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到了黄昏,雨又淅淅沥沥
....地下起来了。

细柔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雨声便如春蚕咀嚼.蚕
叶一般,。

灯光照着的地方,(依稀/模糊)可见晶亮的雨丝倏.忽而逝,天地也仿佛由无数雨丝连接起来了。

瓦似乎是专为雨而设置的乐器。

一旦雨滴纷至踏来
....,瓦的音乐就叮叮地奏响了。

那声音
酷似古筝,清脆,且韵味(实足/十足),在黑夜里向四面八方弥漫。

雨势急骤,琴声就慷慨
..
激越
..,如两军交锋擂.鼓助阵。

雨势减缓,音乐也跟着弱下去,像激战过后的短暂休憩.。

雨声
(大概/大致)是世界上最繁复难解的音乐,你听,那节奏,那旋律,似重章叠句又似包罗万
...相.,而那些尽职的瓦片只是专注地演奏着,听雨人的脑海中便漫漶出不尽的情意。

听雨,。

1.文中加点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淅淅沥沥擂.鼓lèi B.纷至踏来咀嚼.jué
C.慷慨激越休憩. qìD.包罗万相倏.忽shū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依稀实足大致 B.依稀十足大概
C.模糊十足大致 D.模糊实足大概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嘈嘈切切地将白昼的余光一点点啃啮殆尽
就是听灵魂对话,听真情奔泻,听年华永不停歇地淙淙流淌
B.嘈嘈切切地将白昼的余光一点点啃啮殆尽
就是听灵魂对话,听年华永不停歇地淙淙流淌,听真情奔泻
C.白昼的余光被嘈嘈切切地一点点啃啮殆尽
就是听灵魂对话,听真情奔泻,听年华永不停歇地淙淙流淌
D.白昼的余光被嘈嘈切切地一点点啃啮殆尽
就是听灵魂对话,听年华永不停歇地淙淙流淌,听真情奔泻
【答案】
1.C
2.B
3.A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第二,辨析色彩。

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词义,放到语境中,根据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进行选择,如依稀:含糊不清地,不明确地。

模糊:不清楚;不分明。

此处强调“雨丝”的倏忽而逝,快速而看不清楚,应该用“依稀”。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解答此题,第一句根据主语一致选择,主语是“雨声”,排除C.D选项;第二句根据句式,先整后散。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

首先要统
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
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2.抓思路。

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

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

3.抓标志。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4.抓语境。

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

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

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如本题第一句根据主语一致选择,主语是“雨声”,排除C.D选项;第二句根据句式,先整后散。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最近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
...礼.,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

B.活跃于北京各大医院的“号贩子”倒卖专家号的行为被媒体曝光后,挂号的患者和家
属都对“号贩子”敬而远之
....,医院就诊秩序明显好转。

C.近来,市工商局12315投诉中心接到不少消费者的咨询和投诉,反映部分实体商家和
网络卖家有口无心
....,不兑现承诺,或者虚假宣传误导,欺骗消费者。

D.未来五年,中华民族将穿越萦绕千年的小康梦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幅亿万人民
勠.力同心
...决胜全面小康的壮丽图景即将展开。

【答案】D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恰当,对象错配,如本题B项敬而远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

修饰“患者家属”对“票贩子”的态度,望文生义。

C项有口无心:嘴上爱说,心里不存什么;多指话虽不好听,却并无恶意。

修饰“部分商家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不合语境。

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尤其会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B.专家建议,考生最好选择在20号前后报名,切忌不要拖到最后两天,以免因报名人数过多无法登陆或因初次审核被退回而延误报名。

C.在云航大桥开工奠基仪式上,张书记一再强调,对工程施工是否认真负责,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大家要深思而慎为。

D.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两家运营商竞争愈演愈烈,为抢占市场,击败对手,一家投入lO 亿元用于奖励使用其软件的出租车司机和乘客。

【答案】C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如本题A项搭配不当,“提高……危险”搭配不当,应为“增加……风险”。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如B项不合逻辑,应去掉“不要”。

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比兴和程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法。

比兴方法最早见于《诗经》。

如果文艺作品描摹的对象是“物”,但真正表达的内容却是人,即以物喻人、缘物寄情,这就是比兴。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中,比兴手法被巧妙地用来表现自然中人的情感寄寓。

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花鸟画的数量和质量都占有绝对优势,这恰恰反映了画家借山水花鸟咏志抒情的倾向,也反映了比兴手法的作用和地位。

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与西方风景画、静物画有很大区别,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前者使用了比兴手法,而后者则无比兴。

西方画家笔下的田园风光是一种写实,画一些人物也是为了反映田园生活;中国画家则借山水表达志趣。

至于花鸟画与静物画更是相差甚远。

西方静物画多是描绘生活用品、水果、动物标本、瓶花等,较少有活的动物,基本上还是写实、摹真。

而中国的花鸟画则完全不同。

首先,花鸟画描绘的是活的动植物;其次,是选择具有某些典型特征的花鸟进行比兴。

如北宋宫廷花鸟画多选择华贵富丽的牡丹、芙蓉等,民间花鸟画则多带有吉祥的含义。

由于自然界中花鸟种类繁多又各具特色,非常适合用于比兴,因
此中国传统绘画中以花鸟居多,远远超过了山水画和人物画。

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喜爱的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它们分明是画家本身思想和人格的化身。

古代文人画“四君子”常用一个“写”字,如写梅、写竹、写兰、写菊,宗旨在于言志抒怀。

可以说,中国古代画家利用了比兴这种中国特有的手法,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地,其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远远超出了山水花鸟的自然形象本身。

中国传统绘画讲求高度概括,于是形成了程式这一表现手法。

画家根据对形式美规律的掌握和运用,通过对生活长期的提炼和积淀,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表现技法,用以描绘同一类或相似的事物,这就是绘画的程式。

中国传统绘画对程式的运用远远超出西方绘画,这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

如线条的运用、画面的布局、色彩的配置,都有一定的程式;人物画的各种描法、山水画的各种皴法、花鸟画的各种勾法点法,都有严格的规范,而且这些程式、规范也在不断发展、丰富着。

程式化使得艺术语言更加概括。

画家在写梅兰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无女不成梅”和“凤眼”,画竹叶则采用了“介”字和“个”字形。

程式化也十分适合于“写意”而达到“神似”。

例如画树,要求“松皮如鳞”、“柏皮缠身”;树叶则有梅花点、胡椒点等。

掌握了这些程式,在画树时就不必完全依它的实际枝叶形状去刻画,而是选用某种适宜的方法概括表现出来即可。

这种程式的运用,当然不是为了摹真,但可达到“似与不似之间”。

程式化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创造,它增强了中国画的形式感和民族性。

程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用程式概括并充分表达内容,又以内容来丰富和发展程式,使二者达到高度统一。

可以说,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创造了程式,而程式的运用又恰当地表达了写意。

(节选自颜锋《中国绘画传统与人文精神初探》有删改)
6.关于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画的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与西方风景画、静物画有很大区别的原因就是后者没有运用比兴手法。

B.中国传统山水画里的山水是画家咏志抒情的载体,西方风景画里的田园风光则是画家的一种写实。

C.中国花鸟画描绘的是活的动植物;西方静物画描绘的则是生活用品、水果等静物,较少有活的动物。

D.中国传统绘画讲求高度概括,绘画里常常出现程式化的表现手法,这种运用远远超出了西方绘画。

7.下列对“绘画的程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绘画的程式是中国传统画家在描绘不同类事物时采用的一套相对稳定的表现技法,它体现了画家对形式美规律的掌握和运用。

B.从线条的运用、画面的布局、色彩的配置等到各种描法、皴法、勾法点法等,中国传
统绘画都有一套严格的不能突破的规范和程式。

C.掌握了画树的程式,中国传统画家在画树时就不必依树的实际枝叶的形状去刻画,因为中国画运用某种程式,目的不是为了摹真。

D.程式化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创造,可以说,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创造了程式,而传统画在运用程式的同时又恰当地表达了写意。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兴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其目的在于以物喻人、缘物寄情。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中,它被巧妙地用来表现自然中人的情感寄寓。

B.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画、花鸟画的数量占绝对优势,花鸟画的数量又远超山水画,原因是自然界中花鸟种类多又各具特色,适合运用比兴。

C.“无女不成梅”“凤眼”和“介”字“个”字形等程式化画法,使得梅兰竹菊“四君子”
特征鲜明,所以古代画“四君子”不叫“画”而叫“写”。

D.程式化增强了中国画的形式感和民族性,但程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既要用程式概括并充分表达内容,又要以内容来丰富和发展程式。

【答案】
6.A
7.D
8.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A.根据文本第三节内容“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与西方风景画、静物画有很大区别,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前者使用了比兴手法,而后者则无比兴”可知,“原因就是”错,原文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A“不同类事物”应为“同一类或相似的事物”;B项“不能突破”
错,原文说“这些程式、规范也在不断发展、丰富着”,结尾也说要“以内容来丰富和发展程式”;C项原文是“不必完全依它的实际枝叶的形状去刻画”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如本题B 项“不能突破”错,原文说“这些程式、规范也在不断发展、丰富着”,结尾也说要“以内容来丰富和发展程式”;C项原文是“不必完全依它的实际枝叶的形状去刻画”。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根据文本第四节内容和“画家在写梅兰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无女不成梅’和‘凤眼’,画竹叶则采用了‘介’字和‘个’字形。

程式化也十分适合于‘写意’而达到‘神似’”等内容可知,C 项强加因果。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
【乙】修不幸,生四岁而孤。

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

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

’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

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
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

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

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

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矧注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

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有删改)
注:矧,shěn,况且。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其为之,其又何尤.尤:怨恨 B.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幸:期望
C.吾之始归.也归:回家 D.间.御酒食间:偶尔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②吾其.还也
B.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然知汝父之.能养也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①吾虽.不及事姑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
B.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
C.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
D.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均是对至亲之人的怀念性文字,甲文中的“汝”指作者的侄子十二郎,乙文中的“汝”指作者欧阳修。

B.甲文写教育十二郎的儿子“幸其成”、抚养其女儿“待其嫁”,目的是告慰死者,使死者安心,这正体现出叔侄二人的深厚感情。

C.乙文两次说到“知汝父之必将有后”,“太夫人”这样充满自信的理由是欧阳修父亲宅心仁厚,家风良好,儿子必将受到熏陶和教育。

D.甲文直抒胸臆,抒发自己对十二郎的愧疚和悲痛之情;乙文借祖母口述,道出父亲生前做人和为官的一些事情,表现了父亲的高尚人格。

【答案】
9.C
10.B
11.B
12.A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
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B项“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译为“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可知,“而”为连词,表示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连词,表示并列。

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情色彩等。

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
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连词“而”,句中的“其”作为主语,需停顿,其他根据句意理解,将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在外面怎么
做事,我不知道;但在家里,从无虚伪做作,他的所作所为就是这样,这都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啊”。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如连词“而”,句中的“其”作为主语,需停顿,其他根据句意理解,将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D项“太夫人”应为欧阳修的母亲,文中有“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之语。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D项“太夫人”应为欧阳修的母亲,文中有“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之语。

【参考译文】
【甲】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你活着时我不能和你生活在一起互相照顾,你去世了我不能抚摸你的遗体来表达我的哀思,入殓时我不能靠在你棺木旁,下葬时我不能亲临你墓穴边。

我的行为背负了神明,而使你年少夭折。

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和你互相照顾共同生活,又不能和你相互陪伴一同去死。

如今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活着时你的影子不能与我的形体相依偎,死后你的魂灵不能和我在梦里相聚会。

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