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市(初升高化学资料合集)化学衔接教材共15讲word文档可编辑共129页
初升高化学衔接教材高一化学附练习及答案
初高中衔接——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本讲主要内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1)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
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
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4. 化学用语⎪⎪⎩⎪⎪⎨⎧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化学式元素符号(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 某一种元素。
②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初升高衔接教材——初高中化学衔接暑期教程》:专题2.3 氧化还原反应 Word版
第一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 目标导学1.从得氧和失氧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温故知新1.在CuO+H2△Cu+H2O反应中,谁是氧化剂,谁是还原剂?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知识精讲一、基本概念:(一)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1.反应类型(1)氧化反应:①从得、失氧观点认识:物质得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如:CuO+H2△Cu+H2O,氢气得氧发生了氧化反应。
②从元素化合价升降观点认识: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如:22-+OCu+2H△2120-++OHCu,氢元素的化合价由0变成了+1,化合价升高,氢气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③从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2)还原反应:①从得、失氧观点认识:物质失氧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如:CuO+H2△Cu+H2O,氧化铜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
②从元素化合价升降观点认识: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如:22-+OCu+2H△2120-++OHCu,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由+2变成了0,化合价降低,氧化铜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③从电子得失的观点认识:物质得到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2.反应物(1)氧化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反应物。
(2)还原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反应物。
3.生成物(1)氧化产物: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失电子被氧化,所得生成物称为氧化产物。
例如:Fe是还原剂,FeSO4是氧化产物。
(2)还原产物: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被还原,所得生成物称为还原产物。
例如:CuSO4是氧化剂,Cu是还原产物。
(1)氧化性: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性质→结果使其他物质得以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发生氧化反应。
(2)还原性: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性质→结果使其他物质能够获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发生还原反应。
初升高化学衔接教材(绝对经典)
初升高化学衔接教材(绝对经典)绪论知识点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1)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色泽鲜艳的衣料需要经过化学处理和印染;粮食、蔬菜的丰收需要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合理使用;水泥、钢材、玻璃、塑料等化工产品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汽油、柴油都是许多现代交通工具的燃料。
2)化学的作用①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②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
③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④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例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A.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B.日环食、日偏食的产生C.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D.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练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①环境保护;②能源的开发利用;③新材料研制;④生命过程探索等领域中,与化学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化学发展史1)古代化学(对物质变化的探索阶段)古时候,在与自然界的种种灾难进行抗争中,人类学会使用了火和简单的工具,改善了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变得更加聪明和强大。
继而人类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人类在逐步了解和利用这些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制得了对人类生存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如陶器、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等,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活和生产资料,人类越来越离不开化学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人类对物质变化的认识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更多地依赖猜想和偶然的经验。
2)近代化学(物资研讨的微观阶段)到了近代,化学进入物质研究的微观阶段。
①的原子论和的分子学说的创立,奠立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②1869年,俄国化学家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利用元素之间的一些规律性知识来分类研究物质的性质,就使化学研究和研究变得规律可循。
3)现代化学(合成新分子阶段)化学不断地发展着,目前,人们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几千几万种,其中很多是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这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初升高化学衔接班全套讲义
初升高化学衔接班讲义
初升高化学衔接班第
1讲一. 无机化合物知识结构: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生成是否有新物质
变化规律
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来表现
是否通过化学变化
性质盐
碱酸氧化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方法一种分类化合物组成不同种元素
稀有气体非金属金属单质组成同种元素纯净物
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合金、水煤气等各种人工合成的物质:
石等油、天然气、空气、矿各种天然物质:煤、石
混合物成分多少
按组成
分类离子
核外电子
中子质子原子核
微粒构成原子分子
微观元素
宏观组成质
物
研究对象学化
*
)
3()
2()1(关于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又可依据其组成细分为:。
山东烟台化学中考试题(word版)讲解
烟台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化学试题同学们好: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你的收获必定好多。
请你认真审题,认真答卷,将你的收获展现出来。
本试题分I 卷和Ⅱ卷两部分,I 卷为选择题,Ⅱ卷为非选择题。
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信息——元素周期表(部分)族ⅠA 0周期1 H2 He 1 氢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氦1 434 Be5 B6 C7 N8 O9 F 10 NeLi2 铍硼碳氮氧氟氖锂9 11 12 14 16 19 20712 15 1811 Na 13 Al 14 Si 16 S 17 Cl3Mg P Ar 钠镁ⅢBⅣB ⅤB ⅥBⅦBⅧⅠB ⅡB铝硅硫氯23 27 28磷32氩35.524 31 40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4 35 36 19 K 20 Ca 33 As4Sc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 Ga Ge Se Br Kr 钾钙砷钪钛钒铬锰铁钴镍铜锌镓锗硒溴氪39 40 7545 48 51 52 55 56 59 59 64 65 70 73 79 80 84I卷( 选择题,共 30 分)注意事项:请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一定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余答案。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和Ⅱ卷。
一、选择题 ( 本题包含 10 个小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吻合题意 )......1.以下四个短语,其原意必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 花香四溢(B) 海市蜃楼(C)蜡炬成灰(D) 木已成舟2.以下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燃料(B)空气成分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C)水中的生物能依赖微溶于水中的氧气而生计(D)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3.以下相关溶液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A)溶液必定是无色、透明的混杂物(B)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C)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食盐水中含有许多自由挪动的离子(D)海水是盐溶液,因此冬季海水不易结冰4.正确的实验操作是科学研究成功的基础。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新高一暑假使用)(100页完整版)
初三直升班初高中衔接教材化学前言(初高中衔接)初三化学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普及基本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一方面是做好基础教学工作,为高中化学教学工作做好铺垫工作。
由于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上、教学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学生进入高中之后纷纷表示化学一下子变得好难。
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在初中进入高中之前,对学生进行化学衔接教育,巩固化学基础知识,改进化学学习方法,能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的教学。
一.做好初中和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的必要性在初中化学主要是普及化学基本知识,培养化学基本素养,教师引导学生主要能掌握物质“是什么”,教学方法主要是识记,以记忆为主,而高中的化学教学工作,开始探索“为什么”,能从现象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索,学生要能自己发现问题。
新的初三化学第九册(上下册)尽管已修改,强调了与社会实践的紧密关联,同时也兼顾了知识的体系,突出了化学是实验学科的地位,然而与高中化学第一册在内容上,授课方法上均有差距。
因此,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在高一年级把学生业已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持续下去,如何更好地把学生动手能力,探究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将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抓好,更好地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工作。
二.初中和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教学目的(一)在思想上和心理上摆脱依赖,迎接挑战1.掌握自学的金钥匙初中升入高中是个转折点,也是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
从某种角度来说,初中的学习还是一个以记忆为主的熟能生巧的过程,而进入高中学生无论在思想、行为还是学习、思维以及理解力上都将实现一个飞跃,也即从初中的记忆为主向高中的归纳、理解为主的飞跃。
要实现这一飞跃,尽早掌握自学的钥匙是关键。
2.正确认识自己。
进入高一后将有一个不适应期,这时成绩不再是如初中总是在八九十分,一些同学的成绩可能会急剧下降,有些成绩很好的同学也会出现不及格现象。
在适应期这些都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以最短的时间度过适应期,使学习成绩尽快稳步上升。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讲义完整版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讲义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第一篇走进高中一、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导引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敬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对化学世界充满兴趣是学好化学的前提。
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同学在好奇中学会提出问题,有强烈的欲望去解决问题,学得轻松,同时在学习中学会不断总结,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遵循学习的规律,必将取得好成绩。
善于提出问题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根本。
研究时还具有专业性、正确方向性、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因此,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性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形成和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
课程标准强调“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2.重视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通过化学实验去验证、探索和发现化学知识、原理,从而形成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
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
课程标准要求“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初中升高中化学衔接材料
第一部分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第一编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衔接点:高中将继续学习许多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及性质,可在已有基础上总结提升。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1、物理变化:新物质生成。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矿石的粉碎等。
2、化学变化:新物质生成。
例如:物质的燃烧、铁矿石炼成铁、钢铁生锈等。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主要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毒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金属性、非金属性、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总结示例1]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1、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AgCl、Na2CO3、CaCO3、BaCO3、KClO3、NaCl、BaSO4、无水CuSO4等2、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等。
紫黑色固体:KMnO43、彩色固体:色:Cu 色粉末:红磷、Fe2O3 色:Fe(OH)3黄色粉末:硫绿色:Cu2(OH) 2CO3 色:Cu(OH)2、CuCO3、CuSO4·5H2O4、气体:无色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无色气味的气体:NH3、SO2、HCl5、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色。
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
6、有毒的物质:气体:CO、H2S等液体:CH3OH等固体:NaNO2、CuSO4等[总结示例2] 常见物质的溶解性(1)常见酸中除硅酸(H2SiO3)外均可溶.(2)常见碱中除NaOH、KOH、Ba(OH)2、NH3·H2O可溶,Ca(OH)2微溶外其余均为难溶碱。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案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案.doc授课内容:基础化学知识授课目标:1. 复习初中化学知识,打好化学基础;2. 熟悉高中化学学习方式和方法;3. 掌握基础化学实验技能。
教学重点:1. 化学中的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3. 常见化学实验的操作和分析。
教学难点:1. 高中化学知识与初中的区别和联系;2. 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措施和实验技巧。
教学过程:一、复习初中化学知识(25分钟)1. 通过快速提问的方式回顾初中化学知识,包括常见元素、离子和化合物的名称和符号等;2. 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彼此交流、总结并展示他们的初中化学笔记。
二、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式和方法(15分钟)1. 介绍高中化学学习的目标和重要性;2. 引导学生明确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例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做练习等。
三、讲解基础化学知识(30分钟)1. 讲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2. 详细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平衡规则。
四、进行化学实验(30分钟)1. 选择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如酸碱中和实验、金属活动性实验等;2.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3. 强调化学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实验室礼仪。
五、总结与反馈(10分钟)1. 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习重点;2. 让学生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评价,并对下节课的学习提出建议。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化学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全面复习初中化学知识,了解高中化学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并掌握一些基础的化学实验技能。
同时,学生也能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案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
2. 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节奏,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1. 初中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与差异点分析。
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实验技能的培养。
3. 高中化学学习策略与方法指导。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让学生深刻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学习方法,共同提高。
四、教学过程1. 导学: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化学知识,总结初中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与差异点。
2. 讲解:教师讲解高中化学知识,强调学习策略与方法。
3. 实验:教师安排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方法。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习心得分享:了解学生对学习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教学反思:根据教学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1.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物质的量、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速率等。
2. 初中化学知识的加深与拓展,如有机化学、化学平衡、电化学等。
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让学生深刻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学习方法,共同提高。
4.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最新初升高化学衔接教材(绝对经典)
最新初升高化学衔接教材绪论知识点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1)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色泽鲜艳的衣料需要经过化学处理和印染;粮食、蔬菜的丰收需要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合理使用;水泥、钢材、玻璃、塑料等化工产品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汽油、柴油都是许多现代交通工具的燃料。
(2)化学的作用①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②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
③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④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例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A.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B.日环食、日偏食的产生C.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D.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练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①环境保护;②能源的开发利用;③新材料研制;④生命过程探索等领域中,与化学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是()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2.化学发展史(1)古代化学(对物质变化的探索阶段)古时候,在与自然界的种种灾难进行抗争中,人类学会使用了火和简单的工具,改善了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变得更加聪明和强大。
继而人类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人类在逐步了解和利用这些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制得了对人类生存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如陶器、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等,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活和生产资料,人类越来越离不开化学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人类对物质变化的认识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更多地依赖猜想和偶然的经验。
(2)近代化学(物质研究的微观阶段)到了近代,化学进入物质研究的微观阶段。
①的原子论和的分子学说的创立,奠立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②1869年,俄国化学家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利用元素之间的一些规律性知识来分类学习物质的性质,就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规律可循。
(3)现代化学(合成新分子阶段)化学不断地发展着,目前,人们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几千几万种,其中很多是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这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初中升高中化学(通用)衔接教材(2017)全套精品
初中升高中化学衔接教材(2017)第1讲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1.原子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从äτομοζ(atomos ,“不可切分的”)转化而来。
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
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
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
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
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
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49个铁原子排列在钢表面上形成的一个圆形栅栏。
2.构成物质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He 、O 2、O 3、H 2O 、CO 2、H 2SO 4等。
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如氯化钠就是由Na +和Cl -构成的。
1.原子结构的演变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
原子结构模型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案
初高中化学的衔接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1课时初高中化学课本的衔接教学目标1.了解高中化学的课程结构和教科书的栏目与功能。
2.明确初高中化学学习要求的不同。
3.举例初步学习钢铁的腐蚀。
教学过程初高中化学所学的化学内容都是非常基础的,在整个化学的世界里,其实是九牛一毛。
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这一点上,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都是自成体系的,研究的都是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用途,主要学的都是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化学变化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如果说化学是一个螺旋的环,初中化学是下面的一个小环,高中化学就是上面的一个大环,这两个环是相连的,但又是不同的,主要是在层次和高度上不同。
在学习高中课程之前,首先应该了解高中化学课程与初中化学课程的不同。
初中化学用一年的时间学了两本书,上册和下册;高中化学将用一年的时间学习必修1和必修2,后面可以再选修一门或者几门化学模块。
化学选修有六个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
化学与生活主要是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化学与技术主要是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物质结构与性质主要是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反应原理主要是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主要是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
实验化学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初升高衔接教材——初高中化学衔接暑期教程》:专题1.2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Word版
温故知新
你知道吗?
1.国际单位制(SI)的 7 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的符号
长度
l(L)
时间
t
质量
m
温度
T
发光强度
I(Iv)
电流
I
物质的量
n
2.1 打= 1 个×12; 1 令 = 1 张×500
单位名称及符号 米(m) 秒(s)
千克(kg) 开尔文(K) 坎德拉(cd) 安培(A) 摩尔(mol)
知识精讲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 (1)概念: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3)单位:mol (4)描述对象:微观粒子 2.摩尔
( ) A.H2 的摩尔质量是 2 g
g·mol-1 C.氧气的摩尔质量是 32 g·mol-1
3.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1 mol H2O 的质量是 18 D.2 g H2 含 1 mol H
( )
A.阿伏加德罗常数是 12 g 碳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B.阿伏加德罗常数是 0.012 kg 12C 中所含的原子数
3.对于 1.204×1024 个 H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源:
( )
A.它可与 1 mol O2 完全反应(点燃)
B.它是 4 mol H
C.它与 16 g CH4 所含的 H 的数目相同 4.N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它与 2NA 个 H2SO4 所含的 H 的数目相同
( )
1 B.M g
M C.6.02 × 1023g
思维的灵活性训练(Flexibility of thinking training)
1.偏二甲肼(C2H8N2)是一种高能燃料,燃烧产生巨大能量,可作为航天运载火箭 的推动力。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1.原子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从äτομοζ(atomos ,“不可切分的”)转化而来。
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
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
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
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
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
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49个铁原子排列在钢表面上形成的一个圆形栅栏。
2.构成物质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He 、O 2、O 3、H 2O 、CO 2、H 2SO 4等。
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如氯化钠就是由Na +和Cl -构成的。
1.原子结构的演变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
原子结构模型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形成中性原子,俗称“枣糕式”模型,糕体相当于原子核,分散在其中的枣子相当于电子。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
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2.原子的组成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
科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所带电荷各不相同。
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核所含质子数,也就是所带的正电荷数又称核电荷数。
科学家发现不同元素的原子所含的质子数各不相同,而且目前发现的所有原子中,其质子数按1、2、3、4、5……依次递增,刚好和自然整数序列一致,习惯上,人们就把原子中所含质子数称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其核电荷数。
中学阶段一般要求了解原子序数在18以内的原子所带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核⎩⎪⎨⎪⎧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家们想像的模型中,每一个原子中的核外电子都绕核作高速运动,永不停止,也不劳累。
在多电子原子中,则近似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不同区域内绕核运动,又称为分层运动或分层排布。
原子核外,由里到外、由近到远地分布着不同的电子层,供不同的电子绕核运动,尤如大都市中心城区外围所修的绕城公路,供不同性能、不同用途的机动车运行,从而保证交通有序运行。
人们常把原子中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用下图表示,中心圆圈表示原子核,围绕其外围的圆表示各个电子层,每个弧线上的小圆圈代表在其上运动着的电子。
通常由里到外依次称为第一层(又称K层,层序数n=1)、第二层(又称L层,层序数n=2)、第三层(又称M层,层序数n=3)…………反过来,排在最外面的层也称为最外层,然后依次为倒数第二层(习惯上称为次外层)、倒数第三层……去掉最外层,其他的层统称为内层。
这种表示方法虽然形象但过于繁琐,通常将以上图示简化为右图,其中“小圆圈”代表原子核,“+”表示原子核带正电荷,“8”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也就是核所带电荷数,右边弧线从左至右表示电子层,其上数字表示在该层运动的电子数。
如图表示核内有8个质子的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6个电子,这种图示被称为“原子结构示意图”,用于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根据距离中心城区的远近,通过制订一定的交通规则,让不同动力、不同用途的机动车在不同的绕城公路上行驶,有效地降低了车辆的拥堵现象,改善了城市交通秩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与此一样,对于多电子原子,不同能量的电子也必须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才能让它们“和谐”相处。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逐步增加条例,这和城市交通规则的不断改进道理一样):(1)电子分层排布时,要先排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只有当其排满时才能再往外排,这样会使得体系的能量处于比较低的状态,保持相对稳定,该原则称为“能量最低”原则。
(2)每一层最多排2n2个电子,即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3)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如果只有一层,则最多排2个电子。
[试一试] 1.请你画出核电荷数为6、9、13、16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在具体分析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时,须综合考虑以上三个原则,如19号元素,按此部分原则,可能会排出2、8、9三层形式,第三层上有9个电子,虽未突破“每层最多有2n2个电子”原则,但却不符合最外层不超过8的规定,这种排列不符合“交通规则”。
正确方法是按2、8、8、1四层形式排布,这样就能同时满足三个规则。
从这个例子中也可以发现,“每层最多有2n2个电子”并不一定要求每一层都达到2n2个,这是在实际排布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4.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在通常情况下,稀有气体性质稳定,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稀有气体又被称为惰性气体。
观察部分稀有气体、活泼金属钠和活泼非金属氯形成的稳定离子结构示意图,可看出性质稳定的微粒结构上有许多共性。
从原子结构中我们不难看出,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都排有8个电子(仅He有2个电子),钠离子和氯离子最外层有了8个电子后也不再活泼,而其他活泼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未达到8个,在一定条件下,均有达到8个电子(或2个电子)的倾向。
这正是稀有气体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原因,也是“结构决定性质”的完美诠释。
如镁原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它只要失去2个电子,次外层变成最外层,也就达到了8电子的稳定构型;如果用得到电子的方式,它需要6个电子才能达到8电子的相对稳定,不如第一种方式容易。
而硫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它得到2个电子就能满足8电子稳定构型;如果以失去电子的方式,它需要失去6个电子才能达到8电子的相对稳定,也不如第一种方式容易。
通常最外层电子数较少的原子(一般小于4个),和其他元素化合时,失电子是它的本能,这种元素就具有金属性,如钠、镁、铝等;而最外层电子数较多的原子(一般大于4个),和其他元素化合时,得电子是它的本能,这种元素就具有非金属性,如氯、硫、氧、氮等。
当最外层电子数为4个电子时,和其他元素化合时,原子既难失去电子又难得到电子,所以较难形成离子。
5.电子式原子核外电子在分层排布时,一般内层往往是排满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除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外,其他元素的原子最外层都未排满,未达到8个电子(或2个电子)。
在原子相互化合过程中,内层电子基本上不发生改变,只是最外层电子数可能发生变化,人们常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就是这个道理。
如: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与活泼非金属反应时容易失去电子,形成稳定的电子层结构;而氯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多,与活泼金属反应时容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的电子层结构,我们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变化来表示两者的形成过程。
失去一个电子――→得到一个电子――→资料卡片显然氯化钠中不再有钠原子和氯原子,氯和钠分别以阴阳离子的形式存在。
像氯化钠这样,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
既然,原子在相互化合时,一般不涉及内层电子的变化,只有最外层电子数发生改变,因此原子结构示意图还可进一步简化。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或离子的最外层电子分布情况,这种式子被称为电子式。
下表列出几种常见原子及其离子的电子式。
[··Cl··]-·[··O··]2-·N··Cl··[··N··]3-[试一试] 2.请你写出H、N、O、Al3+、S2-的电子式。
6.微粒质子数和电子数的计算在电中性的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中的电子总数也就等于质子总数;其他任何不显电性的微粒,电子总数也都等于质子数,如羧基(—COOH由一个C原子和2个O原子和1个H原子组成)不带电荷,其电子数等于6+8×2+1=23。
而离子是由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阳离子是由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失去一个电子,就形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失去两个电子,就形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因此阳离子的电子数就等于原子的质子数减去所失去的电子(也就是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
阳离子的电子总数=质子总数-电荷数。
阴离子是由原子得电子形成的,其电子总数就等于质子总数加上所得电子数(也就是离子所带负电荷数)。
阴离子的电子总数=质子总数+电荷数每个CO2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质子总数为6+8×2,也就是22,因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所以1个CO2的电子总数也就是22。
每个CO2-3由1个碳原子和3个氧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形成,质子总数为6+8×3,所以1个CO2-3的电子总数等于其质子总数再加2,即等于6+8×3+2=32。
[试一试] 3.求算以下分子的电子数:N、HCl、NH3、H2O2、C2H6。
2[试一试] 4.求算以下离子的电子数:Al3+、F-、NH+、OH-、H3O+、CH-3、CH+3。
4(满分50分限时30 min)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1.在化学发展史上,第一位提出了“原子”概念的科学家是()A.道尔顿B.汤姆生C.卢瑟福D.玻尔2.已知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