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堂堂清:9.1 溶液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 溶液的形成
1.分别将下列物质加入到足量水中,能得到无色、澄清溶液的是
A.NaCl
B.CuSO4
C.CaCO3
D.FeCl3
2.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下图能较好地反映溶液中蔗糖分子分布的是(水分子未画出)
3.下表是同学们做溶液形成的实验记录。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
B.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汽油可以乳化油污
B.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C.溶质都以离子形式溶解在溶剂里
D.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5.溶液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下列对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溶液中不能同时存在两种溶质
C.溶液中各部分密度不同
D.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溶剂不会分离
6.如图所示的装置气密性良好,集气瓶中装着固体A。
李妍同学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B滴入瓶中后,她发现气球膨胀了,则A、B的组合可能为
A.A为铁,B为稀盐酸
B.A为冰,B为水
C.A为硝酸铵,B为水
D.A为氧化铁,B为水
7.下列实验方法无法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与二氧化碳
C.用水鉴别氯化钠和硝酸铵
D.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氧气和空气
8.下列有关溶液、乳浊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油污溶于汽油得到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B.可用过滤的方法将溶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物质分离出来
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
D.用洗洁精清洗油脂得到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9.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①中的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实验②中的固体几乎不溶解
B.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比较高锰酸钾和碘在汽油中溶解情况
C.对比实验①、②可得出的结论是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比汽油中的好
D.实验说明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是相同的,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是不相同的10.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泥土加入水中,振荡后可以形成溶液
B.蔗糖溶液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低于下半部分溶液的甜度
C.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D.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少量硝酸钾晶体
11.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冰水
B.碘酒
C.食盐水
D.浓盐酸
12.下列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降低的是
A.硝酸铵
B.氧化钙
C.氢氧化钠
D.浓硫酸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糖水、汽水都是溶液
C.洗洁精去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14.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I.[实验目的]
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
(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 ℃、沸点为100 ℃。
Ⅲ.[提出猜想]
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
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案。
在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
Ⅴ.[实验结论]
(1)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下同)。
(2)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__________。
Ⅵ.[拓展实验]
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
若物质c为NaOH,则U形管内的左边液面将_______(填“升高”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若U形管内的液面位置变化与之相反,则物质c为______(填序号)。
①CaO ②NH4NO3③浓H2SO4
Ⅶ.[反思交流]
(1)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_____Q放(填“>”或“<”或“=”,下同),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_____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2)在图2所示方案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
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D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A
12.【答案】A
13.【答案】A
14.【答案】
[实验结论]
(1)降低
(2)升高
[拓展实验]
低于②
[反思交流]
(1)< =
(2)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b后,说明形成了物质b的饱和溶液,溶液中不再溶解物质b,即不再产生热效应,故看不到沸腾现象或物质形成溶液后沸点升高,物质放出的热达不到溶液的沸点而不能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