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2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记探究类题目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记探究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程千帆评传
莫砺锋
1913年9月21日,程先生诞生于长沙清福巷本宅。

当时的程家清贫,但富有文学传统。

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

程先生在十多岁时曾在其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不用《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俗学”作教材,而是要求同学直接读经典著作,如《礼记》《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等。

他在讲授时则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同学用文言文写文章以及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

而对于日后将成为专治古代文史的专家来说,这种艰苦、繁重而且乏味的学习却是格外有益甚至是必需的。

假如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高校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

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养分。

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名目学、文学批判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很多治学方法。

他在晚年还深情地回忆说:“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


才气横溢的程先生赢得了正在金陵高校国学争辩所读争辩生的有名才女沈祖棻的青睐。

堪称天作之合的这对夫妇,在以后的四十年中不但在诗词写作中有琴瑟唱和之乐,而且在学术上互收切磋之益。

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

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当时我们之所以写这一类的文章,并用这样一些方式来争辩古代作家与作品,特殊是千帆,在这些论文中,他尝试着从各种不同的方面提出问题,并且企图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是由于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争辩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判亲密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判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

”应当说,这种方法是贯串程先生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争辩在方法论上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程先生认为学术争辩的目的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他所做的争辩都带有实证的性质,从来不发凿空之论。

例如写于1944年的《韩诗〈李花赠张十一署〉篇发微》,对韩诗中向称难解的“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二句从光学的角度进行了探究,从而做出了实事求是的结论。

正由于怀着解决难题的明确目的,程先生的争辩成果就不是靠着一时灵感的妙手偶得,而是深思熟虑、厚积薄发的坚实结论。

程先生对陈寅恪留意到附丽于科举的“行卷”风习与唐人小说的关系而未及深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化争辩。

时隔30余年后,他写成了专著《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对这个问题交了一份令人满足的答卷。

对一个问题思考、争辩长达30年,孜孜不倦,沉研深思,最终求得比较圆满的解决,并且只写成一本言简意赅的小册子。

而正由于程先生的学术争辩的目标是解决问题,因而他以一篇篇的论文,不断地提出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从而把学术推向前进。

他认为从事古代文史的争辩,肯定要有通识。

他还主见争辩者应留意各种文体及其关系,而不宜局限于某一种样式,认为古代文学批判和古代文学这两类争辩之间不应存在鸿沟,不应视之为两个各不相关的学科。

推而广之,他主见文史哲相通,文学与艺术相通,古代与现代相通,东方与西方相通……正是在这种学术思想的背景中,程先生指出:“谈一个问题,首先必需把它放到肯定的历史范围内。

”他又说:“假如说我有一些看法与别的先生有些不同,那是与我反复看某个或某些作品又相互沟通比较分不开的。

”于是,程先生争辩的对象虽然往往是具体的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但他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去考察这些对象,而是把它们置于宽敞的背景中,然后得出结论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先生诞生在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里,自幼就耳濡目染,受到了文化熏陶,这为他以后走上学术争辩的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B.“这种方法是贯串程先生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这种方法”指的是“将批判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

C.程先生认为学术争辩的目的是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发觉问题,讲求实证,从来不发凿空之论。

D.私塾训练启蒙,得到了良好的高校训练以及个人的不懈努力,是程千帆先生的学术修养形成的重要缘由。

解析:选C“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发觉问题”理解有误,“发觉问题”应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君硕先生设想是把传统士大夫应当具备的文化学问教给同学,这与当时提倡的新式训练的教学理念相契合。

B.金陵高校的学习经受使得程先生从今走上了专治古代文史的学术道路。

也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沈
祖棻这位同甘共苦数十年的人生伴侣。

C.程千帆夫妇尝试用一种前人都没有用过的方法去争辩古代文学,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D.他主见争辩文学史肯定要着眼于某一个阶段,就某一具体问题提出看法再连续向外扩展、壮大。

E.程先生的治学范围相当广博,举凡史学、古代文学、文学批判史,他都有很深透的争辩,且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

解析:选BE A项“设想是把传统士大夫应当具备的文化学问教给同学”错,原文中说“不用《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俗学’作教材……《资治通鉴》等”;并且“这与当时提倡的新式训练的教学理念相契合”文中也无体现。

C项“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说,“他尝试着从各种不同的方面提出问题,并且企图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是由于……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

D 项表述不精确,原文中说:“他认为从事古代文史的争辩,肯定要有通识”“他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去考察这些对象,而是把它们置于宽敞的背景中,然后得出结论来”。

★3.评传出自程先生的弟子莫砺锋之作,提笔记录恩师的点滴无不饱含追思,字句无不洋溢倾慕,试结合文本从“师道”“学习”“师生关系”三个角度任选其一,谈谈你的感受。

答:
答案:(示例)学习方面:①学习必得打好基础。

程先生在私塾中学习,文辞义理并重,被要求用文言文写文章、记日记、写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文史争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②猛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关键因素。

程先生在金大的四年中,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名目学、文学批判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很多治学方法,还向很多其他老师请教。

他的学术上的成就与这种如饥似渴式的学习态度是分不开的。

③学习要讲究方法。

在古代文学史争辩工作当中,程先生依据实际状况,尝试了“将批判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并将其作为贯串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这也是他对古代文学争辩在方法论上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④学习要实事求是,立足根本。

程先生认为学术争辩的目的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他所做的争辩都带有实证的性质,从来不发凿空之论,故而其争辩成果皆是深思熟虑、厚积薄发的坚实结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琴音一曲余韵长
曹玲娟
5月12日上午10时05分,素有“二胡皇后”美誉的有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沪去世,享年69岁。

这位“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最终挥手告辞,留一曲琴音,缭绕人间。

年少结缘,终成一代“二胡皇后”
闵惠芬曾告知二胡爱好者顾兆农,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美术老师给做的,“用蛤蟆的皮做的,都不是蛇皮”。

从摸到二胡伊始,闵惠芬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

8岁,闵惠芬跟从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13岁考入上海音乐附中,师从王乙先生,19岁跳级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师从陆修堂先生。

1963年,闵惠芬便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可谓年少成名。

“她参与‘上海之春’那年还不满18岁。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闵惠芬曾告知他,那届竞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果。

闵惠芬诞生在江苏,听惯江南丝竹吹打、民谣小调,跟阿炳也算同乡。

对这首自己演奏的成名之作,闵惠芬生前好像总还有点不够尽兴的感觉,“阿炳拉《二泉映月》其实是可以始终拉下去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6分钟,所以人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意犹未尽”。

随后的艺术生涯,闵惠芬获奖很多。

她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

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赞扬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

波士顿交响乐团听了她的演奏后,首席评论员撰文赞扬她为“宏大的弦乐演奏家”。

“我也算二胡发烧友。

”顾兆农说,“同样拉二胡曲《赛马》,一听就知道是不是闵惠芬,她的演奏特殊有激情。

”二胡在闵惠芬手里,热忱内涵、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情感气概与神韵合而为一。

有人甚至如此评价,“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

与病魔抗争三十三载,二胡拉出了她其次条生命
在艺术的道路上,闵惠芬有足够的幸运与成功。

但她的身体,始终长期与病魔抗争。

36岁时,闵惠芬就罹患皮肤癌,6次手术、15个疗程的化疗没能击垮她,这位坚强的艺术家康复后照旧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

“她很乐观,也很豁达。

之前已经经受过一次生命的考验了,对人生有一种彻悟的感觉。

对她来说,自己的事业永久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

”王甫建回忆。

闵惠芬曾这样说过:“我的生命依恋着许很多多的生命,是二胡拉出了我其次条生命。

民乐、二胡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生来就属于它们。

”她悉心争辩“器乐演奏声腔化”课题,推出了大量耳熟能详、韵味浓郁的二胡曲。

她说:“二胡的声音,像中国人在说话。

”也因此,由她演奏的《洪湖主题随想曲》《川江号子》等源于声乐素材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她声腔化演奏的特点。

闵惠芬常说:“民乐既要让外国人宠爱,也要让中国人宠爱,才算成功。

”她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传承与进展上。

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

传承千年的民族音乐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传达,或许更加能够使现代的观众接受。

“她重要的一个代表作,就是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

”王甫建认为。

《长城随想》是作曲家刘文金与闵惠芬写就的经典之作,全曲纵横驰骋、延绵起伏,恰如长城龙行之势。

王甫建说,每当乐队宏大的引子之后闵老师奏出第一个长音,那种气定神闲、大开大阖的演奏状态,很难让人信任这是个有着半个世纪演奏经受、曾身患重病的老演奏家。

“无论是在海内外的任何一个演出场所,她每一次开头演奏时,几乎都是一样的神情和姿势——自信、专注、端庄,闭目凝神,音乐大气磅礴,挥洒自如。

”这一影像,深深刻在王甫建与很多人的心中。

相关链接
1977年,闵惠芬演奏的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曾使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感动得伏案恸哭,“拉出的人间悲切,听起来使人痛彻肺腑”。

法国报纸评论她的演奏,“连休止符也布满了音乐”,“有不行抗拒的魅力”。

她是中国二胡艺术的一面旗帜,对二胡艺术的进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她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完成了艺术的升华。

——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二胡演奏家胡志平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闵惠芬在艺术生涯之中获奖很多,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都留下了她的脚印,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被公认为“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

B.文中引用了传主的原话,直接呈现传主踏实、谦和、低调等精神,增加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供应了依据。

C.“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这句话体现了闵惠芬演奏二胡特殊有激情的特点,具有不行抗拒的魅力。

D.闵惠芬将事业放在第一位,将二胡当作自己的生命,她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的传承与进展上。

解析:选A“被公认为‘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错,由于“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只是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赞扬闵惠芬的话。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在开头就用“二胡皇后”、“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来称呼闵惠芬,一方面让读者了解了传主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和高度评价。

B.本文并未接受一般传记使用的按时间先后记叙的纵式结构,而是从闵惠芬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两部分分别记叙,融抒情与谈论于一体,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一代艺术大师的崇敬之情。

C.闵惠芬跟阿炳是同乡,因此她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竞赛中选择了阿炳的《二泉映月》曲目来参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果。

作者记叙这件事是为了着力表现闵惠芬在艺术追求上的完善主义。

D.在二胡演艺事业中奋斗的闵惠芬获奖很多,她带着她的二胡访问了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广泛赞誉,她独特而又感人的演奏甚至让人觉得“要跪着听”。

E.闵惠芬认为传承民族音乐要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所以她提出了中西合璧的观点,并用完毕生精力去实践它。

解析:选AD B项说“融抒情与谈论于一体”,原文中并无抒情。

C项说“跟阿炳是同乡,因此她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竞赛中选择了阿炳的《二泉映月》曲目来参赛”是强加因果。

E项,原文说“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这与她的观点无因果关系,且她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的传承和进展上,并非“用毕生精力实践中西合璧的观点”。

★6.闵惠芬的艺术经受应给人们很多启示。

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启示。

答:
答案:①宠爱自己的事业。

闵惠芬的成功给那些宠爱艺术的青年供应了典范。

②擅长学习借鉴他人的阅历。

闵惠芬提出“中西合璧”理论,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

③坚韧地与困难做斗争。

多次与病魔做斗争,康复后照旧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

④把事业融入生命中。

闵惠芬自己的事业永久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

(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