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思考脱氧核昔酸的种类有几种?
课件小结4种脱氧核甘酸及其名称。
师:那么,一个个的脱氧核甘酸又是如何形成DNA大分子的呢?
资料2:科学家还知道:DNA是由许多个脱氧核甘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尝试:我们先试着把自己制作的4个脱氧核甘酸连成长链,找几个同学说明他的四个核甘酸是怎样排序的,并提示同学思考。
让学生【模型建构2]
6
6
示等活动。
6.注重生成,及时捕捉问题并形成资源。
6
6
教师
本功
(15
分)
1.知识理解正确、透彻,解疑得法。
3
3
15
2.语言规范、准确、简练、生动,体现学科特点。
3
3
3.应变能力强,灵活处理好突发事件或教学问题。
3
3
4.教态自然、大方,有亲和力。
2
2
5.有板书且工整、美观,设计合理,言简意赅。
2
2
6.学具、教具使用规范,能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3、先阅读课本P47-48科学史实例,要求完成P48页旁栏思考题2题。
4、通过阅读找到答案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并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边阅读边动手实践。
4、让学生完成【模型建构3】
DNA双螺旋结构平面结构。
5、引发对遗传信息、DNA的多样性、特异性的学习。
教与学的策

导入科学史实例,课堂阅读完成科学史实例介绍(课前布置好阅读预习),通过复习旧亲手知识并制作DNA简易模型小实验的过程,用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科学家”沿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体验制作DNA简易模型的过程,在操作过程中体会科学家可能也遇到过的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通过学生自己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再归纳概述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重点、难点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构建。
教与学的
媒体选择
PPt
课程实施
√偏教师课堂讲授类
类型
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类
备注
散学活动步聚
序号
1
课前准备
2
定向激趣,引入课题
3
回顾科学史实例,师生共同模拟DNA模型建构过程,探究DNA的结构。
4
小结
就举海动谭情
教学活动1:
活动目标
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亲自实践,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会预习,实验目的性更强。
教学设计方案
广州市南沙笫一中学崔爽燕
课程
DNA分子的结构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内容标准是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课程标准的活动建议是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内容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高中新课程(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3章第2节。本节是在必修一及前几章学习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DNA的本质,具体地说是从DNA的物质基础、分子结构、复制功能以及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等方面来认识DNA。从而再具体学习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其构建。
即:DNA分子的碱基数总是iiA=T.G=C)
介绍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让学生动手【模型建构3】模拟双链平面建构思考:
1.DNA是由几条链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2.DNA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它们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呢?
3.DNA中的碱基是如何配对的?它们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让学生再完成【模型建构3】
反馈评价
对学生的活动及时平价
教学活动4:
小结
活动目标
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生动的直观到形象的思维”的认知过程,巩固所学知i只
解决问题
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
技术资源

常规资源
学案板书
活动概述
教师活动:小结:DNA分子结构主要特点:板书
1、DNA分子是有条链组成,按方式盘
旋成—结构。
2
2
教学
效果
(20
分)
1.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
4
4
20
2.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重点印象深,难点能理解。
4
4
3.获得方法,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创造性得到体现。
4
4
4.获得积极情感体验,价值观得到正确引导。
4
4
5.不同层次学生都有表现,后进生有收获,优生能力得到加强。
4
4
精彩之处,不足,建议或思考:
4
4
5.教法得当、灵活,注重探究式教学,重视能力培养。
4
4
教学
过程
(35
分)
1.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作用,课堂秩序良好。
5
5
15
2.各环节步骤清晰,环节间过渡自然、流畅,节奏恰当。
6
5
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6
5
4.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获得。
6
5
17
5.引导学生开展思考、质疑、讨论、交流、展
技术资源
PPt
常规资源DNA模型Fra bibliotek活动概述
教师活动:
模拟沃森对DNA模型建构过程:
通过资料分析,
资料h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组成DNA分
子的基本单位是O
1分子脱氧核甘酸
=++
复习旧知识并
让学生【模型建构1】
脱氧核甘酸及其种类。
尝试:
1、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它们之间如何排列?
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学习目标
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探究历程,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学情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具有微观性的特点,涉及的基础概念多,学生在记忆上有一定的困难,按常理的教学方式是先讲再记忆,记忆的保持性不长。现在尝试通过科学史实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讨过程的渐进性和艰巨性;通过自己亲手实验、自己制作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以及协同配合的能力,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做过了,体验了,得出的概念记忆的持续性会长久些。
优点: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
不足:有些环节过渡不合适

分:
96
其它
参考书
生物化学
备注

教与学的策略
通过杂志介绍一世界上已有2人相继获得了自己的个人基因图谱,引起学生兴趣。
反馈评价
学生做发散式回答,教师点评
教学活动3:
活动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协同配合的能力,并使他们在科学探究和具体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解决问题
认识DAN结构的特点及发展史,学会构建DNA双螺旋模型
师:每个小组制作的DNA相同吗?每个DNA之间的差异主要在哪里?(可根据情况略讲)
【模型建构4]展示: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动画课件。
【模型建构4]展示: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动画课件。
学生活动:1、模拟沃森对DNA模型建构过程:
复习DNA名称?化学元素组成?基本单位?碱基几种?
2、初步体验4个4种核苜酸能排成顺序。其中蕴藏无穷信息
2、和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
架;排列在内侧。
3、碱基通过—连接成碱基对,并遵循原则。
学生活动:完成小结。
教与学的策通过学生自己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再归纳
略概述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反馈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回答情况
评价量规
项目
评价内容
赋分


项目得分
教学
思想
(10
分)
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平等、民主。
活动目标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
解决问题
引起学生兴趣
技术资源
PPt
常规资源
课本
活动概述
教师活动:杂志资料介绍:简述2007年世界上已有2人相继获得了自己的个人基因图谱,一个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詹姆斯.沃森博士,一个是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克雷格勒.文特尔博士,以及沃森博士要求不测定“老年痴呆”基因的趣闻,引起学生兴趣,导入科学史实例,导入对DNA的探究,有必要掌握一些有关DNA结构的知识。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一条脱氧核昔酸长链
师:蕴藏无穷信息的脱氧核甘酸长链到底是怎样组成DNA分子的呢?曾有人提出过DNA的三链、四链模型,近百年来科学家没有找到能被人们公认的答案。导入沃森和克里克的故事。阅读P47-48科学史实例,要求完成P48页旁栏思考题2题。
资料3:1951年,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读图分析:
3
3
9
2.三维目标并重,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3
3
3.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注重激励。
4
3
教学
设计
(20
分)
1.教学目标符合教材和课标的要求,符合学生实际。
4
4
20
2.重点内容突出,难点突破有技巧,学练结合,容量适度。
4
4
3.教学内容准确,注重联系实际,合理应用信息资源。
4
4
4.教学环节清晰,结构完整,逻辑性强。
解决问题
预习课本
技术资源

常规资源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活动概述
教师活动:课件及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
学生活动:1、预习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要求完成P48页旁栏思考题2题。
2、准备好实验材料。
教与学的策

通过引导学生有效预习课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反馈评价
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提问
教学活动2:
师:利用资料3和图片沃森和克里克可能得出什么推测?(先让学生答,答不出可提示)1、观察DNA由几条链构成?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资料4:在1952年的春天,从奥地利的生物学家查哥夫那里得到一个重要信息:
腺噂吟(八)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喀噬(T)的量(A=T),鸟喋吟(G)的量总是等于胞喀咤(C)的量(G=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