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俑之后的陶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三彩俑之后的陶俑
唐三彩俑之后的陶俑
(2012-09-21 17:38:31)
转载▼
标签:
杂谈分类:博海拾贝
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等一起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出土的七千兵马俑气势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山东陶乐舞杂技俑、四川陶说唱俑、河南技乐俑等等形象真实,栩栩如生。

虽然明清时代陪葬俑日渐式微,但明代陶俑依旧可以称为继秦俑、汉、唐三彩俑之后陶俑历史上最后一个高峰。

死后是否有另一个世界?这是全世界各个民族都在追寻的秘密。

丰厚的陪葬,往往期望着可以使逝者在另一个世界里获得如生前一样的优厚待遇、幸福生活。

在陪葬俑出现前,奴隶时代,比如有记录和考古发现的商代,奴隶主不仅用牛马等牲畜更是大量用活人来进行祭祀和殉葬。

虽然殷墟遗址出土了陶俑,但数量很少,目前还没能证明是曾用于代替活人殉葬。

进入东周之后,特别是春秋时期,人殉逐步被俑替代。

老子《道德经》上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就是用草扎的狗,也就是说在当时已经开始流行用草扎的物品进行祭祀和殉葬。

最早出现俑这个词的记载目前发现是《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意思是最早发明来用俑作殉葬的人,大概不会有后代。

草人俑可能是最早广泛使用的,历史记载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春秋时期,两名青年才俊左伯桃、羊角哀是好朋友,听说楚王招贤,二人结伴向楚国。

走到一个名为梁山的地方碰到大风雪。

两人衣服、粮食都不够,为避免冻饿而死。

左伯桃借故支开羊角哀将衣服脱下,待羊角哀回来,已奄奄一息,遗言羊角哀穿此衣服,负粮前去楚国,出人头地后可以回来埋葬自己。

羊角哀到达楚国获得大官,回梁山埋葬左伯桃。

然而夜晚做梦,因埋葬之地与荆轲墓太近导致荆轲鞭打左伯桃。

第二天,羊角哀砸了荆轲庙毁了荆轲神像,并制作了大量的携带兵器身着各种颜色衣服的的草俑,烧给左伯桃。

然而,另一个世界里,左伯桃却打不过荆轲。

于是,羊角哀自刎身亡,带草俑与左伯桃一起大战荆轲。

据说,后一日荆轲墓上,震烈如发,白骨散于墓前。

战国时代出土的陶俑不多,考古人员在山西长治曾有发现。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家实力大增,为自己的身后大事,烧制了大量的兵马俑。

到目前为止,兵马俑都是陶制陪葬俑中实体最大、制作最精美的,显示出秦始皇纵横阖闾,大收天下的气魄。

汉朝,前期国力有限,虽未制作如秦朝般大型兵俑,但开创了奴隶俑、劳役俑、歌舞伎乐俑、文官俑、武官俑、士卒俑等非常具有生活气息的陶俑作品,成为了后世朝廷仿效的模范。

唐三彩俑可以说是达到陶俑的一个高峰,不仅创作了许多如歌舞伎乐、文官武将、天王等作品,更将外国文化融入,其中胡人、胡马、骆驼俑等更体现了万国来朝、气象万千的大国风范。

辽代三彩俑继承了唐三彩俑的余晖,创制了独特的草原文化俑,宋元明清总体趋势是日渐衰落。

明代之所以是陶俑文化上最后一次辉煌,原因在于明代一般墓葬中已经很少有陶俑,但是在王公贵族墓中却又大量、大规模的出现。

其中有文武官俑、士卒俑、生肖俑、仪仗俑,马、牛、羊、骆驼,桌椅板凳、家具。

涉及到整个的生活。

1958年修建洪门水库,明代益庄王朱厚烨夫妇三人合葬墓被发掘。

朱厚烨生于1498年卒于1556年,原来的陵寝山墙长25丈,宽10
丈,气势不凡。

墓前有“享殿”遗址,神道直达黎滩河边,两旁依次排列文武翁仲、石狮、神道石柱等石雕。

墓中共出土连座骑马俑、鸣锣俑、吹唢呐俑、打钹俑、拍板俑、弹琵琶俑、连座鼓手俑、连座黄袍男乐俑、擂大鼓俑、司职不明俑等204件陶俑,这批陶俑的风格和大小均不统一,系三位死者下葬时分批随葬。

从制作工艺上来看,主要是模制加工,肩部以下用模子压印成中空的筒状,然后刻画衣纹,束带,并趁湿将手弯曲成各种姿态,头部多为手制,然后用漆调石灰做黏合剂,插在肩上,经入窑焙烧后再加彩。

马腿、马尾、举起的手臂、悬挂的器物等容易碰碎掉落部分里面都以铁丝为筋,使之坚固。

俑底部或有方孔直通腹内,或将整个俑体做成喇叭状。

俑的背上大都有洞孔,或为一个方孔(有的方孔仍用泥块填塞),或为一至七个不等的小洞。

1970年考古人员在四川成都发掘了蜀庄王朱悦墓葬。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献王朱椿之长子,卒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谥号“悼庄世子”。

出土的釉陶俑数量超过500件。

这批仪仗俑从形制、服色以及所执的仪仗上可明显分为文官俑、武士俑、乐俑、仪仗俑、侍俑等5大类,陶俑出土时排列有序,放置位置未被破坏。

大门前庭左右两厢各排列三排仪仗俑,第一排牵马俑,第二排击鼓俑、捧画俑和仪仗俑,第三排执刀盾和弓箭的武士。

正庭正殿门前是两列武士俑。

中庭左右两厢各排列着达150余件的围绕陶象辂(“象牙装饰的车”)的仪仗俑,中庭正殿后,有四个俑抬着大鼓,一俑击鼓,后殿台基上,四个俑拱手施礼。

后殿中室上还有四十八件侍俑。

这批陶俑清楚地显示出以当时的亲王仪仗制度和明初衣冠制度的特色。

1990年陕西长安简王井乡简王墓出土300多件彩绘仪仗俑。

俑的脚底部多有墨书标明其身份。

以下展示的陶俑为从事图书出版工作的董先生从一香港文物商处出巨资抢救出之物,数量达到60余件。

其中有文官俑、武将俑、侍女俑、轿夫俑、乐俑、牵马俑、骑马俑、家具等。

制作工艺一部分是一次烧制成的三彩釉陶俑,一部分是先经过烧制后上彩陶俑。

据文物商
讲,这批陶俑出土于山西一明代大墓,解放前因战乱被毁,墓中金银器被乱兵哄抢,陶俑被毁坏不少,剩余约200余件由文物商先人获得。

日月穿梭,在经历了许多政治事件和历史变故后,这批陶俑被辗转保存,非常不易,陆续损失又达一百余件。

沧海桑田,目前已经无法得知当时这批陶俑出土墓葬的具体信息,各俑之间具体位置摆放也无从查找。

然而,这批明代俑为我们研究那个时代的生活特色还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