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合集下载

高新区调研报告材料:以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发展,建设高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高新区调研报告材料:以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发展,建设高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以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发展,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某某高新区发展解析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提出2018年要着力抓好八个方面工作,“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排在首位,这也是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高质量推进“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的重要抓手。

按照“两落地一融合”决策部署,我市去年启动了全市科技园区整合设立工作,集中力量打造15个高新园区,推动15个高新园区管理机构和运作平台实质性运作。

在此背景下,某某区委区政府组织建立某某高新区,就是要以创新推动某某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某某高质量发展。

今年年初出台的市委一号文件《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向全市上下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一个鲜明的态度,就是南京要发展、必须抓创新,南京抓创新、必须争一流。

目标在前,重任在肩,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全市15个高新园区纷纷行动,拿出具体思路和举措狠抓落实,园区发展和产业规划、招才引智等深度整合工作也有序展开、稳步推进。

但同时,在推进高新区建设中,发展之路总是充满坎坷,全市各地区高新区的发展也遇到了诸如发展模式趋同,体制机制运行不顺等诸多问题和困惑,这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新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我经为期一周的专项调研,通过考察某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情况和现实困惑,形成此调研报告。

围绕转型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探索可复制的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政策、措施,以期借此能探求某某高新区发展新路。

第一部分某某高新区发展概要一、我市高新区主要指标发展情况市两落地一融合推进办、市科委、市统计局联合发布《关于2018年全市高新区(园)创新发展主要指标前三季度进展情况的通报》结果显示,1—9月,全市15个高新区(园)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75.69 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76.3%。

规上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全市的91%,规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全市的73.31%,园区已日渐成为我市创新名城建设的排头兵。

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如下:1. 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确保产品和服务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不断提高技术和工艺水平,满足客户需求。

2. 建立良好的信誉和品牌形象:保持诚信经营,遵守合同约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

3. 加强创新能力: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和解决方案,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4.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流程,实施全员质量责任制,持续改进和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和质量。

5. 关注员工培养和激励:重视员工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激励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6. 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7. 强化风险管理和控制: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制定应对措施,预防和化解潜在风险,确保企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8. 注重社会责任: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关注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经验启示:- 高质量发展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提升质量,才能赢得市场和客户的认可。

- 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要注重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 质量管理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全员质量管理。

- 关注员工的培养和激励,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和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贡献度。

- 与供应商、客户等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 注重社会责任,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与社会共同发展。

成都高新区经营主体发展状况与对策

成都高新区经营主体发展状况与对策

十 商管理轩宽 6 团工 1
8 .8 :注 册 资 本 在 人 民 币5 0 元 2 . % 第 二 、三产 业 吸 纳就 业 人 员 的 企 业 仅 有 9 家 业 集 群 尚处 于形 3 % 0 0万 31 2 2 产 ( ) 上 的 企 业 2 5 户 . l . % , l6 0 人 . 含 以 60 占 69 7 15 占就业 人 员 总数 的9 .1 成 阶 段 .与 国 内外 的优 势 集 群 相 比 . 2 9 %。 8

税收入3亿元 . o7 9 比2 0 年增 长 3 . : 烈 武 汉 东 湖 高新 区 实 行 了错 位 发 01 % 而
是 经 营 主体 总 量 大 结 构 优 高 地 税 收 入 3 .亿 元 . 比 2 0 年 增 长 展 战 略 . 定 光 电 子 信 息 产 业 为 主 导 2 5 07 确
制 约 因素
较 滞 后 。 主 导 产业 发 展 水 平 不 高 、 产 业 规 模 偏 小 、产业 聚 集 效 应 不 明 显 .
( ) 色优 势 产 业 不 够 突 出 一 特
头 强 劲 近 年 来 . 新 区经 营 主 体 经 高
目前 .成 都 高 新 区 确 定 了 电 子 制 约 了 经 营 主 体 的 引 进 、培 育 和 发
四 是 高新 区 经 营 主 体 的 就 业 贡
自己 的特 色 优 势产 业
从集约 经 达 1 89 .外 资 企 献 度 高 4 3户 高新 区 经 营 主 体 吸 纳 就 业 人 主 导 产 业 的企 业 规 模 还 偏 小 . 未 培 业 注册 登 记 总 数 累计 达 8 0 2 户 内资 员 的 能 力 不 断 增 强 . 大 地 促 进 了社 育 出 具 有 较 高 品 牌 知 名 度 和 美 誉 度 极 企业 注 册 资 本 人 民币 5 o 元 以 下 的 会 就 业 0 7 . 0万 2 0 年 高新 区经 营主 体 吸纳 的 本 地 领 军 企 业 在 高 新 区 . 销 售 年 企 业 1 0 9 . 占 注 册 企 业 总 数 的 就 业 人 员 16 3 人 . 比 2 0 年 增 长 额 过 l亿 元 的企 业 仅 有 l家 . 亿 元 30 户 74 7 06 0 1 过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经验现状和对策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经验现状和对策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经验现状和对策1. 引言1.1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新经济已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引擎。

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城市的代表,新经济发展对于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经济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科技含量,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经济的发展无疑可以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和人才流入成都,推动城市的国际化进程。

新经济发展也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上,更体现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提升上。

只有不断推动新经济发展,才能使成都市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保持经济增长的活力和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1.2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背景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市副中心,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是全球知名的创新创业城市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成都市新经济发展正成为该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成都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作为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成都市连接了西南和西北地区,具有辐射整个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

成都市还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拥有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便利了城市的对外联系和国际合作。

成都市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优质的创新环境。

成都市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中心,拥有众多优质高校和科研机构。

成都市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生态。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正朝着更加繁荣和创新的方向迈进。

随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的持续创新,相信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2. 正文2.1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经验现状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新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汇报及提高科技贡献份额的建议

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汇报及提高科技贡献份额的建议

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汇报及提高科技贡献份额的建议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汇报高新区的科技创新工作,并就如何提高科技贡献份额提出一些建议。

一、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近年来,高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我们积极引入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这些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为高新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

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我们建立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研发中心、实验室,为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我们还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了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我们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入驻高新区。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高校的合作,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

二、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尽管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科技创新投入相对不足。

虽然我们在研发经费上有所增加,但与发达地区的高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这导致一些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影响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其次,科技创新人才短缺。

尽管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人才,但由于高新区的生活配套设施和发展环境还不够完善,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仍然有限。

同时,一些企业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方面也存在不足,导致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再者,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

虽然我们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和平台,一些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无法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三、提高科技贡献份额的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新区的科技贡献份额,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

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及发展路径

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及发展路径
学习借鉴国际经验
吸收国外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推动国家 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
吸引外资企业入驻
通过优化投资环境、提供优惠政策等措施,吸引外资企业入驻国 家高新区,促进国际资本的流入。
05
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 案例分析
国内典型高新区的发展模式与经验
01 02
北京中关村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中关村以技术创新为 核心,打造了全球领先的科技园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科技企业和 创新团队。
高新区应积极培育和发展新一 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 源等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国际 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科技人才引领
01
人才是推动国家高新区高质量 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新区需要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建设高 水平的人才队伍。
02
高新区应通过优化人才政策、 提供创新创业支持等方式,吸 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03
06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高新区发展动力
高新区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高新区内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推动高新区的发展。
高新区发展路径
高新区的发展路径应该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高新区应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 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等。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 产城融合发展的内涵:产城融合发展是指高新区在实现产业发展目标的同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 务提升,实现产业与城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是实现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
•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高新区内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交通、能源供应、信息网络等,提高城市服 务水平和承载能力。

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高新区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吸引了大量企业和人才投资。

然而,高新区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流失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一、环境污染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一方面,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保护,排放的废气、废水等有害物质严重污染了空气和水资源;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高新区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这些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隐患,也限制了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高新区需要加强环境管理与监管,加大对企业的环保执法力度,并加强环境治理技术的引进与推广。

另外,高新区还需加强环保意识宣传,提高企业和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高新区的环境质量将得到有效改善。

二、创新能力不足虽然高新区在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但其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影响了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高新区创新主体结构亟待优化,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模仿和跟随的阶段,缺乏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创新资源配置不均衡,创新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

为提升高新区的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加强创新环境的建设,建立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发展环境。

同时,高新区还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创新效益。

另外,高新区应积极引进外部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人才流失问题高新区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投资,但由于工作压力、生活质量等原因,人才流失问题逐渐凸显。

一方面,高新区的工作强度大,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相对不足,让人们对高新区的吸引力逐渐减弱。

另一方面,高新区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新时代十年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程、经验和启示

新时代十年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程、经验和启示

新时代十年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程、经验和启示新时代十年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程、经验和启示一、定位发展目标1.明确发展导向:强调高质量发展,注重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公平性,追求经济社会协同进步。

2.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去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

2.去库存:通过减税降费、加大消费扶持力度,促进商品销售,缓解库存压力。

3.去杠杆:优化企业融资结构,控制过度举债。

4.降成本: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5.补短板:加大力度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发展的韧性和稳定性。

三、扩大内需、激发消费潜力1.推动居民收入增长:提高工资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2.促进消费升级:提供更多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选择,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3.培育新兴消费领域:鼓励创新开拓新领域,推动新消费模式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四、优化营商环境1.简化审批流程:优化政府管理机制,减少企业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2.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行业限制,鼓励竞争,促进市场活力释放。

3.加大投资保护力度: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提升投资环境信任度。

4.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强法治建设,提高社会信任度。

五、加强区域协同发展1.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增强区域协调发展能力。

2.建设交通网络: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区域交通便捷性。

3.推动技术转移:加强技术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在不同地区的传导与共享。

4.促进资源配置优化:通过跨地区间的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1.生态优先: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发展的首位,建立绿色发展的理念。

2.加强环境治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推动减排和治理污染问题。

3.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鼓励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七、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1.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服务能力,提供良好的政府治理环境。

高新区发展建议发言稿范文

高新区发展建议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就高新区的发展建言献策。

在此,我想就高新区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一、明确发展定位,突出特色优势高新区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应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区位、政策、人才、技术等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加强与国家战略的对接,聚焦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高端装备制造等。

2. 结合区域特色,培育和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格局。

3. 优化产业布局,合理规划空间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

二、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科技创新:1. 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2. 完善创新体系,搭建创新平台,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

三、优化人才政策,打造人才高地人才是高新区发展的关键。

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人才政策:1. 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高新区创新创业。

2.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待遇,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为高新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加强产业协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高新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协同,实现互利共赢。

具体措施如下:1. 推动产业转移,引导周边地区企业向高新区转移,实现产业链延伸。

2. 加强区域合作,与周边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 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提高区域互联互通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五、强化绿色发展,构建美丽高新绿色发展是高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绿色发展:1. 推进节能减排,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有规划面积130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和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以及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精密机械、通信、光电显示六大产业集群。

目前,在国家科技部综合排名中,成都高新区位列中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第四位,中西部高新区第一位。

一、西部大开发十年来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十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抢抓机遇,锐意改革,扩大开放,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提升。

2009年以来,成都高新区(集中建设区)实现产业增加值396.5亿元,增长2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9.02亿元,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370.4亿元,增长28.8%,其中工业投资193亿元,增长45%;全口径财政收入114.55亿元,增长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4亿元,增长22.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7亿元,增长30%;外贸出口26.88亿美元,增长33.98%;成都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达到64.2亿美元,增长35.2%,继续居中国中西部(含东北)出口加工区第一位。

三大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8.6%;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增长26.9%;出口2.1亿美元,增长27.8%。

2010年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开局之年。

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成都高新区紧紧围绕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天府新城建设等中心工作,全力以赴抓好推进落实。

1—6月,完成产业增加值221.2亿元,增长29.3%;固定资产投资174.5亿元,增长15.3%;财政总收入86.3亿元,增长69.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12亿元,增长30.1%;合同外资2.4亿美元,增长356.4%;到位外资4.79亿美元,增长85.9%。

成都高新区发展记之三发展与跨越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范文

成都高新区发展记之三发展与跨越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范文

“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这是成都高新人最基本的共识。

地处西部腹地的成都高新区到底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围绕产业链做大、做强,不断地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持续创新,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自己的脚跟,高新人感觉到产业、市场正在释放着源源不断的动力,驱动着区域的发展与跨越。

“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在高新人看来,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有的建设者已经为此付出了20年的青春与热血。

20年来,高新区步步为营,不断积蓄优势,成长壮大。

20年来,成都高新区经历了筹建期、创业期、成长期、跨越期四个阶段。

1988年到1990年,是成都高新区的筹建期。

1988年3月成都高新区开始筹建,同年7月获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同年10月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1990年2月获国家科技部批准,规划面积24.6平方公里,先期开发2.5平方公里。

1990年,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990万元,工业增加值1300万元。

1991年至2000年,成都高新区步入成长期。

1991年3月6日,成都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定位为现代通讯、生物制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机电(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环保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

1996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对成都高新区进行了区划调整,赋予成都高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并将规划面积扩展为47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修订为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工程、食品工业。

这一时期,成都高新区形成了包括起步区、冯家湾工业园、新加坡工业园等组成的一区多园的产业格局,拥有西门子、阿尔卡特、普天、鼎天、地奥制药、恩威制药、吉泰安制药、迪康药业、旺旺食品、新成食品、美登高等一批重点企业。

2000年,实现产业增加值41.2亿元,工业增加值16.9亿元。

2001年至2006年,是成都高新区的成熟期。

2001年,随着西部园区的并入,成都高新区逐渐形成了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组成的产业布局,规划面积扩展到68平方公里,产业定位再次修订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制造(航空航天技术)。

成都高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_推动高质量发展

成都高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_推动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动能澎湃、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3200亿元,全区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数稳居中西部第一……它便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成都高新区。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的“元老”之一,成都高新区一直将科技创新融入血脉,抢先布局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正重点打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AI等产业链,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锻造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奋力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引领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1月10日,作为国内首条、全球首批高世代AMOLED生产线,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正式签约落地成都高新区,将进一步巩固提升我国在全球显示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市场份额;成都高新区企业辰显光电自主研发Micro-LED,建成了我国首条从LTPS驱动背板、巨量转移、修复到模组全覆盖的Micro-LED中试生产线,创造了全球业界产线建设的最快速度;万应微电子建成全国技术水平最高、服务功能最全、产业链条最完整的先进封装技术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华西精创神经可视化脊柱微创手术导航系统等4项技术全球全国首创……作为成都产业发展主阵地,成都高新区正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产业链重点赛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等问题,推动中试平台建设是关键。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成投运中试平台38个,聚集工程师1175人,助力中试项目获得融资超19亿元,未来5年预计带动产值超千亿元。

成都高新区首个“中试+”生态园区位于九兴大道,园区涵盖了研发设计、概念验证、中试制造、实训中心、孵化服务等全链条中试服务载体。

不少企业、高校实验室的成果都是从这里走向了生产线。

由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高新蜂鸟智能硬件中试平台是首批入驻园区的平台企业,平台专注于智能硬件项目中试研发,提供概念论证、中试熟化等服务,成功孵化了包括全球首款呼吸式捕蚊机、智能耳温枪、便携式投影仪等在内的多项中试成果。

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新区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思路和举措。

一、加强创新驱动创新是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我们应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人才团队,加大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制度保障。

二、优化产业结构高新区应该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大对高端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同时,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智能化转型。

三、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是高新区发展的重要资源。

我们应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人才来高新区创新创业。

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为高新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高新区应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通过合作,可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场化程度,推动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

五、提高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高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高新区建设成为绿色低碳的示范区域。

同时,要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落实严格的环保标准,确保高新区的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六、加强政府服务政府的服务水平对于高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该加强对高新区的支持和指导,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同时,要加强对高新区的规划和管理,推动高新区的规范化建设,提高高新区的整体管理水平。

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在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人才引进和培养、产学研合作、环境质量提升和政府服务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思路和举措。

只有全面推进这些工作,高新区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发展抓项目经验材料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发展抓项目经验材料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发展抓项目经验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抓项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下将详细介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发展抓项目的实践经验。

一、明确发展定位,聚焦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目标。

通过深入研究市场需求、产业趋势和区域优势,确定了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

在此基础上,聚焦重点项目,集中资源进行扶持和培育。

为了精准筛选重点项目,开发区成立了专门的项目评估团队。

这个团队由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和市场分析师组成,他们对各类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技术创新性、市场前景、团队实力等方面。

通过严格的评估流程,确保入选的项目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二、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优质项目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优质项目的关键。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致力于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推行“一站式”服务,让企业在一个窗口就能办理完所有相关手续,大大节省了企业的时间和成本。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为项目的落地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建设了现代化的产业园区,配备了高标准的厂房、研发中心和配套设施,满足企业的生产和研发需求。

在政策支持方面,开发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人才引进等。

这些政策为企业减轻了负担,增强了企业在开发区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项目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

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企业能够获取最新的技术成果和创新资源,提升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

例如,开发区与_____大学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创新基地,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

企业可以将研发需求反馈给高校和科研机构,由他们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攻关。

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也能够在企业中得到转化和应用,实现了产学研的无缝对接。

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高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新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为高新区的下一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二、调研方法1. 采取问卷调查方式,收集高新区企业的经济数据和发展情况;2. 进行实地走访,与高新区企业代表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对高新区经济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 高新区经济发展现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高新区的企业数量呈现增长态势,且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属于初创阶段。

高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

获得国内外专利和科研成果的企业比例较高。

2. 存在的问题尽管高新区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一些企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如融资难、人才缺口、创新能力不足等。

此外,高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

3. 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高新区企业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企业融资便利程度。

同时,加强与高新区企业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相应支持和帮助。

(2)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高新区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吸引优秀人才加入高新区企业。

(3)促进创新能力提升。

高新区应加强科研与产业结合,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获得更多专利和科研成果。

(4)拓展产业发展方向。

高新区应积极拓展产业发展方向,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向多元化发展。

同时,加强与外部市场的对接,提高高新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结论高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新区需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促进创新能力提升,以及拓展产业发展方向。

只有通过这些对策建议的落实,高新区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并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1.引言1.1 概述概述国家级高新区是我国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提升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已成为迫切的问题。

本文旨在就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我们将分析国家级高新区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剖析其发展现状。

随后,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和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促进国家级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

国家级高新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潜力。

它们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优秀的创新人才,具备了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然而,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链尚不完善,创新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其次,一些国家级高新区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创新环境,导致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高。

此外,国家级高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国家级高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首先,要优化创新环境,完善科技创新支持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

其次,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级高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最后,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出台有利于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利化的创新创业环境。

综上所述,国家级高新区是我国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发展高质量的国家级高新区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提出的建议和措施,相信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将会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撰写本文时,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呈现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范文摘要: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在新的发展阶段,高新区承担着区域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

本文以X高新区为研究对象,对X高新区“十三五”期间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客观剖析了目前存在的瓶颈,结合“五好”园区创建背景与X高新区实际情况,提出X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主要策略,为X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X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五好”园区创建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考察期间对湖南省做出了着力打造“三高四新”的重要指示,对湖南省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高新区作为创新驱动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对所在地区高质量发展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的作用,应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建“五好”园区推动新发展阶段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力争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绿色低碳、各具特色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园区体系,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X高新区作为X经济发展的主要阵地,迎来了实现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期,应当加快建设“五好”园区,以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X高新区发展现状X高新区现辖X、X、X个工业园,总面积X平方公里。

其中X工业园占地X平方公里,重点布局农产品加工、轻纺制造等产业;X工业园占地X平方公里,重点布局精细(电子)陶瓷、新材料、新能源、有色金属压延加工等产业;X工业园占地X平方公里,正在规划发展文印产业。

现有入园企业X家,其中规上企业X家、高新技术企业X 家、上市公司投资企业X家。

“十三五”以来,X高新区以“打造大湘西地区特色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科技创新高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陶瓷之乡和世界文印之都”为发展目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企业转型升级力度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阵营进一步壮大。

(一)发展质量全省瞩目,园区地位显著提升2018年1月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摘要:从后发追赶型经济体现代化的演变规律来看,依靠低廉要素成本和广阔市场需求,后发经济体可实现压缩式高增长。

开发区作为一定区域空间内通过要素集聚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载体,在过去三十年中,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然而,随着潜在增长率逐渐收敛至前沿国家水平,后发优势对维系高增长的作用愈加有限,很多开发区因此遇到发展瓶颈。

本文通过对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经验的总结,为我国开发区转型提出三条参考建议:一是要转变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推动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二是要坚持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三是要适应国际产业分工和新技术革命发展趋势,深化对外开放,为企业深层融入全球价值链提供良好制度环境。

关键词:高新区,转型,高质量发展开发区作为一定区域空间内通过要素集聚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载体,在过去三十年中,对地区经济增长发挥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然而,随着潜在增长率逐渐收敛至前沿国家水平,后发优势对维系高增长的作用愈加有限,这也是近些年开发区遇到发展瓶颈的深层原因。

为突破瓶颈,实现新一轮以高质量为核心特征的发展,成都高新区就贯彻新发展理念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本文通过总结成都高新区推进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做法和经验,为我国开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一、成都高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成都高新区以构建产业生态圈为统领,转变招商工作重点,着眼产业链全景图,以优化产业结构生态为目标,以强链补链精准招商为抓手,促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提质增效。

2018年全年,电子信息制造业123家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产值3000.5亿元,同比增长20.41%;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销售上亿元的品种达26个,在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升至第6位;新登记新经济企业11139户,增速达25%①。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近年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不少企业已经成为了行业的领军企业,为中国经济增长添砖加瓦。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企业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可为其他企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总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科技创新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得以成长壮大的原动力,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因此,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企业铁一般的真理。

不同于其他传统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着技术变化快、竞争激烈等特点,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硬件和软件的开发,更是一种旨在创新的企业文化,鼓励人才发挥创造力,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深度挖掘细分市场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要获得市场份额,必须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细分市场,尤其要注重深度挖掘细分市场。

根据不同产品或应用领域的需求差异,发现市场的空缺和问题,可以通过大量的专业测试、研究和开发寻找创新点,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提高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

三、融合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融合创新,如光学、机械、电子、信息技术和材料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可以大大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实现技术优势的互补和加强。

通过与其他领域的科技企业或高等院校、研究所等密切合作,建立合作关系,集众智力之大成,加速实现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创新性推广,并协同全产业链进行深入开发,实现产品的全链条优化和不断提高。

四、投入创新是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前期的投入往往需要花费很多,尤其要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方面的投入。

这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投入不仅限于财力,还需要大量的人力、技术、物质和设备等投入。

只有在新产品研发、技术改进和市场扩展方面大规模投入,不断拓展研发方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近年来,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经验和获得的启示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例如华为、腾讯等企业的崛起,以及在5G技术等领域的领先地位。

这一切都表明,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科技创新的经验与启示在于,需要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支持与培养,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等。

只有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才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从低质量到高质量的转变。

二、产业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除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已经在多个领域进行了产业升级,例如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的转变等。

产业升级的经验与启示在于,需要通过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业升级能够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例如在减少污染和治理环境问题方面的努力。

绿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在于,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只有通过绿色发展,才能够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四、人才培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培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中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例如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在于,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强技能培训等。

通过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够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总结起来,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摘要:从后发追赶型经济体现代化的演变规律来看,依靠低廉要素成本和广阔市场需求,后发经济体可实现压缩式高增长。

开发区作为一定区域空间内通过要素集聚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载体,在过去三十年中,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然而,随着潜在增长率逐渐收敛至前沿国家水平,后发优势对维系高增长的作用愈加有限,很多开发区因此遇到发展瓶颈。

本文通过对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经验的总结,为我国开发区转型提出三条参考建议:一是要转变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推动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二是要坚持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三是要适应国际产业分工和新技术革命发展趋势,深化对外开放,为企业深层融入全球价值链提供良好制度环境。

关键词:高新区,转型,高质量发展开发区作为一定区域空间内通过要素集聚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载体,在过去三十年中,对地区经济增长发挥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然而,随着潜在增长率逐渐收敛至前沿国家水平,后发优势对维系高增长的作用愈加有限,这也是近些年开发区遇到发展瓶颈的深层原因。

为突破瓶颈,实现新一轮以高质量为核心特征的发展,成都高新区就贯彻新发展理念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本文通过总结成都高新区推进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做法和经验,为我国开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一、成都高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成都高新区以构建产业生态圈为统领,转变招商工作重点,着眼产业链全景图,以优化产业结构生态为目标,以强链补链精准招商为抓手,促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提质增效。

2018年全年,电子信息制造业123家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产值3000.5亿元,同比增长20.41%;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销售上亿元的品种达26个,在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升至第6位;新登记新经济企业11139户,增速达25%①。

(二)要素优化稳步推进,创新驱动逐渐显现成都高新区稳步推进劳动力、资本、土地三大经济发展要素优化。

2018年全年,通过柔性引才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省“千人计划”70名、“蓉漂计划”人才87名、主导产业急需紧缺人才4000余名;启动总投资530亿元的10个PPP项目,助推80余家企业改制上市;腾挪盘活低效工业用地648亩,建成标准厂房87万平方米。

同时,积极培育创新动能。

全年新增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9800家,同比增长60%;新增研发机构62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8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8个②。

(三)城市功能优化提升,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成都高新区秉持“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构建五级绿化体系,有序推进水系、绿地、公园建设。

2018年,绿地面积达3385万平方米,人均面积达10.4平方米,全年建成投运15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完成172个拆墙透绿点位,打造花园式特色街区2条,推进7个老旧院落提升改造,拆除围墙约1.3万米、违法建筑物约9000平方米,增加城市开敞空间约14万平方米。

以铁像寺水街片区、南苑片区、环电子科大片区为代表的示范街区等已逐渐显现引领作用。

同时,大力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开工包括人才公寓、社区综合体、公立学校、医院等在内共58个民生项目③。

二、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建立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一)坚持创新发展,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打造产业生态圈,以促进知识流动为核心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一是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组织经济工作,构建“管委会—产业功能区—街道(乡镇)”三级管理机制。

党工委和管委会抓资源配置、统筹协调和战略制定,产业功能区抓产业发展和项目引培促建,街道(乡镇)抓保障工作。

以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新经济活力区和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四大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构建“一区四园”架构,纠正了以往多园区、分散化、产业无序竞争带来的市场失灵。

相应地,在管委会组织架构上进行调整,重组优化新经济发展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局、生物产业发展局和空港新城管委会,提升政府服务企业的专业性。

二是建立产业梯度培育机制,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

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重点培育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四类创新企业。

培育雏鹰企业,重在评价和辅导,每年筛选一批科技型初创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和辅导;培育瞪羚企业,重在加速成长,瞄准一批复合高增长或连续增长企业给予大力度支持;培育独角兽企业,重在提升发展质量,瞄准一批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给予企业大力支持;培育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重在生态带动,围绕企业并购重组和购买初创企业创新产品,给予相应的政策补贴。

设立100亿元的新经济创投基金和每年2亿元的新经济应用场景专项资金,为孵化项目、初创企业搭建便捷高效的投融资对接平台。

三是探索“业界共治”模式,促进实现决策专业化。

由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业界共治模式打破了传统决策方式,强调不同专业能力的参与者对产业发展路线选择共同发挥影响,从而实现决策专业化和科学化。

成都高新区已在5G、生物医药等高新产业领域成立了“业界共治理事会”,并逐步向数字文创、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广。

四是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促进知识流动,培育创新动能。

其一是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例如与高校和央企、省企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中西部首个新药临床研发省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联盟,获批西南首个“芯火”双创基地,与四川大学共建成都前沿医学中心,推动形成“成都市先进集成电路与微系统科技创新产业联盟”;推动诺贝尔奖得主科恩伯格教授投资建设创新大分子药物研究所,与魏于全院士团队合作成立“百年达摩院”;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等。

其二是加强专业技术平台建设。

例如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共同成立四川省军民科技服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中国联通共同打造联通大数据人工智能创新基地等。

其三是打造开放式政产学研用常态化交流平台来推动知识流动。

例如汇聚行业资源和要素建立新经济企业俱乐部,依托BAT等知名企业和顶级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建立天府新经济私董会,促进企业与北上广深新经济生态的交流沟通等。

(二)坚持协调发展,重塑城市经济地理,加快东部空港新城建设,实现集聚效应向外溢效应转换一是托管12个整乡(镇),拓宽城市永续发展空间。

2017年4月,简阳市丹景乡等12个整乡(镇)委托成都高新区管理,面积约483平方公里,依托新机场发展临空产业区。

这一方面为现有发展扩展了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以先动带后动,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8年全年该区域共落地项目64个,协议总投资1627亿元,到位内资40.57亿元、外资3300万美元。

实质性启动中国电信西部创新基地、顺丰空港新城产业园等8个项目,总投资约470亿元④。

二是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加快基础设施覆盖,缩小城乡发展不均衡。

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工程,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规划,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推动土壤改良。

三是推动经验复制推广,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发挥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

完善农业产业扶持政策,依托空港新城发展临空现代农业。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做大做强。

深化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推动中国彩色花木港、高效农业示范园等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三)坚持绿色发展,以公园城市为抓手推进城市建设,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实现乡村振兴一是以公园城市为抓手推进城市建设。

树立“一个产业社区就是一个公园社区”的理念,将核心街区集连成片,构建形成公园社区、示范街区、示范小区三级公园城市体系。

通过打造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意义的公园社区、示范街区和示范小区,以点带面促进城市建设升级。

二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实现乡村振兴。

其一是建立区环境监管信息化平台,新建16个大气微站和11个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⑤。

其二是健全河长制管理体系,大力实施锦江、沱江流域水生态治理,组织开展“清河行动”和“控源截污”等专项治理。

其三是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编制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方案。

其四是启动“丹景山—三岔湖”一山一湖生态走廊、绛溪河生态带等项目建设。

(四)坚持开放发展,全力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格局一是全力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

其一是抓住企业开办和工程建设两个关键环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企业开办环节中,大力推进“不见面审批”和“仅跑一次”改革,建成市场主体登记智慧协同系统,实现企业设立审批不见面,将政务服务延伸至街道(乡镇)和孵化器。

工程建设环节中,率先启动建设基于建筑信息化模型(BIM)技术的工程建设项目在线报建平台。

其二是依托自贸区实施“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向市场主体放权,激发市场活力。

其三是提升政府专业化服务水平。

构建重点企业由领导对口联系服务,一般企业由产业功能区、街道(乡镇)联系服务的全覆盖服务体系,形成“随叫随到、不叫不到、服务周到”的专业化政府服务企业机制。

其四是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

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和“非禁即入”的原则,全面实行“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受理。

综保区实施“7×24”小时预约通关,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

二是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格局。

以全球视野谋划国际战略通道建设,依托空港新城国家级航空枢纽和铁路枢纽的优势,推动建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打造“一带一路”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和“空铁公水”多式联运中心。

充分利用蓉欧快铁大通道功能,鼓励企业扩大产能合作和对外贸易。

以自贸试验区为载体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获批全国第二个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审核便利化试点。

引进德国巴伐利亚州驻成都办事处等数十家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办事机构,昆仑万维、中软国际等行业领军企业入驻中国—欧洲中心。

(五)坚持共享发展,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着力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一是以社区为立足点,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通过机构改革,将社会治理的“属地责任”落实到街道、乡镇。

转变街道、乡镇碎片化的工作方式,围绕社区治理、城市更新改造、以及“15分钟”生活圈,提升项目策划生成能力。

建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以党组织领导为核心,以科学的组织动员体系、法治的管理运行体系、精准的引领服务体系、专业的人才支撑体系、严格的权责约束体系为支柱的“一核五柱”体系,设立878万元社区激励资金,推进示范街道和社区创建工作。

培育社会组织、社会企业、打造社区营造师团队。

建立社区社会组织职能清单制度,引导社区社会组织根据自身职能清单,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