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九年级语文初中毕业生学业适应性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莱芜市九年级语文初中毕业生学业适应性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2016·温州模拟)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奥楚蔑洛夫、夏洛克、斯科特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俄国莫泊桑的《变色龙》、英国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奥地利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
B . 《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先后流落到飞岛国、大人国、慧骃(马)国、小人国等地的经历
C .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这段文字是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外表印象
D . 简•爱在罗切斯特双目失明,失去了一只手臂,孤独地生活在几英里外的一个农场里的情况下,回到了他身边,并与他结婚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
2. (1分) (2017八上·延边月考)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________________shàn zhì
漫溯曲肱________自竦________
三、情景默写 (共1题;共1分)
3. (1分)(2018·海南) 古诗文默写
(1)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2) 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3) 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雪》)
(5)“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这句格言强调的是做学问要善于思考。

《论语》中表达同一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海南热带雨林景色美丽怡人,野花芬芳,树木茂盛。

正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2题;共15分)
4. (10分)(2018·金华) 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结尾处写道:“有一天学术进步,这海底是要变为可以自由通行的。

”如果有可能实现海底旅行,你最想亲历书中哪一个章节里的情景?请选择一项,结合小说内容和你的阅读感受简要说明。

A.《在海底平原上散步》
B.《价值千万的珍珠》
C.《沉没的大陆》
D.《章鱼》
5. (5分) (2017八下·揭西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A】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

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

……祥子愿意早早地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

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

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肌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

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看着那裹着灰沙的风从他面前扫过去,他点点头。

风吹弯了路旁的树木,撕碎了店户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报单,遮昏了太阳,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忽然直驰,像惊狂了的大精灵,扯天扯地的疾走;忽然慌乱,四面八方的乱卷,像不知怎好而决定乱撞的恶魔;忽然横扫,乘其不备地袭击着地上的一切,扭折了树枝,吹掀了屋瓦,撞断了电线;可是,祥子在那里看着,他刚从屋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胜利是祥子的!
【B】越不肯努力便越自怜。

以前他什么也不怕,现在他会找安闲自在:刮风下雨,他都不出车;身上有点酸痛,也一歇就是两三天。

自怜便自私,他那点钱不肯借给别人一块,专为留着风天雨天自己垫着用。

烟酒可以让人,钱不能借出去,自己比一切人都娇贵可怜。

越闲越懒,无事可做又闷得慌,所以时时需要些娱乐,或吃口好东西。

及至想到不该这样浪费光阴与金钱,他的心里永远有句现成的话,由多少经验给他铸成的一句话:“当初咱倒要强过呢,有一丁点好处没有?”这句话没人能够驳倒,没人能把它解释开;那么,谁能拦着祥子不往低处去呢?!
(1)
选文出自我国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_的长篇小说《________》
(2)
结合上面两个选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主人公原来是个怎样的人,后来变成怎样的人?简要说说哪些事导致了他的改变?
(3)
小说作者长于写人,善于调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请指出其中的两种描写方法,结合选段各举一例简要分析。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3分)
6. (20分)
偷秋
李雪峰
①农历八月的月亮将圆时,大地已经熟透了,风变得浓稠了,庄稼的腥香和村庄中桂树的浓香混合着弥漫着,似乎村庄就像一只烤熟得飘溢着野香的玉米棒。

八月十五夜里,夜空澄明,圆圆的玉盘似的月亮还未从村庄东边的
山岗上升起时,村庄里许多人家的晚饭已经摆上了,一盘月饼,几个烤熟的玉米棒,一盘花生,三五碟又香又辣的菜肴,一坛新开封的稠米酒或玉米烧,一家人坐在庭院里的树下,边笑声盈盈地说话,边滋滋溜溜地咂酒。

也有些喜欢热闹的人,他们呼朋引伴,聚三五个知己,或唤来七八个亲戚,在月光下摆开宴席,高声划拳猜谜,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惹得庄里的狗都踩着月色溜过来赶热闹。

但一般人家是不多喝的,酒至微醺,月上中天时,大家还要披着夜色去偷秋呢。

② 月亮挂到中天了,银银的月辉漫过山腰和山脚,几缕沁凉的风刷过去,橙黄的田野一下子笼上了一层乳色。

庄里的人便三三两两出庄了,有的来到河边的果园里,蹑手蹑脚钻到树下摘几个苹果、秋梨,看果园的老头坐在庵棚里瞅得一清二楚,可他绝不会喊一声,任乡亲们偷几个尝鲜去。

也有更放肆的,知道守果园的坐在窝棚里,却要对着窝棚喊:“偷秋了!”看园的老头佯装没听见,任他们“偷”,任他们坐在果树下嚓嚓嚓嚓香甜地吃去。

当然,果园里的老头也是要去偷一把的,去邻地里扯几秧颗粒已经饱满的花生,去旁边的玉米地里偷掰来一个玉米棒,或者坐在庵前的月色里偷偷想一些遥远的往事儿。

③这个夜晚,许多人到中年的人也往往夫妇俩肩并肩或一前一后潜入月色中去,他们的婚姻大多靠的是媒婆之言,年轻时很少这样浪漫过,很少在月色下这样悠闲地肩并肩甚至手携手逛荡过、沉醉过。

但他们今晚是出来偷秋的,在庄稼地里转悠了半夜;总不能空着两手回去吧,于是他们掰了别人的一个玉米棒,或者扯了一棵别人菜地里的葱就回家了。

④这个夜晚,最不知疲倦的是村庄里的孩子们,瓜果、花生、几盘向日葵,甚至一根秋黄瓜,往日里他们渴望的东西,今天夜里他们东钻西潜全“偷”回来了,兴高采烈地堆放在他们自己的床头,他们拥着这些东西终于甜甜地睡熟了。

⑤庄子里常常有许多偷秋的轶闻趣事儿,例如庄东头的靳四爷早看上了刘老六家的一个金黄色牛腿大南瓜,偷秋时偷回来了,第二天一看,不是金黄色的那个,而是另一个嫩嫩的绿皮牛腿瓜,他空欢喜了一场。

还有庄中央白金贵的楞小子白坤子,趁偷秋跑到邻庄去和姑娘幽会,恰被出庄偷秋的姑娘父亲撞上了,限令他几天后央媒去攀亲。

在我们米家庄最笑人的偷秋趣事儿是,庄甫陈贵老头眼老昏花去偷秋,竟偷到自家的菜地里,把家里人留在地里留做瓜种用的几根老黄瓜给偷回来了。

⑥ 庄里偷秋都只是象征性顺手牵羊那么一点点,老人们说,秋是要偷的,你不偷一点点,那些好收成很快就被日子带走了,你偷秋,就偷来了好收成的种子,明年后年就要风有风要雨有雨,你就有好收成好运气。

村庄人平时是很瞧不起“偷”字的,但偷秋是例外,他们是渴望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是渴望从丰收的季节里偷出一点好记忆,是渴望从劳碌的生活中偷出一缕朴素的温馨和情趣。

⑦在村庄的中秋之夜,皎洁如霜的月色下,一群群的村庄人悄悄穿行在田塍和玉米林之间,他们或许只偷到了玉米林中的一个玉米棒,只偷到了稻田里一枚沉甸甸的稻穗,但他们却从岁月中偷到了他们梦想的秋天,从忙碌的劳作中偷到了一片悠闲的月色。

⑧而我们又从岁月中偷到了一点什么呢?
注:“偷秋”是岳西的一种传统民俗。

(1)
文章的开头为什么极力状写秋天的景象和庄户人晚饭的场面?
(2)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画线句或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也有些喜欢热闹的人,他们呼朋引伴,聚三五个知己,或唤来七八个亲戚,在月光下摆开宴席,高声划拳猜谜,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惹得庄里的狗都踩着月色溜过来赶热闹。

②月亮挂到中天了,银银的月辉漫过山腰和山脚,几缕沁凉的风刷过去,橙黄的田野一下子笼上了一层乳色。

(3)
文章第⑤段插叙庄子里常常有的许多偷秋的轶闻趣事儿,有什么作用?
(4)
文章结尾说:“而我们又从岁月中偷到了一点什么呢?”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句话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 (13分) (2017七下·宁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以下小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

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

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

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

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

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

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

“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

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

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

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

”后来我们真的去了。

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

也许
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

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

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

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

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

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

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3)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
(4)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
六、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8. (10分) (2017八下·北海期末)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当年万里觅封侯”中的“觅”字很传神,写出了年轻时词人的自信和坚定执著。

B .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借班超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 .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未”三个三字句,形成排比,步步紧逼,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作者“敌人未灭,两鬓已苍”的沉痛感情,越转越深。

D . 这首词在结构上进行今昔对比,上片两句思昔,两句抚今;下片句句抚今,而又句句与思昔相关。

(2)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七、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1分)
9. (21分) (2018八下·武邑开学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季鹰闻琴遇贺循
刘义庆
贺司空①入洛②赴命,为太孙舍人。

经吴阊门,在船中弹琴。

张季鹰③本不相识,先在金阊亭,闻弦甚清,下船就贺,因共语,便大相知说④。

问贺:“卿欲何之?”贺曰:“入洛赴命,正尔进路⑤。

”张曰:“吾亦有事北京,因路寄载。

”便与贺同发,初不告家,家追问乃知。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贺司空:即贺循。

会稽郡山阴人,死后赠司空。

曾任武康县令,后召补太子舍人,才进京。

太子死后,其子立为皇太孙,贺循转为太孙舍人。

②洛:洛阳,当时的都城。

③张季鹰:苏州吴江人。

有才华,但佯狂避世,不愿受礼法约束。

④大相知说:意气相投。

⑤正尔进路:正在赶路。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上下一白每韵为一帖。

(《活板》)
B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C . 是金陵人是以必得躬历山川(《治水必躬亲》)
D . 更有痴似相公者齐之习辞者也(《晏之使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卿欲何之?
②吾亦有事北京。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很多版本写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你认为此处用问号和感叹号哪个更好,为什么?
(4)读了文章,你认为张季鹰与《湖心亭看雪》一文中的谁更相像?请说明理由。

八、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6八下·莆田期中) 语言运用。

从下列五个词中任选3个写一段50个字左右的文字。

执拗深邃憔悴消逝迷惘。

九、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在生活中,父母和儿女在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有许多不同。

作为孩子,总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作为父母,常为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而困惑。

两代人之家往往存在着意见的分歧。

在你的家庭中有遇到这种情形吗?
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写写你和父辈(父母或师长)之间曾发生的故事。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600字,要有真情实感。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1、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
2-1、
三、情景默写 (共1题;共1分)
3-1、
3-2、
3-3、
3-4、
3-5、
3-6、
四、名著阅读 (共2题;共15分)
4、答案:略
5-1、
5-2、
5-3、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3分)
6-1、
6-2、
6-3、
6-4、
7-1、
7-2、
7-3、
7-4、
六、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8-1、
8-2、
七、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1分)
9-1、
9-2、
9-3、
9-4、
八、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10-1、
九、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