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二上·宾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有一些名家能,深入浅出,把高深的道理明明白白介绍给普通读者。

《谈美》就是朱光潜先生写的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

它写于1932年,此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等问题,平易亲切,在青年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三十多次的畅销书。

《谈美》讨论了许多美学问题。

譬如美和距离问题,作者认为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煮鹤, 。

又如讨论“移情作用”,他把美学上的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

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还会哭,所以世界因此而。

朱先生曾说“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他借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著名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赠送给青年朋友,劝告年轻人,体味生活,让人生有味道。

他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补清新的文字中,当年为《谈美》作序的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

(1)依次填人横线里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举重若轻娓娓道来暴殄天物多姿多彩
B . 登堂人室侃侃而谈暴殄天物有声有色
C . 举重若轻侃侃而谈玉石俱焚多姿多彩
D . 登堂人室娓娓道来玉石俱焚有声有色
(2)文中划线句子修改后恰当的一项是()
A . 如果真正沉没在艺术的美感当钟,才能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
B . 只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就能真正沉没在艺术的美感当中
C . 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沉漫在艺术的美感当中
D . 只有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能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
(3)填人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补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由人生走入艺术,又将艺术纳入人生之中
B . 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C . 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又由艺术走入人生
D . 将艺术纳入人生之中,又由人生走入艺术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8高一上·哈尔滨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不可复制的魏晋风波
张宏杰
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风度一直被后人追慕——除却清淡一面。

孙登布衣蔬食,绝人间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

阮籍“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许多士人的纵情越礼达到怪诞骇俗的程度。

历史上最有名的片段是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之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

’”。

阮修则“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饮”。

阮籍“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

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醉便眠其妇侧”。

“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

这些都令后世读者心向往之而行不敢至。

他们公然蔑视礼法。

阮籍当众放言:“礼岂为我辈设也!”他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出这样大逆不道之言:“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

”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仕途为污秽之地,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嵇康忍痛与山涛绝交;为拒权贵,阮籍曾一醉六十余日。

《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既少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吏部尚书实在是不算低了,而且还是频招,可王羲之却“皆不就”,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从这些言说、举动和故事中,我们能分明感受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傲视天地和独立不羁。

如果说士族社会中的汉朝和唐朝更像贵族时代的西周,整饬有序,礼乐辉煌,文化雍容大度,那么魏晋就像贵族时代的春秋战国,是一个个性和才情能得以充分展示,因此极富创造力的时代。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春秋战国时代高度相似。

这个时代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如同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

与皇权的不稳定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世家大族的稳定性。

许多世家大族势力急剧膨胀,甚至发展到“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类似领主状态。

许多士族富厚过于王侯。

东晋士族庄园遍布江左,他们“势力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金玉满堂,妓妾溢房。

园林拟上林,馆第僭太极”。

正如柳诒微所说:“魏晋以降,易君如举棋,帝国朝代之号如传舍然。

……当时士大夫以地方绅士,操朝廷用人之权。

于是朝代虽更,而社会之势力仍固定而不为动摇,岂惟可以激扬清浊,仰亦所以抵抗君权也。

”因此世家大族对皇权形成强大的牵制,以至于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

在这种情况下,铁桶一般的大一统政治秩序被打破了,许多旧门士人凭借门第资本,不再对权力俯首帖耳:“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世族们)犹昂然以门第自负。

”一些门门第高贵的士人,甚至对门第不如他久远的皇帝抱一种隐隐的睥睨之态。

面对政治权威,他们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许多人甚至不屑于为皇帝服务。

(选自2013年2月下《杂文月刊》,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魏晋人士崇尚清淡,见面必玄谈,文人名士的智慧之花在言谈间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这让后人羡慕不已。

B .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从中可以看出阮籍的纵性任情。

C . 许多魏晋人士多才多艺又落拓不羁,其纵酒放达、纵情越礼达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如刘伶、阮修等。

D . 阮籍与王安丰追求个性自由发展,注重自我,注重感情,狂简旷达,纵性任情,追求享乐,这些行为让后人内心向往却不敢仿效。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魏晋士人多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合作,视仕途为污秽之地。

为此,嵇康与山涛绝交,阮籍曾经一醉六十余日。

B . 王羲之多次受到朝廷的征召,但他都没有去赴任。

由此说明,在魏晋时代,王羲之的社会价值相当低。

C . 魏晋士人颇有春秋战国遗风,从他们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傲视天地和独立不羁。

D . 相对于汉朝和唐朝,魏晋时代的士人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才情。

魏晋时代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春秋战国时代非常相似,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更换频繁,皇权极不稳定。

B . 在魏晋时代,世家大族的势力比较强大,许多士族富过王侯。

只有经过朝代的更替,世家人族的势力才会
动摇。

C . 从魏晋时代“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世家大族的势力很大,甚至能够牵制皇权。

D . 在魏晋时代,一些门第高贵的士人,面对政治权威,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他们甚至瞧不起门第远不如他久远的皇帝。

3. (9分) (2018高一上·吉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
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

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

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

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

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

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

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

“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

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

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
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 .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侧重从主创者的角度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 .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 .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 .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 .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 .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4. (12分)(2020·永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征记(节选)
宗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孟嵋坐在教室里,这正是她陪姐姐孟峨来上
英文课的那间教室。

如今自己是大学生了,在这里上课了。

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是选修课。

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 两个大字。

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

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

”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直到下课。

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

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

” 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

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

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这时庄无因走了进来。

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

两人转过几间教室,不觉走进了图书馆。

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

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

” 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

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

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

”这是嵋的回答。

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

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

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

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

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

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

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你不欠什么。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

无因打伞送嵋到教室,便自走了。

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

“我正要去找你,刚好碰见了,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

两人对望,都笑了。

不远处有人大声叫李之薇,之薇对嵋点点头,跑开去。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

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

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

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

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

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

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

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


媚说: “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

” 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

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

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

他们能给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

“我已经准备好了。

”嵋说,“很顺利。

”“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


近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

“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

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


又一天上午,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

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
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

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

”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

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节选自宗璞《西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8 月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中有多处关于雨雪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以气候现象点明时令特征,另一方面也暗示人物所面临的现实的残酷性,为人物出征渲染悲壮的气氛。

B . 长衫被撕破却“毫不觉得,只管讲述”,这体现了江昉先生教学的专注投和洒脱不羁的性格,而孟媚为先生缝补则是学子敬爱师长的真情流露。

C . “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孟嵋对父母说的话庄重而果断,可见从军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也表明她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

D . 对于女儿放下学业选择从军,孟嵋和李之薇的父母深明大义,都毫不犹豫表示支持;合子也希望报名从军,更反映了广大学子投身报国的愿望。

(2)有评论家说,《西征记》是“为一代青春学子立言”。

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3)请简要分析小说节选部分的叙事特点?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一下·宣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廷祚,字庆之,并州太原人。

少颇读书,事周祖,为亲校。

广顺初,授庄宅副使,迁内军器库使、知怀州,入为皇城使。

会天平符彦卿移镇大名,以廷祚权知郛州。

世宗即位,迁右羽林将军,充内客省使。

未几,拜宣徽北院使。

世宗征刘崇,为北面都巡检使。

师还,权判澶州。

归阙,加右监门卫大将军。

俄迁宣徽南院使、判河南府、知西京留守事。

汴河决命廷祚督丁壮数万寡之。

因增筑堤防,自京城至临淮,欻旬讫工。

世宗北征,权东京留守。

是夏,河决郑州原武县,命廷祚发近县丁壮二万佘塞之。

师还,以廷祚为左骁卫上将军、检校太傳,充枢密使。

恭帝即位,加检校太尉。

宋初,加冏中书门下三品,以其父名璋,故避之。

会李筠叛,廷祚白太祖曰:“潞城岩险,且阻太行,贼据之,
未易破也。

筠素勇而轻,若遠击之,必离上党来邀我战,犹兽亡其薮,鱼脱于渊,國可擒矣。

”太祖遂亲征,以廷祚留守东京兼判开封府。

筠罘领兵来,战泽州南,其众败走。

及讨李重进,为东京留守。

建隆二年夏,帝谓之曰:“卿掌枢务,有年于兹,与卿秦州,以均劳逸。

明日制出,恐卿以离朕左右为忧,故先告卿。

”即以为雄武军节度。

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

西夏首长尚波于率众争夺,颇伤役卒,防捕击其党,以状闻。

上令廷祚代防,诏敖尚波于等,夏人感悦。

是年秋,以伏羌地来献。

乾德二年来朝,改镇京兆。

开宝四年长春节来朝。

俄遇疾,车驾临问,命燕艾灸其腹,遣中使王继思监视之。

未几卒,年五十四。

赠侍中,官给葬事。

廷祚谨厚寡言,性至孝,居母丧,绝水浆累日。

好学,聚书万余卷。

治家严肃,尤崇奉释氏。

(《宋史列传卷十六·吴廷祚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
B . 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
C . 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
D . 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权”,是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一般是指官吏补充缺职,表达相同意思的还有“假”、“署”、“护”、“摄”等
B . “中书门下”简称“中书”,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初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

C . “建隆”,年号名。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秦始皇,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 . “释氏”,佛姓释迦的略称,也指佛或佛教。

“释”,为印度释迦牟尼佛陀家族之姓,现也多用于华人地区出家人的姓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