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道德经》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道德经》解读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
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
正。
译文最完美的东西看去总有残缺,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
最充盈的东西看去总是空虚,但它的作用没有穷尽。
最笔直的东西看去弯曲,最灵巧的人看去笨拙,最卓越的辩才看去反而木讷。
燥热战胜寒冷,而冷静克服燥热。
清静无为才是天下之正道正统。
解读心得1.本章再次强调事物相反相成的道理,所谓的大智若愚、抱残守缺、福祸相倚等,都源于事物间的相反相成的道理。
由此说明清静为天下之正统正
道。
唯有清静,才能让人的本性保持纯真,灵性得到发挥,从而产生智慧。
2.天地万物没有完美的,所以完美主义是行不通的、必定让人失望的。
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曲折甚至反复着发展的。
所以圣人不求完美,不理想主义,能忍受缺憾、空虚、弯曲、笨拙、木讷、亏损等,因此能成就自己相对完美的人生。
3.燥热固然能战胜寒冷,而冷静却能战胜燥热,所以冷静的力量更大,所以圣人善于保持冷静,清静无为,以达到事半功倍,无为而无所不为之效果。
前人校注物成必毁,盈必溢,理之常也。
有道者虽成若缺,虽盈若冲,故不弊不穷。
——司马光随物而成,不为一象,故若缺也。
——王弼大巧者至妙无机,故若拙也。
大辩者不言而信,故若讷也。
——范应元春夏阳气躁疾于上,万物盛大,极则寒,寒则零落死亡也。
言人不当刚躁也。
秋冬万物静于黄泉之下,极则热,热者生之源。
——河上公静则全物之真,躁则犯物之性。
故曰清静为天下之正。
——王弼虽然,人岂有静而不动者哉?但不可躁暴,当常以清静为正尔。
——范应元静心以待真阳生,而真火薰蒸脾土固,而虚火不生。
心地静,而妄火不生。
意宁,而肝火不生。
情绝,而肺火不生。
性定,而脏火不生。
一块真阳,诸火皆散。
谓之静胜热。
故曰清静为天下正。
正者,正其心,诚其意,绝其情,尽性而得命。
——纯阳真人经典故事隰斯弥装傻免祸患
春秋时,齐国有个智者,叫隰斯弥。
当时大夫田成子当权,有窃国之念。
有一次,田成子邀隰斯弥谈话,两人登上高台浏览景色。
只
见东、西、北三面一望无际,只有南面被隰斯弥家的树林挡住了视线。
回到家,隰斯弥立即带人去砍树林。
但砍了几棵又停了下来,马上回家。
家人莫名其妙,问:“你为什么这么做呢?”隰斯弥说:“我感觉到田成子厌恶咱家的树林,因为挡了他的视线,所以我想把树砍掉。
可转念一想,他还有笼络我的意思。
如果都砍了,说明我能知人所不言,那祸患就不远了!”家人佩服地点点头。
结果,田成子没有加害于他。
隰斯弥的行为,是智者故意装糊涂。
所谓“大巧若拙”,他是故意装作愚蠢,才免了一场祸患临头。
可见,聪明是不能轻易示人的。
枪打出头鸟。
所以,适时的抱残守缺,不仅是一种不逞强的达观,更是一种做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