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4-山东省枣庄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合集下载

新闻短评写作

新闻短评写作

【写作示例】为下面的新闻素材写一篇短评。 晨报8月26日讯:教育部近日印发《中小学 班主任工作规定》,对班主任的权益和责任等 作出明确界定,其中第十六条规定,班主任在 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 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班主任的批评权‛ 这个新概念引起社会各方热议。
二、针对新闻事
一、抓主要新闻 1、为规定的出台叫好。 实确立观点 2、折射中国教育的尴尬。 事实?
阅读短评要通过对文章结构的 分析学习其论证过程的严谨。
试分析这篇短评的论证 结构。
1、标题 :彰显主旨 台上他讲,台下讲他 汪道衍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常常可以见到: 2、(概述事实及后果) 一个人在台上讲的和他在实际中做的不一样,结 果就会导致‚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场面。 3、(提出观点) 实践证明,以‚声‛作则必不成则。叫台下做到 的,台上的人必须首先做到。否则,当他在台上 4、(正反结合,分析危害) 讲的时候,就不仅难以制止台下讲他,而且有损 于党的原则的严肃性。如果在台上只背‚台词‛, 和自己的行动是两码事,那么台下的人只会把他 当成一个‚演员‛,而不会把他当成一个党员。 5、(假设论证,分析危害)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闻事实的概括能力。题目给出四条 消息的标题,通过观察,我们很快发现这四个标题的关 键词或短语是“网络”“谷歌退出事件”“网络与法 律”“打击黄毒”“网络凝聚力量”,通过分析这些关 键词,我们可以得出“网络的优点与缺点”的大意,于 是我们很明白,我们要写的内容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 分是网络的积极作用,第二部分是网络的消极作用。然 后再根据新闻短评的特点,我们还要加上新闻背景知识 和主观评价。而关于网络的新闻背景知识,我们最熟悉 的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越来越深入 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观评价则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 用切近于公正、客观的言语来总结“如何规范网络,让 网络为我们所用”。于是这类题目的答题要点就在于: 网络背景知识+网络积极方面+网络消极方面+一句话 评价,就这么简单。

2010年高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2010年高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2010年高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第一篇:2010年高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统计调查与分析2011年第5期总第225期高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简报及阶段工作总结2010年我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在区管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普办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全区各相关部门以及各级普查办共同努力,完成了普查准备、正式登记、数据处理等工作。

一、初步汇总数据普查初步汇总数据显示,本次普查共登记集体户和家庭户90412户。

普查时区内居住人数283151人,其中港澳台和外籍人员1181人;常住人口269483人;户籍人口182573人;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1月1日出生人数2178人;死亡人数440人。

分镇(办事处)明细二、阶段工作总结(一)健全机构,提供组织保障二月份我区成立了区普查领导小组,设立了区人口普查领导办公室,各镇(办)也成立了相应机构。

普查工作进行中,区普查办公室先后多次召开工作调度会议,全面部署阶段工作任务。

对普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超前谋划,提出刚性要求,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普查现场进行沟通协调,做到时间倒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普查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宣传,营造普查氛围普查工作期间,加大了宣传力度,悬挂横幅、标语80余条,张贴宣传画册、公告1200余张,发放至住户一封信9万余张,住户告知单8万余份。

通过多形式、多手段的集中宣传,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增强了参与和配合意识,为普查工作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搞好培训,建设高素质普查队伍全区共抽调普查员、指导员1620名,其中选聘大学生普查员895人。

为节省经费和提高普查质量,将4所高校和60家企业(建筑工地)划定为独立的普查区,抽调328名普查员完成区域内普查任务。

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对普查员及普查指导员分七批进行培训,利用电化教学,对入户技巧、普查小区图的绘制、普查表的填写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听”与“做”相结合,进行实地入户培训,有效的提高了普查员的业务水平,为人口普查试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511-山东省日照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511-山东省日照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日照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来源:日照统计信息网日期:2011-5-26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省政府和全市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3]为280.11万人。

二、人口增长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截至200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统计的常住人口共有268.62万人。

十年之间,共增加了11.49万人,增长4.28%,年平均增长0.42%。

三、家庭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98.85万户,家庭户人口为266.49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0人。

在以200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日照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6人。

10年来,日照的平均家庭户人口减少0.26人。

四、性别比例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41.60万人,占总人口的50.55%;女性为138.51万人,占总人口的49.45%。

总人口性别比为102.23(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而在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日照总人口性别比为101.21。

五、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45.54万人,占16.26%,15—64岁的人口为205.68万人,占73.4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8.89万人,占10.31%。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3.3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59个百分点。

六、人口素质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为21.59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为33.17万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为108.38万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为77.50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全国人口普查表短表

全国人口普查表短表
H1.户编号 H2.户别
县(市、区)
乡(镇、街道) 街道)
普查区
普查小区
建筑物编号
H3.本 户 应 登 记 人 数
H4.2009年11月1日-2010年10月31日 2009年11月 2010年10月31日 出生人口 死亡人口
H5.本户住房建筑面积
H6.本户住房间数
(不包括厨房、过道、厅)
1. 家庭户 2010年10月31日晚居住本 户口在本户,2010年10月31日晚未 男 女 住本户的人数: 2. 集体户 户的人数: 人 ____ 号 人 人
R6.民族
R8.户口登记地
出生于: ______年 ______月
1. 本普查小区 2. 本乡(镇、街道) 其他普查小区 2.非农业 3. 本县(市、区) 其他乡(镇、街道) 3.户口 4. 其他县(市、区) 待定→R12 ____省(区、市) 市(地) 县(市、区)
0. 务工经商 1. 工作调动 2. 学习培训 3. 随迁家属 4. 投亲靠友 5. 出差 6. 拆迁搬家 7. 寄挂户口 8. 婚姻嫁娶 9. 其他
0. 务工经商 1. 工作调动 2. 学习培训 3. 随迁家属 4. 投亲靠友 5. 出差 6. 拆迁搬家 7. 寄挂户口 8. 婚姻嫁娶 9. 其他
1. 是 2. 否
1.未上过学 2.小学 3. 初中 4. 高中 5. 大学专科 6. 大学本科 7. 研究生
户编号:
本户共_____张
1. 本普查小区 2. 本乡(镇、街道) 其他普查小区 3. 本县(市、区) 其他乡(镇、街道) 4. 其他县(市、区) ____省(区、市) _____市(地) _____县(市、区) 5.港澳台或国外
1. 没有离开户口 登记地→R12 2. 半年以下 3. 半年至一年 4. 一年至二年 5. 二年至三年 6. 三年至四年 7. 四年至五年 8. 五年至六年 9. 六年以上

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各县级单位常住人口数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各县级单位常住人口数据

县区
大同 3318057
阳泉 1368502
长治 3334564
晋城 2279151
忻州 3067501
六普常住人口 (万人) 32.8 11.2 32.7 72.3 50 40.6 10.8 27.2 20.6 18.3 23.4 34.3 15.6 18.6 19.3 24.3 28.6 33.5 31.1 48.4 28.1 34.1 27 26.4 15.1 15.9 29.2 35.3 18.3 17.2 15.9 22.7 47.7 21.3 38.9 23.1 48.4 48.5 54.5 21.7 29.9 21.4 26.7 16.1 15.7
7

地市
县区 交口县 孝义市 汾阳市 盐湖区 临猗县 万荣县 闻喜县 稷山县 新绛县 绛县 垣曲县 夏县 平陆县 芮城县 永济市 河津市 新城区 回民区 玉泉区 赛罕区 土默特左旗 托克托县 和林格尔县 清水河县 武川县 东河区 昆都仑区 青山区 石拐区 白云鄂博矿区 九原区 土默特右旗 固阳县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稀土高新区 海勃湾区 海南区 乌达区 红山区 元宝山区 松山区 阿鲁科尔沁旗 巴林左旗 巴林右旗 林西县 8
县区
六普常住人口 (万人)
廊坊 4358839
保定 11194379
5.9 12.4 20.5 24.6 25 25.8 26.1 28.8 29.6 33.9 34.5 36 37 38.7 38.7 42.4 43.7 50.6 51.6 51.8
3

地市 唐县 易县 徐水县 曲阳县 涿州市 清苑县 定州市 桃城区 枣强县 武邑县 武强县 饶阳县 安平县 故城县 景县 阜城县 冀州市 深州市 新华区 运河区 沧县 青县 东光县 海兴县 盐山县 肃宁县 南皮县 吴桥县 献县 孟村县 泊头市 任丘市 黄骅市 河间市 渤海新区 开发区 桥东 桥西 南宫 沙河 邢台 临城 内丘 柏乡 隆尧

山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山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山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8 09:12山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2011年5月5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省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省常住人口全省常住人口[3]为9579.31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9079.31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500.00万人。

增长5.50%,年平均增长0.54%。

二、家庭户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3010.50万户,家庭户人口为8985.59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1人减少了0.23人。

三、性别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为48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0.57%;女性为4734.59万人,占总人口的49.4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53下降为102.33。

四、年龄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07.43万人,占15.74%,15-64岁的人口为7128.90万人,占74.42%;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942.98万人,占9.84%。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1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3.3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81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为832.87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为1332.26万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为3846.82万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为2391.24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1515-山东省聊城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515-山东省聊城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聊城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聊城市统计局聊城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2011年5月11日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的决定,我市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市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市近四万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我市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登记和复查任务。

目前,普查的全部数据正在进行计算机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及分布全市常住人口[3]为578.99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41.19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37.80万人,增长6.98%,年平均增长0.68%。

全市常住人口分布如下:东昌府区98.14万人临清市71.96万人阳谷县77.07万人莘县95.88万人茌平县52.01万人东阿县35.26万人冠县76.49万人高唐县47.34万人经济技术开发区24.84万人。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175.38万户,家庭户人口为556.12万人,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1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5人下降了0.28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293.86万人,占50.75%;女性为285.13万人,占49.25%,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0.37提高为103.06。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98.24万人,占16.97%;15-64岁的人口为430.27万人,占74.3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0.48万人,占8.7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4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4.3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10个百分点。

各省市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汇总

各省市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汇总

区数据汇总
年龄结构
民族构成
0-14岁
15-64岁
65岁以上
汉族
少数民族
大专以上
高中(含中专)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22245.97 16.60% 99843.34 74.50% 11883.17 8.90% 122,593.3 91.51% 11,379 8.49% 11963.68 8.93% 18798.60
105.20 106.80 114.52 102.84 105.56 108.05 102.54 102.67 103.22 106.18 101.54 105.69 103.39 105.96 107.46 102.33 102.06 105.56 105.81 109.00 108.26 110.90 102.43 103.14 106.89 107.84 105.69 106.92 104.42 107.40 105.09 105.34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各省市自治区数据汇总
省市自治 区
人口总数
家庭户人口
人数 (万人)
比5普 增长
排名
户数 (万户)
人口 (万人)
户均 (人)
性别构成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女性=100
全国 133,972.49 5.84% 北京市 1,961.20 44.50% 天津市 1,293.82 29.27% 河北省 7,185.42 6.55% 山西省 3,571.21 9.98% 内蒙古 2,470.63 4.00% 辽宁省 4,374.63 3.21% 吉林省 2,746.23 0.67% 黑龙江省 3,831.22 3.85% 上海市 2,301.91 37.53% 江苏省 7,865.99 5.75% 浙江省 5,442.69 16.37% 安徽省 5,950.05 -0.60% 福建省 3,689.42 6.28% 江西省 4,456.75 7.66% 山东省 9,579.31 5.50% 河南省 9,402.36 1.58% 湖北省 5,723.77 4.04% 湖南省 6,568.37 2.00% 广东省 10,430.31 20.69%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地区人口数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地区人口数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地区人口数据201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这个数据告诉我们什么?第一,就特别直辖市来说,人口数据依此是:2000比例2010比例重庆市28846170 2.44 2.15上海市23019148 1.32 1.72北京市19612368 1.09 1.46天津市12938224 0.79 0.97除重庆市,其他三城市均呈现增加趋势;四个城市人口总数达8440余万人。

第二,人口在8000万以上人口依此为2000比例2010比例广东省104303132 6.83 7.79山东省95793065 7.17 7.15河南省94023567 7.31 7.02四川省80418200 6.58 6.00而2000时居于第一位的河南现在退居第三位,这种情况显然和广东为输入性流动人口,而河南为输出性流动人口有关。

第三,沿海省市地区人口依此为2000比例2010比例广东省104303132 6.83 7.79山东省95793065 7.17 7.15江苏省78659903 5.88 5.87河北省71854202 5.33 5.36浙江省54426891 3.69 4.06广西壮族自治区46026629 3.55 3.44辽宁省43746323 3.35 3.27福建省36894216 2.74 2.75上海市23019148 1.32 1.72天津市12938224 0.79 0.97海南省8671518 0.62 0.65以上11个沿海省市区占有整个大陆地区人口比例为43.03%第四,内陆省市地区人口依此为2000比例2010比例河南省94023567 7.31 7.02四川省80418200 6.58 6.00湖南省65683722 5.09 4.90安徽省59500510 4.73 4.44湖北省57237740 4.76 4.27江西省44567475 3.27 3.33陕西省37327378 2.85 2.79山西省35712111 2.60 2.67贵州省34746468 2.78 2.59重庆市28846170 2.44 2.15甘肃省25575254 2.02 1.91北京市19612368 1.09 1.46宁夏回族自治区6301350 0.44 0.47 青海省5626722 0.41 0.42第五,与邻国有边界的省市区依此为:2000比例2010比例广西壮族自治区46026629 3.55 3.44 云南省45966239 3.39 3.43辽宁省43746323 3.35 3.27黑龙江省38312224 2.91 2.86吉林省27462297 2.16 2.05内蒙古自治区24706321 1.88 1.8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1813334 1.52 1.63西藏自治区3002166 0.21 0.22第六,西部地区省市区人口依此为:2000比例2010比例重庆市28846170 2.44 2.15四川省80418200 6.58 6.00贵州省34746468 2.78 2.59云南省45966239 3.39 3.43西藏自治区3002166 0.21 0.22陕西省37327378 2.85 2.79甘肃省25575254 2.02 1.91青海省5626722 0.41 0.42宁夏回族自治区6301350 0.44 0.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1813334 1.52 1.63以上10个省市区的人口仅占大陆全部人口比例的21.61%。

1513-山东省临沂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513-山东省临沂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临沂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临沂市统计局临沂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2011年5月7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省政府和全市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普查登记户籍人口为1069万人。

全市普查登记常住人口[3]为1003.94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994.26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9.68万人。

增长0.97%,年平均增长0.10%。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330.38万户,家庭户人口为971.50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8人减少了0.24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5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50.83%;女性为493.63万人,占总人口的49.1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的104.27下降为103.38。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 0-14岁的人口为182.03万人,占18.13%;15-64岁的人口为722.89万人,占72.0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99.02万人,占9.86%。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6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3.5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17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为46.96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为92.89万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为398.67万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为314.16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15-山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5-山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山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 2011年5月5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省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省常住人口全省常住人口[3]为9579.31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9079.31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500.00万人。

增长5.50%,年平均增长0.54%。

二、家庭户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3010.50万户,家庭户人口为8985.59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1人减少了0.23人。

三、性别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为48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0.57%;女性为4734.59万人,占总人口的49.4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53下降为102.33。

四、年龄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07.43万人,占15.74%,15-64岁的人口为7128.90万人,占74.42%;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942.98万人,占9.84%。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1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3.3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81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为832.87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为1332.26万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为3846.82万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为2391.24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各省各地区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各省各地区主要数据公报
9.5
5.8 4.6 1.2 0.5 1.2 1.5 0.4 2.1 0.5 2.3 1.8 5.5 0.3
27.5
2.7 2.1 1.8 0.7 0.7 0.4 0.6 0.5 0.4 0.9 0.2
11.0
5.2 5.0 7.4 4.0 2.2 5.2 5.4 1.6 0.5 5.4 2.1
43.9
56 34 34 9 22 8 28 19 21 231 13 19 8 32 22 14 33 55 31 41 42 309
1.8 1.0 0.4 0.3 0.3 0.4 0.3 0.3 0.3
5.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6 3.4 3.4 0.9 2.2 0.8 2.8 1.9 2.1
23.1
1.9 1.1 0.4 0.4 0.3 0.4 0.3 0.4 0.3 0.6 0.2
1.4 1.9 0.5 0.9 0.4 0.6 0.6 0.4 0.4 0.5 0.3
7.9
9.4 5.3 2.6 9.4 7.9 12.3 4.0 3.4 7.9 4.3 4.6
71.2
6.7 6.4 3.5 1.7 1.5 2.5 3.2 2.4 1.7 1.8 1.3 3.0 3.4 2.6 41.9 9.3 5.6 1.7 0.9 1.5 2.5 0.9 2.6 0.8 2.8 1.9 6.0 0.4 37.0 7.9 7.1 9.2 4.7 2.9 5.6 5.9 2.1 0.9 6.3 2.3 54.9 10.9 7.3 3.1 10.2 8.3 12.9 4.6 3.8 8.3 4.8 4.9 79.2
6.2
1.3 1.9 0.8 3.2 2.2 1.4 3.3 5.5 3.1 4.1 4.2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

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所谓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就是规定一个时间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进行,登记的人口及其各种特征都是反映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

根据上述规定,不管普查员在哪天进行入户登记,普查对象所申报的都应该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情况。

通过这个标准时间,所有普查员普查登记完成后,经过汇总就可以得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的总数和各种人口状况的数据。

以下是数据详情: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作者:————————————————————————————————日期: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经国务院批准进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0年11月1日零时人口普查的原始资料不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仅供汇总使用公民应履行如实申报普查项目的义务本户县、市乡、镇普查普查建筑物地址:区街道区小区编号地址码:H1.户编名H2.户别H3.本户应登记人数号1.家庭户2.集体户2010年10月31日晚居住本户的人数人户口在本户,2010年10月31日晚未居住本户的人数人H4.2009.11.1—2010.10.31H5.住房用途H6.本户住房建筑面积出生人口死亡人口男人女人男人女人1.生活住房2.兼作生产经营用房3.无住房(结束)平方米H7.本户住房间数H8.建筑层数H9.承重类型H10.住房建成年代间1.平房2.2—3层楼房3.4—6层楼房4.7—9层楼房5.10层以上楼房1.钢及钢筋混凝土结构2.混合结构3.砖木结构4.其他结构1.1949年以前2.1949—1959年3.1960—1969年4.1970—1979年5.1980—1989年6.1990—1999年7.2000年以后H11.是否饮用自来水H12.主要炊事燃料H13.住房内有无厨房H14.住房内有无厕所1.是2.否1燃气2.电__3.煤炭4.柴草5.其他1.独立使用2.与其他户合用3.无1.独立使用抽水式2.合用抽水式3.独立使用其他样式4.合用其他样式5.无H15.住房有无洗澡设施H16.住房来源H17.月租房费用1.统一供热水2.家庭自装热水器3.其他4.无1.租赁廉租住房2.租赁其他住房3.自建住房4.购买商品房5.购买二手房6.购买经济适用房7.购买原公有住房8.其他1.100元以下2.100—200元3.200—500元4.500—1000元5.1000—1500元6.1500—2000元7.2000—3000元8.3000元以上每个人都填报5周岁及以上的人填报R1.姓名R2.与户主关系R3.性别R4.出生年月R5.民族R6.普查时点居住地R7.户口登记地R8.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R9.离开户口登记地原因R10.户口登记地类型R11.户口性质R12.出生地R13.五年前常住地0.户主1.配偶2.子女3.父母4.岳父母或公婆5.祖父母6.媳婿7.孙子女8.兄弟姐妹9.其他1.男2.女(周岁)出生于:年月族1.本普查小区2.本村(居)委会其他普查小区3.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4.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5.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6.港澳台或国外1.本村(居)委会2.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3.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4.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5.户口待定→R121.没有离开户口登记地→R112.半年以下3.半年至一年4.一至二年5.二至三年6.三至四年7.四至五年8.五至六年9.六年以上1.务工经商2.工作调动3.学习培训4.随迁家属5.投亲靠友6.拆迁搬家7.寄挂户口8.婚姻嫁娶9.其他1.乡2.镇的居委会3.镇的村委会4.街道1.农业2.非农业1.本县市区2.本省其他县市区3.省外:—省2005年11月1日常住地:1.省内2.省外:—省省(区、市)市(地)县(市、区)0.户主1.配偶2.子女3.父母4.岳父母或公婆5.祖父母6.媳婿7.孙子女8.兄弟姐妹9.其他1.男2.女(周岁)出生于:年月族1.本普查小区2.本村(居)委会其他普查小区3.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4.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5.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6.港澳台或国外1.本村(居)委会2.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3.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4.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5.户口待定→R121.没有离开户口登记地→R112.半年以下3.半年至一年4.一至二年5.二至三年6.三至四年7.四至五年8.五至六年9.六年以上1.务工经商2.工作调动3.学习培训4.随迁家属5.投亲靠友6.拆迁搬家7.寄挂户口8.婚姻嫁娶9.其他1.乡2.镇的居委会3.镇的村委会4.街道1.农业2.非农业1.本县市区2.本省其他县市区3.省外:—省2005年11月1日常住地:1.省内2.省外:—省省(区、市)市(地)县(市、区)0.户主1.配偶2.子女3.父母4.岳父母或公婆5.祖父母6.媳婿7.孙子女8.兄弟姐妹9.其他1.男2.女(周岁)出生于:年月族1.本普查小区2.本村(居)委会其他普查小区3.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4.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5.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6.港澳台或国外1.本村(居)委会2.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3.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4.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5.户口待定→R121.没有离开户口登记地→R112.半年以下3.半年至一年4.一至二年5.二至三年6.三至四年7.四至五年8.五至六年9.六年以上1.务工经商2.工作调动3.学习培训4.随迁家属5.投亲靠友6.拆迁搬家7.寄挂户口8.婚姻嫁娶9.其他1.乡2.镇的居委会3.镇的村委会4.街道1.农业2.非农业1.本县市区2.本省其他县市区3.省外:—省2005年11月1日常住地:1.省内2.省外:—省省(区、市)市(地)县(市、区)0.户主1.配偶2.子女3.父母4.岳父母或公婆5.祖父母6.媳婿7.孙子女8.兄弟姐妹9.其他1.男2.女(周岁)出生于:年月族1.本普查小区2.本村(居)委会其他普查小区3.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4.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5.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6.港澳台或国外1.本村(居)委会2.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3.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4.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5.户口待定→R121.没有离开户口登记地→R112.半年以下3.半年至一年4.一至二年5.二至三年6.三至四年7.四至五年8.五至六年9.六年以上1.务工经商2.工作调动3.学习培训4.随迁家属5.投亲靠友6.拆迁搬家7.寄挂户口8.婚姻嫁娶9.其他1.乡2.镇的居委会3.镇的村委会4.街道1.农业2.非农业1.本县市区2.本省其他县市区3.省外:—省2005年11月1日常住地:1.省内2.省外:—省省(区、市)市(地)县(市、区)0.户主1.配偶2.子女3.父母4.岳父母或公婆5.祖父母6.媳婿7.孙子女8.兄弟姐妹9.其他1.男2.女(周岁)出生于:年月族1.本普查小区2.本村(居)委会其他普查小区3.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4.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5.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6.港澳台或国外1.本村(居)委会2.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3.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4.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5.户口待定→R121.没有离开户口登记地→R112.半年以下3.半年至一年4.一至二年5.二至三年6.三至四年7.四至五年8.五至六年9.六年以上1.务工经商2.工作调动3.学习培训4.随迁家属5.投亲靠友6.拆迁搬家7.寄挂户口8.婚姻嫁娶9.其他1.乡2.镇的居委会3.镇的村委会4.街道1.农业2.非农业1.本县市区2.本省其他县市区3.省外:—省2005年11月1日常住地:1.省内2.省外:—省省(区、市)市(地)县(市、区)表号:R 表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批准文号:国统字 [ 2 0 1 0 ] 号有效期至:2 0 1 0 年月(超过五人的户,从第2张普查表起,需填写“本户地址、共几张、第几张”,户记录只填写“H1.户编号”)结束3 / 54 / 56周岁及以上的人填报15周岁及以上的人填报15至64周岁的妇女填报15至50周岁的妇女填报60周岁及 以上的人填报R14.是否识字R15.受教育程度R16.学业 完成情况R17.工作情况R18.行业R19.职业R20.未工作原因R21.三个月内 是否找过工作R22.能否工作R23.主要生活来源R24.婚姻状况R25.结婚(初婚)年月 R26.生育子女数R27.2009.11.1-2010.1.31的生育状况R28.身体健康状况1.是2.否1.未上过学→R172.小学3.初中4.高中5.大学专科6.大学本科7.研究生1.在校2.毕业3.肄业4.辍学5.其他10月25-31日是否为取得收入而工作了一小时以上1.是,上周工作时间—小时2.在职休假、学习,临时停工或季节性歇业 3.未做任何工作 →R20单位详细名称:主要产品或主要业务:本人从事的具体 工作: →R231.在校学习→R232.丧失工作能力→R233.毕业后未工作4.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5.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6.承包土地被征用7.离退休8.料理家务9.其他1.在职业介绍机构 求职2.委托亲友找工作3.应答或刊登广告4.参加招聘会5.为自己经营作准备6.其他7.未找过工作如果有合适的工 作能否在两周内 开始工作 1.能连续未工作时间:—个月 2.不能1.劳动收入2.离退休金养老金3.失业保险金4.最低生活保障金5.财产性收入6.家庭其他成员 供养7.其他1.未婚→R282.有配偶3.离婚4.丧偶年月生育过(活产): 男 人 女 人其中现在存活: 男 人女 人1.未生育2.有生育 —生育时间是:月婴儿性别是:1.男2.女(12个月以内生育两个以上孩子的 第二个孩子状况)生育时间是: 月 婴儿性别是:1.男2.女1.健康2.基本健康3.不健康,但 生活能自理4.生活不能自理1.是2.否1.未上过学→R172.小学3.初中4.高中5.大学专科6.大学本科7.研究生1.在校2.毕业3.肄业4.辍学5.其他10月25-31日是否为取得收入而工作了一小时以上1.是,上周工作时间—小时2.在职休假、学习,临时停工或季节性歇业 3.未做任何工作 →R20单位详细名称:主要产品或主要业务:本人从事的具体 工作: →R231.在校学习→R232.丧失工作能力→R233.毕业后未工作4.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5.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6.承包土地被征用7.离退休8.料理家务9.其他1.在职业介绍机构 求职2.委托亲友找工作3.应答或刊登广告4.参加招聘会5.为自己经营作准备6.其他7.未找过工作如果有合适的工 作能否在两周内 开始工作 1.能连续未工作时间:—个月 2.不能1.劳动收入2.离退休金养老金3.失业保险金4.最低生活保障金5.财产性收入6.家庭其他成员 供养7.其他1.未婚→R282.有配偶3.离婚4.丧偶年月生育过(活产): 男 人 女 人其中现在存活: 男 人女 人1.未生育2.有生育 — 生育时间是:月婴儿性别是:1.男2.女(12个月以内生育两个以上孩子的 第二个孩子状况)生育时间是: 月 婴儿性别是:1.男2.女1.健康2.基本健康3.不健康,但 生活能自理4.生活不能自理1.是2.否1.未上过学→R172.小学3.初中4.高中5.大学专科6.大学本科7.研究生1.在校2.毕业3.肄业4.辍学5.其他10月25-31日是否为取得收入而工作了一小时以上1.是,上周工作时间—小时2.在职休假、学习,临时停工或季节性歇业 3.未做任何工作 →R20单位详细名称:主要产品或主要业务:本人从事的具体 工作: →R231.在校学习→R232.丧失工作能力→R233.毕业后未工作4.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5.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6.承包土地被征用7.离退休8.料理家务9.其他1.在职业介绍机构 求职2.委托亲友找工作3.应答或刊登广告4.参加招聘会5.为自己经营作准备6.其他7.未找过工作如果有合适的工 作能否在两周内 开始工作 1.能连续未工作时间:—个月 2.不能1.劳动收入2.离退休金养老金3.失业保险金4.最低生活保障金5.财产性收入6.家庭其他成员 供养7.其他1.未婚→R282.有配偶3.离婚4.丧偶年月生育过(活产): 男 人 女 人其中现在存活: 男 人女 人1.未生育2.有生育 — 生育时间是:月婴儿性别是:1.男2.女(12个月以内生育两个以上孩子的 第二个孩子状况)生育时间是: 月 婴儿性别是:1.男2.女1.健康2.基本健康3.不健康,但 生活能自理4.生活不能自理1.是2.否1.未上过学→R172.小学3.初中4.高中5.大学专科6.大学本科7.研究生1.在校2.毕业3.肄业4.辍学5.其他10月25-31日是否为取得收入而工作了一小时以上1.是,上周工作时间—小时2.在职休假、学习,临时停工或季节性歇业 3.未做任何工作 →R20单位详细名称:主要产品或主要业务:本人从事的具体 工作: →R231.在校学习→R232.丧失工作能力→R233.毕业后未工作4.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5.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6.承包土地被征用7.离退休8.料理家务9.其他1.在职业介绍机构 求职2.委托亲友找工作3.应答或刊登广告4.参加招聘会5.为自己经营作准备6.其他7.未找过工作如果有合适的工 作能否在两周内 开始工作 1.能连续未工作时间:—个月 2.不能1.劳动收入2.离退休金养老金3.失业保险金4.最低生活保障金5.财产性收入6.家庭其他成员 供养7.其他1.未婚→R282.有配偶3.离婚4.丧偶年月生育过(活产): 男 人 女 人其中现在存活: 男 人女 人1.未生育2.有生育 — 生育时间是:月婴儿性别是:1.男2.女(12个月以内生育两个以上孩子的 第二个孩子状况)生育时间是: 月 婴儿性别是:1.男2.女1.健康2.基本健康3.不健康,但 生活能自理4.生活不能自理1.是2.否1.未上过学→R172.小学3.初中4.高中5.大学专科6.大学本科7.研究生1.在校2.毕业3.肄业4.辍学5.其他10月25-31日是否为取得收入而工作了一小时以上1.是,上周工作时间—小时2.在职休假、学习,临时停工或季节性歇业 3.未做任何工作 →R20单位详细名称:主要产品或主要业务:本人从事的具体 工作: →R231.在校学习→R232.丧失工作能力→R233.毕业后未工作4.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5.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6.承包土地被征用7.离退休8.料理家务9.其他1.在职业介绍机构 求职2.委托亲友找工作3.应答或刊登广告4.参加招聘会5.为自己经营作准备6.其他7.未找过工作如果有合适的工 作能否在两周内 开始工作 1.能连续未工作时间:—个月 2.不能1.劳动收入2.离退休金养老金3.失业保险金4.最低生活保障金5.财产性收入6.家庭其他成员 供养7.其他1.未婚→R282.有配偶3.离婚4.丧偶年月生育过(活产): 男 人 女 人其中现在存活: 男 人女 人1.未生育2.有生育 — 生育时间是:月婴儿性别是:1.男2.女(12个月以内生育两个以上孩子的 第二个孩子状况)生育时间是: 月 婴儿性别是:1.男2.女1.健康2.基本健康3.不健康,但 生活能自理4.生活不能自理户编号号本户张本张是第张申报人(签字):普查员(签字):填报日期:11月5 / 5。

新闻短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附答案

新闻短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附答案

新闻短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附答案)新闻短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附答案)新闻短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本报北京4月28日电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今天宣布,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区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人口净增长量1.3亿相比,减少了约5600万人。

十年人口数字的变化反映出,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挑战。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4月29日头版,有删节)请从上述消息中,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9分)答:答案:答案角度提示:①人口变化成绩方面的角度:“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②人口现状面临挑战方面的角度:“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③上述两个方面的每一个点都可以作为一个角度;④整体的角度:对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作整体评价;⑤其他角度:如“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省份的角度,“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省份与“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相结合的角度,“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与“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相结合的角度等。

答题要求:体裁是新闻短评,是基于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方面所作的评论,要有自己对事实的看法即观点,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结构基本完整。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
2011 年 4 月 28 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发布 2010 年第六次 人口普查登记(已上报户口)的中国大陆总人口为 1,332,810,869 人。
基本方案 编辑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采取全员制普查,也就是说普查将涉及到 每个家庭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和个人,将做到调查员入户中调查。普查将涉及性别、年龄、婚 姻、住房、就业和迁移等多个方面。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户为单位进行登记,户分为家庭户和集体 户。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一个家庭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根据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于 2010 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此次人口普查标准时点为 11 月 1 日零 时,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 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 育、死亡、住房情况等。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 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境内居住的自然人。
户;单身居住独自生活的,也作为一个家庭户。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 员关系、集体居住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集体户。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采用按现住地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现 住地进行登记。普查对象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登记 相应信息。

1504-山东省枣庄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1504-山东省枣庄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枣庄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枣庄日报2011-5-25全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普查标准时点(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372.93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354.66万人相比,10年共增加了18.27万人,受外出打工、经商、就学、参军等因素影响,与普查户籍人口391.92万人相比,净流出18.99万人。

人口净流出城市特征明显。

全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60.94万人,占16. 34%;15-64岁的人口为276.86万人,占74.24%;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5.12万人,占9.4 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8.6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6.2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3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2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55个百分点。

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全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为24.89万人,占6.67%;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为52.51万人,占14.08%;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为153.66万人,占41.20%;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为92.36万人,占24. 77%(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2551人上升为6673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9700人上升为14081人,高于全省173人,高于全国49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35905人上升为41203人,高于全省1045人,高于全国2 415;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35563人下降为24765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0.93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8.57万人,文盲率由8.32%下降为5.61%,下降了2. 71个百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庄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枣庄日报2011-5-25
全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普查标准时点(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372.93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354.66万人相比,10年共增加了18.27万人,受外出打工、经商、就学、参军等因素影响,与普查户籍人口391.92万人相比,净流出18.99万人。

人口净流出城市特征明显。

全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60.94万人,占16. 34%;15-64岁的人口为276.86万人,占74.24%;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5.12万人,占9.4 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8.6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6.2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3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2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55个百分点。

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全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为24.89万人,占6.67%;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为52.51万人,占14.08%;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为153.66万人,占41.20%;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为92.36万人,占24. 77%(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2551人上升为6673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9700人上升为14081人,高于全省173人,高于全国49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35905人上升为41203人,高于全省1045人,高于全国2 415;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35563人下降为24765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0.93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8.57万人,文盲率由8.32%下降为5.61%,下降了2. 71个百分点。

受历年大学毕业生市外就业、市内大专院校数量少、市内大专院校市外在校生人数相对较少等因素的影响,我市每10万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少于全省2021人,少于全国2257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