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合集下载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本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本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本一题目:《论亦舒笔下女性的传统与现代》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亦舒是当代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说家,她与倪匡、金庸被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亦舒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二十多年经久不衰,一度出现过这样的说法“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

然而,亦舒充满强烈的现代都市气息的作品,以洞察世情的目光,简洁优美的笔调,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中,其鲜明的女性形象塑造与艺术感染力使其自成一家。

虽然亦舒主攻言情小说,但写的却是当代香港女性的于情感上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本文在香港的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基础上研究发现,解读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的钥匙既不是性格,也不是性别,而是人物的文化身份。

通过剖析她们悲剧性生存体验背后的心态,论文发现了她们价值观系统与文化身份的特殊结构:她们显在的价值立场是现代的、商业化的;潜在的价值立场却是传统性的。

现代价值观以理性方式存在,传统价值观以无意识、非理性方式存在。

从而通过亦舒笔下女性无法冲破的传统回归和现代的叛逆来探究香港都市女性的心理和生存状况,以及她们如何适应时代变迁的,从而表达作家对这一女性的真切关怀。

二、概述国内外研究成果国内关于亦舒小说研究,主要概括为:1、研究香港文学的专著:目前出版的几部香港文学史、小说史,如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王剑丛的《香港文学史》等,都有研究亦舒的章节。

2、直接研究亦舒的论文:从统计的《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索引》中提及的文章,再查阅九十年代以来几篇专门研究亦舒小说的论文,如张秋蕙的《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李莘的《超脱入世言情寓理》等。

3、研究港台相关女性作家的论文,如钟晓毅的《论香港女作家笔下的爱情模式》等。

此外就是研究亦舒小说的主题还停留在少数所谓“代表作品”解读阶段,且多单由先验视角(如女性主义)和先验命题(现代人寂寞)出发,把亦舒小说简单化,狭窄化,由此得出的对亦舒小说总体特征的描述不可能准确。

而对于亦舒的爱情观,研究者有相左的意见,主要分歧在于爱情观是偏于现代还是偏于传统。

开题报告: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四篇

开题报告: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四篇

开题报告: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四篇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论司各特苏格兰小说的生态意识一、立论依据(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一、研究意义华特•司各特( Walter Scott,1771--1832),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历史小说作家。

一生共创作了27部历史小说,因其对历史小说体裁及写作技巧的完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为“欧洲历史小说之父”。

司各特生活的年代,是英国发生巨大历史变革的年代,工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得到了确立。

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预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令人失望的现实让人们萌生出回到以前未被现代文明破坏的生活中去的想法。

正像所有的浪漫主义作家一样,司各特对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文化有着一种深深地抵触情绪,认为它破坏了过去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某种仁爱的关系。

司各特生于爱丁堡,一生挚爱苏格兰,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些成为他以后创作的不竭源泉。

在他的心目中,苏格兰是一个古朴自然、和谐优美的地方,然而随着产业革命的推进,古朴的苏格兰也被卷入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潮,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以其特有的残酷性强行掠夺了苏格兰山民的土地,改观着苏格兰的自然风貌,改变着苏格兰山民的生活方式,过去弦歌不断、古朴自然的苏格兰渐行渐远。

司各特对这一现实是十分不满的,他的27部历史小说中有9部是以苏格兰的历史和传说为题材的,这些被称之为苏格兰小说。

通过他的苏格兰小说,司各特发出了与那个相信“发展”与“历史进步”的时代不和谐的声音,为这一逝去的“风景”谱写了一曲哀惋的悼歌。

笔者认为,这一过程实际上彰显了司各特对苏格兰的生态关照。

综观国内外对司各特历史小说的研究,笔者发现关注到司各特对自然风景的特别偏爱的研究者也不再少数,然而大多把它归结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而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其内在的生态意识,故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全新的一个领域,值得探究一番。

比较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比较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跨文化比较法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探究文 学的共性和差异,揭示文化交流与互鉴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作为案例,进行深 入剖析,以点带面地说明比较文学领域的问题。
跨学科研究法
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语言学、心理学、社 会学等,对比较文学领域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 究。
们的关注和重视。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
03
通过对国内外比较文学研究现状的梳理和比较,可以发现研究
的空白点和不足之处。
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深化对文学的理解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的 本质和价值。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文 化的繁荣发展。
比较文学研究对于跨文化交 流和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 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文献综述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比较文学研究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比较文学领域 的研究。国内比较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比较、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 定的研究成果。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比较文学研究起步较早,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文学、文化、历史等多个方 面。国外比较文学研究注重跨文化交流与对话,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研究思路
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说明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发表论 文、推动学科发展等,为论文的撰写提供 动力和方向。
确定研究主题
根据研究兴趣和学术价值,选择一个具有 代表性的比较文学主题,如中外文学关系 、文化交流与互鉴等。
文献综述
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研究主 题的历史演变、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文学类开题报告

文学类开题报告

文学类开题报告篇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一、选题的依据: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1.理论意义:女性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当时的思想家已经能够用笔指出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了.法国大革命之后是女性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

女性主义文学始终伴随女性运动而存在。

女性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

中国近代作家林语堂的英文作品《京华烟云》自问世以来倍受欢迎,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该书以近代中国社会环境为背景,描述了三个家族的衰落,塑造了数个鲜活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

本文选取《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子木兰,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其现代之美与传统之美相结合的完美女性形象,不仅能让读者了解女性主义的内涵意义及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为该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素材。

同时也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京华烟云》及木兰这一女性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对于《京华烟云》的研究,翻译研究,文化解析居多,而对文学特点的研究较少。

本文从文学研究出发,以女性主义为视角探讨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拓宽了《京华烟云》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视角。

2.实际意义: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入手,分析《京华烟云》中木兰这一女性形象,不仅可以使读者深入的了解木兰这一形象,理解女性主义这一理论,从而提高读者的女性主义意识,重视女性的价值。

还能使读者在阅读《京华烟云》时,对这一著作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及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最后对于当代女性而言,木兰这一形象能让女性读者在生活中有所启发。

2)综合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1.国外研究动态女性主义是妇女运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旨在改造男子中心的等级文化和社会体制,消除对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上的歧视。

女性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

早在在1729年,英国的克雷弗特就发表了题为《女性权力》的论著。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推荐文章文学毕业论文范例热度: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范例热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热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例文热度:有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例热度:无论从定义上看,还是从发展历史、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上看,外国文学在本质上就是比较文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供大家参考。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篇一摘要:鲁迅一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他所做的三件事:创作、学术研究和翻译。

几十年来,文学研究者对于鲁迅的创作活动和学术研究活动表现出相当程度的重视,对这两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追索,而鲁迅的翻译活动较之前两者却明显地受到冷落,这是与鲁迅在翻译文学上取得的巨大成绩非常不符的。

笔者认为,研究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是鲁迅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应该受到文学研究者们的关注。

本文试图从具体的资料着手,对鲁迅1903至1936年间外国文学的翻译情况进行数字统计。

通过具体的数字研究,探讨鲁迅在同一时期内对外国文学的期待视野,借以说明鲁迅对外国文学的选择不是无所根据的,其中包含着他对本国及本国文学未来道路的思考。

外来文学一直被认为具有启发、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外国文学;翻译中国第一套《鲁迅全集》的主编蔡元培先生在为此书所做的序言中,对作为翻译家的鲁迅作如下评价:先生阅世既深,有种种不忍见不忍闻的事实,而自己又有一种理想的世界,蕴积既久,非一吐不快。

但彼既博览而又虚衷,对于世界文学家之作品,有所见略同者,尽量的移译,理论的有卢那卡尔斯基,蒲力汗诺夫之《艺术论》等,写实的有阿尔志跋绥夫之《工人绥惠略夫》,果戈理之《死魂灵》等,描写理想的有爱罗先珂及其作者之童话等,占全集之半,真是谦而勤了。

[ 蔡元培:《鲁迅全集序》,《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这一概括无一字虚夸,符合客观事实。

自1903年译出法国雨果的《哀尘》起,到1936年临终前赶译俄国果戈理的《死魂灵》止,鲁迅在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上,努力始终不懈,共译出14个国家、近一百位作家的作品,总字数超过三百万,和他的创作数量大体持平。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

下文是店铺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

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一、引言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

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

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阶段是法国学派的形成初期,它以个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写作为特点,学派、学科意识和学术方向并不是十分明确的。

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价值日益凸显。

文学不仅承载着历史、文化、思想、艺术等多重价值,而且对人们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人生观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对文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人类文化内涵,而且对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文学研究的现实需求:随着我国文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文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文学创作的新趋势等。

2. 学术研究的空白:在现有文学研究中,对某些文学现象或问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拓展。

3. 个人兴趣与特长:本人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研究能力。

1. 学术价值:通过对文学现象或问题的深入研究,丰富和发展文学理论,为我国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文献综述(此处留空,待后续补充)三、研究内容与方法(一)研究内容1. 文学现象的描述与分析:通过对特定文学现象的描述,揭示其内涵、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文学理论的探讨:结合相关文学理论,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剖析。

3. 文学作品的解读:对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探讨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4. 文学批评的实践: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技巧。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和掌握研究对象的历史背景、理论依据和发展现状。

2. 比较研究法:将研究对象与其他相关现象或理论进行比较,揭示其异同和内在联系。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文学现象或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4. 实证研究法:结合实际调查和实验,验证研究假设和结论。

四、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此处留空,待后续补充)五、预期成果1. 完成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论文。

2. 为我国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3. 提高本人的文学素养和研究能力。

(此处留空,待后续补充)一、选题背景与意义1. 文学研究的现实需求:在当今社会,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对文学现象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和全面。

2020年文学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2020年文学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文学开题报告范文模板开题报告是提高论文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论文工作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下面是搜集的文学开题报告范文模板,供大家阅读查看。

论文题目:网络穿越小说的古典文学解读—以唐宋诗词为中心一、网络穿越小说的写作与研究现状、选题依据xx年和xx年在网络中被称为“穿越年”,这两年中层出不穷的穿越小说涌入人们的视线。

而这些穿越的作者大都是80,90后的年轻人。

穿越小说在网络上大行其道的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

中国最早的穿越小说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中“刘阮遇仙”就是一例。

此外,齐梁时期吴均《续齐谐记》“刘阮洞记”、南朝.齐祖冲之《述异记》“王质烂柯”都是讲穿越的故事。

近代此类小说有吴研人的《新石头记》和陈冷的《新西游记》也是穿越类型的小说。

叙述古代人穿越到现代,并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但是,现在网络流行的穿越小说大都是现代人穿越到了古代,引发的一连串悲喜交加的故事。

当代台湾作家席绢1993年出版的《交错时光的爱恋》对当今网络穿越小说的创作影响极大。

在她的启发下,穿越小说就如雨后春笋包围着我们。

其中知名的如:《宫》、《步步惊心》、《绾青丝》、《跨越见年来爱你》、《若相惜》、《潇然梦》、《歌尽桃花》等。

在文学研究中,穿越小说并不是热点,但也有不少研究问世。

如:《网络穿越小说的流行及价值局限》、《网络穿越小说的审美特色》、《网络穿越小说热潮原因解析》、《欲望的伪装——架空历史小说欲望叙事》、《捧喝穿越小说:谁在扼杀历史写作》、《穿越时空编制现代女性白日梦》、《穿越小说及其社会文化心理》、《从穿越小说看网络类小说的传播动力要素》等。

这些研究分别从网穿小说的流行价值、审美特色、热潮原因、作者欲望、模式特点、传播要素等发面对穿越小说蹿红原因、未来发展、社会心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提出了穿越小说在当代网络文学中是一朵奇葩,绽放着属于它自己的光辉。

以独特的写作模式,大胆创新,满足了很多女性读者的理想爱情向往。

文学开题报告研究目标范文

文学开题报告研究目标范文

文学开题报告研究目标范文文学开题报告研究目标范文引言: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艺术形式。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思考作者的观点,进而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本文旨在探讨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以及文学作品对社会的作用,以期进一步了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部分: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文学作品能够深入人心,触动人的情感。

通过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描绘生动的场景和情节,文学作品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经典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深入人心,她的悲欢离合、才情与痛苦令人动容,读者在阅读中会对她的遭遇产生共鸣,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情感。

此外,文学作品还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和思考。

通过描述复杂的人物关系、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文学作品能够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思考。

例如,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通过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权力滥用和个人自由的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仅停留在阅读时的感受,而是能够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影响读者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第二部分:文学作品对社会的作用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个体读者的影响,也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

通过描绘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文学作品能够传递作者对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看法。

这种传递可以引导社会的思潮和价值观的形成。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引发了社会对封建道德的反思和改革的呼声。

其次,文学作品能够记录历史和社会变迁。

文学作品往往是时代的见证者,通过描写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文学作品能够记录下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例如,杨绛的《家》通过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家庭生活的描绘,记录了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为后人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结论:通过对文学作品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价值。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人类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表达。

学年论文开题报告文学

学年论文开题报告文学

学年论文开题报告文学一、选题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传承,而且反映了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

在我国,文学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

学年论文作为高校文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研究能力。

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文学”作为研究主题,通过对相关文学作品、流派及现象的分析,探讨文学的价值、审美特征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作用。

二、选题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文学的研究,达到以下目的:1. 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揭示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2. 分析文学流派的发展演变,探讨文学创作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 探讨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理论支持。

4. 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三、研究意义1. 理论意义(1)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有助于丰富和拓展文学理论体系,为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视角。

(2)通过对文学流派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文学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3)本课题关注文学在当代社会的作用,有助于加强文学与现实的联系,提高文学研究的现实关怀。

2. 实践意义(1)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文学创作者提供灵感来源和创作参考,促进文学创作的繁荣。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才。

(3)本课题关注文学在当代社会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文学的关注度,推动文学事业的普及和发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在国际文学研究领域,各国学者对文学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和深入化的特点。

以下是国外研究现状的几个方面:(1)文本解读:国外学者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多角度解读,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心理分析等理论方法,为文学作品的分析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视角。

(2)文学理论:国外文学理论研究较为成熟,如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生态批评等理论,不断推动文学研究的发展。

比较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比较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要说改编的《来信》中完全没有“激情”的成分那也是不够客观的。我 们不难发现,电影《来信》相对而言比较灵动和有生气的地方就是女主人公 与男子的两次“亲密接触”,这是改编版中浓墨重彩的部分。笔者注意到, 改编的《来信》在一种缓慢的叙述节奏中顺理成章地“简化”了许多内心独 白和心理刻画,甚至连原著中表达爱情最激烈、最狂热,心理展示最细腻、 最真切,给读者冲击力最大、最强烈的一些段落,如“我”因母亲改嫁不得 不离开男子的前一晚“我”的内心煎熬等细节也省略了,但是,改编者却相 当完整地保留甚至是渲染强化了男女主人公两次“亲密接触”的事件过程。 更有意思的是,笔者将中国同西方好莱坞改编的两部同名电影做过比较,结 果是西方的电影对“亲密接触”的事件表现得似乎更为简省和含蓄,倒是中 国版本在这方面的处理要显得大胆和开放得多。这一似乎违背常理的“倒挂” 现象,其实从一个侧面更深刻地反映出中西爱情观念的差异:与西方人相比, 中国人对“爱情”的理解更为“世俗”更为“实际”,这其中不仅包含有对 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诉求,还包含了对“肉体”的实际利益的关 注。也就是说,中国人在男女关系方面更关注的是“性”而不是“情”。所 谓“有情人终成眷属”,说到底也还是为了争取“性”方面的实际保证。中 国文化中有一种现象十分值得关注,即一方面中国人羞于谈情说爱,将男女 之情挤压至边缘的位置,另一方面“娼妓文化”却畸形地发达。这个事实, 笔者无需赘述,只是想借此对徐静蕾在电影《来信》中“重性轻情”的表现, 做一种认识上的纠正:与其说徐导演的“重性轻情”是其现代身份和观念的 “西化”使然,倒不如说仍然是传统文化在起作用。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中国当代的接受
摘 要: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当代中国获得了一次
“特殊”的接受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史上具有重 大而特殊的意义。在这次异质文化的深度碰撞中,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更在 彼此的衬托和比照下鲜明地表现出来。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异质文化在这 里已作为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手段或策略而显示出了其独有的功能与价 值。

2020年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2020年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XX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引导语:女性主义是妇女运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旨在改造男子中心的等级文化和社会体制,消除对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上的歧视。

以下是搜集的xx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一、选题的依据: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1.理论意义:女性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当时的思想家已经能够用笔指出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了。

法国大革命之后是女性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

女性主义文学始终伴随女性运动而存在。

女性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

中国近代作家林语堂的英文作品《京华烟云》自问世以来倍受欢迎,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该书以近代中国社会环境为背景,描述了三个家族的衰落,塑造了数个鲜活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

本文选取《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子木兰,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其现代之美与传统之美相结合的完美女性形象,不仅能让读者了解女性主义的内涵意义及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为该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素材。

同时也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京华烟云》及木兰这一女性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对于《京华烟云》的研究,翻译研究,文化解析居多,而对文学特点的研究较少。

本文从文学研究出发,以女性主义为视角探讨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拓宽了《京华烟云》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视角。

2.实际意义: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入手,分析《京华烟云》中木兰这一女性形象,不仅可以使读者深入的了解木兰这一形象,理解女性主义这一理论,从而提高读者的女性主义意识,重视女性的价值。

还能使读者在阅读《京华烟云》时,对这一着作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及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最后对于当代女性而言,木兰这一形象能让女性读者在生活中有所启发。

2)综合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1.国外研究动态女性主义是妇女运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旨在改造男子中心的等级文化和社会体制,消除对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上的歧视。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题目:苏童《婚姻即景》中男性形象研究一、选题意义苏童作为当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在文坛上被戏称为“红粉杀手”,他用阴郁凄冷的笔调在《婚姻即景》中塑造了很多的女性形象,并引来很多学者对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共有约六十篇期刊文献。

为了不落窠臼,笔者选择其婚姻小说中的男性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辅以比较研究法,力求弥补前人对苏童婚姻小说中男性研究的空缺。

苏童《婚姻即景》中对男性形象的塑造有很强的时代或历史意义,其中男性形象的塑造既对推动小说情节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人性和两性关系的揭示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苏童笔下男性形象的研究,可以引起读者对苏童婚姻小说的研究的重视,进一步认识男性命运的悲剧与社会历史、家庭及自身内在的关系,启发读者对人性丑恶面的正视与深思。

二、预期成果完成一篇不少于8000字的专业学位论文。

三、写作提纲(一)男性的生存状态及悲剧命运1.逃无可逃,继续堕落2.一逃再逃,远离家庭3.逃无可逃,以死解脱(二)男性悲剧命运的多重原因1.社会原因2.家庭原因3.自身原因(三)男性悲剧命运的深刻意义1.丰富的社会含义2.人性的丑恶面3.丰富的美学意味四、时间安排XX.10.1—XX.10.31 与指导老师联系,确定论文题目和论文提纲,填写选题审批表;XX.11.1—XX.2.25 学生外出调研或收集相关资料,阅读参考文献,填写任务书,撰写研究综述和开题报告;XX.2.26—XX.4.20 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每周至少见面2次,修改论文4稿以上,迎接学院论文中期检查;XX.4.21—XX.5.20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指导老师填写有关审阅意见表;XX.5.21—XX.5.31 提交论文定稿,准备论文答辩。

五、参考文献[1]颜芳艳.论苏童笔下的下层男性形象[j].大众文艺,XX(5).[2]郭放彩.品味婚姻中孤独者的语言——读苏童小说集《婚姻即景》[j].安顺学院学报,XX(1).[3]王蓓.丧失诗意的知识分子:苏童小说知识分子形象解读[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XX(11).[4]黄雪玲.在女性夹缝中挣扎生存的男性——浅析苏童《妻妾成群》男性生存的悲剧[j].九江学院学报. XX(4).[5]吴雪丽.“启蒙”视野之外的人性诗学——试论苏童小说中的性别书写[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4).[6]卢顽梅.绝世的苍凉——以《已婚男人杨泊》和《离婚指南》为例评苏童的婚姻小说[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XX(3).[7]李永新.孤独的灵魂孤独的歌——论苏童小说的生存意识[j].当代文学,XX(5).[8]蔡河明.苏童小说中底层人物命运的类型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XX(1).[9]张好.读苏童小说中的孤独与迷茫[j].科技创新导报,XX(7).[10]陈术颖.女人的战争——男人的风景——解读苏童文集《婚姻即景》[j].安徽文学,XX(6).[11]左蔚.代家庭婚姻题材作品异同——苏童《离婚指南》与池莉《不谈爱情》之比较[j].安徽文学,XX(3).[12]黄建新.“没有一个好东西”——苏童笔下的男人[j].世界杂志,XX(11).[13]郭本思.《妻妾成群》的男权意识[j].文学研究,XX(8).[14]方玉彪,吴静瑜.飞翔中坠落——试论苏童小说中的男性形象[j].南昌大学学报,XX(4).[15]苏童.苏童文集——婚姻即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XX.[16]苏童.苏童作品精编[m].桂林:漓江出版社,XX.[17]孔范今,施战军.苏童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XX.[18]清如许,王洁译.诗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XX.[19]裘沙,王伟君.鲁迅杂文[m].桂林:漓江出版社,XX.[20]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1]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22]何新泽.培根论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4]吴芸芬.无法逃离的生命归宿——论苏童小说的死亡主题[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XX.指导教师意见:苏童是当代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素有“红粉杀手”之称,研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论文数量众多,但该同学独辟蹊径以苏童《婚姻即景》中的男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对小说中的男性的命运和生存状态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男性悲剧命运背后的原因,探究男性悲剧命运的深刻意义。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参考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参考
2、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3、本选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4、本选题撰写框架
5、拟参考的书目
专著:
[1]王佩兰.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龚翰熊.欧洲小说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
[3]徐葆耕.西方文学之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李希光,新媒体挑战旧宣传——刘康、李希光对谈录 [J].国际新闻界,2000(2), 第5--10页.
三、实施方案
主要从对原作品的改编的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这四个方面均采用:“先总述概况进行对比然后再举具体的例子”的方法进行分析说明:
一、情节改编的异同
同:1、爱情友情一个都不能少;
2、都在战争未结束时就发现了木兰女儿身的秘密
20xx年1月1日—1月15日: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月16日:参加开题报告答辩会
20xx年1月17日 —2月28日:在教师指导下修改开题报告,拟定论文大纲
20xx年3月1日—3月31日:在教师指导下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4月1日—4月9日:中期检查,修改初稿,形成二稿
20xx年4月10日—5月10日:定稿,撰写答辩陈述,准备答辩
唯美主义者反抗社会功利、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强调超然于生活的艺术纯粹、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他们尖锐批判物质社会,倡导应享受美的形式,充分享受个性。作为欧洲文艺思潮中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对唯美主义的研究从来是艺术理论探讨的重点话题。
唯美主义的特征在于“超现实、超道德和无目的性”,所谓超现实是指“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高于生活”,正如王尔德所说,“生活模仿了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艺术可以反映道德,但艺术是纯粹的,仅受艺术家道德观念的影响,艺术本身并无道德与不道德之分;而“所有的艺术都是无用的”(Allartsisquiteuseless),不应该被利用来获得任何经济或社会效益,或者巩固道德的地位。唯美主义与功利主义观点相对,不仅开拓了题材,也建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王柯童,曾海珠,2006,p68)。但对唯美主义理论的批评也不少见,比如有学者认为唯美主义“反对为教义而艺术,这是进步的,但是他们矫枉过正,宣扬艺术并非来源于生活,力图以艺术来美化生活,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并是艺术脱离现实,这又注定是行不通的”;并且“由于过分强调超道德而陷入感性崇拜,反而使美庸俗化”。

文学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文学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文学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题目: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研究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选题依据:随着第一次文代会后,当代文学特别是小说的主题也随之转变。

在时间、空间的推移下,作家们的创作思路以及审美意义也随之慢慢变化。

彼时的江南就存有这样一批作家,他们小说里的“江南世界”因各具特点的创作手法和反映不同时代的主题,如实的记录着时代潮流的走向。

他们有的经历了从建国到*这段苦难历史,有的成长于这段历史之中,他们将自己敏锐的视角寄托于江南想象之中,抒发着对于江南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反省,将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的审美意义及其文学史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所以选此为题正是为了探寻中当代小说里的江南想象的文学内涵,希冀发掘其文学史意义的变化。

2、研究意义:经过建国后至七十年代初期的沉寂,七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一大批江南籍作家涌现,江南文学“边缘化”的格局逐渐被打破。

进入新世纪,关于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的研究逐渐兴盛起来,这类研究的文献虽然概述性的总结居少、个体研究居多,但透过这样一个繁杂的参照系,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和文学史意义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本文拟对以往的研究成果条分缕析,审视评估,以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研究的发展。

选题研究现状当前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的研究综述有:1、在时间、空间的推移下,江南想象的衍生变化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自九十年代后期起,学者们已经有意识的尝试从江南作家及其小说里的江南意象和叙事手法着手,并以此探寻当代江南文学发展的新趋势。

而关于江南地域文化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可看作为江南作家对于江南世界的一种“寻根”。

正是在这种越发多元化的研究形势下,当代小说里的江南想象也逐步表现出了新的文学价值。

相关的文献有王德威的《当代小说二十家》、张炯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孙其勇的《论故乡苏州对苏童创作的影响》、陈娇华的《小巷文化的独特镜像——论苏州小巷文化对陆文夫小说创作的影响》、高松年、沈文元《论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小说》等等。

关于比较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比较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比较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本页是最新发布的《关于比较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的详细文章,感觉很有用处,重新了一下发到这里[]。

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比较开始采用学科交叉的方法,在原有跨民族特征的背景下,跨学科研究逐步确立,这一研究方法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以强调文学艺术为特征的“新批评”,以及其他人文学科,如哲学、宗教研究、文化人类学和编纂的研究特点相一致.尤其从6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研究方法随即扩散开来,进入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与跨民族,以及新近的跨文化研究有相似的基本前提,即为了明确、分析并总结学科间的相互影响、契合与差异.所谓“学科”,我指的是从理论上对反映在初始为口头后来为书面文学中人类活动、经验和求知欲的不同体裁与种类的划分.书面语虽然不及口语之富有诗歌/戏剧性韵味,但增添了文学传播与流传的功能,记载了永恒的希望,表达上更为从容、缜密,更能体现责任感和关怀,文学品质更高,叙述控制力更强,叙述结构更完善.书面文字,类似于乐谱,反复阅读,就能读出其整体感,一定程度上能生动体会到其中的连续性.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指出,人类执迷于肉体不灭之希望而生儿育女,而人类留存下的艺术、学术、立法之作品,已然实现并超越了此希望.我几乎无需指出下列事实,交流与娱乐占据了文化的主导,随着交流日益断裂和封闭,诱惑不断增多,高雅文学的历史/连续性无疑正面临着危险;含有诗性与文学性的会话具有个体直观性,书信体文学正走向消亡,两者的反面都对未来的文学史家不利.具有竞争力的娱乐形式已明显地渗透进我国的大中小学,或许其他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想象性文学以及对它的文学研究(特别是以历史为导向的研究)四处受困,或被斥为“毫无用处”而横遭漠视,这其中有文学界外部的一贯态度,更有如今包括从事管理和实践领域的业内人士所为.因此,必须面对这个问题:至少在西方和被西化的文化中,文学及文学研究存在的理由是什么我们身处的当代社会是D个融社会/经济/政治/种族/宗教为一体的现实;社会充斥着商业、技术、娱乐工业和买与卖制造的迷幻;在与这样一个现实竞争亦或协作的过程中,我们具有怎样的存在论意义文学是什么,或曾经是什么文学是一个混杂物,因此对它的研究方式和阐释几乎是无限的.但有一个特征将早期的想象性故事与今天联系了起来:不论故事结局如何,有趣的情节总是由负面的而不是正面的因素所推动.促使人类讲故事的内在和初始的灵感,无一例外具有超自然启示的自然事件:干旱、洪水、地震、恶兽、瘟疫、疾病、鬼魅和噩梦,还有各种各样的苦难、人类暴力和疯狂行为.在讲述的过程中,讲故事者对自然事件背后的超自然动因进行阐释:他猜想因果关系,组合前后事件,创造故事情节.在西方现在流行的宗教里,上帝或众神理所当然或不那么理直气壮的迁怒,被另外一个词理性所替代:“上帝自有他的理由,我们人类无法得知”.宗教 ___的进程最终由不可知论、存在论和无神论而完成.但千万不要低估直至今天仍留存在高度 ___的文化中那些值得注意的说教成分:我们美国的视/听大众媒体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暴力,这就是为什么如此多的机构口头上冠冕堂皇谴责暴力,而实际上都喜之乐之;公众节目中虚构的明星/犯人最终必须受罚或表示悔罪,说他们发现了上帝、真爱豌冷悯;除了媒体之外,现实中的悔过与痛惜,或真或假的所谓“敬畏上帝”的说法,都在我国刑法体系中构成了审判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上述情况也许不只我们才有.然而,印刷型文学仍然是具有高度选择性、个体性的私人化消费品,经得起公开的审查:如今小说的去神圣化风气,如果说不上所向披靡的话,也是越演越烈,并与道德问题更巧妙地纠缠在一起.我认为,这一 ___和 ___的过程,这种“图一时之快”式的冲击已经在美国对比较文学发生的跨学科转向所经历的新近几个阶段产生了主要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处于类似演化阶段的各种文化现象.20世纪30-40年代中期,我在美国教文学的老师虽然也才华横溢,博览群书,但从他们身上看不到行业专家的影子,倒是有某种世俗传教士的味道.虽然当时也分析和鉴赏作品,但作家作品和文本的整体性受到尊重,不论采用哪种视角探索作品,这一点被牢记在心.文学手段(寓言、象征、隐喻)是40年代到60年代早期“新批评”关注的核心.今天,美国的学者更有可能在解读文本时开创出一些独特的视角,不过它们不是指向文本内部,而是向外转,越来越转向其他非审美的学科(如政治、种族、人种及与性属和性别相关的学科等),目的在于阐发那些独特的论题,这些论题源自他们广泛的“文化”担当.如何比较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这是困扰比较文学的难题,但这种比较即便在比较文学发展的“古典时期”也并不多见,现在就更罕见了.研究的语境化不是为了阐明文本蕴含的全部意义,可后者却是文学研究和主要研究手段的主导动机和追求的终极目标:相反,文本倒被用来阐释语境、验证理论,整个过程是演绎的而不是归纳的.当然,某类学术研究的现实要比上述情况显得更加复杂,某位学者在使用或青睐特定的个案、研究方法、理由、倾向性和能力方面也会表现出一种“驳杂”,但本质上文本的优先性依然保持不变.当时研究的特点是,学术等级投入大量精力,高度重视将作品成不同的版本,宽泛的意义上说,这类研究属于“语文学”(Philologie)研究.概括地说,本文的核心观点是:比较文学研究,尤其是美国的比较文学,发生了一次大的转移,即纵向的从文学到文化的研究,转移到横向的从文学到非文学的研究.这一转移是怎样发生的呢在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集体的“我们”优先于个体的“我”,今天在很多或许主要是非西方的文化中依然如此.由于集体的“我们”时常饱受生活的沧桑,于是“我们”将个体与家庭不可或缺的支持联系起来,与语言,宗教/社会/经济/人种/性属相关的或大或小的群体联系起来,并通过它,与超越一切的人类共性联系了起来:即渴望获得终极的安全感.个体的“我”借助集体的“我们”获取支持,通过群体性组织,如小到家庭,大到民族、上帝或与之相当的什么东西那里汲取力量;同样,这份支持也纵向的安慰和保障, ___连续性,如家族、社群、故乡(Heimat)、民族和宗教的先辈及荣耀,于历史与神话奇妙的混合;同样,这份支持也于横向的方面,你从那些活生生的、可观可感的与你相同的人们那里获取支持,从诸如思想和 ___的运动、政党、政府、劳工、工业、职业、学校和学术机构等那里获得支持.出于某种原因,你与它们建立联系,而它们与历史上给定的和流传下来的东西不同.这份支持实际上“旧的”纵向的和,或“新的”横向的方面.人类的需求与欲望,人生的偶然与无常从未间断地从纵向方面转移到横向方面,反之亦然.但在刚刚结束的20世纪后半叶,作为个人应享受的民主权利,他有机会期待或要求和享受全部福祉,现在他有条件参与教育、政治、社会和经济的过程而获得它们.个体拥有的机会在西方民主社会中极大地改善了,以至于大多数人愈发不会从历史,纵向的方面寻求实现它们的合法性。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文学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

(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

1、先确立一个论点。

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

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

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

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

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

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

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

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

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求一篇文学类论文的开题报告、要求如下~~标题:论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Destruct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Analysis on The Great Gatsby and Tender Is the Night) 1)本选题的研究现状美国从它诞生到现在虽只有两百多年,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却产生了大量的著作,这些著作对世界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些著作中,“美国梦”是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但这些著作大部分都停留于研究美国的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层面,没有人能全面地研究“美国梦”的从始至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题: 民族文化身份与国际意识的碰撞及调和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中国当代的接受
二、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艺术文化事件的介绍和评价 2、研究状况介绍 3、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意义 (学术意义,现实文化意义)
三、论述思路:
前言:一个备受关注的中西文化交流事件 一、 爱情主题下的重合与交错 1、爱情至上的主题诉求 (同) 2、中国式的爱情变调 (异) 3、文化观照下的中西爱情观 (文化探源——结论) 二、女性意识中的契合与背离 1、“自卑自虐”的女性心理 (同) 2、主体意识的强调与缺位 (异) 3、文化观照下的中西女性意识 (文化探源——结论) 三、审美风格上的趋同与陌生 1、紧张激越的艺术追求 (中) 2、清空宁静的意境营造 (西) 3、中西美学背景的差异 (文化) 结语:文化误读与艺术策略 (结论)
关于比较文学论文的 开题报告
考核性质:开卷考查 考核类型:小论文 考核时量:120分钟 考核题目:比较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评分标准: 1、标题:10分 选题范围;选题新颖度;文字提炼。 2、意义及研究现状:20分。 意义分析透彻度; 研究现状了解程度。(500字) 3、论述思路(结构):40分。中心突出;思路清 晰;结构完整;标题提炼精准。(二级标题) 4、主要观点:20分。观点明确,观点正确(300字) 5、参考文献:10分。格式规范;数量(5条以上)
四、主要观点:
1、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被改编事件,是中西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 一次深度碰撞。 2、 作为当代人的“多元文化”背景,使创作者有意识向“国际话语”靠拢, 但 民族文化身份又使她自觉和很努力地进行着“中国式”的表达,由此, 中 西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尤其是中西文化中不同的爱情观念、女性意识以 及美学原则等在这里实现了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交汇与碰撞,与此同 时也实现了彼此间各自文化特质的认证与彰显。 3、 关于《来信》在原著和改编中呈现出来的种种文化和艺术上的差异,笔 者以为,这既包含有某种文化层面的“误读”,同时也不排除是一种文 化 意义上的策略。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中国当代的接受
摘 要: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当代中国获得了一次
“特殊”的接受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史上具有重 大而特殊的意义。在这次异质文化的深度碰撞中,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更在 彼此的衬托和比照下鲜明地表现出来。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异质文化在这 里已作为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手段或策略而显示出了其独有的功能与价 值。
五、参考文献:
[1]《三人书简——高尔基、罗曼· 罗兰、茨威格书信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158. [2]陈明辉 .《爱情换了地方没那味道》. 金羊网-羊城晚报, 2005年1月9日. [3] 韩耀成 .《茨威格精选集· 编选者序》.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15.
民在不能责怪改编者,因为改编者所呈现的这份“空洞的 爱”,是其潜在的“文化基因”造成的,或者说是无法避免的。老北 平四合院中的特殊氛围,琵琶曲制造出的独特意境,使改编者不得不 时时确认着自身的中国人身份,因此,表达起爱情来不免有些心虚和 气短。中国人历来不善于表达或者是羞于表达爱情。在传统文化中, “爱”这个字眼从不指向“男女之情”,倘若要表达爱情,也不过用 “相思”或者“相知”这样模糊含混的词语来指代,即使是表达爱情 最为直率、最为热烈的乐府诗《上邪》,也不过说到“我愿与君相知” 这个份上。当然,笔者在这里最想指出的是,中西文化在爱情这一问 题上存在的差异决不只体现在表达上,其根本差别是对“爱情”的理 解力和感受力。比较而言,西方人更注重爱的过程即“恋情”,中国 人则更注重爱的结果即“婚姻”。翻开西方文学史有关“爱情”题材 的篇章:无论是《十日谈》中的爱情故事,还是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 无论是斯汤达、托尔斯泰等现实主义作家对爱情生活的描写,还是拜 伦、雪莱、普希金等浪漫主义诗人的爱情诗篇,我们不难发现,西方 作家写男女之事总是喜欢写“婚前情”、“婚外情”,他们偏好在恋 爱过程上做文章,且极尽渲染铺张之能事,然而一旦言及婚嫁则嘎然 而止。
所谓当代语境,是指当代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比照、交 相辉映的“多元文化”背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在这 样一个背景下被接受、被改编的。导演徐静蕾是一个典型的由多 元文化打造出来的当代人,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解放使其得以熟 稔地使用“国际话语”,加之有意识地冲击国际大奖,她更是细 心地向“国际”靠拢。然而,作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民族身份 和文化身份,又使她自觉和不自觉地进行着“中国式”的表达。 她甚至将故事的背景整个地搬到了中国,而且是传统文化气息浓 厚的三四十年代的北平,让一段激越的超凡脱俗的爱情在弥漫着 幽怨的琵琶曲调的四合院中演绎铺展。正是由于接受者这种特殊 而复杂的文化身份,使得原本篇幅短小、主题集中、结构单纯的 一个“小”作品变得不再单纯,中西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尤其是 中西文化中不同的爱情观念、女性意识以及美学原则等在这里实 现了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交汇与碰撞,当然,与此同时也实现 了彼此间各自文化特质的认证与彰显。
与此相反,中国文学家或艺术家对爱情题材的处理明显表现出 重“结局”,重“婚姻生活”的倾向。“痴心女子负心汉”是 常见的故事范型,“门当户对”是典型的爱情观念,“有情人 终成眷属”是最高的爱情理想。在爱情题材的作品中所出现的 主要元素无不串联在“婚姻”这支线轴上。这样一来,二人世 界的情感浪花必然被“婚姻”所带来的众多的社会元素所冲淡, 主题和社会冲突必然成为最重要的表现内容,而爱的过程则降 格为表现主题思想的必要外壳,爱的复杂的心理展示也就常常 被“精炼”为“辗转反侧”或“剪不断,理还乱”之类的概括 性词句。即便是《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最纯粹 的爱情作品,也逃不出“爱情即婚姻”的深度模式而在情感的 表现力和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上大打折扣。如此这般,中 国版的《来信》在表现男女情感方面所显现的空洞、单调、木 讷、苍白、缺乏激情也就不足为怪了。
与原著相比,电影《来信》鲜明地表现出了“情的淡化” 和“爱的空洞”。我们知道,男女之间的爱是人类情感中最为 激越、最为热烈、最为特异复杂的一种,“悲”与“喜”, “苦”与“甜”常常交汇成一曲曲动人心魄的旋律。茨威格深 谙“爱情之道”,因此,在小说《来信》中,他以其“极端化” 的处理,高音重锤地演奏了一首“爱”的狂欢曲。在茨威格的 笔下,女主人公对男子的爱始终弥漫着一种惊世骇俗的浓烈的 激情,就像是一堆燃烧的木柴义无返顾地表达着一种毁灭性的 热烈与放纵。作者让这种飞蛾扑灯式的爱情挟裹着前所未有的 痛苦和辛酸,却释放出最为辉煌灿烂的欢乐与激情,以至于高 尔基看完小说后在写给茨威格的信中说:“这个短篇以其惊人 的诚挚语调,对女性的超人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 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感动。……由于对 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 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1]
关键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接受 ;异质文化;陌生化
与《赵氏孤儿》当年在欧洲所引起的接受冲击波 相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当代中国所引发 的反响也许算不了什么,但相同的接受方式却极容 易让人将这两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特殊“事件” 联系在一起。这里所谓相同的接受方式是指将异国 的作品通过嫁接、改编,整合成一个具有民族文化 特色的艺术新作。这是一种创造性接受。当年中国 戏剧家纪君祥的剧作《赵氏孤儿》被伏尔泰改编成 了西方式的悲剧《中国孤儿》,而如今奥地利作家 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则成就了中 国当代影视新人徐静蕾的同名电影。该电影最近在 西班牙国际电影节上获了一项大奖并引起了中外媒 体、网络及观众极大的热情与关注,因此,该事件 就不应仅仅被看作是年轻艺人心血来潮的某种尝试, 而应被看作是中西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一次深度碰 撞,它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同样意味深长。
电影《来信》尽管极力表达着“爱情至上”的观念, 为此不惜“因袭”故事的叙述方式、情节筐架以及女 主人公的独白,在主体内容上简直就是原作的翻版, 然而,观众却竟然感觉不到爱情,那典型“中国式” 的冷静而含蓄的述说已不自觉地“过滤”或者“抽空” 了所有的激情,结果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关于爱的 “概念”和“事件”。或者说,改编者努力保持着事 件的完整和合理,却没能保全主人公心跳的频率和节 奏。这使得观众在解读该“事件”时,更多的是感受 到“事件”的奇异,而所谓“感动”或者“震撼”就 无从说起了,甚至连对女主人公的“同情”也有些勉 强。这种情况被互联网上的影评帖子一语道破:“爱 情换了地方没那味道”[2]。

“我爱你,与你无关”,茨威格在原著中以一个极端的爱 情故事表达了一种极端的爱情观:女人13岁时感怀于新房客作 家R温柔的注视及其丰富的精神气质给她寂寞的生活所带来的 明朗,一头栽进爱情的激流中。为了爱情,她舍弃了金钱、地 位、声名甚至是自尊,她还为他生养了一个孩子,可这一切均 不为作家R所知,在作家心中,她从来都只是一个陌生女人。 然而,女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无论男人如何漠视自己,却始 终对对方爱恋有加、无怨无悔,即便为养活孩子不得不卖身, 不得不与众多男人周旋,仍然心无旁骛,坚定执着,直到他们 的孩子因病死去而女人自己也即将死去,女人才以一纸信笺将 自己一生的心曲昭示对方。这是何等纯粹、偏执的爱情,它曾 令无数的读者震撼并叹为观止。
要说改编的《来信》中完全没有“激情”的成分那也是不够客观的。我 们不难发现,电影《来信》相对而言比较灵动和有生气的地方就是女主人公 与男子的两次“亲密接触”,这是改编版中浓墨重彩的部分。笔者注意到, 改编的《来信》在一种缓慢的叙述节奏中顺理成章地“简化”了许多内心独 白和心理刻画,甚至连原著中表达爱情最激烈、最狂热,心理展示最细腻、 最真切,给读者冲击力最大、最强烈的一些段落,如“我”因母亲改嫁不得 不离开男子的前一晚“我”的内心煎熬等细节也省略了,但是,改编者却相 当完整地保留甚至是渲染强化了男女主人公两次“亲密接触”的事件过程。 更有意思的是,笔者将中国同西方好莱坞改编的两部同名电影做过比较,结 果是西方的电影对“亲密接触”的事件表现得似乎更为简省和含蓄,倒是中 国版本在这方面的处理要显得大胆和开放得多。这一似乎违背常理的“倒挂” 现象,其实从一个侧面更深刻地反映出中西爱情观念的差异:与西方人相比, 中国人对“爱情”的理解更为“世俗”更为“实际”,这其中不仅包含有对 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诉求,还包含了对“肉体”的实际利益的关 注。也就是说,中国人在男女关系方面更关注的是“性”而不是“情”。所 谓“有情人终成眷属”,说到底也还是为了争取“性”方面的实际保证。中 国文化中有一种现象十分值得关注,即一方面中国人羞于谈情说爱,将男女 之情挤压至边缘的位置,另一方面“娼妓文化”却畸形地发达。这个事实, 笔者无需赘述,只是想借此对徐静蕾在电影《来信》中“重性轻情”的表现, 做一种认识上的纠正:与其说徐导演的“重性轻情”是其现代身份和观念的 “西化”使然,倒不如说仍然是传统文化在起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