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柔性领导力开发谈提高政府公信力
提高政府公信力
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的重塑政府公信力,简单地说就是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获取公众信任、拥护和支持的能力,是政府依据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
政府获得公众信任、拥护和支持的能力越强,它的公信力就越高。
政府执掌公共权力需要靠公信力作支撑,没有公信力支撑的公共权力犹如空中楼阁,难以为继。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说明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总体上是比较强的,但是,毋庸讳言,我国政府的公信力,离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特别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不能依法行政,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甚至违法违规、失信于民和政令不畅、执行不力:有些政策和工作部署缺乏深入调研,不完全符合实际,缺乏合法性、稳定性、连续性,影响执行效果;有的工作有布置、无检查,工作不落实;行政决策缺乏科学性i行政行为缺乏公开透明,存在某些环节暗箱操作问题i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执法不公,滥用权力、贪污腐败等问题,都在不同层面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从而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因此,提高提高政府公信力显得更为迫切。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稳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展现出光明前景。
然而,与经济高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社会信用匮乏问题也日渐突出。
拯救信用、重建信用、重塑政府公信力的问题日益凸显。
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深层次问题,探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公信力与地方政府能力之间的关系,对于加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家的各级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扮演着多重而又极端重要的角色,政府的公信力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很好地扮演这样角色,是否能够称职高效地行使其职责。
最能体现政府公信力大小的莫过于社会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机对政府的考验。
浅议提升政府公信力
浅议提升政府公信力作者:刘少华王芳来源:《中国市场》2011年第14期[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与信任度,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要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从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健全政府的资信制度等几方面努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和谐[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123-021 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不足的表现其一,政府责任意识降低。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
政府公信力的核心和灵魂是诚信,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几代领导人一直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可现实却是“以人为本”成为有些政府官员的幌子,有些政府官员甚至把行政职业与公共权力作为个人资本和特权,以权谋私、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降低了政府的诚信度。
其二,政府行政行为失范。
政府行为公信力是政府行为在公众心中的可信任程度。
作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一些政府机关往往从部门利益出发,随意承诺又不守信用,或政府管理不到位,无法最低限度的满足公共利益的要求,使民众对政府失望,损害政府的信用形象。
另外,一些政府官员缺乏“民本”意识,不关心群众疾苦、弄虚作假,甚至跑官卖官、贪污腐败,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后果,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其三,行政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对政府行政监督乏力的主要表现,一是监督滞后。
我们的监督往往是问题出现以后,或等问题成堆才进行,很少有事前和事中监督,从而导致监督滞后。
二是监督缺威。
我们习惯于以部门文件来约束和监督权力运行,对官员的处罚经常是以党纪政纪、行政处罚、纪律处分代替法律制裁,威慑性明显不足。
浅谈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
浅谈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作者:刘凤艳温玉国来源:《神州》2012年第09期【摘要】政府公信力作为社会信用的基石,不仅关系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且涉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提升政府公信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提升【中图分类号】D922.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014-01長期以来,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又明确强调要“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更是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
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
1什么是政府公信力1.1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可以说,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
政府公信力如何,一方面要看政府的能力,看政府是否对公众信守承诺;另一方面则要看公众对政府的所作所为是否满意。
1.2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义1.2.1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复存在。
政府作为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如果政府执法力度不够、监管力度不够、公信力不足,将会直接导致造假者的有恃无恐。
1.2.2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
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
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建议
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建议政府的公信力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个拥有高度公信力的政府能够有效地履行职责,取得民众的认可和支持,推动国家的发展进步。
然而,当前一些问题暴露出政府的公信力不够,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首先,政府应加强透明度和信息公开。
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主管机构,应该主动公开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政府部门应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制定并落实公开信息的标准和程序,并通过途径和渠道主动向公众提供各种信息。
同时,政府应加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应用,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信息和解答公众关切,增强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其次,政府应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公职人员是政府机构的主要执行者,他们的廉洁、公正和效率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公职人员选拔、培训和评价机制,选拔具备专业素养和廉洁自律精神的人员进入政府机构。
同时,政府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建立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对违法犯罪或失职行为追究责任,树立权威和公正的形象。
第三,政府应深化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政府。
法治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坚决维护法律权威,依法行政。
政府应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同时,政府应落实法律和法规,确保政府决策和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政府部门要加强执法公正,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公开处理结果,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第四,政府要积极倾听民意和关注民生。
政府的公信力不仅仅取决于其政绩,更取决于是否真正关注广大民众的利益和诉求。
政府应积极倾听民意,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主动征询民众的意见和建议,重视民间社团和智囊团体的作用。
政府要注重解决民生问题,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力度,提高公共事务决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注重解决民众最关切最直接的问题,增加民众对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最后,政府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树立国家形象和政府形象。
一个拥有国际影响力的政府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
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和公务人员的作风上,切实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根本要求。
为建设依法规范、高效优质、民主公开、清正廉洁行政和人民满意的政府,确保我省“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省人民政府就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作出如下决定:一、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一)认真落实首办负责制。
行政机关政务大厅或服务窗口首位在岗位的工作人员对前来咨询、办理事项的人员,必须热情接待、认真审查提交的有关材料。
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并能够当场办结的,应当场办结;对当场不能办结的,应告知办结时间;对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场审阅,一次性告知应补足的材料。
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事项,应告知承办部门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对属于本部门但不属于本机构职责的事项,要告知具体承办机构的名称和位置,必要时电话联系或亲自引领其前往,为当事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当事人可以随时查询办理事项的进展情况。
(二)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
行政机关所有面向社会办理的事项必须在法定期限或者法定期限以内本机关所承诺的期限内办结。
对特别紧急的事项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加班加点提前完成,并不得加收任何费用。
领导交办、批办事项,有明确规定时限的,按规定时限办理,没有明确时限的,要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
办理结果应在规定时限内向交办、批办领导报告,重要事项应及时报告办理的进展情况。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举报、申诉事项有明确时限的,要在规定期限内尽快办结;没有明确期限的,要在登记后15个工作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分管领导批准,可以延长15个工作日。
具备条件的行政管理事项实行超时默认制,行政机关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做出决定,凡超过规定期限未做出决定的,一律视为同意。
如何提高公信力
如何提高公信力第一篇:如何提高公信力如何提高公信力?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就是作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作为客体的公众和主体和客体连接起来的交流﹑沟通﹑劝说过程。
三者在公关关系的静态存在和动态操作里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下面我将从公共关系主体的一个方面—政府公共关系出发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公信力?”这个问题。
政府公共关系是以各级政府为主体﹑以广大内外公众为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公共关系类型。
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是政府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事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塑造良好的形象,运用传播手段与社会公众建立﹑协调﹑改善关系的政府行为。
在如何提高公信力方面我们要注意到政府公关的两点特殊性:1 构成要素性质特殊。
公关主体具有层次性﹑权威性和唯一性,可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公关客体的广泛性﹑复杂性﹑和相对性,可划分为外部公众﹑内部公众和辖区公众。
政府手握着大量传播工具。
2 公关目标人物特殊。
政府公关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美誉度。
提高公信力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一个运用公共关系“对内协调求协调,对外交往求发展”的过程。
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常态公关和政府危机公关两方面公信力的具体提升方法。
政府在日常状况下,应用公共关系的方式方法,开展宣传教育推广政策等塑造形象和引领社会的活动,统称为政府的常态公关。
在这一情况下,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提升公信力:1 塑造政府形象。
良好的形象是政府的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也是赢得公众信任和支持,有效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条件。
2 通过思想﹑观念﹑态度﹑情感﹑信息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改善政府与内外公众的关系,营造有利于政府的内外环境。
3 宣传意识形态,化解政府与公众的差距。
政务公开机制﹑提升政府人员个人情况“透明度”让公众产生亲近感,扩大本人知名度,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
4 对内进行文化培养和制度建设,为内部员工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氛围为公信力的提升提供支持;对外表现出善治,推行政策实施,提升施政水平,举行惠民活动展现为民服务,培养公民意识。
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三、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分析1.建设亲民务实政府一是不要让政绩工程冒头,要真正为民办实事。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建立亲民政府的思想基础,地方政府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理念,要把谋取群众最大化利益为政府己任,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坚决反对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二是不要让民利无处诉求,要畅通民意反馈渠道。
要深入群众,听民情、查民意,解民困。
要建立经常性的下基层制度,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将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要处理好群众信访问题,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要建立好政府网络论坛,让公众畅所欲言,充分表达民意。
要进一步完善听证制度,加强其规范化和法定化,扩大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积极采纳公众意见,维护群众利益。
三是不要让官意代替民意,要提高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度。
决策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环节,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坚决杜绝重大事情由个别人拍脑袋作决策的决策方式。
要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一些重大的公共事项,必须依照科学决策的程序进行决策。
2.建设诚信法制政府一是不要让谣言走在真相的前面,要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和对媒体的管理。
要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建立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及时通过新闻发布会、电视电台以及政府网站向社会发布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全面、客观、公正的信息,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让公众了解时事及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动,引导公众依据所了解的情况做出相关事务的正确的决定。
二是不要让“空头政策”影响政府形象,要加强兑现对民承诺。
要科学制定政策,量力而行,在制定政策前要搞好调研,征求群众意见,尽量让政策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
政策出台后,要坚决按政策兑现承诺,不忽悠群众,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切实树立诚信政府的形象。
三是不要让“人治”代替“法治”,要坚持依法行政。
政府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公信力,一条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政府是否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论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青春岁月388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软实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和必要性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反映出公民对于政府行为的信任程度。
政府公信力涉及到两个主体:一是开展行政活动的政府,二是对政府行政活动给予评判的社会公众。
1、关系到政府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政权的合法性是政治中的核心问题,现代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一行政权力的委托关系,政府如果能够在得到民众的信任后来维护好民众的根本利益和合法利益诉求,那么政府的权力就是合法且稳固的。
2、有利于市场经济建设健康稳步发展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的灵魂。
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在不断的发展当中,所以政府公信力的提高迫在眉睫。
另外,政府信用对市场经济起着标杆的作用。
再者,政府的角色还有仲裁者。
市场经济活动都会有规则,作为市场经济的管家首先政府就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信用度做出榜样。
3、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明的重要保障,同时净化社会风气政府作为社会信用建设体系的示范者、倡导者、组织者,必须首先通过自身公信力的不断提高,从而带动个人诚信、企业诚信、为整个社会诚信建设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个国家,大到国家政府,小到个人都以诚信为准则,必然会不断促进社会发展,也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针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政府公信力的现状(1)政府行为公信力问题。
有些地方政府的不当行为,大大降低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甚至导致一些个体事件演变成为群体恶性事件。
如“周老虎”事件正是因为政府官方对于疑似虎照的力挺,才使公众探究真相,戳穿谎言,让政府更加难堪。
(2)政府政策公信力问题。
政府政策的公信力在近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首先政府政策的稳定性不够,朝令夕改,和政府政策的频繁更迭造成了公民对政府政策的信任度的降低。
[政府,公信力,执行力]法治政府建设与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法治政府建设与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在现代社会要建设法治政府就必须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维护政府的形象,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常情况下,政府公信力越高、执行力越强,那么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就越崇高,其行为决策也就越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反之,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都较弱,不仅会影响社会信誉体系的构建,而且会影响到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公共资源也会因此得不到有效利用,为此,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必须重视建设法制政府,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以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法制政府建设与政府公信力、执行力概述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治改革也不断深入发展,法制政府建设日渐完善,而法制政府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依法行政并建立法制政府是我国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法制政府建设使得各地政府机关的权力受到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其要求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将政府的决策、政策执行情况纳入法制化轨道,另一方面还必须将其权利和责任密切联系起来,最终实现依法行政。
政府的公信力是指政府部门依靠自身的实际行动获取社会公众的认可,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执政的信任程度。
而政府的执行力则是指,政府部门执行国家相关规定的能力,其是衡量政府工作效能的重要依据。
在社会大众民主化、法制化意识不断增强的现状下,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已经成为政府的无形资产,政府公信力越高表示人民大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越高,对政府所提出的各项政策规定社会大众也更乐于配合实施,进而减少了很多决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提高了政府的执政效率,执行力也因此得到大大提升。
相反,如果政府部门的执行力不强,公信力不高,那么很多国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都会遇到落实困难,也不利于我国法治政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总之,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对政府来说,其执行力和公信力是政府的生命力,对执政党来说,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代表执政党的执行能力,在国际社会上,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则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其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
论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
论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反映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对于政府自身行政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
政府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才能具备一定的信用能力,公众依据政府的信用能力对政府表现持相应程度的信任。
立足于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实际问题,对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作风轻浮、政策随意及腐败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从公众参与监督、政策制定体制化、官员诚信教育及监督问责机制等对策方面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意见。
标签:政府公信力;政府责任;公众监督;诚信体系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是我们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且是实现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增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的行为持信任态度,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征得公众的信任,这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公信力。
目前,政府在实际工作中,滥用权力,失信于民的现象不断发生,严重地损害了政府的整体形象,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流失,政府正面临着严重的“信任赤字”,提升政府公信力迫在眉睫。
1 政府信任流失的原因分析1.1 政府责任感淡薄从广义上来解释,凡是涉及到资源和权力分配的领域都属于政治领域。
然而在政治领域,政府在公平、合理分配社会资源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
政府的责任意识则关乎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一旦政府权力实施不当,忽视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权力既来源于人民,也服务于人民。
具备强有力的“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责任意识既体现出现代文明政府的特色,同时也是新时代对政府的要求。
五分钟柔性政策演讲稿
五分钟柔性政策演讲稿各位尊敬的评委、各位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评委们给我这个机会,来向大家介绍柔性政策,并表达我对它的观点和看法。
柔性政策,是指一种能够适应不同情况和变化的政策策略,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柔性政策呢?我认为,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过于僵化和死板的政策将会束缚创新和发展的空间。
而柔性政策则能够在保证基本原则和价值观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首先,柔性政策能够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面临着诸多新的经济形势和挑战。
传统的刚性政策往往不能及时地应对这些挑战,而柔性政策则可以通过灵活调整政策内容,以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
比如,在经济危机时期,政府可以采取柔性政策,如减税降费、增加财政支出等,以刺激经济发展和提高民众的消费能力;而在经济好转后,政府又可以通过收紧调控政策,以防止经济过热。
这样的柔性政策可以使经济更具韧性和适应性,从而在不同情况下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
其次,柔性政策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社会是一个充满多元化和复杂性的体系,各个群体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常常会产生冲突和矛盾。
如果政策过于僵化和死板,很容易导致社会的剧烈动荡和冲突。
而柔性政策则能够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利益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妥协,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比如,在教育政策上,政府可以通过柔性政策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如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程、灵活调整考试方式等,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合适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这样一来,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就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社会秩序也能够得到维护。
再次,柔性政策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社会环境和问题常常是复杂多变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解决方案。
传统的刚性政策往往只能考虑到局部的情况和因素,而无法全面地把握整个问题的本质和核心。
而柔性政策则能够通过灵活调整和变化,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和情况,从而制定出更科学和合理的决策。
申论范文: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问题的探讨一
(⼀)、提⾼政府公信⼒的重要性 公信⼒是政府的影响⼒与号召⼒。
它是政府⾏政能⼒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
同时,它也是⼈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政府公信⼒具有重要的作⽤。
⾸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和灵魂,完善的信⽤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法存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
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的基础。
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建设是构建社会信⽤体系的关键。
2007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及范⽂讲解汇总 其次,政府公信⼒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
政府公信⼒实质上是⼈民群众对政府履⾏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
信⽤政府能够增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第三,政府公信⼒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政府公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政府作为社会信⽤体系建设的⽰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的公信⼒,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起来,正确处理改⾰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公信⼒的评价标准 政府公信⼒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
⼈民群众对政府公信⼒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 第⼀,政府的诚信程度。
信⽤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品格,也是公务⼈员的政治品格和⾏政品格。
对于政府来说,其信⽤程度更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
政府能不能正确⾏使权⼒,能不能遵守规则,做到“⾔必信,⾏必果”,决定着政府公信⼒的状况。
第⼆,政府的服务程度。
政府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为公众提供充⾜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满⾜⼈民群众⽇益增长的物质⽂化需求。
政府公信力的社会评价和提高方法
政府公信力的社会评价和提高方法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信息传递和社交渠道增多,人们对政府公信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政府公信力不仅是政府领导者的形象问题,更是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本文从社会评价和提高方法两个方面,探讨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和对策。
一、政府公信力的社会评价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执行力和道德智慧的综合体现。
它关系到民众对政府决策的认同和信任,影响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
因此,政府公信力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态中最基本的价值观。
但是,政府公信力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
它包含了多个方面,如政府决策部门的专业性、公正性和透明度,政府服务的公开性和效率性等。
这些方面的衡量和评价需要政府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在社会评价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借力于传媒等独立第三方的力量,了解社会对政策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评估和反馈。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积极主动地采取问卷调查、社区座谈和网上留言等方式,收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问题。
社会各界也应该认识到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通过专业的社会监督和意见反馈机制,对政府工作的安排和决策进行探究和监督。
同时,各行各业的知名专家和热心公民可以成立独立的评估机构和专业论坛,以期在各自领域内推动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二、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方法政府公信力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部门、企业和民众都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积极采取行动。
1.加强权力监督和公开透明政府权力必须是透明的,公正的,且不得滥用。
只有这样,政府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尊重。
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加强权力监督机制,让其管理行为规范化、依法化、规范化,并加强对权力运作的公开透明度。
2.建设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是政府重要的职能之一,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能够大大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好感和认同。
政府应该根据民众的需求,建设高效、便捷、透明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3.倡导政民互动,建立投诉反馈机制政府应该积极推动政民互动,建立全国性、统一性的投诉和反馈平台,及时反馈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因地制宜地制定针对性的政策。
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核心策略
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核心策略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在履行职责、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被公众所信任和认可的能力。
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政府的领导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核心策略。
一、加强透明度与信息公开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核心策略之一是加强透明度与信息公开。
政府应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布政策法规、决策依据、行政行为等相关信息,让公众及时获取政府工作的相关情况。
此外,政府应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的透明度,确保信息内容真实、准确,避免对不利信息进行掩盖和篡改,真实呈现政府的工作面貌。
二、改善政务服务质量改善政务服务质量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另一个关键策略。
政府应积极推进政务服务的便民化、高效化和公正性,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
在办事流程上,政府可以通过简化手续、统一窗口服务等方式提升办事效率;在服务态度上,政府工作人员应提高工作热情,尊重公民的权益,建立和谐的服务关系;在公正性上,政府应建立公正的评价体系,防止腐败和权力滥用现象的发生,保证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待遇。
三、加强互动与参与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与参与是提升政府公信力不可缺少的一环。
政府应积极主动地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公众的意愿。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等活动,了解社会民意,促进政策的科学制定和落地实施。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合作,吸收更多的民意和社会参与,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的满意度。
四、加强廉洁行政建设廉洁行政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基础。
政府应加强廉政教育,加强干部队伍的廉洁建设,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惩治腐败的体制,严肃查处腐败行为,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问责,确保政府工作的公正性和廉洁性。
只有政府廉洁高效,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五、建立危机处理机制危机处理能力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的稳定与提升。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危机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和舆情引导机制,及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有效控制舆论导向,避免因危机事件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措施
(四)、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措施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当前,应该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并且作为政府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
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
要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恪尽职守。
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第二,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政府要努力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公共服务需求。
要在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系统,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要加强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各级政府都应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群众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及突出矛盾。
要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要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将社会矛盾与纠纷解决在基层,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难、就业难、就学难、看病难、行路难、办事难等问题。
浅议新时期运用柔性领导的必要性及途径
浅议新时期运用柔性领导的必要性及途径和谐社会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包括人与人的和谐。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和谐与否对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方式。
而在和谐社会中,领导方式应该是柔性领导。
只有充分发挥领导者的柔性领导,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标签:和谐社会;柔性领导;移情能力和谐社会呼唤柔性领导,新时期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充分发挥柔性领导,促进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和谐关系建立,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柔性领导的涵义和特征所谓柔性领导就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意志,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的领导方式。
柔性领导就是尽量少用硬权力,多用软权力;后用硬权力,先用软权力。
软权力就是非权力的影响力,它与领导者个人的品德、个性、魅力、资历、经验、业绩、专长和领导艺术等因素有关。
作为人民公仆的领导者只有善用自己的软权力,才能更好地与群众沟通,缩小心理和感情的距离,才能了解群众的真正需要,提供群众满意的服务,从而赢得群众真正的认同。
对”柔性领导”进行过深入探讨的专家这样概括”柔性领导”的特征: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
通过对柔性领导概念的分析,我认为柔性领导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1、以人為本,古人云:”为政之道,要在得人”。
新世纪东西方领导共同特点都强调必须以人为本,新世纪领导活动十大发展趋势之一就是人本化。
而柔性领导就是运用自己的感情、品德、个性、魅力等非权力影响力来影响感染被领导者,注重沟通,充分尊重信任被领导者,平等对待被领导者,具有较高的移情能力。
而移情能力就是指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沟通。
因此,柔性领导的首要特征就是以人为本。
论如何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论如何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作者:张雯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1期【摘要】政府信誉是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获得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
如何提高政府信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提高政府信誉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任务。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支持,信任和信心的关键。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对策一、政府公信力内涵政府公信力亦叫政府公信度,是指政府是否作为,能否全面履行公共责任的质量和获得公众认同的情况,它表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和信心水平。
从逻辑上说,政府公信力决定了政府的威信,从而决定其在社会上的号召力、动员力和控制社会所需要支付的政治成本。
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努力获得大多数公民对政府的支持。
民众的支持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公信力,取决于公共权力掌握者的表现及公众对其表现的评价。
二、政府公信力的表现政府公信力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一些指标进行衡量。
(一)政府的诚信程度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的基础,也是政府和国家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诚信的程度反映了政府存在的合法性,政府权力合法使用的保障,以及政府权力的合法性。
公共政策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
为了得到人民的支持,政府必须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1](二)政府的服务程度政府的意义和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因此,如果政府能够积极履行其公共责任,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政府及其部门,有责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然后,人民的满意度将会很高,政府的公信力将会上升。
特别是在突发危机事件的情况下,政府的态度和解决方案是对政府公信力的考验。
一个始终考虑各地人民的政府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三)依法行政的程度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法治政府。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政,积极接受人民的监督和调查。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府没有特权。
浅谈政府公信力提升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浅谈政府公信力提升与服务型政府建设浅谈政府公信力提升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内容提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是政府的执政基础、体现着政府的执政能力。
有了公信力,政府从政治上来说,就拥有了足够的合法性资源;从道德上来说,就有了很好的道德基础;从经济上来说,相当于有了社会资本,可以节约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成本。
稳固的公信力体现着政府产生与存在的合法性。
稳固的公信力也是一种执政资源。
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存在着地方政府的权威流失、公共政策的执行乏力、部分领导干部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及政府信息缺少透明度等问题,提升政府公信力应从理念转变、制度完善、职能转变、政策制定、流程优化五个层面着力。
从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浅谈政府公信力提升与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通过合理、有效地履行其功能和职责,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它是政府影响力与号召力。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执政基础、体现着政府的执政能力。
政府的公信力与政府职能的履行具有密切关系。
政府职能目标的适当及政府职能的践行程度,与政府的公信力呈正比关系,即政府府越是高效地履行职责、提供服务,就越容易赢得公众和社会的信任。
一、政府公信力与服务型政府建设(一)公信力是政府执政之基其实,对于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党和国家都早有论述。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又明确强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更是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
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有“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论述。
社会诚信和政府公信力影响整个社会进步,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公信力弱的政府,不能取得公众的足够信任,也就不可能有很强的执行力;而执行力弱的政府,一切规划和政策都难以落实,也就没有多少公信力可言。
对于政府来说,公信力和执行力就是生命力;对于不同地区的政府来说,公信力和执行力就是竞争力。
而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强弱,则是党的执政能力高低的具体体现。
可见,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兹事体大。
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历来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公信力弱的政府,不能取得公众的足够信任,必定有令难行,也就不可能有很强的执行力;而执行力弱的政府,一切规划和政策都难以落实,也就没有多少公信力可言。
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总体上是比较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政府推动下取得的。
但是,毋庸讳言,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离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特别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违法违规、失信于民和政令不畅、执行不力等突出问题。
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所指出,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不能依法行政,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的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问题;有的讲排场、比阔气,肆意挥霍国家资财,奢侈浪费严重。
有的地方和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有的只顾局部利益,不考虑全局利益,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有的工作有布置、无检查,工作不落实;有些政策和工作部署缺乏深入调研,不完全符合实际,影响执行效果。
中央为此强调,必须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事实表明,政府的公信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点一滴长期积累起来的。
从我国当前实际出发,提高政府公信力,需要抓住以下重要环节:一是政府必须做到依法行政。
政府能否依法行政,是老百姓观察政府可信度的重要标准。
不依法行政的政府是无公信力可言的。
政府作为掌握和行使公共权力的机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活动,自觉接受法律约束和社会监督,并以此树立守规则、可信任的良好形象。
提高政府公信力
问题三: 你认为怎样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一)建设阳光政府
以公开促公信
第一个层面:信息公开,确保公众知情权。 第二个层面:保证宪法赋予公民的社会事务 管理参与权。
十七大报告:“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
厦门PX事件
(二)建设法治政府
以公正立公信
“法”字的本意是平直如水,去除邪 恶。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公 正的标尺。
1 2 3 4 5 6 7 8
腐败现象存在 政府能否严格执行法规政策规定 利益多样化使政府工作难度加大 政策执行不力 社会结构变化不同阶层要求不一致 政府自身的决策 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 民众对政府的期望高低
5、政府少数工作人员工作作风影响
政府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政府形象
(三)公龙江省大庆 市龙凤镇政府分别 与永泉村签署两份 合同,镇政府“租 用”2000亩耕地。
土地被占,村 民六年上访1359次。
2006年12月28日13:13 中国经济时报
6月19日
陕西西乡粮食局局长因救灾粮掺假被双规
标识为20 斤一袋的救灾 粮实际只有17 斤至19斤,马 家湾、司上等 10个乡镇发放 的第一批救灾 粮共短斤少两 2.76万斤,价 值4.5万余元。
“提高政府公信力”首次写进党的十七大报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问题既是当前 我们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也
是全体党员干部、国家工作人员要努力
践行的重大实践问题。
提高政府公信力
一、政府公信力的涵义及现状评价 二、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 三、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一、政府公信力的涵义及现状评价
(一)政府公信力的涵义 公信力〔credibility)一词最初普遍运用 在大众传媒中,指公众对媒体的一种信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2-02-21作者简介:贺善侃(1947)),男,上海人,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哲学与社会发展、领导科学和现代决策研究;张天丰(1985)),男,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领导科学与现代决策研究。
r从柔性领导力开发谈提高政府公信力贺善侃,张天丰(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1620)摘 要:非职务权力影响力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非职务权力影响力的提升有赖于柔性领导力的开发。
柔性领导力是领导力中的非职务权力部分所产生的影响力。
柔性领导力的开发正是对非职务权力影响力的开发、培育和发展。
柔性领导力的开发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开发柔性化权力是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必经之路;开发柔性化的战略权变能力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关键因素;开发人性化的领导方式是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柔性领导力;政府公信力;柔性领导力开发;非职务权力影响力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2)03-0159-05近年来我国社会对政府公信力的关注不断提升。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由此推动的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众对政府的期望与政府对公众期望的实际满足程度之间的矛盾反差越来越大、越来越尖锐,政府公信力越来越受到质疑。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开始引起全社会关注,也成为学者们潜心研究的课题。
本文试图从柔性领导力开发这一视角切入,探寻开发柔性领导力以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和方法。
一、非职务权力影响力: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程度,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具体体现为:政府的合法性程度、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的民主化程度、政府公务员的业务素质和行政道德水平、政府的国际形象与政治地位。
政府公信力的实质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评价和反应,公众认可政府的行为,对政府持肯定态度,政府的公信力就高,反之政府公信力就低。
从对政府公信力的这一界定看,非职务权力影响力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公信力是公众与政府关系的体现。
从政府方面看,作为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和行使者,政府掌握公共权力范围的大小。
行使公共权力的强弱,执行公权力的公正程度以及自身对待公共权力的态度等因素都影响到其公信力的大小。
然而,政府的公信力大小不能由政府自己说了算,得由公众说了算。
从公众方面看,政府公信力的实质是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和态度,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的评价。
因此,正如有些学者所说:/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社会影响力。
它是政府执政能力的客观表现,是政府的权威性、民主性、服务程度和法制建设程度的标志,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0。
而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这种满意度和信任度即政府的社会影响力,并不是体现在政府所掌控的行政权力、科层体制上,而是体现在政府及其领导者的非职务权力的影响力上。
对此,我们可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加以理解。
从理论上看,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是人民群众,其社会影响力来源于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看重的并不是政府领导者手中的行政权力,而是政府领导者手中的权力是否为民所用,他们的心中是否真正装着广大百姓。
从领导学的角度说,真正的领导力不是单纯的权力,而是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中产生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并非与他们的职位权力相对应,甚至与他们的职位权力无关。
西方领导学的奠基人法约尔称这种影响力为/个人的权力0,所谓个人的权力就是/由于自己的智慧、博学、精神、道德、指挥才能、所做的工作等等决定的0,显然,在此所说的/个人的权力0即非法定的职务权力影响力。
他认为,出色的领导人需要职务规定的权力,也需要个人权力。
同样,光有行政权力而无社会影响力,政府的公信力也难以确立。
重视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影响力,这是政治现代化的必然产物。
从直观上看,政府的公信力与政府的权威有着最直接的联系,而公众对权威的理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有差异的。
马克斯#韦伯曾把政治统治权威分为三种历史形态:传统型权威)))/建立在一般的相信历来适用的传统的神圣性和传统授命实施权威的统治者的合法性至上0;魅力型权威)))/建立在非凡的献身于一个人以及由他所默示和创立的制度的神圣性,或者英雄气概,或者楷模样板之上0;法理型权威)))/建立在相信统治者的章程所规定的制度和指令权利的合法性之上0[1]241。
这三种权威完全建立在三种不同的基础之上。
传统型权威面向过去,建立在祖辈相传的传统基础之上,对传统型权威的服从,就是服从/传统赋予他们的固有尊严0[2]252。
魅力型权威建立在非凡人格、英雄气概、创业奇迹的基础之上,是来自对领袖个人魅力的崇拜。
法理型权威即法定权威,是建立在规章制度和行为规则的合法性基础之上,对法理型权威的服从即是对法的权威的服从。
显然,前两种权威是不发达政治的产物,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现代政治越发达,法理型权威的作用必然越强。
在当代民主政治的社会背景下,政府的权威完全应该建立在其合法性的基础之上。
民主政治条件下的合法性主要由价值观念、法律规范、治理绩效和认同机制四项原则构成。
这四项原则可简约为合民意性与合法律性。
在两者之中,合民意性是绝对的,是最终归宿[3]。
这就是说,现代政府要有权威,有公信力,必要条件就在于其公共权力必须得到民众的认可、拥护和支持。
这就要求政府领导走民主化道路,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渠道,调动公民广泛有序地参与行政事务,并用公仆般的热忱赢得公众的拥戴。
如果说,维系传统型权威和魅力型权威的基础主要是领导者手中掌控的职务权力,那么,维系法理型权威的基础则除了法定的职务权力外,非职务权力影响力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所谓非职务权力影响力,即不依赖于领导者担当的职务,靠领导者自身的个性特征与言行而有效地影响并改变被领导者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非职务权力影响力取决于领导者的品格、学识、才能等因素,通过诚信度、号召力、亲和力、良好人脉、团队精神、创造力、远见卓识、组织能力等途径表现出来,具有很强的内在性,是一种非法定的、非强制的、柔性的力量。
而正是这种柔性的力量最能凝聚人心、赢得人心。
以合民意性为坚实基础的政府公信力主要来自这种非职务权力影响力。
从现实状况看,当今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主要缘由就在于非职务权力影响力的缺失。
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政府执政为民,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全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我国政府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建立了良好的形象。
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在总体上说是相当高的。
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目前在政府公信力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当今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突显期,我国政府公信力在某些方面呈现出局部下降趋势,表现为:政府服务质量有所下降、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不高、政府依法行政有所失范、政府行为信用有所弱化等。
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5求是6的子刊5小康6杂志中,公布了2008)2009年度中国信用小康的指数为6111,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
政府公信力指数虽然微弱上扬,但仅刚刚及格。
在/您相信政府公布的各种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吗0的调查中,认为/仅作参考,掺假的成分很多0或/绝对是假的,从来都不信0的比例高达9111%,而在2007年的调查中,这个比例是7913%。
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度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失信问题相当严峻[4]。
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当然,政府方面的主观原因是主要因素。
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其一,政府政策诚信度问题。
一些政策的制定本来就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可行性不强,而有些领导者却单凭长官意志,盲目推行。
或不顾群众利益,不倾听群众意见,主观武断,违背民主决策原则,最终制定出的政策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取向与民众期望相悖。
结果当然不仅难以兑现,而且必然损害人民利益,给社会带来严重损失。
这样的政策势必会降低政府公信力。
其二,政府行为诚信度问题。
政府行为是政府政策得以施行的具体途径。
政府行为得力与否,直接关系到政府公信力的高低。
当今政府公信力不高一个直接原因是政府行为不力,主要表现为:(1)一些政府行为不规范,或不符行政程序,或不符法律规范;(2)一些政府行为职责不明,错位越位,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管了许多,甚至与民争利;(3)一些政府行政不作为,敷衍塞责,得过且过,漠视群众;(4)一些政府行政走形式,满足于一般号召,不求实际效果;或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大搞/政绩工程0、/形象工程0,至于群众的实惠,一概不顾。
凡此种种,势必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其三,政府形象诚信度问题。
政府的形象直接关系到政府公信力,只有群众认为政府值得信赖,才会信任它。
而政府的形象靠政府的领导者和公务员们来维护。
当今政府公信力不高,与一些领导者和公务员的德行不端也有直接关系。
试想,面对一些把权力当做谋取私利的工具,把权力当做个人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途径,把权力当做儿戏,对人民赋予的权力极不负责,口头上为民,实际上为己,或为自己家族的干部;面对一些作风漂浮,不思进取,脱离实际,漠视群众呼声,对中央的统一部署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的干部;面对一些骄奢淫逸、贪赃枉法、生活堕落的干部;面对一些热衷于搞私下小动作,搞小圈子、小宗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走后门、拉关系的干部,群众怎会信任他们?如果政府的/衙门0被这帮人把持,还会有公信力吗?而以上所说的政府政策、政府行为和政府形象的诚信度问题均为非职务权力影响力问题。
可见,提升非职务权力影响力,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关键。
二、非职务权力影响力:柔性领导力开发的核心内容非职务权力影响力的提升有赖于柔性领导力的开发,这是由柔性领导力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柔性领导力是相对于刚性领导力而言的。
如果说,刚性领导力主要是依据职权、规章制度和科层体制发挥效用,柔性领导力则主要依靠非职务性的影响力发挥效用。
柔性领导力是以非强制性方式,唤起被领导者的心理响应,变领导者的意图和组织目标为被领导者的自觉行为的领导力。
柔性领导力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效用的发挥不是依靠职务权力,不是依靠行政命令、规章制度和科层组织,而是依靠人的心理过程,依赖于调动下属主动性、激发下属潜力和创造精神。
依靠非职务性的影响力发挥效用是柔性领导力最本质特征,也是实施柔性领导力的根本手段,如确立方向、促进人员合作、激励与鼓舞、价值意义与感情的激励等。
这些显然都不是单纯的行政权力能所及的。
柔性领导力是构成完整领导力的不可忽缺的因素。
这可从领导力的构成加以分析。
就领导力的实质看,任何一种领导力都是权力、能力和影响力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