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文明懂礼貌的手抄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文明懂礼貌的手抄报
资料1:
中餐礼仪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为礼仪之邦,在讲究民以食为天的中国,饮食礼仪自然
是饮食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
当然不会再有“孟光接了梁鸿案”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
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饮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

古代的食礼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

现代食礼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

赴宴
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

然后入座: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

从古到今,因为
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客主人
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
路敬下,再饮。

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
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
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

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上菜:
上菜顺序,中餐一般讲究:先凉后热,先炒后烧,咸鲜清淡的先上,甜的味浓味厚的
后上,最后是饭菜。

有规格的宴席,热菜中的主菜--比如燕窝席里的燕窝,海参宴里的海参,鱼翅宴里的鱼翅,应该先上,即所谓最贵的热菜先上。

再辅以溜炒烧扒。

2、中餐进餐礼仪
餐具使用
吃中餐时,应特别注意湿毛巾、餐巾、餐纸巾、筷子、汤匙、食盘、牙签、水盂、筷
子的使用规范。

1 湿毛巾只能用来擦手,绝不能擦脸、擦嘴。

一般在宴会即将结束时,再上来的湿毛巾,才是专供擦嘴用的,但不能擦脸抹汗。

2 餐巾是为了保洁服装的,应把它铺在并拢的大腿上,不要围在脖子或腰带上。

餐巾
折起的内侧可以用来擦嘴或手。

3 餐巾纸主要是用来擦嘴或手。

千万不要用自己的纸巾,更不能用卫生纸代替。

4 汤匙不用时应平置于食盘上,
不要让它在汤碗中“立正”,或直接放在餐桌上。

5 食盘是用来放菜的。

一次取菜不宜过多。

不宜的废弃物,可以堆放在盘中,不要直
接吐在餐桌上或地上。

6 席间牙签要在万不得已时使用,用时注意以手相护。

7 水盂,即洗手碗。

它是在用餐期间洗手指用的,千万别把它当洗手水或饮料。

洗手
碗的用法为:进食海鲜等带有腥味食物后,可将双手指尖轮流放入碗中洗之,然后用餐巾
擦干手指。

8 筷子在使用时,忌舔筷、叉筷、扔筷、舞筷等。

在用餐时,如果暂不使用,
3、席间礼仪
出席宴会前,要做简单的梳洗打扮,女士要淡淡地修饰一下,显出秀丽高雅的气质。

男士也要把头发和胡须整理和刮洗干净,穿上一套整洁大方、适合身份的衣服,容光焕发
地赴宴。

参加宴会切记不要迟到,要按规定的时间准时赴宴,到达的时间应以提前五六分钟为宜,有时请柬上写明客人到达和宴会开始的时间,一定按时出席。

进入宴会厅,要先向主
人问候致意,再向其他客人问好。

当你入席时,用手把椅子拉后一些再坐下,切记不要用
脚将椅子推开。

小姐身旁若有男友,男友应拉开椅子请女友入座。

用餐前,正确的身体姿
势应是:身体坐直,手放在膝盖上,不要把手放在桌子上或者摆弄餐具。

进餐前要与周围
的客人互相结识、交流,因为这是结交新朋友的好时机。

进餐时,举止要文雅,应把食物送入嘴中,而不是把嘴凑近食物。

咀嚼食物不要发出
声音,万一打喷嚏、咳嗽应马上掉头向后,用手帕掩口。

菜或汤很烫时不可用嘴吹,等稍
凉后再吃。

口中有食物,不宜高谈阔论。

嘴唇有油污不要沾染到酒杯上,应先用餐巾拭净。

鱼刺、骨头不要丢在桌布上,要放在盛残渣的碟子里。

宴会上,若感觉闷热,不可当众解
扣宽衣、松裤带,这是不雅观的,需要时可去盥洗室。

用餐时遇有酒水打翻、筷子掉地,
碰到了邻座,要道声“对不起”,再请服务员帮忙。

对于餐桌上的公用物品,若离你较远,不可起身去取,可请求邻座帮忙,用后放回原处,并向邻座致谢。

宴会中,主人应向来宾敬酒,客人也应回敬主人。

敬酒时,不一定个个都碰杯,离的
较远时,可举杯用眼睛示意,不要交叉碰杯。

席间,确实有事需提前退席,应向主人说明后俏俏离去,也可以事前打招呼,届时离席。

宴会结束退席时,应向主人致谢,对宴会的组织及菜肴的丰盛精美表示称赞。

在不了解席间礼仪的情况下,不可贸然行事,比如,服务员送上的第一条湿毛巾,你
不可用来揩脸,它的用途是擦手。

再比如,入席后何时开始动筷,要看主人何时打开餐巾。

主人打开餐巾,其他人方可拿起餐巾,铺在膝头上。

虽说“不知者不怪”,但在隆重的场合,你应模仿别人的做法,或者老老实实地请教旁人,沉着应付一切
设计图
资料2:
“九宾之礼”。

这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

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
的重典。

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
自称为“孤”。

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

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

“九宾之礼”是很
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
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则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

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

“跪拜礼”。

早在原始社会就以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

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
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

”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

“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礼。


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⑵“顿首”:即叩首、叩头。

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
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

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

“揖让礼”。

“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

这是
一种大众化的礼节,一般用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比较随便的场合。

“打拱作揖”即
是一种引见,也表示一种寒暄问候。

这一礼节,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德。

“袒臂礼”。

又叫“左右袒”,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特殊礼节。

所谓“左右袒”,是
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拥护哪一方面的意思。

它一般用于事态严重的场合,通过“袒臂”表示拥护谁,藉以解决争端。

相当于今天的举手表决。

这种礼节,大约产生于春
秋战国时代。

“虚左礼”。

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

但乘坐车辆时,却恰好相反:车骑以“左” 为尊位。

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


后来经过演变,“虚左”就表示对人的尊敬。

在“待客”或“给某人留下官位”时。

常谦
称“虚左以待”。

“虚左以待”的行为,就成为尊重人的一种礼节。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