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痿证理论的临床运用
中医内科学痿症
【概 述】
一、定义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 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旳一 种病证。临床下列肢痿弱较为常见, 亦称“痿躄”。
二、源流
1.《内经》论述了痿证旳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治疗原则。 ① 病因:《素问·痿论》指出了“热伤五脏”、“思想无穷” 、“焦急太过”、“有渐于湿”及远行劳倦、房劳太过等,《 素问·愤怒通天论》以为湿热也是痿证成因之一。 ② 病机:《素问·痿论》指出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肺燥 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肢体痿软。 ③ 分类:将痿证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以示病情旳浅 深轻重以及与五脏旳关系。 ④ 治疗:《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旳基本原则
2023/5/19
20
3.脾胃虚弱证
主证: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神疲肢 倦,肌肉萎缩
兼证: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咣白或萎黄无华 ,面浮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虚不健,生化乏源,气血亏虚,筋脉 失养。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2023/5/19
2023/5/19
26
常用药:人参、黄芪——益气; 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养血和血; 川牛膝、地龙、桃仁、红花、鸡血藤——活血化 瘀通脉。 加减:若手足麻木,舌苔厚腻者——加橘络、木 瓜; 下肢痿软无力——加杜仲、锁阳、桑寄生; 若见肌肤甲错,形体消瘦,手足痿弱,为瘀血久 留——可用圣愈汤送服大黄廑虫丸,补虚活血,以丸 图缓。
2023/5/19
23
常用药:虎骨(用狗骨代)、牛膝——壮筋 骨利关节;
熟地、龟板、知母、黄柏——填精补髓 ,滋阴补肾,清虚热;
锁阳——温肾益精; 当归、白芍药——养血柔肝; 陈皮、干姜——理气温中和胃,既防苦 寒败胃,又使滋补而不滞。
7.6内经选读痿论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何 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 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 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
素
问
肺
皮毛
痿
心
血脉
论
肝 主身之 筋膜
脾
肌肉
肾
骨髓
肺之合皮也 心之合脉也
肝之合筋也 脾之合肉也
肾之合骨也
·
素 715:2.五体痿的症状特点
问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
痿 论
著则生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
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
素
问
痿
阳明者
论 五脏六腑之海
主闰宗筋
宗筋主束骨 而利机关也
阳明是饮食汇 聚,化生气血 之处,供给五 脏六腑的营养
阳明经多气多血, 可滋润、润养、
濡润宗筋
宗筋主管约束骨 节而使关节滑利
·
素
问 冲脉者 痿 经脉之海也 论 主渗灌溪谷
冲脉为十二经脉 气血汇聚之处, 也有濡润关节宗
【思考题】
1.简述痿证的发病规律。 2.试述形成痿证的病因病机。 3.根据《痿论》,试述痿证的治疗原则。 4.如何理解“治痿者,独取阳明”的原则? 5.痿证与痹证在病因病机、证候表现及治
疗原则方面应如何?
肌肉 痿缩
·
素
问
《内经》
痿
前的古医
论
书
故《下经》曰:肉痿者, 得之湿地也
久处湿地 伤于寒湿
素 问
·
痿 论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
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
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
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
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
《内经》痿证理论探析
可见“ 肺热叶焦” 乃五脏痿的主要病机。 首先《 素问・ 经 脉别论》 :肺朝百脉 , 云 “ 输精 于皮 毛, 毛脉合精 ,
行气于府 。” 由于肺朝百脉 , 行气于脏腑 , 输精于皮 毛, 凡滋养五脏的精气津液均赖肺气 以敷布 , 素 故《 问・ 痿论》 肺者 , 称“ 脏之长也” 。又肺 主气 , 司宣发 , 凡气血津液之布达周身 ,亦赖肺气的宣发作用 , 若
剂 有杞 菊地 黄 丸等 。
平, 经脉通利 , 任脉通 , 使“ 太冲脉盛 , 月事以时下” 。 再如《 临证指南 医案》 所言 “ 肝气厥逆 , 冲任皆病” 。 因此 , 导师在临床上常以四物汤合 四逆散加减治疗 月经过少 , 即遵循以养肝之精 , 疏肝之气 , 调畅冲任 气血之法 , 治疗过程 中从“ ” 肝 着手 , 可畅达一身气
维普资讯
新疆 中医药 20 年 第 2 卷 07 5
第 3 总第 19 ) 期( 0期
7
《 内经》 痿证理论探析
米 勇
( 新疆维吾尔 自 区中医医院 , 治 新疆 乌鲁木齐 800) 300
今痿证 即痿 蹙 , 中华人 民共和国中医药行 按《 业标准 ・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又称“ 痿病” 定义 , 如下 :痿病是 由邪热伤津 , “ 或气 阴不足 , 而致经 脉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阳痿病,现代医学称为勃起功能障碍,指男性性欲冲动正常, 在受到有效性刺激后, 阴茎无法勃起或勃起不坚, 无法进入阴道, 亦或勃起时间不足以维持正常性交的病症[1],是中医男科常见病、多发病。
“治痿独取阳明”是《黄帝内经》经典理论之一,从阳明论治痿病每多凑效。
阳痿亦属痿病范畴,笔者从历代医家论述及临证治验探讨阳痿与阳明经关系,并提出从阳明治疗阳痿病的两种方法:通补阳明和清阳明湿热。
1 “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依据1.1 认识宗筋“宗筋”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云:“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素问·厥论》云:“前阴者,宗筋之所聚[2],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明确提出前阴为“宗筋”聚合之处;《类经》云:“阴器者,合太阴、阳明、少阴之筋,以及冲、任、督脉皆聚于此,故曰宗筋[3]”开始明确指出“宗筋”即是“阴器”,即代指男性的前阴,而《灵枢·五音五味》云:“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任”,称古代宦官的阉割术为“去其宗筋”,亦是指出宗筋可代指“阴器”,故狭义上可以认为宗筋是代指男性的生殖器。
根据图2的坡面情况,可以计算在冬至日上午9时前排光伏方阵的最高点及其与屋面阴影线最远点之间的垂直高差,同时分别计算出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阴影长度分量,通过对前排光伏方阵在上午9时的阴影长度,结合光伏方阵的方位角即可计算出方阵间距在上午9时以及下午3时的不同间距要求,将其中的最大值作为南坡和北坡的光伏方阵间距计算公式分别为:1.2 筋痿与阳痿痿,即萎,王冰谓之“萎弱无力以运动”之病,《素问·痿论》提出“五脏皆使人痿”的观点,此五痿,除“肺热叶焦”之“痿躄”、“肺痿”外,还有“脉痿”、“筋痿”、“肉痿”、“骨痿”,因心合脉、肝合筋、脾合肉、肾合骨,五脏气热致病各体现于其所合,而有筋、脉、肉、骨之痿。
其中筋痿有两个含义:一指肝痿。
肝主筋,由于肝热内盛,阴血不足,筋膜干枯所致,《素问·痿论》云:“肝主身之筋膜……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一、痿证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日久不用,导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在中医理论中,痿证多与肺热叶焦、津伤失润,或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或脾胃亏虚、精微不输,或肝肾亏损、髓枯筋痿等有关。
虽然痿证不一定都直接由上部脏腑引起,但肺热叶焦作为痿证的一个重要病机,确实与上部脏腑(尤其是肺)密切相关。
二、喘证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喘证的发生多与肺失宣降有关,而肺为华盖,居于上焦,因此喘证多责之于肺,即“上”部脏腑。
当然,喘证也可由其他脏腑病变引起,如肾不纳气等,但在此语境下,“皆属于上”更多地是强调肺在喘证中的重要性。
三、呕证
呕证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一种病证。
虽然呕证主要涉及的是中焦脾胃的功能失调,但在中医理论中,也有“胃气上逆”的说法,且肺胃之气相互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如肺气不降、肺胃不和等,也可能导致呕证的发生。
因此,“皆属于上”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上部脏腑(尤其是肺)的功能失调对呕证的影响。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这一观点在中医理论中强调了上部
脏腑(尤其是肺)在痿证、喘证和呕证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关于“痿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痿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痿证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为主症的疾病。
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
“痿”是指机体痿弱不用;“”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
西医学中的多发性神经根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周期性瘫痪等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痿证”的古医书摘抄1.《黄帝内经》对痿证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治疗原则都有详细论述。
“痿”之病名首见于《素问·痿论》,其指出本病的病因为思想无穷、热伤五脏、有渐于湿、远行劳倦、房劳太过等,病机是“肺热叶焦”,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以示病情有深浅轻重之异。
在治疗上,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认为湿热也是痿证的成因之一2.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痿叙论》曰:“痿则属五内,脏气不足之所为也。
”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近世差玄说》强调“痿病无寒”,认为痿证的病机是“由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烁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著,则生痿躄”,并把风、痹、厥与痿证进行了鉴别。
3.元·朱丹溪认为:“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有湿热、湿痰、气虚、血虚、瘀血。
”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的治则,创二妙丸、虎潜丸等方剂,沿用至今。
4.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痿证》谓:“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
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亏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
”指出痿证并非尽是阴虚火旺。
5.清代《临证指南医案·痿》邹滋九按曰:“夫痿证之旨,不外乎肝、肾、肺、胃四经之病。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创有振颓汤,以补气健脾、活血通络之法治疗痿证。
《内经》论痿证
《内经》论痿证《内经》论痿证痿证,指四肢萎废不能运动,肌肉逐渐萎缩致痿或者拘挛致痿。
痿者,萎也。
杨上善云:“以五脏热,遂使皮肤、脉、筋、肉、骨缓痿屈弱不用,故名为痿。
”《内经》又称为“痿躄”、“痿疾”、“痿易”。
其症状与现代医学中的四肢肌肉运动、知觉丧失相类似。
《证治准绳·杂病》记载:“痿者,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也。
”病因病机《内经》认为,痿证多由于五脏热盛,熏灼五脏之阴,津枯液燥,影响到五脏所合的筋骨、肌肉、血脉、皮毛而成。
《素问·痿论》云:“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说明在痿证形成过程中肺热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张介宾亦云:“观所列五脏之证皆言为热,而五脏之证又总于肺热叶焦,以致金燥水亏,乃成痿证。
”可由水湿、湿热或寒湿等外因所致,亦可由七情太过、远行劳倦、房劳伤肾、阴液内竭、脾胃气虚等内因造成。
外因《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素问·气交变大论》及《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论述了水湿、寒湿之邪所致之痿证。
因此,就外邪而言,《内经》认为主要有湿热、寒湿伤人所致。
内因《素问·痿论》云“有所失亡,所求不得”,“悲哀太甚”,“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方面,强调情志所伤、气郁生热而成痿病。
《灵枢·本神》亦指出:“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
”形劳过度,耗气劫阴,阴不制阳,阳亢生热致痿,如《素问·痿论》云“远行劳倦”者。
因此,就内因而言,《内经》认为痿证主要由于情志内伤或体虚劳倦等导致脾胃虚弱、肝肾不足、气血亏少、肺热叶焦等伤人所致。
总之,痿证实证常因热邪、湿热或者寒热所致,虚证常因脾胃虚弱、七情内伤、肾精亏损、气血亏虚所致。
病位涉及五脏,以肺脾肝肾为主。
《证治准绳·杂病》云:“是用五志、五劳、六淫,从脏气所要者,各举其一以为例耳。
若会通八十一篇而言,便见五劳、五志、六淫,尽得成五脏之热以为痿也。
论《黄帝内经》痿证指导慢性萎缩性胃炎辨治思路
摘要:痿证首见于《黄帝内经》,文章通过对《素问·痿论》篇的研读感悟,加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文献研究及对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痿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之“萎”在病因病机上高度一致,均有情志内伤、湿伤脾胃、劳伤耗津及外感热邪等内外之因,并有阳明脾胃虚弱为本,湿热、瘀阻胃络为标的共同病机。
故以比类之法,异病同治,将《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治痿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的治痿原则,发挥运用于CAG 的临床治疗。
以扶正固本、重视升降、通调胃络、辨证论治的思路贯穿于临床治疗之中,收获良效。
关键词:痿证;治痿独取阳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43(2019)05-0438-04论《黄帝内经》痿证指导慢性萎缩性胃炎辨治思路*徐晓栋1,方昉2,杨强3,汪瑶4,刘玉良5(1.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中医院,杭州311400;2.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510006;3.杭州市中医院,杭州310007;4.杭州市余杭区中医院,杭州311106;5.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杭州310058)*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18ZZ04)。
作者简介:徐晓栋(1992-),男,硕士研究生,主攻中西医治疗脾胃病方向。
通讯作者:刘玉良,E-mail :1525161577@ 。
DOI :10.11656/j.issn.1673-9043.2019.05.07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是一种胃黏膜上皮反复遭受损害导致固有腺体减少或萎缩、黏膜变薄,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IM )的一种常见慢性疾病[1]。
目前西医对其治疗缺乏特效药物,幽门螺旋杆菌(Hp )阳性者予以根除Hp ,并根据症状采用抑酸药、胃肠促动力药、消化酶制剂、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等对症处理[2]。
笔者基于对CAG 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对《素问·痿论》篇的研读思考,认为痿证与CAG 之“萎”在病因病机上高度一致,故创新运用《黄帝内经》痿证相关理论指导临床CAG 的辨治。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黄帝内经》素问·痿论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黄帝问道:五脏都能使人发生痿病,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岐伯回答说: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脉,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肾主全身骨髓。
所以肺脏感受了热邪,灼伤津液,肺叶枯焦,就会皮肤干燥、汗毛焦枯,热邪不去就会发病为四肢痿软无力的“痿躄”;心脏感受了热邪,可使下部的气血上逆,气血上逆就会引起肢体的血脉空虚,血脉空虚就会发病为“脉痿”,使膝踝关节不能屈伸,小腿软弱不能站立行走;肝脏感受了热邪,可使胆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养而干枯,以至筋脉挛缩拘急,就会发病为“筋痿”;脾脏感受了热邪,则灼耗胃中津液而口渴,肌肉失养而麻木不仁,就会发病为不知痛痒的“肉痿”;肾脏感受了热邪,灼伤肾精,就会使髓减骨枯,腰脊不能举动,就会发病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黄帝问道:痿病是怎样引起的?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
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此之谓也。
岐伯说:肺是诸脏之长,又是心脏的华盖。
遇有失意的事情,或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则使肺气郁而不畅,于是出现喘息有声,进而气郁化热,使肺叶枯焦(,精气因此而不能敷布于周身)。
所以说:“五脏都是因为肺热叶焦(得不到营养),而变生痿躄。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
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如果悲哀过度,就会因气机郁结而使心包络隔绝不通,心包络隔绝不通则导致阳气在内妄动,逼迫心血下崩,于是屡次小便出血。
76内经选读痿论.
素 问 痿 论
痿证的治疗原则(二)
独取阳明 2. 病理 阳明虚
宗筋失养→纵 冲脉失养,不能渗灌溪谷 带脉不引,不能约束诸经 督脉不能督阳,诸阳经失其温煦 导致足(五体)痿废不用
·
素 问 痿 论
痿证的治疗原则(三)
各补其荥而通俞
针对病情针刺有关脏腑经络 的荥穴、俞穴,虚则补,滞则通。 五脏各以其时受月 因时制宜
痿证的病因病机(二)
2. 劳倦太过,伤阴耗精
·
入房太甚 —— 伤肝
远行劳倦 —— 伤肾 3. 感受外邪 受湿化热(以水为事,居处相湿) ——脾经湿热 感热冒暑(逢大热而渴) ——肾热
素 问 痿 论
五痿主证及病机归纳表
名称 肺痿 脉痿 手足痿弱 无力,不 筋痿 能随意运 动,甚则 肉痿 肌肉痿缩 骨痿 共同症状 不同症状 皮毛虚弱急薄, 喘息有音 枢折挈,胫纵不 任地,数溲血 病 机 热灼肺阴 五脏失养 心郁化热 血溢脉虚
·
素 问 痿 论
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 主闰宗筋
阳明是饮食汇 聚,化生气血 之处,供给五 脏六腑的营养
·
阳明经多气多血, 可滋润、润养、 濡润宗筋
宗筋主束骨 而利机关也
宗筋主管约束骨 节而使关节滑利
素 问 痿 论
冲脉者 经脉之海也 主渗灌溪谷 与阳明合于宗筋 阴阳总宗筋之会 会于气街 而阳明为之长
素 问 痿 论
故曰: 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 痿躄, 此之谓也
五脏热虽可造成五 体痿,但主要还是 由于肺热叶焦所致。
古代医 学文献 记载
·
素 问 痿 论
阻隔 不通
·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 胞络绝则阳气内动
由于心包络的阻绝, 而致心气上下不通, 阳气不得舒发而在 内妄动
《黄帝内经》治疗痿证思想探讨
《黄帝内经》治疗痿证思想探讨李炳茂(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河北省衡水巾桃城区人民东路780号,053000) [摘要] 《黄帝内经》对痿证论述精辟,从病因发病、临床证候、诊断及其鉴别、治疗等都有详细记载,充满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对现代中医临床和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黄帝内经;痿证;治疗;思想精华痿证是指肢体软弱无力,日久因为不能随意活动而导致肌肉松弛、或者萎缩、或者肿胀和假性肥大等一类疾病的总称。
痿证以下肢痿软较多见,所以《素问·痿论》又有“痿蹙”之称”。
“痿”是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纵不收;“蹙”是足软无力,不能任地之意。
又因为痿证多是肌肉疾病导致的肢体痿软无力,或者感觉减退,所以又称为“肉苛”。
是营卫俱虚导致肌肉不仁、不用,痿软无力不能任地。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为何疾?岐伯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
”《黄帝内经》对痿证论述精辟,从病因发病、临床证候、诊断及其鉴别、治疗等都有详细记载,充满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
本文就其治疗痿证的中心思想进行分析,供临证参考。
1 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病机复杂,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可概括为五脏病因、七情病因、六淫病因等几个方面。
1.1 五脏病因《素问·痿论》认为,痿证是内因五脏虚损所致,“五脏使人痿”。
痿证是四肢痿弱无力,举动不能如委弃不用之状。
“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身体四肢所以能够活动,是五脏之气血营养于筋脉肉皮骨的结果。
所以痿证是脏病于内,形痿于外。
如“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蹙也”。
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推动血气营养输布全身,外合皮毛。
肺热叶焦则皮毛虚薄,输布津液精微的功能减低,“肺朝百脉”的能力不足,使得五脏营养皆受损,故肌肉营养不良,而生痿蹙之证。
蹙,即足痿而不能任地。
虽目肺热,实为肺阴虚引起,即“阴虚生内热”。
《内经》痿证理论钩玄
《内经》痿证理论钩玄王中琳【摘要】<内经>论痿散见于多篇,而以<素问·痿论>记述尤详.病因分内外,构筑了痿证复杂的病因学基础.论病机突出在肺,但"肺热叶焦"不能完全概括痿证的一切病机;五脏气热和阳明虚、宗筋失养也是其重要病机,然又总以气血津液的消损为其基本病机特征.论治疗突出在阳明,但"独取阳明"非指独一之法,应从广义上理解"治痿独取阳明"之经旨,既要重视阳明,又须结合其他脏腑经络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才符合<内经>旨意.后世对于痿证理论的阐发,也是建立在<内经>论述基础上的.【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16)008【总页数】2页(P648-649)【关键词】痿证;病因病机;治则;内经【作者】王中琳【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济南,2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今之痿证,《内经》称为痿或痿疾。
《内经》论痿,除散见各篇的内容外,更立《素问·痿论》专篇论述,从病因病机、症状表现乃至治疗原则阐释颇详,为后世提供了探微索隐的广袤空间,尤其为指导临床辨治痿证奠定了经典的理论基础。
谨将结合学习《内经》的体会,谈几点认识。
1 病因分内外,为后世开示矩雞对于痿证的发病,在病因学方面《内经》主要论及六淫之邪、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劳伤过度、误刺损伤等五大致病因素,概之为内外两端。
1.1 外感致痿《内经》在多篇记述了外感六淫致痿现象,如《素问·阴阳别论》有“三阳为病发寒热……为痿厥胆疾”;“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之论,即是对六淫致痿的描述。
其中对湿邪(或夹热夹寒)致痿的记载尤为多见,如《素问·痿论》对伤于湿邪,浸淫内渍,形成脾之气热的肉痿有“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的论述;《灵枢·九宫八风》也有“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的记载。
治痿独取“阳明”
治痿独取“阳明”“治痿独取阳明”乃《内经》的治痿选穴原则,首见于《灵枢·根结》篇,而《素问·痿论》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歧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此乃治痿之大法,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
”现代医学的格林—巴利综合证,感染性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脑血管病后遗证等引起肢体瘫痪无力的一类疾病均可纳入痿证之范畴。
一“独取阳明”的理解历代医家见解不同,如明代王肯堂,清代陈士铎认为:“百体中随其不得受水谷气处不用而痿”,治则自宜,“专治阳明胃火”,认为“独取”为“仅取”。
从下文岐伯的回答:“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亦可看出岐伯只在论述取阳明的重要性,“取”字应释为应用、采用,而不是“仅”。
对于“阳明”的认识,不少医家仅限于脾胃大肠,它还包括了小肠、三焦、膀胱。
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的记载: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可见“阳明”乃统指仓廪之本,是营血谷气化源之处。
一般来讲,痿证发生在急性热病之后,因于“肺热叶焦”以致金燥水亏,从其主证来看,有如花木之枯萎,在病机上根本在于阳明虚。
岐伯指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带脉,而络于督脉。
”为阴阳合冲脉,带脉,督脉,而已为之长,阳明为水谷血气之海,润宗筋而谓经脉之总机关,会气街而灌渗诸奚谷谷之精微,故认为阳明与四肢不用关系甚为密切,治痿取之阳明,意在修利总机关,正如近代陆瘦燕所言:“独取阳明,以其为总机关,总机关修好,则四肢百脉皆为用矣。
《类证治裁》痿症论治
《类证治裁》痿症论治痿者,肢弱而无力,筋弛而不收,为热伤血脉之症。
经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
夫五脏皆有痿,如肺热为皮毛痿,宜犀角桔梗汤。
心热为脉痿,宜铁粉丸。
肝热为筋痿,宜紫葳汤。
脾热为肉痿,宜二陈汤加参、。
肾热为骨痿,宜金钢丸。
而经论痿必原肺热者,以肺为脏之长,体燥居上,主气而畏火。
若金受火烁,则气伤而不能营摄一身,乃发为痿矣。
其治痿独取阳明,何也?经曰∶阳明者脏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筋骨而利机关也。
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
此治痿必使胃纳水谷,化精微,五脏得所禀,以行血气,濡筋骨,利关节也。
河间论痿,主血衰不能营养百骸。
子和谓痿,必火乘金,病多作于五六七月。
午为少阴君火之位,未者湿土,庚金伏火之地,申者少阳相火之分。
故病痿者,脉浮大。
戴人主肾水衰,则骨髓枯竭,直言痿病无寒。
丹溪云∶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有制,土不受戕,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有养,金不苦燥。
凡痿症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东垣治痿,以黄柏为君,黄为佐。
士材论胃虚食减成痿,宜藿香养胃汤。
治脾下陷足痿,用补中益气汤。
石顽主阳明湿热,各具确见。
今参而酌之,通治湿热成痿,脉洪滑者,主清燥。
二妙丸、加味二妙丸,随症加减。
湿热伤肺成痿者,主清土。
如沙参、麦冬、玉竹、杏仁、石斛、百合、花粉、通草、山栀。
湿热壅胃成痿者,主通腑。
大豆黄卷、茵陈、滑石、石膏、萆、茯苓、枳实、槟榔。
湿热着筋骨成痿者,主理隧。
金毛狗脊、地骨皮、知母、防己、牛膝、龟甲、五加皮,或三妙丸。
阳明脉虚,宗筋不约者,主润肺。
人参、茯苓、杞子、当归、桑葚、肉苁蓉、桑寄生、芝麻、山药。
肝胃阴虚,风动肢痿者,主通摄。
熟地、牛膝、远志、杞子、石斛、钩藤。
肝肾阴虚,足热枯痿者,填精髓。
牛骨髓、猪骨髓、鹿筋胶、羊肉胶、熟地、杞子、牛膝、青盐,或滋阴大补丸。
肾督阳虚,脊软腿酸者,壮筋骨。
鹿角胶丸、四斤丸。
太阳督脉虚,形俯痿废者,理腰脊。
香茸丸。
衰年足软肌麻,跷维不用者,以温行流畅奇络。
黄帝内经中五体痿的诊察特点及治疗法则
黄帝内经中五体痿的诊察特点及治疗法则黄帝内经中五体痿的诊察特点及治疗法则黄帝内经中五体痿的诊察特点及治疗法则【原文】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1);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
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闰(2)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3)也。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4),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5),而阳明为之长(6),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7),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8),则病已矣。
帝曰:善。
【注解】(1)络脉溢:指表浅部位的血络充血。
(2)闰:《针灸甲乙经》作“润”,即润阳之意。
(3)主束骨而利机关:机关,此指关节。
指宗筋具有约束骨节而使关节滑利的作用。
(4)渗灌溪谷:渗透灌溉气穴。
(5)气街:穴名,又名气冲。
(6)阳明为之长:指诸经在主润众筋功用方面,阳明经有主导作用。
(7)带脉不引:带脉不能约束收引。
(8)各以其时受月:分别以各脏所主季节进行针刺治疗。
【白话详解】黄帝说:五种痿证如何区别呢?岐伯说:肺脏有热的,面色发白而毛发败坏。
心脏有热的,面色发赤而络脉充溢。
肝脏有热的,面色发青而爪甲枯槁。
脾脏有热的,面色发黄而肌肉蠕动。
肾脏有热的,面色发黑而牙齿焦槁。
黄帝说:先生所谈的痿证我认为是很好的,但医论上说治痿证应独取阳明,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阳明属胃,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能够润养宗筋,宗筋主约束骨骼而使关节滑利。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主输送营养以渗滋养肌腠,与阳明经合于宗筋,故此阳明二脉总统宗筋诸脉,会合于气街,气街为阳明脉气所发,故阳明为诸经之统领,它们又都连属于带脉,而络系于督脉,所以阳明胃脉亏虚则宗筋纵缓,带脉也不能收引,因而两足痿弱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陈苏生医案《中国现代名医医案》
• 海×,男,28岁。 • 1963年2月初诊。 1960年出差南疆。归来自觉眼睑升举无 力,某医学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住院 治疗3个月,无效。又去某军医大学求治, 诊断同上,给与中西医综合治疗8个月, 亦未见显效。1963年2月来我院诊治。 •
• 诊查:步履乏力,走十丈路即需休息, 两臂提物无力,久坐即感腰膂如折, • 食欲不佳,夜寐不酣,小便黄,舌苔薄 白,脉来濡细, • 病程已三四年,久治无效。
• 三诊:手指触电感偶有,麻木明显改善。 每日能坚持走10分钟。 • 上方加减服用一年余停药。
• 病因:
•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 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 •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 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素问· 生气通天论》
病例二 丁×× ,女 ,70岁 。 2001年2月3日初诊。 半年前开始腰痛,难以转侧,动则牵 引髀、膕、踹皆痛,自贴药膏以止痛。 近一月来渐出现双侧下肢无力,行走 困难,
• 经核磁共振检查, • 提示:腰4、腰5椎间巨大结核性脓肿。 • 考虑患者体弱肿块大,故采用保守疗法, 用雷米封.利福平治疗, • 又因呕吐不止,不得已停药,遂来中医 科诊治。
• 症状大致如前,偏胖体形,面微赤, 眼睑下垂,眼裂变小,头低倾,不 能正常直立,两手不能上举。 • 舌嫩,有齿痕,稍红,苔薄白,中 心稍黄腻, 脉沉细无力。 • 辨证:脾气虚衰,肝郁肾虚。
• 治法:健脾补气,舒肝滋肾。 处方:黄芪45g 苍白术各12g, • 陈皮9g 党参15g 柴胡12g 升麻6g 甘草6g 生姜3g 大枣12g 熟地30g 仙灵脾15g 五味子9g
• 张千里医案 《近代中医珍本集》 • 刘林 阳虚积湿,体肥多痰,湿热内 酿则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而痿矣。其 所由来,非伊朝夕,酒客便燥,即是 见端。脉濡右滑, • 即须通养阳明,腑络并调。慎勿杂投 热补、表散之剂。 •
• 木防己一钱五分 桂枝三分 苡米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生石膏二钱 • 橘皮一钱五分 归须一钱五分 • 川牛膝二钱 西洋参二钱 • 茯苓三钱 竹沥半匙 姜汁数点 丝瓜络三钱 #
• 方药中医案 • 方××,男,59岁。 • 1976年3月11日初诊。 患者1973年以腹泻、疲劳为诱因,逐渐 出现右眼睑下垂,复视,西医诊断为重 症肌无力眼肌型,经中西医治疗缓解。
• 1975年10月感冒发烧后,又出现左眼睑 下垂,复视,咀嚼吞咽困难,颈及肩胛 无力,同年12月两次出现呼吸困难, • 诊为重症肌无力延髓型, • 用西药治疗至1976年1月5日,仍不能控 制症状,1976年3月11日来诊。
《内经》痿证理论的临床运用
讲授:周国琪教授
素问· 痿论
•痿躄(躄,两腿行动不便 ) • 四肢痿废不用 的各种痿证 •现代病证: •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萎缩、 •多发性神经炎、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脊髓空洞症、 •侧索硬化症、视神经脊髓炎、 • 脊髓损伤等等。
1、痿的发病规律、病机、 症状
• 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 •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 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 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 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则挈, 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 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 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 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 再诊: • 7剂之后,原上下楼有困难,喘不上气, 今上楼已比较轻松,下楼仍有抖索之感。 • 过去眼睑升举无力,今自觉眼睑跳动, 前所未有。
• 复诊:9月24日。 • 根据《串雅》起废神丹及起废神方改拟处方。 • 处方:麦冬15g,熟地15g,玄参12g, 五味子3g,葛根12g,薏苡仁12g, 枣仁12g, 苍术9g, 半夏9g, 合欢皮12g。 • 起废神丹、起废神方皆以麦地等阴药为主
[分析]
痿的发病规律
• 五藏病变 • 内 五体痿证 外
总病机
<热 >
五 脏 气 热 肺 热 叶 焦
<干 >
<虚 >
伤 津 耗 液 , 精 亏 血 枯 髓减
筋膜、 肌肉皮 毛等失 养
痿
五体痿的症状
肺热叶焦 皮毛虚弱急薄 痿躄 枢折不挈(脉痿) 胫纵不任地 弛缓性瘫痪 筋急而挛 拘挛性瘫痪 肌肉不仁萎缩
• 二诊:呕吐恶心减轻,腰痛好转,两足 稍觉有力,苔脉同前。 • 上方加蜈蚣三条 全蝎6 • 七剂,煎服法同前。 • 用此方连续服用三个月,现纳食稍增, 腰痛明显减轻,已能在家中走动,并做 少量家务,偶有腿痛。目前治疗仍在继 续中。
• • • • • • •
病例三 蔡×× ,女,36岁 。1999年6月2日初诊。 95年开始腿软无力,走路不稳,容易摔倒, 渐至双侧下肢肌肉萎缩,左腿甚于右腿, 大小便时蹲下亦觉困难,洗脚时开水烫红 仍无感觉,下肢皮肤无汗,色泽暗红。 舌质暗淡,苔薄,脉细弱。
心气热
肝气热 脾气热
脉中气血不足
口干口苦 筋膜干 口干而渴 肾精亏的症状 不荣
肾气热
腰脊不举
不用
临床验案
病例一
• 杨××, 男 ,40岁 。 1998年10月8 日初诊。近两个月来双下肢乏力明显,初起上 楼及蹲下困难,渐至难以步履。 • 腰椎CT检查(-)。
• 诊见两下肢肌肉萎缩,失眠,心慌,怕 热汗出,口干引饮,消谷善饥,大便溏 薄,一日数行,小便短赤,脉数滑而弦, 苔薄质红。
• 又服药7剂,自觉脚力已比前轻劲有力,过 去从单位来门诊,中途要停二三次,今已 能不歇而至。 • 过去手腕不能持重,今已能抱小孩矣! • 因其收效甚佳,嘱守方再服。 • 前后服药60余剂,肌力大增,能下乡参加 劳动。 • 1962年11月归来又索前方继服。曾与较量 腕力,已不逊常人矣!
• 3、治疗:
痹邪留连,肾阳虚衰,宗筋弛纵 治拟温补肾阳,祛风通络,充养宗筋: 鹿角15 淫羊藿20 仙茅15 锁阳15 巴戟肉15 熟附块12 威灵仙18 鸡血藤30 络石藤30 淮牛膝15 杜仲20 全当归10 龟版9 麦冬10 蜈蚣二条 拾肆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二服。
• 二诊:背部疼痛减轻,自觉身体较前轻 松,手指麻木触电感依然,精神稍振, 苔脉未见明显改变。 • 上方加伸筋草30 全蝎9 桂枝9 • 拾肆剂,煎服法同前。
• • • • • •
骨髓空虚,气虚不能行血 治拟益肾填髓充骨,补气行血: 牛脊髓粉冲服20 鹿角胶30 龟版胶15 山萸肉20 紫河车10 补骨脂15 熟地10 全当归9 杜仲15 川断15 桑寄生15 生晒参10
• 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二服。
• 二诊:走路较前有力,步态仍不稳定, 精神稍振,舌质淡白,苔薄,脉细弱。 • 上方加仙灵脾12 淮牛膝15 • 二十一剂,煎服法同前。
• 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 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闰 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 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 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 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 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 • • • •
阳明? 胃、大肠??? 胃、脾 痿证 脾病而四肢不用 《素问· 太阴阳明论》 高士宗说:“若脾脏不为胃行其津液,则四肢 不得禀阳明水谷之气,气日益衰,肺气虚也。 脉道不利,心气虚也,而肝主之筋,肾主之骨, 脾主肌肉,皆无阳明水谷之气以生,故四肢不 用焉。”
肾气热,肾阴亏损,骨髓失养,胃失和降 治拟清热养阴,益肾强骨,和胃降逆: 地骨皮15 秦艽10 鳖甲10 银柴胡15 当归9 百部9 川朴9 七叶一枝花30 泽漆15 黄芩9 川断15 桑寄生15 姜半夏15 炒查曲各30 香砂仁6 炙甘草6 大枣五枚。
• 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二服。 并嘱用腰托护腰。 • 服利福平,雷米封即呕吐不止。?? • 西药利福平,雷米封改为灌肠。
• 诊见形体极度消瘦,神疲乏力,午后微 热,两颧暗红,口干引饮,腰背痛,昼 轻夜重,两下肢呈弛缓性瘫痪,纳呆, 恶心呕吐,脉细数而弦,苔少质红。
•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 骨痿。 • 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 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素问· 痿 论》
• • • • • • • •
• 一年后四肢肌肉渐进性萎缩,握力减低, 走路疲乏,阳萎,头晕目眩,神疲乏力, 记忆力明显减退,畏寒怕冷,纳可,苔 薄脉细,尺部尤甚。
• 体会: • 《素问· 痹论》其寒者,阳气少,阴气 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 痹证传变为骨痿 • 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 • • • • • • •
• • • • •
核磁共振提示:腰4-骶1脊髓空洞症。 体会: 骨枯髓虚,发为骨痿。《素问· 痿论》 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灵枢· 口问》 形精不足
• 精血内夺,奇脉少气而成痿者, 以填补精髓为主。 《临证指南医案》
•
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 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 之全要。 《景岳全书· 杂证谟》
• 三诊:能下床站立,并在屋内走动,时 间较短暂。一餐二两米饭,餐间不需再 进饮食,口干已除,大便一日一行,苔 薄,舌质红已减。 • 上方去黄连、黄柏, • 加炙黄芪15 茯苓12。 • 连服二个月,肌肉恢复如常,行走逐渐 有力,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续以 此方服用半年,病情稳定。
• • • •
• • • •
服上方12剂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 服三剂时即减吡啶斯的明剂量 眼睑下垂基本恢复,进食不需休息, 治疗半年,西药全撤,自觉症状完 全消失。改予补中益气汤合益胃汤 制成丸剂调理, • 1977年4月14日复查,基本恢复正常, 坚持半日工作,间断服上述丸药, 基本治愈。
治疗: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 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筋脉骨 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