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案及教后记 教案教学设计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感受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理解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2. 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后赤壁赋》的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后赤壁赋》。
2. 写一篇关于《后赤壁赋》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深入研究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翻译并背诵《后赤壁赋》。
2. 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3.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
4. 学生能够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典型例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理解作者通过寓言故事表达的人生哲理,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
2. 对文章寓意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语句。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引入《后赤壁赋》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讲解课文:针对学生标记的生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分析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4.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艺术特色,如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寓言故事的表达等。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寓意。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以加深对苏轼及其文学成就的理解。
2. 参观景点:组织学生参观赤壁古战场等相关景点,让学生实地感受文中描绘的景物,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语文教材,提供准确的课文文本。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能够概括并阐述《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3)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通过学习苏轼的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作品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 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 《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对《后赤壁赋》中的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对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3. 对《后赤壁赋》的深层主题和思想内涵的探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后赤壁赋》的文本和相关的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对《后赤壁赋》的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查找并学习《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进行小组交流。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后赤壁赋》,感受语言的美妙和韵律。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提高语感和文学素养。
5. 写作与讨论:(1)学生根据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进行班级讨论和评价。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后赤壁赋》;(3)能够分析、解读《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及艺术特色;(2)能够背诵并默写《后赤壁赋》;(3)分析作者的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2)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如何评价《后赤壁赋》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后赤壁赋》,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文中关键字词的作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题;(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讲解文中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2)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2)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鼓励课下自主阅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后赤壁赋》;3. 选择一篇与《后赤壁赋》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下周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后赤壁赋》的文意理解程度;2. 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3. 学生的朗读、背诵水平;4.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质量。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5篇)[修改版]
第一篇:《后赤壁赋》教学设计逆境中的挣扎——《后赤壁赋》内容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三、教学手段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
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
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
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领略作者的写作技巧。
(3)能够默写《后赤壁赋》中的名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领略作者的写作技巧。
3. 默写《后赤壁赋》中的名句。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欣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要求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分析与欣赏(1)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领略作者的写作技巧。
(2)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空间。
7.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印象。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能够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领会其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后赤壁赋》。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探讨《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友情的珍视。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 《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赋的形式、语言、情感等。
三、教学难点1. 《后赤壁赋》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领略其文学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后赤壁赋》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后赤壁赋》,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概述《后赤壁赋》的背景及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译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后赤壁赋》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人物形象特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
(2)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赋的形式、语言、情感等。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后赤壁赋》情感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阅读《后赤壁赋》,体会其文学价值。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把握作者苏轼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如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等。
(3)能够背诵并默写《后赤壁赋》中的经典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2)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
(2)分析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
(3)背诵并默写《后赤壁赋》中的经典句子。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2)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简介《赤壁赋》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让学生查找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2)分析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如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背诵并默写经典句子。
(2)让学生模仿创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选择一篇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了解其艺术特色,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表达。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5篇模版)
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5篇模版)第一篇: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1一、导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宋代著名作家苏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赋》。
看一看,这一次作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
二、文章串讲文章不长,总共三个小节,首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思考每一小节分别讲了什么。
(正音、评价)我们说过,古文的学习,首先应该理清文章的大意。
请一位同学把第一小节串讲一下。
和我们平时的要求一样,读一句,译一句。
注意关键字:望(既望、晦、朔)坂薄诸(“是岁——不时之须”)分析:对话的文字非常口语化,生活化,扣住题目来看,主要写重游赤壁前的情况,是谁先主动提出——苏轼(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而后呢?友人附兴(举网得鱼),更有妇助雅兴(以待不时之需)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于是苏子和友人携酒与鱼欣然成行。
(板书:起雅兴而游乐)读这部分时我们的语调应该是欢快的。
(齐读这一部分)(“江流——不可复识”)分析:旧地重游,作者听到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看到陡峭的江岸高峰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的小了。
为何如此?水落石出。
点明季节,冬天水位低了,礁石露了出来,因而山显得更高了,月亮因为远显得小了。
眼前景色似乎分外陌生,才相隔几个月,江景山色已经再也认不出来!本是“山川相僚,郁乎苍苍“,为何时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此大的变化呢?一个是季节变化,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心理原因。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能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的异同;(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 文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阐述《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生僻字词和不懂的句子;(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
3. 合作探讨:(1)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2)对比前赤壁赋,探讨两篇赋文的异同;(3)分享合作探讨的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2)分析文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作用;(3)阐述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子仿写或短文创作;(2)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3)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苏轼的文学作品,拓展文化视野。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后赤壁赋》,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2. 收集关于苏轼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及其它代表作品;3. 写一篇关于《后赤壁赋》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描绘景物、刻画人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探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及主题思想;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领会作者通过描绘景物、刻画人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与运用;2. 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感悟;3.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为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理解文意,为深入解读文本奠定基础。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考。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课堂拓展: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文中哲理的感悟,以及如何将文中的思想感情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后赤壁赋》;2. 分析并总结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哲理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后赤壁赋》的文意、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文中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的欣赏和分析能力;3. 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和感悟;4.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文中哲理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学习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4. 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后赤壁赋》,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理解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理解文中描绘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文中生僻字词的释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文中描绘的景象,体验作者的情感。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后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感知文本。
3. 讲解课文:针对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描绘的景物特点和作者情感变化,总结文章主题。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文中描绘的景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和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反思教学内容:审视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需求,是否有必要进行调整。
3. 反思教学过程:总结课堂管理、时间安排等方面的问题,改进教学策略。
八、拓展延伸1. 推荐相关阅读:为学生推荐与《后赤壁赋》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
2.掌握文中生字词、词义和句式。
3.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掌握文中生字词、词义和句式。
2.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赤壁赋》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
2.简要介绍《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指导断句。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2.讨论课文中描绘的景色、人物、情感等,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背诵《后赤壁赋》全文。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介绍《后赤壁赋》的景色和情感。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细节(一)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描绘的景色,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让学生感受苏轼的豪迈情怀。
2.讲解课文中的人物,如苏轼、周瑜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3.讲解课文中的情感,如苏轼对赤壁古战场的凭吊、对友人的思念等。
(二)课堂互动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景色、人物、情感等。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开展课堂讨论。
(三)课后辅导1.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2.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讨论、背诵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后赤壁赋》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在课后作业环节,部分学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意义;(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特色;(3)能够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文章的艺术特色;(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体会作者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3)学会珍惜当下,勇于追求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艺术特色;(3)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3)作者情感的共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作品《赤壁赋》;(2)引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及文章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特点;(2)分享学习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讲解课文,解释生僻字词;(2)分析文章艺术特色,解读作者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文中的画面,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体会文章的美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 分析苏轼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领会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章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言文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苏轼的写作技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句层面的困难。
3. 课堂讲解: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分析文章结构,阐述苏轼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苏轼的写作风格。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八、教学拓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后赤壁赋》;(2)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表达和文学特点;(3)分析苏轼的思想感情及其在文中的表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文言文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2)领会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完美结合,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后赤壁赋》;(2)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3)分析苏轼的思想感情及其在文中的表现。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2)苏轼思想感情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回顾《赤壁赋》的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后赤壁赋》,感受文本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苏轼的思想感情变化;(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难点进行讲解;(2)讲解苏轼的思想感情及其在文中的表现。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文中重点句子;(2)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完美结合。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后赤壁赋》;2. 分析文中苏轼的思想感情变化,写一篇短文;3. 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雅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掌握其基本内容和结构。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意境描绘和哲理思考,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对比阅读法:通过与《前赤壁赋》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两篇文章的异同,深入领会《后赤壁赋》的意境和哲理。
2.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营造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氛围,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描绘的意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后赤壁赋》文本,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后赤壁赋》文本,了解其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后赤壁赋》的产生背景。
2. 学生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感受文本的意境和情感。
3.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与《前赤壁赋》进行对比,讨论两篇文章的异同。
4. 讲解分析:教师对《后赤壁赋》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文本结构、意境描绘和哲理思考。
5.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意境。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7. 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后赤壁赋》的主要特点和价值。
六、教学延伸:1. 文化拓展:介绍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诗词、散文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成就。
2. 艺术欣赏:组织学生欣赏《后赤壁赋》相关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困境中的乐观与豁达,培养学生的品格素质,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后赤壁赋》的字词句式、艺术手法和主旨大意。
2. 教学难点: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以及苏轼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句式的难题,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艺术手法,如夸张、比喻、对偶等,分享各自的感悟。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疑惑,深入剖析苏轼的思想内涵。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的乐观与豁达,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品格素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课后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背诵情况,评价学生在《后赤壁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优秀学生,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的图片和音乐,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比较教学:将《后赤壁赋》与苏轼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以增强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记忆力。
《赤壁赋》教案设计 后赤壁赋 教案
赤壁赋教案设计课程背景《赤壁赋》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由东晋文学家曹操创作。
它描绘了三国时期的长江赤壁之战,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反映出了战争中人性的复杂和纯真。
本教案设计旨在通过《赤壁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和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和理解《赤壁赋》,让学生了解战争中人性的复杂性;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文本深入思考;3.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学内容1.探究《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2.分析《赤壁赋》的结构和表达手法;3.阅读《赤壁赋》并进行分析和理解;4.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5.进行个人写作,写一篇关于《赤壁赋》的读后感。
教学过程第一步:了解背景在开始阅读《赤壁赋》之前,首先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背景和曹操的创作动机。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来了解更多的背景信息。
第二步:分析表达手法学生了解背景之后,引导学生分析《赤壁赋》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辅助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清《赤壁赋》的逻辑和思路。
第三步:阅读和理解学生对《赤壁赋》的结构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开始阅读并理解《赤壁赋》。
为了加强理解能力,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问答或小组讨论。
第四步:小组合作在阅读理解之后,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主题,探讨《赤壁赋》中某一方面的意义或思考。
讨论完毕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让整个班级一起进行交流。
第五步:个人写作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赤壁赋》的读后感。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如提供一些问题供学生参考,帮助学生组织思路和表达观点。
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2.写作评估:评估学生写的读后感,包括观点的理清程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情表达的真实性。
《后赤壁赋》教案及教后记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教学过程: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
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
”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
”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
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游中(2―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二、作者复杂感情的探讨Q: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明确: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赤壁赋》教案及教后记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
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
”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
”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
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
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
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
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二、作者复杂感情的探讨
Q: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
明确: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
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风起水涌)
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前途。
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主观的精神寂寞)
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独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
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无法抑制,于是长啸。
此处简介作者生平,在理解了作者悲情的基础上散读第三节。
总结作者“景中有情”的写作手法。
Q:比较前后赤壁赋,我们会发现《前赤壁赋》中作者在游览赤壁时的情感变化是以乐始以乐终,那么《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绪在悲恐之后的发展是怎样的?
(首先明确“我知之矣”中的“之”指的是鹤乃道士所化。
道士笑而不答意味着什么)
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
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
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
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
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
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
(年少时苏轼读《庄子》曾言:“吾昔有见于心中,口未能言。
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可见庄子所讲之理便是他一向心中所向往的。
且他在黄州期间结交的朋友不乏僧人道士,他也“间一、二日辄往安国寺”披览佛经)
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
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
(旷达——不因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
Q: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
“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
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三、理解了苏轼徘徊于出世和入世思想之间的矛盾情绪后,我们结合金圣叹的点评我们再来回读《前赤壁赋》,再度体会作者的复杂心境?
四、作业:课后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谈谈对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理解。
教后记
如何将文言文阅读从字字落实走向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发觉是每个高中语文老师长期以来探求的问题。
前后《赤壁赋》的讲解也算是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尝试。
发现有些方法还是可行的:
1、合作学习法: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自我预习的基础上互相就文章的字词质疑、释疑,教师只需对一些过难的字句进行
必要的解释。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
”所以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小觑学生的学习潜能,只要对他们提出一定要求,让他们掌握一定方法,他们就可以学得更好更高效。
对于书下有着详尽解释的文言文,确实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时间由老师逐字逐句串讲或者是让学生站起来一人一句翻译。
学生之所以觉得上文言文枯燥想睡觉是因为他们觉得授课方式单调。
而分小组合作学习则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而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程度好的同学可以临时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于是一些简单的字词问题就可以由学生自行解答了,至于大家都不理解的字句则由老师来讲解回答,这也正是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2、充分利用信息科技与校内的图书资源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老师”一词的外延很广,字典、电脑、图书馆都是学生的好老师,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加深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一方面可以节省课堂上老师介绍的时间,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动手查来的资料会有特别深的印象。
当然这些资料的范围可以由老师提供,在指导下查阅资料才能避免盲目与无效。
“知人论世”是读懂文章的必要方法,所以让学生掌握好这把钥匙是尤为重要的。
3、诵读法:当字词句落实完后,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朗读来加深对于课文的印象。
无论是理论研究和实
践都证明朗读比默读更能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
一个学生对一篇文言文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可以从他能否在节奏和语调上读好这篇文言文中看出的。
如果学生有较好的语感那么语文学习的能力自然也就上去了。
4、讨论点拨法:在课堂上可以用此法着重解决作品的思想意义甚至文化内涵等较深层次的问题。
前提是教师要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精心设计问题。
金圣叹对于《前赤壁赋》的点评可谓是既道出二赋之间的关系也点明了二赋之间的不同。
苏轼在同一年的秋冬季先后两次游览同一个地方,其间的心情也必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前赤壁赋》中作者通过主客间问答的形式自解其愁,体现了一种面对挫折时的旷达之思,而这份旷达到了《后赤壁赋》中非但没有延续,反而被一种迷茫得近乎消沉的情绪所替代,而这种情绪又隐匿于作者笔下的赤壁冬景以及虚幻的梦境中,那么要读懂《后赤壁赋》中作者低沉隐晦的情感,就要读懂那些景和那个梦。
所以我将这节课的主要思路定在对于二赋的比较上,从中梳理出作者在两篇文章中的不同的情感以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变化之由。
本文的难点是对于作者梦境含义的读解。
学生在树立情感变化的时候已经发现作者的悲恐之情到后来已经归向一种迷茫低沉。
“梦境意味着什么?”“为何蒙和化为道士后还要叙述性来寻找道士的情节?”这些问题是学生在阅读中必然会
产生的。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在备课时思考的重点是如何将这个难点顺势引出。
原先设计的提问是:“作者在《后赤壁赋》中是否延续了《前赤壁赋》中的旷达?”后来在磨课过程中发现如果按着探讨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来引出会更自然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正式套讨论时发现学生可以隐隐体会到苏轼、道士、仙鹤三者间是有联系的,至于作者为什么会梦到仙鹤和道士则是不明就里。
所以他们在发表自己意见时会认为作者在《后赤壁赋》中的走向仍是乐——悲——旷达,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发生这样的偏差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来他们对于苏轼所受的儒道思想的影响还比较陌生,二来他们对于课外一些评论资料的自我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
只要再追问“既然作者借梦境表达一种超脱之情,那么为何还要添上醒后寻找道士而不得一笔?”就可以使得领悟力较好的学生体会到作者与求超脱而不得苦闷之情,对于作者在黄州期间的入世与出世的复杂思想也有了进一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