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现代生活方式的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3月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Mar,2002第2期(总第96期)Journal of Shandong Y 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 ollege N o.2Ser.N o.96
建构现代生活方式的理论依据
吴焕文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通过对单纯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的深刻反思,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社会整体发展”的新发展观。
为实现“以人为核心的社会整体发展”,必须以科学的理论
为指导,建构面向21世纪的现代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关键词:生活方式;建构;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02)02-0004-03
面向21世纪,在中国同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将确立起一种发展的普遍性原则和新发展观,即“以人为核心”的社会整体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的内在身心平衡。
为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发展,首先要发展物质生产力,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应如此,同时也必须找到人的发展的实现形式;而生活方式就是“人的生产方式”,它把社会创造出的发展资源通过生活活动的中介作用转化为人的需要形式。
另外,过去人们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关系主要是讲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很少讲两者的互动关系,实际上生活方式在社会发展中既是“因变量”,也是“自变量”。
我们这样说的含义是,生活方式不但为社会生产提供价值目标,而且也将“生产”生产。
一个社会越进步,生活方式通过“人的生产”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的功能就越大,这些也要求社会学的理论建构与之相适应(王雅林,1999:121—122)。
因此,现代生活方式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和发展动力,建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生活方式成为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
一、人本社会发展理论
人本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从人类自身要求出发,以人为中心,把社会发展看做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的素质与才能得到全面发挥的过程,即人本性的社会发展观。
联合国组织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1988年,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报告指出:人类发展不仅仅是对付债务危机、经济重建及其他问题的短期补救方法,而且是长期提高人类福祉的基础。
1989年,“人类发展”成为联合国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发展战略的要旨。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人类发展为主题出版了第一本年度《人类发展报告》。
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发展首脑会议正式将“以人为中心”提升到“发展观”的高度,会议通过的《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出:“社会发展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中心需要和愿望,也是各国政府和民间社会各部门的中心责任”,社会发展“以人为中心”,社会发展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
“人民是从事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课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理解为:(1)由人自己并为自己来完成的发展过程;(2)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要关心人的命运和改善;(3)发展过程只能是一个开放的过程;(4)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应当按照自己的愿望来确定方向;(5)不仅应关心人的本性的各个方面的平衡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而且也应该重组人与自然的和谐;(6)以各国人民的互利为目标的富有成效的合作:真正与持久的发展是全球性的(阿卜杜勒・马利克、黄高智等, 1990:4—7)。
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从理论上阐明了发展的本质问题,为生活质量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和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发展必须以人为动力,以人的参与为前提,以人的素质为保证。
有鉴于此,当前国内外都围绕人的发展构建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其中尤为强调生活质量。
作为衡量人的生活与发展最为密切的评判标准,生活质量既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人的发展体现为个人不断现代化的过程,英克尔
收稿日期:2001—11—26
作者简介:吴焕文(1968—),男,山东诸城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斯在个人现代性研究中曾指出,现代人的特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涉及人的环境,另一部分涉及人的态度、价值观念和感情,即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
外部特征的变化可以用一系列重要条件(都市化、教育、大众传播、工业化、政治化)加以总结。
这些外部条件在个人现代化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个人可获得的生存和发展资源,同时也构成现代人生活质量的评价标准(周长城等,2001:54)。
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对建立现代生活方式的现实意义在于:在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必然要求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目标,这正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相一致。
马克思主义缔造者对于人的价值与命运、人的解放与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但主要是为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指出方向及原则,并未提出在特定国家和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通过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一个严重教训就在于发展目的不明确,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忽视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更未将生活质量纳入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中。
因此,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能再抽象的、一般的谈论人的价值、命运和人的发展,而要把发展同人民利益直接联系起来,从人民利益得失角度来考虑发展问题。
占有一定的发展资源是实现个人发展的必要途径,离开发展资源,人的全面发展将无从说起。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世界的发展趋势,为了使中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21世纪议程》,并在《“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构现代生活方式,应当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创造人类的幸福提供了空前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人类掌握了可以毁灭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力。
当代各种全球性问题,如臭氧层的破坏、二氧化碳急剧增加形成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性气候的变化,水、土壤和空气的被污染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由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的。
这些问题的解决超出了国家范围,也超出了传统科学技术能力的范围,涉及到经济增长的方式、方向和目的问题。
以前,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不讲求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古代到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基本上是以“多投入”为特征的。
进入现代,人们虽然开始追求“多产出”,但并没有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同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信息诸要素及其关系相联系,没有形成高效性、永续性发展意识及发展模式,没有注意和处理好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共同需求、共同发展问题。
而是继续对资源狂开滥采,挥霍浪费,对环境生态极尽破坏,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增长。
直到自然界开始报复人类,人们才逐渐认识这一严酷的现实,开始认真研讨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的危机、共同的安全、共同的未来。
从而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思路,成为当今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发展模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融合形成可持续人类发展思想。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1994》中指出:“可持续人类发展乃是这样一种意义上的发展:它不仅创造经济增长,而且关注经济增长成果的公平分配;它要再造环境,而不是破坏环境;它给予人助益,而不是使人边缘化。
它是这样的发展,它优先关注穷人,增加其选择和机会,使他们更多参与到影响他们生活的决策活动中来。
它是这样的发展,关注人、关注自然、关注就业和妇女的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要求人类改变固有的生活方式,实现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型。
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是三种可持续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高度统一与协调的系统整体,其中以生态可持续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为主导,以社会可持续为根本目的。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建构现代生活方式,充分发挥现代生活方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功能,用现代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引导规范经济社会发展。
一方面,生态可持续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的基础,而且是人类社会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只有当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生态资源维持持续、稳定的供给能力,才能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需求和生活质量水平。
另一方面,社会可持续性要求发展既能保障当代社会诸因素、诸结构的全面协调,又能为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社会可持续的中心是“以人为本位”,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在制定现代生活方式植保体系时尤其要对教育这样反映社会潜在发展的变量和指标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知识经济理论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略称,主要是指区别于以前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一种新型经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已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知识经济致力于通过智力资源开发富有的自然资源来创造财富,逐步替代工业经济依为命脉的、已经短缺的自然资源。
也就是说,在知识经济中对智力资源(人才和知识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稀缺自然资源(土地和石油)的占有更为重要。
其次,知识经济在生产中,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高技术产业以高科技为其重要的资源依托。
高科技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吴季松,1998)。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年度报告这样定义“知识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据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
”
在此以前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几百年的工业社会,知识作为经济增长的资源之一,影响是缓慢的,不知不觉的。
当代高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迅速地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世界,包括生产方式、经营方式、服务方式、生活方式,甚至人们的思维方式。
因此,新的知识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指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个术语来自于对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充分了解。
体现于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
心。
”“虽然知识早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经济学家现在正在开拓新方法将知识和技术更直接地渗入到他们的经济理论和模型之中。
‘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反映了人们试图了解知识和技术在促进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按此观点,在研究和发展(开发)、教育与训练方面的投资和新的管理经营结构是关键。
”
该报告概括知识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为:①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②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③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④人力资本素质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该报告强调,人力资本指标,特别是与教育和就业有关的指标,是以知识为基础经济的重要指标。
其标志是对高度熟练技能工人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新的高性能的车间和灵活的企业强调工人的质量,包括首创精神、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变革的开放等。
“政府政策,特别是有关科学和技术、产业与教育的相关政策,应以知识经济为切入点。
”“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包括提供基础宽的教育,建立鼓励机制以便企业和个人从事终身学习和不断进行培训,从技能方面改善劳动力的供求平衡。
”可以预计,在21世纪,知识、人力资本将取代权力和物质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力量,这恐怕是知识经济社会形态最主要的特征。
经济学界人士认为,冷战结束后,经济增长方式的迅速改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本质上是增长方式的较量,这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在工业经济时代,三大支柱产业是:建筑业、汽车业、钢铁业。
20世纪70年代后,钢铁工业衰落,而电脑、通信、航空航天、金融等产业崛起。
高新技术不但形成了自己的工业群,还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这标志全球的经济增长方式产生了根本变革。
为了抓住知识经济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来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通过全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优先发展某些关键性知识产业的途径来带动传统工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必须逐步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向知识经济型转变(王忠武,2001: 454)。
显然,我国现有的以低素质劳动力、低科学技术水平为特征的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很不相称。
如果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慢,就难以吸纳高新技术,势必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差距。
四、世界经济一体化理论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也称“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趋势。
具体表现为各种商品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自由流通,即技术、信息、资金这三大因素超越国界而在全球流动,区域市场、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进一步衔接,世界市场迅速扩大,原来在一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开发市场迅速向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开发市场转变,任何一国的经济发展都超越了国界的限制。
世界经济一体化主要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日益趋于一体化。
二是科技发展日益趋向国际化。
三是国际经济贸易信息网络化。
四是金融市场国际化。
五是经济协调全球化。
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标志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升级。
世界银行《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我们应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与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
首先,世界经济正在变得比以前更加一体化(更具全球性),而世界各国既几乎无力影响全球趋势,也不能长期将自身孤立于这种趋势之外。
在1960—1995年间,国际贸易(出口加进口)稳定增长,占世界G DP的比率从24%增至42%。
今天的跨国公司已主宰了全球经济舞台,世界贸易的1/3是在跨国公司与其分支机构之间进行的。
国际通信条件的改善使得距离基本上不再成为障碍。
这使得生产力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其次,在几乎所有的OEC D国家中,高科技产业在制造业总增加值中的比重增加,而且出口增加了。
据估计,主要OEC D 国家G DP的一半可归因于知识的创造与分配。
这对于劳动力的构成有显而易见的意义,在美国,从事于创造知识和分配知识的工人比从事于制造物质产品的工人要多得多。
这些指标可主要从OEC D国家中获得,可能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但他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说明了知识对于在全球经济中竞争的企业和国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发展中国家要想不掉队,必须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
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说明,知识差距是能够在相对短的时期内缩小的,这一时间也许远远少于缩小物质资本差距所需的时间。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可以增长更快,也有可能赶上工业国,在这方面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机会。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原则上是大家受益,这是公认的。
但谁的经济中高技术成分越高,则受益越大,而且受益比例递增。
像所有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面临着持续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生存空间、可耕地、清洁空气和纯净淡水的压力。
如果不转变中国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发展知识经济,我们将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遇到越来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受益也会越来越少。
因此,我们必须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程,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快地发展知识经济。
在这种时代氛围中,人力资本因素被空前地突出出来。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要求新一代劳动者具有更综合、更高级的素质水平,我们会格外强烈地感受到低素质人口膨胀的沉重压力。
中国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成为赢家,必须努力实现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依托型的经济增长,加强人口质量投资和科技投资,下大力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
参考文献
①王雅林,1999,《走向学术前沿的生活方式研究》,《社会学研究》第6期。
②阿卜杜勒・马利克、黄高智等,1990,《发展新思路》,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③周长城、吴淑凤,2001,《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④吴季松,1998,《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⑤王忠武,2001,《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方法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