学哲学
我们知道,科学哲学经历了科学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库恩的科学革命范式和费耶阿本德的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以及劳丹的新历史主义等等)。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虽然科学哲学几经发展,各派观点各异,但主要是围绕如下几个问题展开的:如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科学认识的方法论、科学发现的本质、科学发展的判据、科学的社会建制等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可归结为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科学、实在、人和文化。
逻辑经验主义崇尚科学,但拒斥实在(形而上学)、人的主体交往和文化。
例如,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探索就坚持这样一种观念。
在他看来,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那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原子事实的存在;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思想就是有意义的命题;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一切真的命题的总和就是整个自然科学;哲学的目的是使思想在逻辑上明晰;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命题不能描述本身反映在命题中的逻辑形式;语言不能描述本身反映在语言中的东西;我们不能用语言来表现本身表现在语言中的东西;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我就是我的世界;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该沉默。
这种哲学理念强调了科学是惟一的有意义的文化形态,但却
消解了实在因素、人的主体性和文化模式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坚持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立场,认为科学是人类知识的典范,因而应该用科学的思维模式来解决科学以外的其他问题,特别是社会历史问题(如他
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
对非科学的其他知识形式不信任(参见波普与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的论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批判理性主义归结为科学主义。
但是,他把科学看成是可证伪的,容忍一定意义的形而上学预设,承认并强调人的主体性对科学事业的重要意义。
这又是对科学主义的超越。
以库恩为首的历史主义(包括费耶阿本德的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和劳丹等人的新历史主义)对科学主义提出了质疑,同时强调了科学之外的实在因素、人的主体性与文化模式之间的辩证关系。
然而,由于方法论的局限,使得历史主义陷入了相对主义不能自拔。
对此,费耶阿本德在描述他的“自由社会”中讲得很清楚:传统说不上好坏,它们仅仅是传统;仅当一种传统与某些其他传统进行比较时,即仅当那些根据一种传统的价值来看待世界的参加者们审视该传统时,该传统才呈现出合意的或不合意的性质。
上述暗示了一种相对主义,这种相对主义似乎正是普罗泰哥拉所捍
卫的那种相对主义,普罗泰哥拉的相对主义是合理的〔2〕。
社会建构主义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社会建构主义通过它的“强纲领”兼容了科学因素、实在因素、人的主体因素和文化因素甚至更多。
所谓的“强纲领”就是“应当对真理和谬误、合理性或者不合理性、成功或者失败,保持公正的态度。
这些二分状态的两个方面都需要加以说明。
……就它的说明风格而言,它应当具有对称性。
比如说,同一些原因类型应当既可以说明真实
的信念,也可以说明虚假的信念。
”〔3〕可见,社会建构主义在
思想含量上并不低于历史主义。
第二,但是,社会建构主义并不是从相对主义或多元主义看待这些因素,而是通过社会建构把这些因素整合起来。
第18卷 第12期2002年 12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18,No.12
Dec.,2002
“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虽有不同形式,但一个共性的观点是,某些领域的知识是我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产物,或者相关的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结果。
”〔4〕从这个角度看,“自然和社会不再被看作是如我们以前所认为的是互相对立的。
……近来科学哲学争论的意义之一,就是自然科学不再对应实证主义的知识模式。
而激进的建构主义、终极研究和来自于科学的政策思想则指向一种新的观念:即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或者科学作为认知体系和科学作为制度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
实在不再被看作是客体,而是被科学对话所建构,因而实在不再被看作是独立于社会的。
”〔5〕
这就是说,社会建构主义尝试着一种新的哲学方式来思考科学哲学问题,即建构论的科学哲学。
2 社会建构主义与技术哲学
现代技术哲学深受两种思潮的影响:一个是批判的技术哲学传统,其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哈贝马斯的人本主义技术批判理论;另一个是分析的技术哲学传统,其思想实质是分析的科学哲学在技术哲学中的反应,近年来又出现了“回到经验”的实证主义回潮(Kroes.P,.The empirical turn i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Elsever Science Ltd,2000 pxviii.)。
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理论影响了甚至决定了20世纪60-80年代的技术哲学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晚期,技术哲学受制于对技术的形而上学分析(受海德格尔的影响)和对科学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生活方式的批判性思辨。
”〔6〕在我国,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也成为科技哲学界在90年代的学术热点。
其实,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不过是对技术异化的哲学思考而已,马克思早在150年前就做过类似的工作。
冈特・绍伊博尔德认为,“如果把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的语言转换过来,他似乎在告诉我们,技术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系统,这个文化系统重建整个社会世界作为一种可控制的客体。
……人和社会的工具化是无法逃脱的命定。
惟一的解脱希望就是唤醒一种新的理性精神,但这太抽象了,对于新的技术实践几乎不能提供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只有上帝才能拯救我们’(海德格尔,1977b)。
”〔7〕我们以为,技术是人的社会性建构,是人的主体性的客体化,这就是说,技术既是人的异化存在物,但同时也是人的解放的具体形式。
对此,海德格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而并不能说明技术的异化-解放的双层功能。
这就是说,海德格尔并不值得效仿,海德格尔式的技术反思还有相当的批判余地。
分析传统的技术哲学由来已久,在某种意义上甚或可以说是技术哲学的原初形态。
第一本技术哲学著作的作者E.卡普本人就是地质学家。
“在1877年出版的《技术哲学纲要》一书中,卡普将技术发明解释为设想的物质体现,把技术活动看作是‘器官投射’(organ projection)。
在他看来,手是一切人造物的模式和一切工具的原型。
因此他把锤子解释为紧握拳头的手臂的模仿物。
”〔8〕显然,这种技术哲学与其说是一种哲学,不如说是一种工程师的经验。
自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存在主义反思和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的社会批判以来,分析性的技术哲学曾一度陷入低潮。
但20世纪90年代,哲学家们试图通过对技术的经验研究超越海德格尔式的技术批判,因而出现了所谓的“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最有意义的探索是出现了这样一种要求,即技术哲学家的研究兴趣从技术的后果转向了技术本身。
这种趋向最明显地体现在‘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2 phy’(米彻姆,1994)这本书首开技术哲学严肃地对待技术本身的先河。
它的目的是(该书的第12页)‘详细考察技术哲学领域内的研究方式、重要概念的涵义和基本问题’。
技术哲学的适宜的研究方式应该是(该书第267页)‘不能回避工程的话语方式。
’换言之,技术哲学必须对技术的哲学分析与工程师对话,若达此目的则必学习工程语言。
”〔9〕但是,“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就能解决问题吗?。
Winner在(1993,P363)说,“一旦走进技术的黑箱,人们就一定能知道哲学和技术研究所要求的所有答案吗?……技术并不是一维的实体。
首先,技术的概念本身就有许多意义:最基本的有技术作为器具、技术作为知识形式、技术作为行动的方式。
但是,这些技术的每一种形式都有复杂的意义。
例如,技术作为知识形式就可以有许多工程分支,如建筑工程、系统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物理工程和软件工程等等。
所以,技术黑箱还包含技术自身历史发展的形式,这是技术哲学家在理解现代技术的本质和作用所不可忽视的,否则,哲学家就有把技术过分简单化的危险。
”〔10〕显然,如果没有一定的本体论框架,技术哲学将蜕变为技术经验,从而失去哲学本色。
而失去哲学本色的技术理念是难以看到技术的本质的。
综观之,这两种技术哲学,批判传统的技术哲学和分析传统的技术哲学,实际上是在技术的“形而上”和技术的“形而下”之间的关系上陷入了形而上学。
前者有望文生义之嫌,后者有得鱼忘筌之憾。
社会建构主义比较好地兼容了技术哲学的批判传统和技术哲学的分析传统。
法兰克福学派第四代的领军人物A.芬伯格设计了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框架:“我的想法是,把实体主义者(Substantivist)和建构主义者对技术本质问题的解答放在一个具有两个层次的统一的框架之中。
第一个层次或多或少相当于技术本质的哲学定义,第二个层次相当于社会科学对技术本质的思考。
……从这个角度看,描述技术本质的工作不仅仅有一个方面,而是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解释技术客体和技术主体的构成,我称之为‘基本的工具化’,另一个方面是‘次要的工具化’,强调技术的主客体在具体技术框架中的实现。
海德格尔和哈贝马斯的思考仅仅提供了对技术的基本的工具化的理解,但技术所具有的功能却被分离于日常生活之外。
基本的工具化概括了日常社会中各种技术的共性,尽管技术的应用和重要性在不同条件下是非常不同的。
技术的本质确实由这些共性所构成,但这些共性却在历史进化中组合着次要工具化,其
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社会哲学
中包括技术的许多社会方面。
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最显著的特点来自于这些不同维度之间的不同构成。
”〔11〕
Wiebe E.Bijker和John Law在1992年出版的《Shaping Technology/Building S ociety》(社会建构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的一段话比较典型地说明了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我们的技术反映我们的社会。
技术再生产并包含着专业的、技艺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相互渗透的复杂性。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指责技术,我们也不是提出某种技术的导向。
我们并不想说,‘如果技术是纯粹的技术,那该有多好。
’相反,我们将要说的是,全部技术都是构成我们社会的各种复杂要素所建构的并反映着这些要素;运行得好的技术与那些失败的技术并没有什么不同。
‘纯的’技术是没有意义的。
技术总是包含着各种因素的折中。
无论技艺被何时设计或建构出来,政治、经济、资源强度的理论、关于美与丑的观念、专业倾向、嗜好和技能、设计工具、可用的原材料、关于自然环境的活动的理论,———所有这些都被融入其中。
……本书的基本主题就是,不论成功的技术还是失败的技术,它们总是被一系列不同的要素所建构的。
我们想说的就是,技术是被建构的。
它们被一系列异质要素所建构的。
也可以这样说,技术也可以是别样的。
”〔12〕
3 社会建构主义与社会哲学
G erard Delanty在他的《S ocial Science:Beyond Construc2 tivism and Realism》(1997)一书中,较为全面地考察了社会哲学的两种趋势:社会建构主义和批判的实在论的冲突与融合。
自从曼海姆以来,建构主义因实证主义者的争论以及解释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竞争而被忽视。
但这些学派之后,建构主义被重新发现(Stehr和Meja1984)。
建构主义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其标志就是Knorr2cetina和Sismondo在1993年的作品。
这些作品表明,我们关于社会实在的知识是社会科学的建构,社会科学知识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这些知识构成了它的客体。
显然,客体和社会实体都独立于我们社会科学家而存在,但在科学家形成社会知识中却发挥积极的作用。
哈贝马斯和阿贝尔关于知识与人类旨趣相联系的思想也以科学对实在的建构为前提。
哈贝马斯是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社会哲学至少兼容三种重要的社会思想:①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事实上主要是对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的辩论;②对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的批判;③对法兰
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批判。
而使这三种思想统一起来的则是社会建构主义,其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
正是通过社会建构主义的整合,哈贝马斯把上述三种思想转换为社会系统和个人系统的建构论(共识)关系。
“语言学上建立起来的主体通性的结构,可以以基本的语言行为为原型加以研究,这些结构对社会系统和个性系统来说,都是根本性的。
我们可以把社会系统理解成为交往行为的网状系统;个性系统可以从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方面加以观察。
……从这个角度看,法律和道德阐明的是相互作用的核心领域。
因此,在这个领域中,人们可以看到意识结构的同一性;意识结构一方面体现在法律和道德的制度中,另一方面又表现在个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中。
”〔13〕
正是通过社会建构主义,哈贝马斯才把马克思的辩证法与解释学统一起来。
由于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观念,哈贝马斯认为社会科学与它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
但为了发展辩证法,有必要超越辩证法,包容解释学。
与解释学的相关性,特别是与语言传统的相关性,使得哈贝马斯提供了一个关于科学的前科学的建构的观念。
这形成了哈贝马斯与伽达默尔争论的背景。
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就是这场争论后的产物。
哈贝马斯很重视解释学传统,但非常尖锐地批判它的保守主义偏见。
他的目的是建构社会科学的批判解释学,在哈贝马斯看来,解释学的传统价值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划出一条界限,在方法论和本体论之间划出一条界限。
哈贝马斯与伽达默尔的区别是方法论的政治观念不同。
解释学方法论需要诉诸于相对主义,而哈贝马斯则坚信马克思的普遍交往的可能性。
同时,正是通过社会建构主义,才使得哈贝马斯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传统。
“哈贝马斯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区别在于:第一,对现代社会不仅要批判,而且还要重建。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否定解放作为一种前景,认为现代社会作为一种封闭的统治体系是难以变革的。
而哈贝马斯则企图抛弃否定的辩证法,重建解放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可能性。
第二,从交往理论看,社会科学必须从历史哲学中解脱出来,而法兰克福学派则不能自拔。
第三,辩证方法必须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给予发展。
”〔14〕
沿着这条思路,哈贝马斯构建了他的交往行动理论。
“对每一个成功的言语行为来讲,都存在着下列三重关系:①话语与作为现存物的总体性的‘外在世界’的关系;②话语与作为所有被规范化调整了的人际关系(在一个给定社会中,它们被认为是合法的)之总体性的‘我们的社会世界’的关系;③话语与作为言说者意向经验之总体性的‘特殊的内心世界’的关系。
”〔15〕
现实领域交往模式:基本态度有效性要求言语的一般性功能
关于外在自然的“那个”世界
认识式:
客观性态度
真实性事实之呈示
关于社会的“我们的”世界相互作用式:
遵从性态度
正确性合法人际关系之建立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18卷 第12期
关于内在自然的“我的”世界
表达式:
表达性态度
真诚性言说者主体性之揭示
语言可领会性
当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依然没有完全摆脱技术的本质主义和经济决定论的消极影响。
“海德格尔和哈贝马斯所提供的本质主义理论难以识别技术原则的非常不同的实现方式。
因此,在他们的思想中,技术被严格地注定了的,在技术的界面里几乎没有可以调整的余地。
”〔16〕我倒觉得,G erard Delanty的观点更富有启发意义。
“尽管有简单化的危险,我预见新的探索将以建构主义与实在主义之间的争论为主题。
我认为,这种划分最能表现社会科学的哲学的基本态势。
换言之,今后的哲学将不再是语言哲学对意识哲学的争论,批判理论对解释学的争论,理解对解释的争论,理论对实践的争论。
今天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将在于澄清社会实在是否被社会科学所建构的问题?社会科学用何种方法建构公众对话?科学在何种程度上是知识系统作为社会产物的一部分?科学的制度结构能否被民主所激化?建构主义和实在主义正是在这些问题上被区别开来,尽管二者的矛盾并非不可调解”〔17〕。
参考文献
〔1〕〔4〕Robert Audi.The C 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855.
〔2〕费耶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20-25.
〔3〕大卫・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M].东方出版社,2001.7-8.〔5〕G erard Delanty.Social Science:B eyond Constructivism and R ealism[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135-136.
〔6〕〔9〕〔10〕Kroes P.The Empirical Turn in the Philosophy of T echnology[J].Elsever Science Ltd2000.pxviii.xviii,xix.〔7〕Andrew Feenberg.From Essentialism to Constructivism:Phi2 losophy of T echnology at the C rossroads[M].www2rohan.
edu/faculty/feenberg/talk4./html
〔8〕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11〕Andrew Feenberg.From Essentialism to Constructivism [M].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t the Crossroads www2ro2 /faculty/feenberg/talk4./html
〔12〕Wiebe E.Sh aping T 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Studies in Sociotechnical Ch ange[J].The MIT Press,1992.4.〔13〕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7-8.
〔14〕G erard Delanty.Social Science:B eyond Constructivism and R ealism[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81-
83.
〔15〕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出版社,1989.69.〔16〕Andrew Feenberg.From Essentialism to Constructivism: Philosophy of T echnology at the C rossroads[M].www2ro2 /faculty/feenberg/talk4./html
〔17〕G erard Delanty.Social Science:B eyond Constructivism and R ealism[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111.
Philosophy of Science,Philosophy of T echnology,Philosophy
of Society from Social Constructivism
AN Wei2fu
(Social Science Faculty of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436,China)
Abstract:Social constructivism thinks that Knowledge is socially constructed.From social construcivism,science is socially constructed,so there is a philosophy of science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technology is socially constructed,so there i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society is socially constructed,so there is a philosophy of society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
K ey w ords:social constructiism;philosophy of science;philosophy of technology;philosophy of society
(本文责任编辑 刘啸霆) 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社会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