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小公倍数》案例分析
徐水小学蔡海军
一、案例背景
前一段时间上了一节《最小公倍数》,感触颇深。
《最小公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里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什么是最大公因数,会用列举法、筛选法、短除法等求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完成学习。
可以说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经验。
这个班的孩子是我在2015年8月(四年级)接手的。
在教育局倡导的“自疑自探,步步提升”六环节课堂教学改革基本模式的推进中,我积极地进行尝试。
特别是2015年10月我校引进了河南智慧树团队,打造“基正课堂”-----大胆放手,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来上课。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此时的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质疑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问题意识逐步增强。
二、案例描述
李伟建:我寻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短除法。
用6和8除以它们
公有的质因数2, 6下面写3, 8下面写4,所以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
2X 3X 4=24
2 | 6 8
3 4
任晗其:我不明白为什么2X 3X4的结果是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李伟建:我也不明白,只是看见书上这样写的。
谁能帮我解答?大家都在摇头。
李伟建:那咱们就请蔡老师来回答吧。
我指着2X 3X 4=24说:大家看2是什么?
生:6和8公有的质因数。
我:3呢? 6独有的因数。
我:让2X 3得到几?
生:6
我:再乘4,那结果肯定是6的倍数。
同样2X4是8,再乘3就肯定
是6的倍数。
这样就保证了24就是6和8的公倍数,又是最小的。
师: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任晗其, 是她的问题让我们的学习有了深度。
生:老师,我还发现6X 8=48,如果用48除以2,就是它们俩的最小公倍数。
我:大家快来看看,是不是这样。
生(惊讶):真是啊!我:这是偶然,还是所有的数都存在这样的规律呢?生:咱们举例子验证一下
我:好,那每人写两个数算一算。
生:是。
生:我的也是。
我:这是为什么呢?小组内交流
生: 2X 3=6 2X 4=8 6X 8=2X 3X2X4 乘了两个2,而最小公倍数只乘了一个2。
生:老师,我发现最大公因数2,乘最小公倍数是它们俩的积三、案例
评析
1、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力表扬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核心在于启迪学生运用自己的心智能力去发现和探索问题,从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许多学生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浅显、幼稚而招来讥讽,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引起老师不悦,所以大多沉默对之。
长期的沉默,学生的思维自然活跃不起来,头脑里的“问题”便越来越少。
所以首先应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
并对大胆提问的孩子给与热情的表扬,以示激励。
2、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
要做“问题专家”,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引领学生逐步走向深入思考。
不怕浪费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
3、充分的预习
今天这节课孩子们的表现之所以精彩,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上这节课之前我布置了两次预习作业。
孩子们也真的深入进教材,才有了思考和发现。
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也离不开教师的作用。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的空间,学生才能给我们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