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的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中览古的修辞手法
这是越中览古的修辞手法,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越中览古的修辞手法第1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越中览古》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一篇。

本本册选修教材的前三个单元都是诗歌单元,旨在集中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课在第二单元末尾,对于巩固之前的学习内容和继续后一单元的诗歌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内容比较简单,李白漫游中国时南游吴越,到了古吴国的旧地,见到此刻衰败,遥想当年繁盛,不胜感慨,写下这样一首怀古之作。

2、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首先学习通过诗歌的意象分析本诗的情感和写作手法。

其次通过与《苏台览古》的对比,帮助学生掌掌握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角度和解答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下发导学案,以及课堂小组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完成对诗歌的分析,并且分组展示,由组内讨论引导至组间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和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
怀古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分类。

期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为怀古诗分类。

体会怀古诗中蕴含的千古兴亡之叹,反求于己身之伤怀。

本课的重点在于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在于通过与《苏台览古》的对比鉴赏,并且总结对比鉴赏的方法。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本课我主要用了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下发导学案和分组,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求获得最佳效果。

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生
1,学生情况
高二的学生智力发展已经到了较成熟的水平。

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渐提高,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迅速发展。

可以在学习中完成比较复杂抽象的学习任务,理解比较深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这一发展水平,给予其拓展思维,展示才华的机会。

定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尤其本课是一首绝句,思想内容不复杂,更可以作为学生练习总结诗歌鉴赏技巧的自主学习素材。

2.知识障碍
知识掌握上,首先李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诗人,不需要重新介绍。

诗歌理解上有从前欣赏较多诗歌的底子,所以没有什么困难。

重点在如何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本诗是如何利用意象和对比手法表达感情的。

说到底,是学习如何在读懂的基础上去鉴赏诗歌。

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进行对比鉴赏,使学生理解更深刻,答题更规范。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由学过的怀古诗导入,学生可以互相启发,一起背诵,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朗读诗歌,矫正字音
三,组内自主学习,寻找你认为值得欣赏的地方和大家分享。

四,展示你对本诗的鉴赏内容,教师在点播过程中规范答案,渗透知识。

最后教师快速小结本诗内容。

五,与《苏台览古》进行对比鉴赏
六,小结诗歌鉴赏答题要点。

越中览古的修辞手法第2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理解词句的内容、含义及主旨。

2、体会辛弃疾壮志难酬的爱国悲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 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菩萨蛮,词牌名,属小令。

“书江西造口壁”即诗人将这首词书写在江西造口的石壁上。

二、整体感知:
1、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

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

其祖父辛赞,经常给予抗今复地、洗雪国耻的教育。

20岁那年,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

后归南宋,曾任建康符(今江苏省南京市)通判,知滁州(今安徽省滁县),提点江西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等职。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

有《稼轩长短句》集。

2、背景资料:宋孝宗淳熙
二、三年,作者在江西为官,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他来造口登临时,联想起四十年前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抚今追昔,于忧愤中写下了这首先今追昔、即景明志、表现了作者对中原的怀念和壮志未酬的苦闷的词。

3、教师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词。

三、细读品味:
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这是感慨,也是控诉。

“多少行人泪”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个“望”字,一个“可怜”,表达了词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衰亡的惋惜。

上片,控诉金兵南下,对北方国土和抗敌军民表示了深切的怀念。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紧承上片,青山能遮住远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

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收复失地之决心是不可阻挡的。

4、“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诗人直接表露自己的心迹,“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

“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那样留在南方,绝不在北方向金人民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下片,表露收复失地的决心,抒发忧国忧民之愁情。

四、合作探究:
本词在艺术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
明确: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中事,达到极高境界。

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中事则包括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因为难以一一实指,最后都通过景色写了出来。

但其主要寓意则可体会,其胸怀襟抱亦可领会。

此种以全福意境写整个襟怀、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实指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体现。

五、教师小结: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上片控诉金兵的入侵,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表示了深切的怀念。

开头两句,由俯瞰“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深深地概括了金兵侵扰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苦难的痛史。

三、四句写眺望故都、痛感北方山河沦陷敌手。

下片点出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是不可阻挡的,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前两句承上启下,由江水冲破青册的遮拦而奔腾东流,联想到收复中原是大势所趋,任何人都是阻挡不住的。

结尾两句,借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声,暗示实际恢复大业还将困难重重,因而勾起心中无限的愁思。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词人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这首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坚定报国的志向。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书江西造口壁
上片:控诉金兵南下、哀叹国土沦丧;下片:决心收复失地、报国之志难挡。

————恢复中原、必胜信念。

越中览古的修辞手法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理解作者是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意象。

教学难点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作者信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

其七绝作品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

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师范读,学生背诵
四、诗歌讲解
1、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

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2、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

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3、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4、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对比写作手法。

分类作业
A类: 背诵这首诗
B类: JC
预习布置预习《一剪梅》
板书设计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名篇:《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
越中览古的修辞手法第4篇
一、教学目的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意象。

2.难点:学习对比手法。

三、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作者信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

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

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

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

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途。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

其七绝作品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

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师范读,学生背诵。

四、诗歌讲解
1.师问: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生答: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

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2.师问: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生答: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生答: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

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3.师问: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答: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师问: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生答:对比写作手法。

李白《越中览古》诗歌鉴赏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
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

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

次句接写当前景色。

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

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
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

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