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知识介绍-锡伯族、俄罗斯族 共27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语言
俄罗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使用俄语和
俄文,使用斯拉夫基里尔字母,共有33个 字母,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语言属 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在社会上,他们都 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中,在与本民 族人交往时,他们也讲俄语,使用俄文 。 俄罗斯族语言的特点是:分为元音和辅音 两种。辅音又分为清辅音(声带不振动) 和浊辅音(声带震动)。此外,俄语的辅 音还可以分为软辅音和硬辅音,二者发音 动作基本相同,区别主要在于发软辅音时, 舌中部需要向上颚抬起。名词分单数和复 数,有词性的变化,有格的变化,动词有 式、时、人称、体的范畴。
绰伦琴外形酷似葫芦,因此也叫葫芦琴。锡伯族先民用刀将葫 芦一劈为二,将猪尿泡套上去,两根羊肠线作弦。到了现代, 绰伦琴由最初研制的2根弦发展到今天的4根弦。琴弦的声音仿 佛马头琴的柔美,音色优美清脆,真是演唱情歌的最佳乐器。
十一、风俗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觉时脱下 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不能从衣帽、 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 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 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宗教信仰
俄罗斯族多信仰希腊正教(东正教),与国外的俄罗斯人的 一样。
我国的俄罗斯人最初信奉灵魂不灭,认为人死了其灵魂还在 。近代,他们多已改信希腊正教,也有信仰基督教的其他教 派的,不信教的人也越来越多。俄罗斯族宗教活动有两种, 一种是在家中做晨祷和晚祷,一种是到教堂去听神父宣经布 道。做祈祷时,在胸前画十字,希腊正教徒在画十字的横道 时是先右后左,有别于天主教的先左后右。在新疆的伊犁、 塔城、克拉玛依、乌鲁木齐黑龙江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 ,都有俄罗斯族建造的希腊正教堂。
俄罗斯族民歌内容非常广泛,从题材上可分为风俗仪式歌、抒情歌、叙事歌和 舞蹈性短歌等类别。巴拉来克是俄罗斯族独特的弦乐器,又称“三角琴”。俄罗 斯族相聚的时候,经常弹起三角琴或拉起手风琴,唱歌跳舞,倾诉欢乐。俄罗 斯族的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部分,民间音乐包括仪式歌曲、抒 情歌曲、叙事歌曲、歌舞音乐和器乐曲。
十、乐器
蝴蝶琴又名多姆多昆,也是几年来开发出来的乐器。在西迁节的文艺表演 中,我们看到了两把外形一模一样的蝴蝶形状的琴,走近看才发现一把是 拉弦乐器,一把是弹拨乐器,都是四根弦,都是蝴蝶的琴身,蝴蝶琴的颜 色仿佛红木家具的颜色,古色古香。还有一位艺人手中握着一只40厘米长 左右的“蝴蝶”,这是一种打击乐器,两根铁丝制成的蝴蝶装饰触角,木 制的蝴蝶外形,里面有四根并列的木棍,一排是20个铁环,一排是6个羊 髀骨,交替组成,演奏者手握蝴蝶木制外形,一边有节奏的晃动即可。
七、服饰 锡伯族的早期服饰衣料是以鹿、猪犴等兽皮为主,比较注重防寒保暖功能。 锡 伯族的服饰,因时代不同和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相互间的影响,也有所差异 和变化。传统的锡伯族服饰曾吸收过蒙、满、汉等民族服饰的优点。锡伯族男 子喜欢着蓝、青、灰、棕色长袍,外面套上青马褂,头戴圆顶帽,腰系青布带, 脚蹬厚底鞋。为了便于骑马,男子的长袍和马褂,都左右开叉。锡伯人的长袍, 系大半截的长袍,底边在膝下半尺许,袖口为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 下身穿的长裤,外加“套裤”(只有两条裤腿,没有裤裆和后腰),春秋穿的是 “夹套裤”,冬季则穿“棉套裤”。
三、经济
锡伯族,是我国北部少数民族中较早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 清初,锡伯族便开始种植水稻,清代文献中称为“锡伯米”。 东北的锡伯族至清朝中后期,也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 麦、玉米、高粱、大麦、胡麻、油菜籽、谷子、葵花、烟草等。
在锡伯族生产活动中,牧副业也占一定的比例。农民大多 蓄养马、牛、羊等牲畜,不仅供自食自用,而且其蓄养规模也 越来越扩大,出现了不少专业户。锡伯族的副业主要有园艺、 渔业,还有少量狩猎业。园艺有蔬菜和果树种植,也有榆木、 杨树等木材树木种植。渔业是重要的副业生产之一。察布查尔 地区的锡伯族,有在伊犁河捕鱼的良好条件。
六、饮食
锡伯族大多数习惯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 为主,过去食用高梁米居多。面食以发面饼为主, 也吃馍馍面条和韭菜合子、水饺等。受维吾尔族 影响还吃抓饭和烤馕,喝面茶、牛奶和奶茶。肉 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为 主。吃肉时,习惯每人随身携带一把刀子,将肉 煮熟后,放入大盘中,自行用刀子切割,然后蘸 盐和葱蒜拌成的佐料。习惯做猪血灌肠。也喜食 用煮熟的猪血,拌成酱状,并配以蒜泥或葱花单 独做成菜肴。冬闲时锡伯族还常进行狩猎,野猪、 野鸭、野兔、黄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见的野味。 锡伯族还习惯制作各种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 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 丝腌制咸菜,当地称之为“哈特混素吉”,有时 可供全年食用。锡伯族还喜欢在夏季制作面酱以 调味。
锡伯族有讲究礼仪、尊老爱幼、热情好客、崇尚整洁的传 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不孝儿女、不赡养老人者,要受到社 会的谴责。教师在社会上受到特别尊重,本民族谚语说“不尊 重教师就是不尊重父母”。尊重客人被视为体现一个家庭或家 族文明素质的重要方面。保持整洁、保护水源、在公众场所保 持外表形象是本民族自古延续的社会公德和个体德行方面的重 要表现。礼仪礼节则被视为做人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对长 辈应答和气,久别重逢须行“打千”礼,逢重大节日、婚丧必 行跪礼及磕头礼。该传统一直传承至今。
锡伯族女子的服饰式样较多。喜欢穿各色花布和方格布旗袍(多滚边)、绣花鞋、 坎肩等。大襟长袍要粘花边或绣花宽边,爱套穿坎肩,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 的,也贴花边,长裤扎黑色腿带,脚穿绣花鞋。少女与未婚姑娘,一条长辫, 用各色“毛线”扎辫根,不剪头发帘,头上、辫梢爱戴些花,耳戴金(银)耳环, 穿着淡雅漂亮的旗袍。右侧腰部的衣兜口内,掖一条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 脚穿绣花布鞋,显示出青春的活力。媳妇的服饰与姑娘无大差别但比姑娘穿着 要鲜艳。发型也不同,媳妇梳的是“盘龙髻”,额前有“刘海”,脑后有“燕 尾”,头顶上乌发蓬起,盘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将辫梳成双辫或两“抓髻”, 合起成为一个大“疙瘩髻”。头发抹头油,没有头油的,用榆树皮泡的水也粘 稠光亮。面部可以涂粉,口可以涂口红,可以染指甲等。头部髻上插着金簪, 腕上佩带金(银、玉)手镯。
春节多走亲串门、祭祖及娱乐活动。农历三月间的以 鱼为祭供品的“鱼清明”、农历七月间以瓜果为祭供 品的“瓜清明”、“孙扎拜义车孙扎”(端午节)和 中秋节。欢度这些节日的方式,均以本民族的习俗方 式进行祭奠、饮食和娱乐。民族化节日有“四一八” 西迁节和正月十六“抹黑节”。
九、建筑
锡伯族的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住宅和庙宇的建筑上。锡伯族的住宅,“人” 字形大屋顶房,宽敞大方,屋檐宽出半米左右,窗户很大,有的一间房子就有四 五个窗户,窗户格木形状都很精致,小而多曲、几乎和雕刻的一样,如果没有精 细的技艺是做不出来的。而且在门框、窗、屏风上都有精雕细刻的图案。
“四、文字 锡伯文字是一种拼音文字,也可称音素文字,创制于明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而完善于崇祯五年(1632年)后来在 满文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的。 锡伯族文字共有40个字母: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 母、10个拼写外来词的字母。字母的基本笔划有字头、字牙、 字圈、字点、字尾,以及各种方向不同的撇和连接字母的竖 线。书写顺序为从上到下,行款为从左至右,使用一般文字 通用的标点符号。 居住在伊犁河谷的锡伯人处于多民族语言包围的环境中, 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包括学习俄语。 锡伯人一般都会讲汉语、俄语、维语。因此,伊犁的锡伯人 被誉为“天才翻译”。 《察布查尔报》是中国目前惟一出版的锡伯文报纸。
冬布尔是锡伯族的弹拨乐器。一说源于哈萨克族的东不拉,一般认为是 在满族的三大弦和哈萨克族的东不拉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琴柄和弦轴类 似汉族三弦,两鸣箱琴珍,两条丝弦。演奏时,将琴抱于怀 侧,肘右手指弹拨。音色介于三弦和东不拉之间,用于独奏、合奏和舞 蹈伴奏。
二、人口
锡伯族总人口约为19.0万。主要分布在辽宁、 吉林等省和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 县。辽宁锡伯族人口约有13万人,其余主要分散 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呈现东(北)西 (北)分居、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局面。20世纪 80年代后,全国(主要是东北三省)锡伯族人口 出现了猛增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过去报为满族 和汉族的原锡伯族家庭都陆续更正为锡伯族。
八、节日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 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年农历除夕前,家家都要 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油炸果子。除夕晚, 全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正月初一五更饺子下锅;初二 要吃长寿面。做长寿面时先做好肉汤,然后将面另锅 煮熟,捞出过水,食用时加肉汤,象征着送旧迎新。 某些节日时间虽然与汉族相同,但过法却有自己的独 特之处,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 在过节形式上均与汉族有差别。
少数民族知识介绍
锡伯族
一、聚居地及语言
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
悠久的古老民族,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 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 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 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 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 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在满语基础上发展 形成的一种语言,跟满语很接近。
服饰
俄罗斯族的传统服饰丰富多彩,人们在不同季节里,会选择不 同颜色、不同款式的衣着。男子夏季多穿丝绸开衩长袍、长裤,或 穿白色绣花衬衫和灯笼裤,戴八角帽;冬天穿皮衣和棉衣,戴羊皮 剪绒皮帽,穿高筒皮靴或毡靴。妇女夏季多穿短上衣和短袖、半开 胸、卡腰式、大摆绣花或印花的连衣裙,也有的上穿无领绣花衬衫 ,下穿自制的白色大长裙,上面绣着色彩鲜艳的图案花纹;春秋季 节多穿西服上衣或西服裙,头戴色彩鲜艳的小呢帽,上面插着羽毛 做装饰,冬季穿裙子,外套半长皮大衣,脚穿高筒皮靴,头戴毛织 大头巾或皮帽。男女汗衫的衣领、袖口和前胸等部位缀精美细密的 刺绣几何图案或花草图案,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老年人的衣着保 持了前苏联传统的款式,男的大多穿制服、马裤、皮靴或皮鞋,也 有穿分岔长袍,大裆长裤的;女的大多穿无领绣花短衣,下穿自织 的棉布长裙,腰系一条花布带,也有穿连衣裙的。俄罗斯族妇女的 头饰颇具特色,年轻姑娘与已婚妇女的头饰有严格区别。少女头饰 的上端是敞开的,头发露在外面,梳成一条长长的辫子,并在辫子 里编上色彩鲜艳的发带和小玻璃珠子。已婚妇女的头饰则必须严密 无孔,即先将头发梳成两条辫子,盘在头上,再严严实实地反辫子 裹在头巾或帽子里面,否则就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音乐
拥有深厚音乐文化传统的俄罗斯人视音乐、舞蹈为生命,无论是宗教仪式还是 日常喜庆娱乐场合都有歌舞和乐器相伴。我国流传的俄罗斯族音乐可分为宗教 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类,以风格、体裁多样的民间音乐为主体;其音乐属典型的 欧洲乐系,调式音阶采用欧洲大小调式,织体以多声为主,带有纵向的、和声 的音乐思维特点,在56个民族中独树一帜。
工艺
“ 俄罗斯族是一个心灵手巧的民族,其民间工艺十分丰富和发达,富有艺术性和民族 风格,对新疆和黑龙江等地的民间工艺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俄罗斯族男性主要从事靴鞋加工、裁剪缝纫和木工雕刻等行业,他们设计制作的男 女皮鞋、皮带等品种多样,色彩鲜艳,加工精美,深受人们的欢迎。俄罗斯族女性 主要从事编织与刺绣,她们能用各色毛线、丝线编制挂毯、坐垫、地毯、头巾等, 上面还绣有人物、花鸟、野兽等图案,美观大方,精致高雅,都是精美的手工艺品。 套娃是俄罗斯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打开娃娃的肚子,会发现可以一层 ” 一层的剥下去。套娃不仅只数多,而且每套娃娃都大致不同,或许表情,或许颜色, 还有每套娃娃的肚子上都描绘了迥异的故事、景物和文化。
俄罗斯族
总体概况
俄罗斯族又称俄罗斯人,是俄罗斯联 邦和一些东欧国家的主体民族,中国的 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属于东 斯拉夫人中的一个族群。根据2000年第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在中国,俄罗 斯族总人口为15609人。
俄罗斯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黑龙江北部 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等 地共约1.4万人,占俄罗斯族总人口的 8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