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语言学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概论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九章学习目标:
1、语音演变的线索和规律
2、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3、组合、聚合规则的发展
4、类推、语法化、结构的重新分析
5、词汇的发展
6、词义的发展
第一节语音的发展
一、语音发展的线索
如何知道语音发生了变化?
方言和亲属语言差异的比较、古今诗韵的区别、不同时期借词的语音考订等都是研究语音发展的重要线索和途径。
1、方言、亲属语言间的差异比较
(1)方言比较
通过方言间的比较,可以声母、韵母、声调等的演变线索,比如声母的演变情况:
再如韵尾的演变线索:
(2)亲属语言的比较,也可以了解语音的演变。
比如:
2、古今诗歌押韵的变化,也是了解语音的演变主要线索。
比如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xiang),
君去春江正淼茫(mang)。
日暮孤帆泊何处?
天涯一望断人肠(chang)。
再如: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时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3、不同时代的借词,也可以提供很多语言演变的信息。
比如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由于
在不同的时代借入了大量的汉语借词,这些借词也是研究汉语的主要材料,如: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语音演变有明显的规律性:
1、变化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比如“浊音清化”规则,绝大多数语言都有这样的演变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2、时间性。
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中起作用,过了这一时期,即使处在相同的条件下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
3、地区性。
音变在一定的地区进行。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1、语音对应关系
语音对应关系是指不同语言的同义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系列语言成分间有语音上的对应。
语音对应关系是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及其特点所决定的。
比如“夫、枯、呼、熏”在广州话中声母都是f-,而这些字在北京话中声母分别是f-、k-、h-、x-,也就是说,广州话得声母f-跟北京话得声母f-、k-、h-、x-是对应的,或者说有对应关系。
欧洲吉普赛语和叙利亚吉普赛语的对应关系:
2、历史比较法
语言或方言间的对应关系为研究语言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可能。
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推测亲属语言的原始面貌。
比较法是西方历史语言学的核心。
1948年葡萄牙航海家伽马(Vasca da Gama)发现了从欧洲绕道非洲到达印度的航线,欧洲人开始接触到印度的圣语—梵语,并对梵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果发现梵语和欧洲的语言有着惊人的相似。
1786年英国的威廉•琼斯在加尔各答皇家亚洲学会上宣布:“梵语,不论其古老形式如何,它具有奇妙的结构,它比希腊语更完善,比拉丁语更完善,比它们二者更精美;它在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上,将希腊语和拉丁语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密,偶然性绝对解释不了;比较之三者的任何一位语文学家都会相信,它们来自同一源头。
当然,这一源头可能已不复存在。
以同样的方法,尽管不能么有说服力,可以推测哥特语和凯尔特语,尽管二者融合了一种很特别的风格,它们与梵语有共同源头;如果能够讨论与波斯语古老性有关的任何问题,那么古代波斯语也加入这一家庭。
”
威廉•琼斯的这段论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有人评论说“对梵语的了解产生了革命性的结果”,“拉丁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蜕变了的希腊语”,“可是把这些古老的语言跟新发现的梵语之间的类同之处用这样一种随随便便的想法来解释是行不通的。
梵语的故乡远离欧洲,其遥远的社会文化,不论是与希腊-罗马还是与现代的文化,都毫不相干。
”
威廉•琼斯的这段论述后来被认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开创之词。
威廉•琼斯的发现引起了梵语的研究热潮,比如德国著名学者施莱赫尔(F.von Schlegel )1803年开始研究梵语,他的弟弟1819年成为波恩大学的梵语教授。
10
11
12
13
14
15
16
对梵语的研究有两大意义:
第一,梵语与欧洲语言的比较研究成为比较语言学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欧洲人接触了梵语之后,立刻发现了梵语语言学的伟大成就,这对欧洲语言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诗人但丁(1265-1321)在14世纪初完成的《论俗语》提到不同的方言来自一种共同的语言;同样,不同的语言源于一种共同的母语。
他并且划分了三个欧洲语系:北方的日耳曼语系、南方的拉丁语系、欧亚接壤地带的希腊语系。
但是,但丁的分类最后归结到《圣经》的通天塔的故事上,说世界上的第一语言是希伯来语。
延伸:“通天塔”
《圣经》创世纪十一章3-9节有一个“通天塔”的故事,据说远故时代的人类是讲着同一语言的。
他们决心造一座能直耸天际的巨塔,企盼能登上天堂。
随着通天塔越造越高,众神开始感到恐惧,于是三番四次制造天灾摧毁巨塔,人类却毫不气馁,继续着与神的抗争,众神最后釜底抽薪,令所有人类各自说着不同的语言,人类无法沟通,通天塔便半途而废。
索绪尔针对19世纪末的比较语言学指出:“比较语言学派,尽管它在开辟一个新的、有益的领域方面有毋庸置疑的功绩,但并没有建立语言学的真正科学研究。
它没有明确其研究对象的性质。
显然,没有这最基本的一步,任何科学都无法建立一种方法”,“纯粹比较法造成了一些错误观念。
由于没有事实为依据,这些错误观念不能反映语言的实际情况。
”
索绪尔区分了两种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一是“正视法”(prospective),一是“回顾法”(retrospective method)。
“正视法”就是以文献考证为基础按时间顺序来叙述一种语言历史,只审查对比每一个时期的文献即可,但需要有无数的、不同时期的文字记载。
“正视法”是由古至今。
“回顾法”就是通过比较来重建一种语言。
比较的形式越多,推理就越准确,重建的语言就越可靠。
“回顾法”是借今溯古。
索绪尔指出:
“重建的唯一方法是比较法,比较的唯一目的是重建。
”
比较法:梵语、拉丁语“是”的词形变化
通过比较发现:
1、梵语的as-相当于拉丁语的es-。
2、在各种人称变形中,梵语、拉丁语有不同形式的s-,显示两种变化:梵语为as-和s-,
拉丁语为es-和s-。
17
18
19
20
21
22
23
3、梵语有词尾-i,拉丁语没有。
如果暂不考虑这个词尾-i,二者的词尾几乎完全相等。
这样,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推测梵语和拉丁语的共同词尾:
梵语、拉丁语的共同词尾:
最后的比较结果:
第二节语法的发展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
组合规则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比如印欧语,从古印度的文献《梨俱吠陀》中可以看到早期是“宾-动”结构,但是现代印欧语系的语言基本上都变为了“动-宾”。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
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态的变化、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原始印欧语有非常丰富的形态,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这些形态变化在英语中已经所剩无几。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聚合规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词类的界限趋于清楚,量词出现;再者是出现了构词词缀。
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语言是个符号系统,语言各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要素内部各构成成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都是有规则和条理的。
语法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一般规则,语法规则里似乎有许多规则存在着例外,不能到处贯彻,如西方好多语言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变化几乎没有一条规则没有例外,但语法中又有齐整划一的趋势,这种齐整划一的趋势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这就叫“类推作用”。
类推通常表示为:
a:a’=b:X
X=b’
这个公式表示,由一对已知的a:a’词形变化,类推一对b:X的词形变化。
在这一类比中,b为已知项,X为未知项,从前面的词形对应,可以推测未知的X为b’。
英语cows的类比程序:
stone : stones
arm : arms
horse : horses
… …
————————
cow : X=cows(取代早期形式kine)
这显示,只要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就可能通过类比而产生出一个新形式。
四、结构的重新分析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结构的重新分析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语序完全一致,但是词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关系却发生了变化。
也可以说,结构的重新分析是指语法结构在外部形式不变的情况下被赋予与原先不同的新的解释。
比如古汉语的指示代词“是”被重新分析为系动词,汉语的“被”从动词重新分析为表示被动的助动词,等等。
结构的重新分析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1、所有实例都是结构A。
2、有些实例只能是结构A,有些实例只能是结构B,还有些实例既可以做结构A理解,也可
以做结构B理解。
3、只有结构B。
a. [话题龟者] [ [ 主语是] [谓语/表语天下之宝也] ]
b. [ 主语龟者] [ 谓语[ 系词是] [ 表语天下之宝] 也]
有人指出例(1)中的“是”处于由指示代词到判断动词的“两可的过渡状态”。
再如:
c. 我说,你去吧。
d. 他认为,这件事应该由学校负责。
五、语法化
语法化是指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词汇性成分逐渐变为语法性成分,非语法范畴变为语法范畴,语法性较低的成分变为语法性更高的成分,例如动词变为介词、介词变为连词、话题变为主语,等等。
语法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表现出比较强烈的单向性。
语法化的等级序列为:
实词>语法词>黏附成分>屈折成分
汉语的语法化主要体现为动词虚化为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连词,名词虚化为派生词缀。
第三节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旧的事物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些新的事物会出现,反映这些新旧事物的词汇也会随时代变化而变迁,一般表现为代表旧事物的旧词汇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如“天子、宰相”等等,代表新事物的新词会伴随新生事物的出现而出现,如“电脑、宇宙飞船、基因”等等。
二、词语的替换
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指称现实现象,而所指称现实现象并没有发生变化。
产生词语替换现象的原因是:第一是社会的因素,“俸禄”变成“工资”;第二是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如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今天变成了双音节词,如“蝇-苍蝇”、“目-眼睛”。
词语的替换收到语言系统的制约,表现在:
1、词语的替换要受到词汇聚合关系的制约。
2、创造新词的方式与语音、句法等其他子系统以及不同子系统的关联有关系。
三、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没有发生改变,但是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词义的扩32
33
34
35
36
37
大、缩小、转移三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意义。
如:“江、河”原本只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颠”本义“人头顶”,扩大为“任何事物的顶部”。
“齿”本来指门牙,现在泛指所有的牙齿。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
“金”,先秦泛指金属,现在一般只指黄金。
“丈夫”本指成年男子,现在只指女性的配偶。
“臭”本义“气味”,缩小为“恶气”。
“瓦”原来指一切烧过的土器,现在只指盖在屋顶上的一种建筑材料。
英语的“meat”原来指“食品”,现在只指“肉”。
“deer”最初的意义是动物,现在只指鹿。
3、词义的转移
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
“走”,原来的意思是“跑,逃跑”,今天的意思是“一步步地走”。
“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牺牲”,古义指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是动词。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