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动脉硬化病变的逆转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动脉硬化病
变的逆转作用
杜晓马;兰景良;沈昕;王晓华
【摘要】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颈动脉硬化病变的逆转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8月~ 2014年8月收治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
果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长径、斑块厚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24h收缩压(SBP)、24h舒张压(DBP)及24 h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为(125.6±6.5)、(73.7±5.5)、(68.5±5.6)mmH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30.4±8.6)、(78.4±6.2)、(73.9±6.3)mmHg,P<0.05];观察组斑块厚度、斑块长径及IMT分别为(1.51±0.64)、(5.85±2.24)、(0.92±0.06)m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76±0.52)、(6.83±2.06)、(0.95±0.07)mm,P<0.05];观察组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可显著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可有效逆转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且无严重不良反
应发生.
【期刊名称】《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年(卷),期】2016(000)001
【总页数】4页(P157-159,162)
【关键词】高血压;氨氯地平;缬沙坦;动脉硬化病变;临床疗效
【作者】杜晓马;兰景良;沈昕;王晓华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浙江金华321017;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浙江金华321017;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浙江金华321017;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浙江金华3210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4.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加剧,高血压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发病年龄呈降低趋势。
临床研究显示[1],高血压可造成患者全身血管出现病变,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发展,其中颈动脉硬化病变为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亚临床靶器官损害。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增厚为颈动脉硬化病变的一个早期表现,而且在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之前出现。
既往研究证实[2],颈动脉硬化病变所引起的血管疾病能够造成脑血栓形成及脑血管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导致缺血缺氧性脑组织的坏死,最终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因此,及早逆转IMT增厚对于稳定或者消退颈动脉斑块,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多数学者认为[3],积极有效地降脂、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有一定逆转和抑制效应。
氨氯地平、缬沙坦均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常用药物,本研究分析了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颈动脉硬化病变的逆转作用,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选择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中的诊断标准[4]。
入选标准:均为原发性高血压;颈部血管超声
检查显示患者IMT增厚均≥0.9 mm;和(或)伴有颈动脉斑块;窦性心律,既往无
降压药物治疗史者。
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者;加用本研究以外其他降压药物治疗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入组前6个月内发生脑卒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者;伴有精神疾病或其他严重内科疾病者。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同意,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压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选择德国SIEMENS公司
生产的ACUSON X15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检查,将探头频率调整至12~15 MHz之间,取头后俯卧位,在检查一侧颈动脉时头部要向对侧偏45°,从横切面及纵切面分别探查颈总动脉的分叉处,测定2组患者的IMT,检查是否有
颈动脉斑块存在,并测定斑块的长颈与厚度。
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片(辉瑞制药有
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224)治疗,每天1次,每次5 mg;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胶囊[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6]治疗,每天1次,160 mg/次。
2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
1.2.2 观察指标:治疗12周后,观察2组患者血压水平,于治疗前1 d及治疗结
束当天进行24 h收缩压(24 hSBP)、舒张压(24 hDBP)及平均动脉压(24 hMAP)监测;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静脉血5 mL,过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三
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治疗结束后复查颈动脉超声,观察IMT、斑块长以及斑块厚度的增减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
“±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24 hSBP、24 hDBP
及24 hMAP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24 hSBP、24 hDBP及24 hMA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2.2 2组患者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比较治疗后,对照组IMT显著降低,观察组
及IMT、斑块长径及斑块厚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斑块厚度、斑
块长径及IM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2.3 2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TG、TC、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4。
2.4 不良反应 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受损、呕吐、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仅个别患者出现失眠、腹胀等症状,经短暂休息后缓解,均未影响治疗。
临床研究证实[5],高血压是慢性心功能不全、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
重要的危险因素。
随着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逐渐出现血管壁受损及动脉弹性降低,在受损的血管壁部位脂肪及胆固醇不断沉积,从而造成血管管腔狭窄的发生,这是高血压患者出现靶器官损害的重要病理基础。
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早期发现并及早干预动脉硬化病变是减少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血管影像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使得临床工作者对动脉硬化病变有了更深入认识。
许寅宏等[6]的研究显示,脑梗死发生及发展与颈动脉斑块破损或者脱落
有关,大多数脑梗死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均比较容易破损或者脱落。
随着高血压药物在临床中的有效应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动脉硬化病变也得到有效逆转,其中氨氯地平与缬沙坦均属于高血压患者常用药物。
氨氯地平属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药物,是一种长效降压药物,作用于患者血管平滑肌,对全身血管起到一定扩张作用,并通过选择性抑制钙离子等进入心肌细胞而发挥降压作用,同时也可改善高血压患者冠脉循环;氨氯地平半衰期长、降压平稳、不良反应轻微等特点,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7]。
缬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拮抗剂,为新型的非肽类药物,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心室重塑及动脉弹性具有重要作用,其降压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通过阻断局部组织及血液循环中血管紧张素Ⅱ导致的压力感受器敏感性提高、动脉血管收缩增强及交感神经兴奋增加等机制有关;由于缬沙坦的半衰期长,患者每天用药1次即可保持相对稳定的血药
浓度,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8]。
本研究中,治疗后2组患者24hSBP、
24hDBP及24hMAP均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表明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可发挥协同降压作用,从而显著提高患
者降压效果。
同时,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斑块厚度、斑块长径及IMT均显著
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对动脉硬化病变逆转作用优
于氨氯地平单用。
与临床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9]。
临床调查发现[10],高血压患者多伴有血脂代谢紊乱或者异常,而高脂血症能够加重高血压患者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
同时,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提高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其中血脂水平过高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又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
在动脉硬化病变发生及发展过程中,LDL-C进入血管壁内并内修饰,当被巨噬细胞吞噬之后以泡沫细胞存在,不
断堆积后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1]。
临床研究显示[1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G、LDL-C水平均高于健康人群,且随着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患者TG、LDL-C水平逐渐升高,提示颈动粥样硬化与血脂代谢异常有密切关系。
部分研究
也指出[13],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血清TG升高是重要病理基础。
本研究中,观察组TG、TC、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氨氯地平对于高血压患者血脂改善效果有限,与周伟宏等[14]的研究结果相近。
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偏少,且观察时间较短,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可显著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可
有效逆转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并改善了患者血脂代谢,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关文献】
[1] 陈爱芳,韩卫红,张伟,等.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5,13(1):39-42,96.
[2]徐蔚.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互关系[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1):150-152.
[3]王蕾,陈哲萌,陈浩,等.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硬化相关性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8):1270-1272.
[4]《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23(1):24-43.
[5]朱玮玮,华琦.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基因与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相关性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5,36(4):394-397.
[6]许寅宏,徐恩,林清原,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31(7):603-605.
[7]吴宝刚,杨泽宇,李乃静,等.缬沙坦或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效果评价[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8(5):574-577.
[8]陈旸,李刚,贺涛,等.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降压治疗对中重度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23(6):579-581.
[9]王勇,王贤恩,雷玉华.缬沙坦单独治疗与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525-1527.
[10]王钢.糖代谢异常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J].使用老年医学,2015,29(1):27-29.
[11]康健,赵兴山,丁幼楠.血压变异性对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2):200-202.
[12]王耀,朱启云,李光布.74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分析[J].中华全科医
学,2015,13(5):854-856.
[13]Mancia G,Facchetti R,Parati G,et al.Visit-to-Visit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the European Lacidipine Study on Atherosclerosis[J].Circulation,2012,126(5):569-578.
[14] 周伟宏.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和血尿酸水平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