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第5章第1节第4讲分析综合对点训练含解析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第
4讲分析综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

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

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

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

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

赵亡则君之次矣。

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

君其图之。

〞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张孟谈乃报襄子。

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

智伯HY救水而乱。

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HY,杀其身而三分其国。

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

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

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

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子·人间训)
【参考译文】
智伯率领韩、魏两国攻打赵国,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

(晋阳)城中的HY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

(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非常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存,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些有智谋的人了。

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两国的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

〞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国的君王,游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

如今智伯率领你们两国来攻打我们赵国,赵国就要灭亡了。

赵国假设灭亡,你们两国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

假设不趁如今想方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国头上了。

〞韩、魏两国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

我们的计谋假设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来,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呢?再说,情况一样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一共。

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两国的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

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

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HY营,智伯HY队连忙堵水,
一片慌乱。

韩HY和魏HY从两边打过来,赵襄子又率HY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HY队打得大败,杀死了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

赵襄子于是奖赏有功之人,但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

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可以保住,是张孟谈的功绩。

可如今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答复:“当晋阳被围困,我的国家社稷危难灭亡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

〞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

即使有战胜敌人,挽救国家的功绩,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

所以老子说:“美妙的言辞可以志在博得尊重,美妙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①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②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③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HY
⑤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⑥美言可以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①④⑤B.①②③
C.②⑤⑥D.③④⑥
【解析】B。

④是赵襄子的行为,⑤是群臣为张孟谈请功时说的话,⑥是作者引老子的话,说明高尚品德的重要。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反映了为人应该“行义之隆〞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
①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②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
③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
④唯赫不失君臣之礼
⑤义者,人之大本也
⑥美言可以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②④⑥B.①③⑤
C.①④⑤D.②③⑥
【解析】C。

②句写智伯骄横薄情,③句写赵襄子的狠毒手段,⑥句写好的语言和行为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超越别人。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

翁归少孤,与季父居。

为狱小吏,晓习文法。

喜击剑,人莫
能当。

是时大将HY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吏,莫敢犯者。

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

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

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瓮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招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史,便从归府。

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

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

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

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

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选自汉书·列传第七十六)
【参考译文】
尹翁归字子兄,是河东平阳人,后来迁徙到杜陵,尹翁归小时死了父亲,跟他的叔父住在一起。

他担任办理诉讼的小吏,通晓法令条文。

喜欢击剑,没有谁能抵挡他。

当时大将HY霍光主持政事,霍家人住在平阳,家奴门客拿着兵器进入街殴斗闹事,主管官员无法制止,等到尹翁归做街的主管官吏,没有谁敢违犯法律。

他公正廉洁不承受贿赂,商人们都畏服他。

他后来离任回家。

刚好碰上田延年担任河东太守,巡视属县来到平阳,将当地旧吏五六十人全部召集起来,田延年亲自去跟他们见面,叫他们有文才的站在东边,有武略的站在西边。

考察理解了几十个人,轮到尹翁归,只有他伏在地上不肯起身,他对答道:“我文才武略齐备,您只管吩咐。

〞功曹认为这个小吏傲慢不谦逊,田延年说:“这有什么关系?〞于是叫他上堂来,设下文辞让他答复,田延年感到他的答复很不一般,授任补职让他做了卒史(官名),于是带他回到郡府。

他调查事情揭露坏人,彻底理解事情的内幕,田延年非常器重他,田延年自己感到才能比不上尹翁归,调任他做了督邮。

河东郡属下二十八个县,分成两部,闳孺主管汾北一部,尹翁归主管汾南一部。

尹翁归检举揭露别人时都符合法制规定,掌握违法者的犯罪事实,属县长吏虽然受到他的制裁,也没有谁怨恨的。

他因为廉正被推举担任缑氏县尉,曾经做过郡中太守,他任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升职补任都内令,后又因廉能被推举担任弘农都尉。

朝廷征召他任命他做东海太守,他去拜访辞别廷尉于定国。

于定国老家在东海郡,他想将两个同乡后代托付给尹翁归,(请他照顾,)就让这两个人坐在后堂等着出来见尹翁归。

于定国跟尹翁归议论了一整天,始终不敢让那两个同乡出来拜见尹翁归。

尹翁归分开之后,于定国才对同乡后代说:“他是一个好郡守,你们没有才能在他手下任职,他又是不能用私情去恳求的。


3.对原文的表达概括与分析评价,不正确
...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
A.尹翁归既晓文尚武,又善击剑,人莫能当,因此依恃霍光在场斗殴闹事的霍氏家奴再也不敢捣乱。

B.尹翁归受到河东太守田延年接见时不卑不亢,应答如流,赢得田延年好感,而被委以官职。

C.尹翁归审理案件,秉公执法。

核事发奸,穷根究底;查办案子,符合法度,重在罪证。

D.廷尉于定国想将两同乡嘱托给尹翁归,与之言谈终日竟不敢提及,尹翁归的廉洁无私可见一斑。

【解析】A。

将霍氏家奴再也不敢捣乱的原因归结为“尹翁归既晓文尚武,又善击剑,人莫能当〞是不对的,而是因为其治政有能耐。

应该联络其“为吏〞的特点来理解。

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
A.尹翁归通晓法令条文,精于击剑,且不畏权贵,不受贿赂,所以他官职虽小,商人们都很怕他。

B.得到太守田延年的赏识器重之后,尹翁归表现出很强的办案才能,按罪量刑,依法办案。

C.尹翁归第二次为官后,仕途通达,由卒史而迁升督邮、都内令,后又升迁为弘农都尉,最终官拜东海太守。

D.尹翁归能获得优异的政绩而青史留名,田延年功不可没。

因为尹翁归虽然倨傲狂妄,但田延年不但没有计较他、苛求他,反而采取了宽容态度,并放手重用他。

【解析】D。

“独伏不肯起〞这一细节表现了尹翁归的直爽性格和书生气,而不是倨傲狂妄,倨傲狂妄只是功曹所认为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汉,字子颜,宛人也。

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

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

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

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HY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HY士激怒,人倍其气。

旦日,齐鼓而进,建HY大溃。

时鬲县五姓一共逐守长,据城而反。

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敢轻冒进兵者斩。

〞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

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

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HY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

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十二年春,汉乃进HY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桥。

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

假设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汉乘利进逼,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

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诏书未到。

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

汉与HY一日,兵败,走入壁。

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HY,丰等不觉。

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者多惶惧,失其常度。

汉意气自假设,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曰:“HY师在外,吏士缺乏,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参考译文】
吴汉,字子颜,宛(今)人。

吴汉为人朴实无华,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建武二年,
光武帝封吴汉为广平侯。

建武三年春天,在广乐包围了苏茂,周建招聚十多万人马援救广乐。

吴汉率领轻骑兵迎上去与他们交战,没有打胜,掉下马摔伤了膝部,回HY营。

诸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而你受伤卧床,大家心中都害怕了。

〞吴汉于是奋然裹好伤口站起来,杀牛犒劳士兵,下令HY中说:“如今正是博取封侯的时候,各位努力吧!〞于是士兵情绪激奋,人人勇气倍增。

第二天,击鼓进HY,周建的HY队大败。

这时鬲县五大姓一起赶走守县官吏,占据县城反叛。

各将领争着要攻打鬲县,吴汉没有准许,说:“致使鬲县反叛,都是守县官吏的罪。

敢轻率进兵的杀头。

〞于是送文书通知郡里,派人逮捕守县官吏,并派人到鬲县城中抱歉。

五大姓非常快乐,立即相继归降。

第二年春天,贼人率五万多人夜间攻打吴汉HY营,HY 中惊慌混乱,吴汉稳卧不动,过了一会才安定下来。

吴汉当夜派精兵出营突击,大败贼HY。

十二年春,吴汉于是进HY攻打广都,攻克之后,派轻骑兵烧毁桥。

光武帝告诫吴汉说:“只能坚守广都,等敌人来攻,不要和他们争斗。

假设敌人不敢来,你可转迁营地逼迫他们,等他们筋疲力尽,才可进攻。

〞吴汉乘着成功进HY直逼,停在江营,派刘尚率领一万多人屯驻在江南。

光武帝听说后非常吃惊,下诏书责备吴汉说:“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和刘尚另安HY营,遇有紧急情况,不能互相救助。

〞诏书还没有到。

谢丰、袁吉率兵十余万人进攻吴汉,派别的将领率一万多人攻取刘尚,让他们不能互相救援。

吴汉率HY与敌HY一天,HY被打败,跑入HY营。

吴汉于是召集各位将领鼓励他们说:“想要将队伍机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成败的关键,就在这次行动。

〞于是树起许多旗帜,让烟火不停熄,夜里衔枚领兵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没有觉察。

第二天,吴汉全HY迎战,终于大败敌HY。

吴汉跟随光武帝征战,各位将领一见战阵不利,就多有惊惶恐惧,失却平时的风度。

吴汉意气自如,仍然整理兵器,鼓励士兵。

吴汉曾经出外征战,妻儿在他走后购置了田产。

吴汉回来,责怪他们说:“HY在外,将士费用缺乏,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等到他逝世,赐谥号叫忠侯。

1.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鼓励士气的一组是()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HY士激怒,人倍其气
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
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B.①②⑥
C.③④⑤D.②④⑤
【解析】B。

此题要求就吴汉“鼓励士气〞这一行为进展挑选,要注意题干中的“直接〞一词,此外要理解所提供的六个句子在文本详细语境中的意思和作者使用这些话的目的。

从原文看,①②⑥都是直接表
现吴汉鼓励士气的。

③写的是士兵,从侧面表现了吴汉擅长鼓励士气,不是“直接〞鼓励。

④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⑤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这两句与鼓励士气无关。

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

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HY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即承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HY中惊慌混乱的状况,处变不惊,镇定自假设,坚卧不动。

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HY心。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

他汲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

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置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解析】C。

C项错乱了事情的前后顺序,“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是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之前。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韩擒,字子通,东垣人也,后家新安。

少大方,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

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

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

后以HY功,稍迁仪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

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

进平范阳,拜刺史。

陈人逼光州,擒以行HY总管击破之。

高祖作相,迁和州刺史。

陈将频寇江北,前后入界。

擒屡挫其锋,陈人夺气。

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于是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

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

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进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

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HY门,昼夜不绝。

陈人大骇,其将相继降之。

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

陈叔宝遣领HY蔡征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

任蛮奴为贺假设弼所败,弃HY降于擒。

擒以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

陈人欲战,蛮奴扌为之曰【注】:“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

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时贺假设弼亦有功。

乃下诏于晋王曰:“此二公者,深谋大概,东南逋寇,朕本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

九州不一,已数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何用过此!闻以欣然,实深庆快。

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

〞赐物万段。

先是,江东有歌谣曰:“黄斑青骢马,发自寿阳涘,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

〞皆不知所谓。

擒本名虎,平陈之际,又乘青骢马,往反时节与歌相应,至是方悟。

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对曰:“闻之。

〞上命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

〞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

俄征还京,上宴之内殿,恩礼殊厚。

无何因寝疾,数日竟卒,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隋书·韩擒虎传)
【注】扌为(huī):挥手呵斥。

【参考译文】
韩擒,字子通,东垣人,后来居于新安。

韩擒少年时意气风发,以有胆略被人称赞,容貌端正身材魁梧,有英雄豪杰的风度。

又爱好读书,经史百家都粗略知其大意。

周太祖见到他后认为他与众不同,叫他与儿子们游历相处。

后来因为立了HY功,逐渐升任仪同三司,承袭新义郡公的爵位。

周武帝攻打北齐时,齐将独孤永业驻守金墉城,韩擒劝说他投降。

进而平定范阳,被任命为刺史。

陈国HY队逼近光州,韩擒作为行HY总管击败了他们。

高祖任宰相时,升任和州刺史。

陈国将领屡次侵扰长江以北地区,先后侵入边界。

韩擒屡次挫败他们的锋,陈朝的HY队丧失了锐气。

开皇初年,高祖暗中产生了吞并江南的意图,因韩擒具有文才武略,向来很有声名,于是委以平定陈国的重任,很被敌人害怕。

等到大举攻打陈国,任命韩擒为先锋。

韩擒率领五百士兵在夜晚渡过长江,偷袭采石,陈国守卫的士兵都喝醉了,韩擒于是夺取了此城。

进而攻打姑熟,半天就攻下了,驻兵于新林。

江南的父老一向听说他的威名,都来HY门拜见,昼夜不断。

陈国人非常害怕,他们的将领相继来投降。

晋王杨广上奏HY情,高祖知道后非常快乐,设宴恩赐群臣。

陈叔宝派领HY蔡征镇守朱雀航,大家听说韩擒将要到达,都害怕而溃散了。

任蛮奴被贺假设弼打败,弃HY 向韩擒投降。

韩擒带五百名精锐骑兵,直接冲入朱雀门。

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

于是平定金陵,擒获了陈国国主叔宝。

当时贺假设弼也有功绩。

高祖于是下诏给晋王说:“这两个人,都有深谋远略,流窜东南的逃寇,朕本就把这任务委托给他们,平定国土,安抚百姓,全都符合朕的心意。

九州未能统一,已有数百年,因名臣的功绩,成就天下太平大业,天下盛事,还有什么能超过它呢!朕听到消息后很是欣慰,深感庆幸愉悦。

平定江南,都是二人的功绩。

〞赐给织物一万段。

此前,江南有歌谣唱道:“黄斑青骢马,发自寿阳涘,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

〞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意思。

韩擒本名韩擒虎,平定陈国时,又骑青骢马,往返的时节也正与歌谣中所说的相合,到这时大家才领悟到歌谣所说的含意。

后来突厥来朝贡拜,皇帝对他们说:“你听说江南有个陈国天子吗?〞答复说:“听说了。

〞皇帝命令左右侍从带突厥使者到韩擒面前,说:“这位就是抓获陈国天子的人。

〞韩擒严厉地瞪着他,突厥使者恐惧,不敢抬头看他,韩擒就是这样极有威容。

不久征召回京城,皇帝在内殿赐宴,恩遇礼待特别优厚。

不久,他因生病,几天后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五岁。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韩擒战功显赫的一组是()
①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
②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
③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④来谒HY门,昼夜不绝
⑤闻擒将至,众惧而溃
⑥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A.①②③B.①④⑤
C.②④⑥D.③⑤⑥
【解析】D。

①句是指韩擒因有“才〞而得名声;②句是说韩擒让敌人害怕,足以担当此任;④是当地百姓对韩擒的态度,说明韩擒的威信。

4.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
A.韩擒自小以有胆略知名,容貌魁伟,有豪杰的仪表。

周太祖很赏识他,让儿子与他交往。

在任职刺史后,屡次击败陈HY的侵扰,陈人丧失了锐气。

B.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陈时担任先锋。

他率领五百人,半日攻下姑熟,陈人大惊,其将领相继投降。

高祖闻讯非常喜悦,大宴群臣。

C.韩擒声名令陈HY感到恐惧,陈叔宝遣部下镇守朱雀航,但HY士逃散。

其时贺假设弼打败陈将任蛮奴也有HY功,高祖在表彰韩擒的同时也表彰了贺假设弼。

D.韩擒平陈的经历与此前江东的歌谣相应,当时人们不知歌谣何意,平陈之后才得以明白。

韩擒被征召回京后,深受皇上礼遇,但不久却因急病而死。

【解析】B。

B项中的“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有误,原文是说“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并没有任何“韩擒揣摩〞的信息。

三、(普陀区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梅说
[明]钟惺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

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

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

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

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

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

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注】,有夏梅诗,始及于叶。

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

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

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

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

此咏夏梅意也。

【注】在告:官员在家休息。

【参考译文】
梅花的冷(冷天开放,冰清冷艳),是人们容易知道的事情,然而它也有非常热(花热闹,人热闹)的时候。

冬春之际,冰雪之中,梅花开得繁多而又灿烂鲜明,雅人俗人纷纷抢着去欣赏。

这就是它非常热闹的时候了。

三、四、五月时,梅子结实繁多而串联,和风吹,甘霖降,这时候的梅开场冷了。

当花朵凋零,梅子熟谢时,时间是已经进入了炎炎的夏日,只剩树叶与树干相依相守,和烈日互相对抗,而这时的梅真是非常冷了。

所以一般人欣赏梅,歌咏梅,从来没有在它不开花的时候。

唐代诗人张谓的诗官舍早梅里头所歌咏的梅,是花快要凋谢,而梅子才刚要生出来的时候。

(这诗)歌咏梅而能涉及梅子,已经是很难了,何况是梅叶呢!梅树到了叶子茂盛时,已经过了开花期很久了。

董崇相廷尉,在当官,目前正在休假。

他写了首夏梅诗,才开场在诗歌里涉及叶子。

为什么呢?没有梅叶,那也就不成其为夏梅了。

我替梅感念这份友情,就吩咐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写诗唱和,并画一幅图画来送给他。

这世间本来就有处在非常受冷落的时间是和地位,名利大权却握在手里的人,奸巧的人(知道这点)会利用时机去亲近他们,既可以得到实际的名利,又不会有趋炎附势的讥讽,这些奸巧的人就像是在冬春之际,冰雪之中跑去欣赏梅花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趋炎附势的人。

假设真是“热〞(势力)所在的地方,即便他目前是处在非常冷的时间是和地位,也一定要分辨清楚,这就是我歌咏夏梅的真正意思哪!
5.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
A.作者认为人们在冬季争相赏梅是因为仰慕梅花傲霜斗雪的风骨。

B.作者写盛夏时节,梅树“花实俱往〞,更显出梅花不与群芳争艳的孤傲
D.作者为了表达对董崇相的友情,请朋友作诗唱和,并画夏梅图赠送给他。

【解析】C。

A.作者认为人们在冬季争相赏梅是趋炎附势的表现。

B.作者认为盛夏时节“花实俱往〞的梅是极度遭受冷落的时刻,并非意在说明其不与群芳争艳的孤傲。

D.“为了表达对董崇相的友情〞错,应是为了替梅感念他的这份友情。

6.文章第一段中:“极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冷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梅繁花粲粲、雅俗争赴的热闹;梅花实俱往、无人问的冷清。

7.对“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
A.这世间本来有些人,固然身处寒冷的时节,偏远的地方,但把名利和势力也带到了那里。

B.这世间本来有些人,虽然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名利和势力仍在手里。

C.这世间本来有些人,虽然备受冷落,而外表上仍然掌握着实际的权利。

D.这世间有些人,本来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又重新获得了名利和势力。

【解析】B。

A、C、D三项翻译皆不准确。

8.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巧者〞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的“巧〞表如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