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瑞白(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ppt参考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SFs =生长因子
化疗治疗目的 延长生存/ 生活质量
CSFs(1级)i
考虑使用CSF i 不使用CSF
控制症状/ 生活质量
CSFs i
考虑使用CSF k 不使用CSF
➢ FN发生的危险度为20%以上为高危,10%~20%为中危,<10%为低危,同时
根据患者治疗目的是根治性/姑息性治疗来决定是否使用G-CSF
宫颈癌
卵巢癌
• 卡铂/ 多西紫杉醇 64
小细胞肺癌
• 依托泊甙/卡铂 66
• 顺铂+托泊替康(复发或转移性的)42
睾丸癌
• 托泊替康(复发或转移性的)43 • 伊立替康(复发或转移性的)44
结肠癌
• FOLFOX (氟尿嘧啶、四氢叶酸、奥沙利铂)45
• 依托泊甙/顺铂 67
子宫癌
• 多西紫杉醇 (子宫癌,晚期或转移性)68
食管癌
• 伊立替康/顺铂 46
• 表阿霉素/顺铂/5-氟尿嘧啶 47
• 表阿霉素/顺铂/卡培他滨 47
2020/3/27
18
MGF-A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中度风险(10-20%)
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患者危险因素
在评估时,除了化疗方案和所治疗的特定的恶性疾病以外,还 需要考虑下列因素:
• 老年患者,特别是 65岁 • 既往接受过化疗或放疗 • 治疗前已经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存在骨髓受侵 • 治疗前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开放的伤口、最近手术史 • 体能状况差 • 肾功能差 • 肝功能异常,特别是胆红素升高
Moderate Mild
2020/3/27
2
粒缺性发热FN的定义和分级
➢ 在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事件中,最主要的就是FN (占30%)
➢ 25~40%初次治疗的患者在常规化疗下会发生FN(Febrile Neutropenia)
– 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热:
- 口表单次体温≥38.3℃
-中性粒细胞<500/mm3
- 或两次≥38.0℃持续至少1小时 - 或<1000/mm3,预计2日内降至500/mm3
- 或12小时内两次体温≥38.0℃
➢ 德国血液肿瘤学会根据感染与粒缺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危险分级(AGIHO)
– 低危:粒缺<5天,无原发病症状、无低血压、无慢阻肺、无脱水,实体瘤或无真 菌感染,在医院外发热,年龄<60岁
食管癌和胃癌
• 多西紫杉醇 /顺铂/氟尿嘧啶 7
肾癌
•阿霉素/吉西他滨8
卵巢癌
• 托泊替康22 • 紫杉醇23 • 多西紫杉醇
肉瘤
• MAID(美斯纳、阿霉素、异环磷酰胺、达卡巴嗪)25 • 阿霉素26
睾丸癌
• VeIP(长春花碱、异环磷酰胺、顺铂)28 • VIP(依托泊甙、异环磷酰胺、顺铂) • BEP(博来霉素、依托泊甙、顺铂) • TIP(紫杉醇,异环磷酰胺、顺铂)29
提高中性粒细胞的趋 化作用以及在趋化因 子刺激下增加过氧化 物的产生。
Filgrastim,非格司亭,rhG-CSF,瑞白、惠尔血
2020/3/27
6
粒细胞刺激因子作用机制
G-CSF
髓样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G-CSF与髓细胞表淋面受巴体样结干合细,胞嗜中性细胞前
体可进行多轮细胞分裂,使得数量显著增加
原始粒细胞
2020/3/27
半衰期不随剂量增加 而增加
22
粒细胞刺激因子逐渐进入长效制剂的时代
美国
美国
1991年neupogen 上市
2002年 neulasta上市
目前国内有G-CSF厂家16 家,其中齐鲁制药瑞白占 40%市场份额,年销售额 额月10亿。
齐鲁
齐鲁
2000年瑞白上 市
2015年新瑞白 上市
• CMF经典 (环磷酰胺、甲氨喋呤、氟尿嘧啶)(辅助性)36
• 顺铂/依托泊甙 (辅助、晚期/转移)63
• AC (阿霉素、环磷酰胺)+序贯多西紫杉醇 (辅助性)(仅taxane • 卡铂/ 紫杉醇 (辅助、晚期/转移) 62
部分)37
• 多西紫杉醇 (晚期/转移) 61
• AC+序贯多西紫杉醇+曲妥珠单抗(辅助性的)38 • FEC (氟尿嘧啶、表阿霉素、环磷酰胺)+序贯多 西紫杉醇 39 • 紫杉醇 每21天一次(转移性或复发性)40 • 长春花碱(转移性的或复发性的)41
特征 疾病负担
没有或者轻度症状 中度症状 无低血压 无慢性阻塞性肺病 实体瘤或无既往真菌感染 门诊状态 无脱水 年龄<60岁
评分
5 3 5 4 4 3 3 2
满分26分,如果患者得分≥21分,则属于低风险人群,
反之为高风险人群
2020/3/27
16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高度风险(>20%) 的疾病及化疗方案
8
预防性使用G-CSF,早期死亡率相对风险降低40%
2020/3/27
9
预防性使用G-CSF,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相对风险 降低了46%
2020/3/27
10
预防性使用G-CSF显著减少了临床感染、中性粒细胞 降低时间及恢复时间、抗生素使用和住院时间
20Li2ll0ia/n3/S2u7ng, MD,et al. Ann Intern Med. 2007;147:400-411.
临床肿瘤学医师对G-CSF使用的认识及化疗和放疗患者使用G-CSF的现状 调查
调查的结果显示: 临床肿瘤学医师对规范使用G-CSF 的认识不足。 在评估初次化疗患者发生FN 的风险方面,71.4% 的医师知道如何进行FN 风险评 估,分别有50.0%、63.0% 和2.9%的医师明确一级预防性使用、二级预防性使用 和治疗性使用G-CSF 的时机。
膀胱癌
• MVAC(甲氨喋呤、长春花碱、阿霉素、顺铂)(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转移性)1
乳腺癌
• 多西紫杉醇+赫赛汀(转移性或复发) 2 • 剂量密集AC→T*(阿霉素、环磷酰胺、紫杉醇)(辅助的) 3 • AT(阿霉素、紫杉醇)(转移性的或复发的) 4 • AT(阿霉素、多西紫杉醇) (转移性或复发) 5 • TAC(多西紫杉醇、阿霉素、环磷酰胺)(辅助的) 6
2020/3/27
19
MGF-B
CSFs的二级预防
➢ 对于非初次化疗的实体瘤患者及非髓系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在化疗前应对患者 的情况进行评估
• 如上次化疗出现了FN 或剂量限制性中性粒细胞事件,且上次化疗前已使用了G-CSF, 则此次须考虑调整剂量或调整方案
• 如上次没应用G-CSF,则此次须预防性使用G-CSF
结
素使用和住院时间
• 但是国内医生对预防性使用G-CSF认知不
足
– 仅50.0%、63.0% 医师明确一级预防性使用、二 级预防性使用
2020/3/27
13
三大指南的比较
2020/3/27
14
CSFs的一级预防
首次化疗前评 估a
成人实体瘤和非 髓细胞恶性疾病 患者化疗后中性 粒细胞减少性发 热危险评估b
4
如何有效的预防FN的发生?
2020/3/27
5
非格司亭(Filgrastim)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
与内源性的G-CSF相 似,它能够通过与中 性粒细胞的特异细胞 膜表面受体结合,从 而选择性地刺激中性 粒细胞祖细胞增殖和 分化。
非格司亭
经过修饰的大肠杆菌 表达人G-CSF基因产生的
2020/3/27
12
张 菁,等. 临床肿瘤学医师对G-CSF 使用的认识及化疗和放疗患者使用 G-CSF 的现状调查
• 预防性使用G-CSF能
– 感染相关死亡率风险降低45%
– 早期死亡率相对风险降低40%
小
–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相对风险降低了46% – 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降低时间及恢复时间、抗生
中性粒细胞减少 性发热危险评估c
疾病 化疗方案d
► 高剂量治疗 ► 剂量密集治疗 ► 标准剂量治疗
患者危险因素d 治疗目的 (治愈性或姑息性)
高e(>20%)
中 (10-20%)
低 (<10%)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预防性应用CSF c,e
治愈/辅助f
CSFs(1级)g 考虑使用CSF 不使用CSF j
– 中危:粒缺持续6-9天 – 高危:粒缺持续≥10天
2020/3/27
3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危害
➢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延迟和剂量减少的首要原因 (61.2%)。
➢ 中性粒细胞减少可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 粒缺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非粒缺患者
2020/3/27
与中性粒细胞数500的 患者相比,中性粒细 胞数<500的患者死亡 率显著增加
几率为50%~60%,而使用G-CSF可使再发风险 降低50%
21
rhG-CSF的特点及不足
• 特点
– 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 – 减轻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 – 缩短粒细胞缺乏症的持续时间 – 加速粒细胞数的恢复 – 减少合并感染发热的危险性
• 不足
– 体内半衰期短 ,仅为4-5个小时 – 易被酶水解和肾脏清除 – 多次注射引起不良反应
11
国内G-CSF应用现状
•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肿瘤放疗和化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引起化疗延 迟和减量的首要原因,也是导致放疗暂停的主要原因,随之引起的中 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可导致危及生命 的感染,是最重要的肿瘤急症之一,患者死亡率为7% ~ 11 %。
黑色素瘤
• 达卡巴嗪为基础的联合化疗(达卡巴嗪、顺铂、长春花碱)(晚 期,转移性的或复发)18
• 达卡巴嗪为基础,联合IL-2、α干扰素(达卡巴嗪、顺铂、长春花 碱、IL-2、α干扰素)(晚期、转移性的或复发)18
小细胞肺癌
• 托泊替康27
• 这份表并不全面,另外还有一些药物/治疗方案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发热的高度风险。
➢ 高危患者不管是接受根治性还是姑息治疗,都须预防性使用G-CSF
➢ 而中危患者可考虑使用G-CSF
➢ 对于低危患者则不须使用G-CSF,仅当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粒细胞缺乏并发
症甚至死亡时才考虑应用
2020/3/27
15 MGF-1
MASCC关于FN风险的评分预测模型(源于1386例FN患者的数据 分析)
隐性原发性腺癌
非小细胞肺癌
• 吉西他滨、多西紫杉醇 34
• 顺铂/紫杉醇 (辅助、晚期/转移) 59
乳腺癌
• 顺铂/长春瑞滨(辅助、晚期/转移)60
• 多西紫杉醇 每21天一次 35 • 表阿霉素(辅助性)36 • 表阿霉素+序贯环磷酰胺+甲氨喋呤+5-氟尿嘧啶(辅助性)36
• 顺铂/多西紫杉醇 (辅助、晚期/转移) 59,61 • 顺铂/伊立替康(晚期/转移) 62
肿瘤放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预防管理
2020/3/5
1
粒缺的分级和定义
•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放化疗的常见不良反应,美国感染病学 会(IDSA)粒缺并发热指南和德国血液肿瘤感染工作组 (AGIHO)指南定义如下:
– 中性粒细胞缺乏: - 中性粒细胞<2000/mm3
life-threatening Severe
全球市场来看,amgen公司的短效G-CSF增速较为缓慢,长效制剂neulasta销售额由2002年
2020/3/27
• 三大指南一致推荐感染预防性使用G-CSF • 一级预防
– FN发生的危险度为20%以上,必须进行一级预防 – FN发生的危险度为10%~20%,考虑进行一级预
防
• 二级预防
– 非初次化疗的实体瘤患者及非髓系血液系统肿瘤 患者
– 上次没应用G-CSF,则此次须预防性使用G-CSF – 出现过一次FN 的患者下次化疗后再次发生FN 的
• 出现过一次FN 的患者下次化疗后再次发生FN 的几率为50%~60%,而使用G-CSF可使 再发风险降低50%
➢ 出现FN 后在下个疗程中预防性使用G-CSF 的主要目的是维持化疗药物的剂量,
2020但/3/2并7 没有研究表明对此类患者不减少化疗药物能够延长DFS 或OS
20 MGF-2
小 结
• 化疗方案在危险评估中仅占一个因素,确切的风险包括:药物者(见MGF-1) 。
• 化疗方案类型只是FN风险的一个方面(见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危险因素MGF-B)。
2020/3/27
17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中度风险(10-20%) 的疾病及化疗方案
B淋巴细胞
早幼粒细胞
淋巴样母细胞给药约1天后,嗜中
性细胞成熟(不给 药需要5-7天),从 骨髓进入血液
红细胞
2020/3/27
血小板
中幼粒细胞
晚幼粒细胞 浆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T淋巴细胞增强成熟中性粒细
胞的功能、游走能 力和吞噬杀菌能力
7
预防性使用G-CSF,感染相关死亡率风险降低45%
Nico2l0e2M0/.3e/t27al. J Clin Oncol 25:3158-3167. © 2007 by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化疗治疗目的 延长生存/ 生活质量
CSFs(1级)i
考虑使用CSF i 不使用CSF
控制症状/ 生活质量
CSFs i
考虑使用CSF k 不使用CSF
➢ FN发生的危险度为20%以上为高危,10%~20%为中危,<10%为低危,同时
根据患者治疗目的是根治性/姑息性治疗来决定是否使用G-CSF
宫颈癌
卵巢癌
• 卡铂/ 多西紫杉醇 64
小细胞肺癌
• 依托泊甙/卡铂 66
• 顺铂+托泊替康(复发或转移性的)42
睾丸癌
• 托泊替康(复发或转移性的)43 • 伊立替康(复发或转移性的)44
结肠癌
• FOLFOX (氟尿嘧啶、四氢叶酸、奥沙利铂)45
• 依托泊甙/顺铂 67
子宫癌
• 多西紫杉醇 (子宫癌,晚期或转移性)68
食管癌
• 伊立替康/顺铂 46
• 表阿霉素/顺铂/5-氟尿嘧啶 47
• 表阿霉素/顺铂/卡培他滨 47
2020/3/27
18
MGF-A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中度风险(10-20%)
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患者危险因素
在评估时,除了化疗方案和所治疗的特定的恶性疾病以外,还 需要考虑下列因素:
• 老年患者,特别是 65岁 • 既往接受过化疗或放疗 • 治疗前已经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存在骨髓受侵 • 治疗前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开放的伤口、最近手术史 • 体能状况差 • 肾功能差 • 肝功能异常,特别是胆红素升高
Moderate Mild
2020/3/27
2
粒缺性发热FN的定义和分级
➢ 在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事件中,最主要的就是FN (占30%)
➢ 25~40%初次治疗的患者在常规化疗下会发生FN(Febrile Neutropenia)
– 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热:
- 口表单次体温≥38.3℃
-中性粒细胞<500/mm3
- 或两次≥38.0℃持续至少1小时 - 或<1000/mm3,预计2日内降至500/mm3
- 或12小时内两次体温≥38.0℃
➢ 德国血液肿瘤学会根据感染与粒缺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危险分级(AGIHO)
– 低危:粒缺<5天,无原发病症状、无低血压、无慢阻肺、无脱水,实体瘤或无真 菌感染,在医院外发热,年龄<60岁
食管癌和胃癌
• 多西紫杉醇 /顺铂/氟尿嘧啶 7
肾癌
•阿霉素/吉西他滨8
卵巢癌
• 托泊替康22 • 紫杉醇23 • 多西紫杉醇
肉瘤
• MAID(美斯纳、阿霉素、异环磷酰胺、达卡巴嗪)25 • 阿霉素26
睾丸癌
• VeIP(长春花碱、异环磷酰胺、顺铂)28 • VIP(依托泊甙、异环磷酰胺、顺铂) • BEP(博来霉素、依托泊甙、顺铂) • TIP(紫杉醇,异环磷酰胺、顺铂)29
提高中性粒细胞的趋 化作用以及在趋化因 子刺激下增加过氧化 物的产生。
Filgrastim,非格司亭,rhG-CSF,瑞白、惠尔血
2020/3/27
6
粒细胞刺激因子作用机制
G-CSF
髓样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G-CSF与髓细胞表淋面受巴体样结干合细,胞嗜中性细胞前
体可进行多轮细胞分裂,使得数量显著增加
原始粒细胞
2020/3/27
半衰期不随剂量增加 而增加
22
粒细胞刺激因子逐渐进入长效制剂的时代
美国
美国
1991年neupogen 上市
2002年 neulasta上市
目前国内有G-CSF厂家16 家,其中齐鲁制药瑞白占 40%市场份额,年销售额 额月10亿。
齐鲁
齐鲁
2000年瑞白上 市
2015年新瑞白 上市
• CMF经典 (环磷酰胺、甲氨喋呤、氟尿嘧啶)(辅助性)36
• 顺铂/依托泊甙 (辅助、晚期/转移)63
• AC (阿霉素、环磷酰胺)+序贯多西紫杉醇 (辅助性)(仅taxane • 卡铂/ 紫杉醇 (辅助、晚期/转移) 62
部分)37
• 多西紫杉醇 (晚期/转移) 61
• AC+序贯多西紫杉醇+曲妥珠单抗(辅助性的)38 • FEC (氟尿嘧啶、表阿霉素、环磷酰胺)+序贯多 西紫杉醇 39 • 紫杉醇 每21天一次(转移性或复发性)40 • 长春花碱(转移性的或复发性的)41
特征 疾病负担
没有或者轻度症状 中度症状 无低血压 无慢性阻塞性肺病 实体瘤或无既往真菌感染 门诊状态 无脱水 年龄<60岁
评分
5 3 5 4 4 3 3 2
满分26分,如果患者得分≥21分,则属于低风险人群,
反之为高风险人群
2020/3/27
16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高度风险(>20%) 的疾病及化疗方案
8
预防性使用G-CSF,早期死亡率相对风险降低40%
2020/3/27
9
预防性使用G-CSF,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相对风险 降低了46%
2020/3/27
10
预防性使用G-CSF显著减少了临床感染、中性粒细胞 降低时间及恢复时间、抗生素使用和住院时间
20Li2ll0ia/n3/S2u7ng, MD,et al. Ann Intern Med. 2007;147:400-411.
临床肿瘤学医师对G-CSF使用的认识及化疗和放疗患者使用G-CSF的现状 调查
调查的结果显示: 临床肿瘤学医师对规范使用G-CSF 的认识不足。 在评估初次化疗患者发生FN 的风险方面,71.4% 的医师知道如何进行FN 风险评 估,分别有50.0%、63.0% 和2.9%的医师明确一级预防性使用、二级预防性使用 和治疗性使用G-CSF 的时机。
膀胱癌
• MVAC(甲氨喋呤、长春花碱、阿霉素、顺铂)(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转移性)1
乳腺癌
• 多西紫杉醇+赫赛汀(转移性或复发) 2 • 剂量密集AC→T*(阿霉素、环磷酰胺、紫杉醇)(辅助的) 3 • AT(阿霉素、紫杉醇)(转移性的或复发的) 4 • AT(阿霉素、多西紫杉醇) (转移性或复发) 5 • TAC(多西紫杉醇、阿霉素、环磷酰胺)(辅助的) 6
2020/3/27
19
MGF-B
CSFs的二级预防
➢ 对于非初次化疗的实体瘤患者及非髓系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在化疗前应对患者 的情况进行评估
• 如上次化疗出现了FN 或剂量限制性中性粒细胞事件,且上次化疗前已使用了G-CSF, 则此次须考虑调整剂量或调整方案
• 如上次没应用G-CSF,则此次须预防性使用G-CSF
结
素使用和住院时间
• 但是国内医生对预防性使用G-CSF认知不
足
– 仅50.0%、63.0% 医师明确一级预防性使用、二 级预防性使用
2020/3/27
13
三大指南的比较
2020/3/27
14
CSFs的一级预防
首次化疗前评 估a
成人实体瘤和非 髓细胞恶性疾病 患者化疗后中性 粒细胞减少性发 热危险评估b
4
如何有效的预防FN的发生?
2020/3/27
5
非格司亭(Filgrastim)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
与内源性的G-CSF相 似,它能够通过与中 性粒细胞的特异细胞 膜表面受体结合,从 而选择性地刺激中性 粒细胞祖细胞增殖和 分化。
非格司亭
经过修饰的大肠杆菌 表达人G-CSF基因产生的
2020/3/27
12
张 菁,等. 临床肿瘤学医师对G-CSF 使用的认识及化疗和放疗患者使用 G-CSF 的现状调查
• 预防性使用G-CSF能
– 感染相关死亡率风险降低45%
– 早期死亡率相对风险降低40%
小
–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相对风险降低了46% – 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降低时间及恢复时间、抗生
中性粒细胞减少 性发热危险评估c
疾病 化疗方案d
► 高剂量治疗 ► 剂量密集治疗 ► 标准剂量治疗
患者危险因素d 治疗目的 (治愈性或姑息性)
高e(>20%)
中 (10-20%)
低 (<10%)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预防性应用CSF c,e
治愈/辅助f
CSFs(1级)g 考虑使用CSF 不使用CSF j
– 中危:粒缺持续6-9天 – 高危:粒缺持续≥10天
2020/3/27
3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危害
➢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延迟和剂量减少的首要原因 (61.2%)。
➢ 中性粒细胞减少可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 粒缺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非粒缺患者
2020/3/27
与中性粒细胞数500的 患者相比,中性粒细 胞数<500的患者死亡 率显著增加
几率为50%~60%,而使用G-CSF可使再发风险 降低50%
21
rhG-CSF的特点及不足
• 特点
– 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 – 减轻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 – 缩短粒细胞缺乏症的持续时间 – 加速粒细胞数的恢复 – 减少合并感染发热的危险性
• 不足
– 体内半衰期短 ,仅为4-5个小时 – 易被酶水解和肾脏清除 – 多次注射引起不良反应
11
国内G-CSF应用现状
•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肿瘤放疗和化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引起化疗延 迟和减量的首要原因,也是导致放疗暂停的主要原因,随之引起的中 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可导致危及生命 的感染,是最重要的肿瘤急症之一,患者死亡率为7% ~ 11 %。
黑色素瘤
• 达卡巴嗪为基础的联合化疗(达卡巴嗪、顺铂、长春花碱)(晚 期,转移性的或复发)18
• 达卡巴嗪为基础,联合IL-2、α干扰素(达卡巴嗪、顺铂、长春花 碱、IL-2、α干扰素)(晚期、转移性的或复发)18
小细胞肺癌
• 托泊替康27
• 这份表并不全面,另外还有一些药物/治疗方案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发热的高度风险。
➢ 高危患者不管是接受根治性还是姑息治疗,都须预防性使用G-CSF
➢ 而中危患者可考虑使用G-CSF
➢ 对于低危患者则不须使用G-CSF,仅当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粒细胞缺乏并发
症甚至死亡时才考虑应用
2020/3/27
15 MGF-1
MASCC关于FN风险的评分预测模型(源于1386例FN患者的数据 分析)
隐性原发性腺癌
非小细胞肺癌
• 吉西他滨、多西紫杉醇 34
• 顺铂/紫杉醇 (辅助、晚期/转移) 59
乳腺癌
• 顺铂/长春瑞滨(辅助、晚期/转移)60
• 多西紫杉醇 每21天一次 35 • 表阿霉素(辅助性)36 • 表阿霉素+序贯环磷酰胺+甲氨喋呤+5-氟尿嘧啶(辅助性)36
• 顺铂/多西紫杉醇 (辅助、晚期/转移) 59,61 • 顺铂/伊立替康(晚期/转移) 62
肿瘤放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预防管理
2020/3/5
1
粒缺的分级和定义
•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放化疗的常见不良反应,美国感染病学 会(IDSA)粒缺并发热指南和德国血液肿瘤感染工作组 (AGIHO)指南定义如下:
– 中性粒细胞缺乏: - 中性粒细胞<2000/mm3
life-threatening Severe
全球市场来看,amgen公司的短效G-CSF增速较为缓慢,长效制剂neulasta销售额由2002年
2020/3/27
• 三大指南一致推荐感染预防性使用G-CSF • 一级预防
– FN发生的危险度为20%以上,必须进行一级预防 – FN发生的危险度为10%~20%,考虑进行一级预
防
• 二级预防
– 非初次化疗的实体瘤患者及非髓系血液系统肿瘤 患者
– 上次没应用G-CSF,则此次须预防性使用G-CSF – 出现过一次FN 的患者下次化疗后再次发生FN 的
• 出现过一次FN 的患者下次化疗后再次发生FN 的几率为50%~60%,而使用G-CSF可使 再发风险降低50%
➢ 出现FN 后在下个疗程中预防性使用G-CSF 的主要目的是维持化疗药物的剂量,
2020但/3/2并7 没有研究表明对此类患者不减少化疗药物能够延长DFS 或OS
20 MGF-2
小 结
• 化疗方案在危险评估中仅占一个因素,确切的风险包括:药物者(见MGF-1) 。
• 化疗方案类型只是FN风险的一个方面(见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危险因素MGF-B)。
2020/3/27
17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中度风险(10-20%) 的疾病及化疗方案
B淋巴细胞
早幼粒细胞
淋巴样母细胞给药约1天后,嗜中
性细胞成熟(不给 药需要5-7天),从 骨髓进入血液
红细胞
2020/3/27
血小板
中幼粒细胞
晚幼粒细胞 浆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T淋巴细胞增强成熟中性粒细
胞的功能、游走能 力和吞噬杀菌能力
7
预防性使用G-CSF,感染相关死亡率风险降低45%
Nico2l0e2M0/.3e/t27al. J Clin Oncol 25:3158-3167. © 2007 by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