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试卷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 多彩的光综合练习试卷(含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多彩的光综合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描写了诗人看到鱼儿在水中欢快嬉戏的情景。

下图能正确表示诗人看到水中小鱼的光路图是()
A.B.
C.D.
2、青少年在生长发育阶段,长期看手机、电脑等屏幕,会用眼过度,容易得近现限。

下列关于近视眼成像情况及其娇正原理图正确的是()
A.甲和乙B.丙和丁C.甲和丁D.丙和乙
3、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立竿见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镜花水月”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坐井观天”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4、2021年12月9日,被称作最硬核直播课堂的“天宫课堂”首次天空授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化身“太空教师”,现场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

下图是航天员王亚平演示水球成一正一倒的像,以下回答错误的是()
A.水球中倒立的像是投影仪原理B.倒立的像是实像
C.正立的像是虚像D.大的水球相当于凸透镜
5、“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的“手影”、留下美好记忆照片的“摄影”、幻灯机射到屏幕上的“投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等,它们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手影—平面镜成像B.摄影—光的反射C.投影—凸透镜成像D.倒影—光的折射
6、放满水的游泳池看起来很浅,但实际很深,不能随便下水,以下能正确说明原因的是()A.B.
C.D.
7、下列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A.海市蜃楼B.树荫下的光斑
C.水中倒影D.勺子“弯折”
8、对于如图所示的家用小汽车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来测距离的
B.汽车倾斜的前挡风玻璃只是因为这样做更美观
C.汽车的后视镜可以扩大司机的视野,它使用的是凹面镜
D.关上车窗,车内会变的安静很多,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9、近期,小郭同学发现自己看书时,为了看清书上的文字,眼睛和书之间的距离与视力正常时相比越来越近了。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小郭患上了远视眼
B.小郭眼睛的晶状体变薄了,折光能力变弱
C.小郭看远处的物体时,像将成在视网膜后
D.佩戴由合适的凹透镜制成的眼镜可帮助小郭矫正视力
10、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凿壁偷光B.猴子捞月
C.海市蜃楼D.杯弓蛇影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红外线测温枪可以“收集物体发射的红外线”并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

该信号经过放大器和信号处理电路计算后,转变为被测目标的温度值。

红外线在同种均匀介质中______传播,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______m/s。

2、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镜,来自物体的光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______(正立/倒立)的实像,当眼睛患有近视时,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前/后)方,近视的人所佩戴的眼镜是______凸透镜/凹透镜),对光起______(会聚/发散)作用,可将像的位置矫正到视网膜上。

3、同学们在进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

一位同学很粗心地仅画了三根光线,没有标出光的传播方向,如图所示,请你判断:入射角大小为______度,折射光路是______(选填“从空气到玻璃”或“从玻璃到空气”)。

4、如图所示,一束白光通过无色透明的三棱镜后,会在后方的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这是光的______现象。

在某次实验中,通过改变白光与三棱镜表面的夹角后,会发现后方白色光屏上所
形成的彩色光带的颜色(其它色光所对应的光线未在图中画出)顺序会发生变化,由此可判断出
______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5、一条光线垂直于镜面入射,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动,将镜面逆时针旋转30°,反射光线旋转了
______度。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大约8min才能到达地球,请你估算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________km。

2、激光测距技术广泛应用在人造地球卫星测控、大地测量等方面,人类利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108米。

现在用激光反射器向月球发射激光信号,则:
(1)经过多少秒在地面接收到返回的激光信号?
(2)能否用超声波代替激光测量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为什么?
3、小明站在桥上,可以看见远处河边上一个妇女在用棒槌拍衣服,但是每当她高举起棒槌时,小明却听见了拍打衣服的清脆声,这是什么原因?假设她每秒拍两次,洗衣服处距桥大约多远?
4、100度眼镜片,它的焦距是_________,它的焦度是___________。

5、如图,医生在为小红同学检查视力,小红观看的是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

则:
(1)小红距离视力表的像有多远?
(2)如果小红站起来,朝平面镜的方向走了3秒后,她距离视力表的像为2.8米,则小红走动的速度是多少?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项目学习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将蜡烛、焦距为 15cm 的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2)如图甲,光屏上恰好能成烛焰清晰的像,若将蜡烛移到 20cm 刻线处,凸透镜位置保持不变,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______(选填“左” 或“右”)移动适当的距离,光屏上得到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3)实验完成后,小组同学利用该凸透镜、纸盒、纸片等材料自制了一个简易投影仪。

放置手机的支架和凸透镜分别固定在纸盒两端,如图乙所示。

用手机播放电影,在屏幕上呈现出放大的清晰的像,他们选用的纸盒长度大约是 ______(选填“15cm”或“25cm”)。

2、西南大学附中物理实验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使三者的中心在___________,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___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摆放蜡烛和凸透镜,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___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日常生活中,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3)保持图乙所示的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15.0cm,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移至光具座上________cm刻度处;
(4)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___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5)如图丙所示,将蜡烛放在P点,若切除凸透镜中间的阴影部分后,再将剩余部分靠拢重新结合
在一起,光屏上能看到______个蜡烛的像。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人看到水中小鱼是鱼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靠近水面,人眼逆着折射光线在水中看到比实际位置高的鱼的虚像,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2、A
【详解】
甲图中,远处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造成的,属于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前使光线变得发散,因此乙图使用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近视眼,甲乙关于近视眼成像情况及其娇正原理图;
丙图中,近处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造成的,属于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前使光线变得会聚,因此需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远视眼。

丙、丁两图是关于远视眼成像情况及其娇正原理图;综上所述,只有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B
【详解】
A.“立竿见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
入射角,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感觉水的深度变浅了,故B符合题意;
C.“镜花水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坐井观天”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A
【详解】
A.水球中倒立的像是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应用此原理制成的,故A错误,符合题意;
BC.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故B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大的水球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凸透镜,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C
【详解】
A.手影是影子,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的光照不到的暗区叫影子,故A错误;
B.摄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来工作的,故B错误;
C.投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故C正确;
D.岸上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故D错误。

故选C。

6、B
【详解】
人看到池底变浅是由于从池底发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池底变浅了,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7、B
【详解】
A.因为空气的密度不均匀,光线在传播时发生偏折形成海市蜃楼景象,所以海市蜃楼是由光的折射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大树上树叶与树叶之间有很多小的缝隙,太阳光从这些小缝隙中照射下来,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在地面上会形成太阳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和太阳一样,树荫下的光斑是小孔成像,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B符合题意;
C.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来自水中勺子的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要发生折射,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的是勺子的虚像,勺子“弯折”,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D
【详解】
A.倒车雷达应用了超声波来测试车后物体与车的距离,故A错误;
B.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当车外光线暗,车内光线明亮时,车内物体会通过挡风玻璃成像,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车内物体所成的虚像位于玻璃的上方,起到不妨碍司机视线的作用,故B 错误;
C.凸面镜以球面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对光线起发散作用,能够扩大视野,所以,汽车的后视镜是凸面镜,故C错误;
D.关上车窗后,车内会变得安静很多,玻璃可以反射声音起到隔音的效果,起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效果,故D正确。

故选D。

9、D
【详解】
为了看清书上的文字,眼睛与书的距离和视力正常时相比越来越近了,这说明小郭同学已患上近视眼;近视眼的形成与用眼方式不当等有关,如长时间近距离看东西,长时间强光刺激等,导致眼睛的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从而引起视物不清;近视眼可以通过佩戴具有发散能力的凹透镜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0、A
【详解】
A.凿壁偷光应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A符合题意;
B.猴子捞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由于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而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杯弓蛇影”的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
1、沿直线3×108
【详解】
[1]红外线是一种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108 m/s。

2、倒立前凹透镜发散
【详解】
[1]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实像。

[2][3][4]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太强,或是眼球前后径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应佩戴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将像的位置矫正到视网膜上。

3、30从玻璃到空气
[1][2]由图可知,60BOE ∠=︒所以
906030COE ∠=︒-︒=︒
而30COF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CD 为法线,AB 为界面,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可知,EO 为入射光线,OG 为折射光线,OF 为反射光线;根据入射角的概念可知为COE ∠入射角且30COE ∠=︒;由图可知,折射角为
904545GOD ∠=︒-︒=︒
由于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说明界面右侧是空气。

光线从玻璃到空气。

4、色散 紫
【详解】
[1]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个现象叫光的色散。

[2]由实验图可看出紫光通过三棱镜时偏折程度最大,红光偏折程度最小。

5、60
【详解】
一条光线垂直于镜面入射,反射光线垂直镜面返回,入射光线和法线夹角是0°,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动,将镜面逆时针旋转30°,法线也逆时针转动30°,入射角是30°,反射角是30°,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是60°,所以反射光线旋转了60°。

三、计算题
1、1.44×108
【详解】
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s =vt =3×108m/s×480s=1.44×1011m=1.44×108km
2、 (1)2.56秒;(2)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因为声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1)已知光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往返的路程为
2s =2×3.84×108m =7.68×108m 根据s v t
=可知经过月球反射返回地球共需的时间
887.6810m 2.56s 310s s t v ⨯===⨯ (2)因为地球到月球之间是真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这种测量法不能测量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

答:(1)经过2.56秒后在地面接收到返回的激光信号。

(2)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因为声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85m .
【详解】
(1)看见拍衣服,是由于光的传播,听见拍衣服的声音是因为声音的传播,两者传播速度悬殊很大,所以有一个时间差让我们看起来不“同步”.(2)拍衣服一次有举起和拍下两过程,每秒拍两次,每举起或落下一次用14s 的时间;∵v=s t ,∴s=vt =340m/s×14
s =85m.
【点睛】
(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空气中声速是340m/s ,光速是3×108m/s ,光速比声速大;(2)知道每秒拍两次,结合声速和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 =s t 就可以计算出洗衣服处距离小明的距离.
4、 1 m 1 m -1
【解析】焦距: 100m 1m 100f ==. 焦度: 1111m 1m
-∅===f . 点睛:眼镜的度数等于焦距的倒数乘100,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Φ表示.
5、 (1) 4.6m ;(2) 0.6m/s 。

【解析】(1)图中视力表距离平面镜2.5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也为
2.5m,小红距离平面镜2.5m-0.4m=2.1m,则小红距离视力表的像2.5m+2.1m=4.6m;
(2)如果小红站起来,朝平面镜的方向走了3秒,小红与平面镜的距离减小了,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不变,当她距离视力表的像为2.8米,小红移动距离为4.6m-2.8m=1.8m,则小红走动的速度
v=S
t =1.8m
3s
=0.6m/s。

点睛: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别计算物距与像距,然后再计算题目中的问题是解决该题的关键,至于动态分析,只要画出初始和末尾的位置即可正确计算。

四、实验探究
1、同一高度左缩小 25cm
【详解】
(1)[1]点燃蜡烛,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使像正好成在光屏的中央,便于观察成像情况。

(2)[2][3]如图甲,相距等于物距,即
2
u v f
==
光屏上恰好能成烛焰倒立、等大的实像;若将蜡烛移到 20cm 刻线处,凸透镜位置保持不变,物距为
70.0cm20.0cm50.0cm230cm
u f
=-=>=
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移动到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应把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3)[4]用手机播放电影,在屏幕上呈现出放大的清晰的像,说明手机放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应成在二倍焦距以外,他们选用的纸盒长度大约是25cm。

2、同一高度上 10.0 缩小照相机 70 远视 2
【详解】
(1)[1][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正中央,在实验前需要将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光斑即为焦点,光心到焦点的距离为焦距,分度值为1cm,刻度尺需要估读,故焦距为10.0cm。

(2)[3][4]如图乙所示,物距为35cm,大于两倍的焦距,故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5]保持图乙所示的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15.0cm,此时的物距为20cm,等于两倍的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像距也等于物距等于两倍的焦距,故光屏需要放在70.0cm刻度线处。

(4)[6]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靠近透镜,说明需要一个会聚透镜,会聚透镜即为凸透镜,而远视眼的镜片是凸透镜,故需要远视镜片。

(5)[7]由于将中间部分去掉,切去后相当于两个凸透镜,且光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上面的像下移,下面的像上移,错位成两个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