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史置于世界史的大背景
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中外历史整合的教学方式
中外历史的整合是指将传统历史课程中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专题内容加以整合,形成一种囊括中外历史的、新型的历史学习内容体系。
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根据综合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了中外历史整合的设计主张,即“在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基本过程的同时,把国际社会的发展历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因此,如何加强中外历史的整合,也就成为该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本文拟就中外历史整合的必要性、内容设计及学习指导等问题作初步的探讨,请教大家。
一、中外历史整合的必要性长期以来,我国初中阶段历史课程的开设,一般是在七、八年级先学习中国历史的内容,在九年级开设世界历史的内容。
这样设计,尽管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内容分别有一个相对系统的了解,但不足之处在于,学生难以看到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不利于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整体性的认识。
而采取中外历史整合的设计形式,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课程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理由有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缺少了中国历史,难以看清世界历史的全貌。
毛泽东曾指出:“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
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
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
在一千三百年前,已发明了刻版印刷,在八百年前,更发明了活字印刷。
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
所以,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中国科学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1]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地指出:尘莫及的水平。
”[2]因此,在世界历史的学习中,缺少了中国历史,难以看到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及其为世界作出的贡献。
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
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近代化史观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世界大背景下的中国近代史
抗日战争段(1937-1945)
• 国际背景:初期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 纵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后国际反法西斯 力量逐渐联合起来。1942年,26个国家的 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 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 政治:国共合作抗日。 •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 思想: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发表《新民 主主义论》
国共十年对峙段(1927-1937)
• 国际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最为 严重的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国家向外转嫁矛盾。 法西斯势力兴起,日本开始侵华。 • 政治:国共对峙,日本趁机侵华。共产党开辟革 命根据地,后受左倾错误影响,被迫长征。1935 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拉开了国共合作抗日 的序幕。 • 经济: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经 济有了较大发展。 • 思想: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创农村 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国际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 到帝国主义阶段,对外要求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 政治:日本完成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对中国发动甲午战 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 加深。 • 接着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领导了戊戌 变法,中国的救过探索上升到制度层次。但这次变法遭到 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的镇压,最终失败。 • 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划分殖民地。中外 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发生帝国主义侵略的义和团运动,损 害到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于是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 团运动,教训清政府。迫使其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 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新文化运动段(1915-1921)
• 国际背景:一战爆发(1914-1918年)俄国 发生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 政治: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巴 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中国进 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 经济:由于欧洲列强忙于一战,给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出现短暂的春 天。 • 思想:新文化运动兴起,西方的民主科学 思想传播,后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结合(1)_历史学论文【精品论文】
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结合(1)_历史学论文自从司马迁以来,中国的史学家专以中国的历史为其工作范围。
即使《史记》有《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诸传,胪述涉外事情,而中国以外的历史,仍只是在“边裔”的范围之内,从中国中心的立场,记载其“叛”、“服”与“盛衰”。
直到近世,中国史学界的工作,也仍旧把中国史与世界史,分为两个领域,互相之间并无贯穿结合。
倒是上两世代的梁任公先生,曾有志于结合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
他的工作,并未问世,然而在一篇序论中,他提出了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是先秦至秦汉,属于中国内部发展,最后充满了整个中国,所谓“中国的中国”;第二段是中国与亚洲四邻交往与争衡的时代,例如佛教的传人,及中国对外扩张,或异族入主中原,这是“亚洲的中国”;第三段是“世界的中国”,则是近代的中国历史。
他的分期年代,有可以讨论的余地,但我们不能不钦服他的广阔视野。
今天,世界各处都声息相通,动静相关,中国既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也不能无视于中国的过去。
今日世界各处,唯西欧与美国马首是瞻。
西欧编制其历史的线索,在别处都借来编制世界史;上古、中古、近代的三段分期,已为大家广泛采用,而且习焉不察。
以为这是普遍可用的分期模式。
另一方面,马克思由西欧历史归纳得来的分期模式,又经斯大林的推动,成为通行的五段分期:原始公社、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五个段落。
中国大陆的史学界,至今仍深受其影响。
这一套演化理论,如果僵化地解释,史学的工作将过分强调一个国家(或一个文化圈)内部的变化,而忽略这一个单位的范围会有改变,也忽略这一个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的交互影响。
不幸这四十年来,中国史学界正是犯了如此的病症。
海外与在台湾的史学界,可以不受教条的影响。
然而,海外的史学同人,无论是非华裔,都难免因为“地区研究”的约束,被圈在中国历史的范围内,不能“越界筑路”。
台湾的史学同人,也长期承受中国史学师弟相承传统,以及“中国中心”观念的双重影响,专务发展自己的专长,不愿涉足域外的历史。
近代史期末自我总结
近代史期末自我总结在本学期的历史课程中,我学习了近代史的诸多内容,包括近代史的起源、发展、主要事件和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等。
通过这门课程,我的历史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积累和拓展,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也进一步深化。
以下是我对本学期历史课程的总结和反思。
首先,本学期的历史课程让我了解了近代史的起源和发展。
我学习了从近代史的开端到现代世界的形成过程,了解了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一系列重要事件和运动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事件,我深刻认识到近代史是现代世界秩序的基石,也是我们理解当今社会的必要前提。
其次,本学期的历史课程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我学习了中国从闭关锁国时期到近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通过学习这些事件,我深入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苦难和曲折,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困境和现实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时,我也认识到中国的崛起离不开近代史的经验教训,只有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的机遇和挑战。
此外,本学期的历史课程还让我对世界历史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学习了各个国家间的联盟、对抗和战争,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这些事件让我认识到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互动性,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已经超出了单一国家或地区的思维框架,而是需要考虑到全球历史进程中各国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历史是一门宏观的学科,要真正了解历史,不仅要看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轨迹,更要将其置于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去思考。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还提高了历史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引导下,我学会了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不仅了解了事件的表象,更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小组活动,我也锻炼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出发,共同探讨历史问题,形成全面的历史观并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专题一 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
专题一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
【复习目标】
1.掌握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及对中国的影响。
列举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掌握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的罪行。
列举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战役,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3.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自主温故】
一、结合课本和资料,自主复习八年级课本第一和第四单元的知识点,完成下列图表:
表一: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按时间顺序由上自下填写事件)
表二: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表三:三大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综合分析】
1、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政治:,经济:,
思想:,
外交:由变为。
2、近代中国不断遭受侵略的原因有:
3、背景连线:回忆所学的世界史的知识,把中国史放入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
要求:在第一行和第二行事件的旁边写出该事件发生的时间。
4、分析近代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5、总结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6、口述列举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至少五件。
【情感升华】
对表一事件的认识或启示:
对表二内容的认识或启示:
【当堂巩固】
1. 《说明与检测》下册第63页,第22题。
2.《说明与检测》下册第108页,第22题。
3.《说明与检测》下册第90页,第22题。
高三历史知识点整合的方法总结归纳
高三历史知识点整合的方法总结归纳(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三历史知识点整合的方法总结归纳历史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将知识点整合在复习是比较好的方法,那么关于历史知识点整合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知识点整合的方法,希望大家喜欢!高三历史知识点整合的方法一1.从历史的整体开始复习,按历史发展的阶段串线,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知识整合。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第课 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必修岳麓高一必修历史教案__039
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通史学习,他们形成了比较完好的知识构造,具有一定的问题的才能。
2、才能架构:
他们虽然形成了比较完好的知识构造,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才能。
但是,他们的历史知识储藏和对历论问题的理解才能还有限,还不能对事物的本质进展深化的理解,更不能进展知识间的纵横联络。
所以,在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进展因势利导。
3、情感态度:
高一学生正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型的阶段。
作为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感情充分,爱憎清楚,乏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4、学习方法:教师在讲课和讲题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浸透、点拨,加强有针对
练。
要分层次、多角度鼓励学生,增强研究性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的意识,从自身的情况出发,探究出适宜点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目的
工程
时间是是1840—1842年1856—1860年
目的翻开中国场进一步翻开中国
场
侵略国英国英法美俄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条约等中国战败,签订条约等。
阶段特征与时间节点
四、1840—1870年 (一)世界总特征:
工业文明( “蒸汽时代”)的到来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1、经济 工业革命(18世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完成---机器大生产
取代手工劳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政治 资本主义代议制发展—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本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法国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社会主义运动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1871年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世界: 中世纪欧洲黑暗统治---基督教神权统治 中外联系对比: 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三、14—18世纪 中国明清(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特征: 农业文明(中华文明)走向衰落(并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西欧特征: 资本主义兴起---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政治 中国明清: 专制皇权发展到顶点---明朝内阁制度和清朝军机处--维护封 建专制统治 国家大统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康熙帝政迹 欧美:
七、20世纪70年代 (一)世界总特征 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战略收缩 世界多极化趋势形成— 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 正常化。 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 (二)中国总特征 从“文革”到改革开放
中外联系对比: 中国改革与苏联改革、西欧社会改革 中苏美三国关系的变化及原因
1、经济 工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海外殖民活动。 2、政治 (1)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成为西方文明的起源。 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6年) --雅典民主制的确立。 伯里克利改革(公元前5世纪中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课文邓稼先的主要内容
课文邓稼先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作者以1898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为例,说明旧中国是怎样“任人宰割”。
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介绍邓稼先这位历史性的人物对祖国、民族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绝对相信他,这是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从对比中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与小平同志表达的心声是一致的。
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
这是作者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先描绘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揣测邓稼先在这样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牺牲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接着指出邓稼先从事这项工作需要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关心邓稼先肩负重任、在关键方案上签字时手有没有抖。
接着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
最后引述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背景上。
高中历史教育叙事
⾼中历史教育叙事 新课改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对的不再是数年前那些唯唯诺诺只管接受的容器般的学⽣,⽽是有思想有活⼒的新时代青少年。
以下是店铺⼩编整理的⾼中历史教育叙事,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店铺查看。
⾼中历史教育叙事1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历史教学是⼀个长期⽽艰巨的⼯程,同时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历史教学的乐趣,发现它有着挖掘不完的东西。
为此,我对历史教学进⾏了反思。
要开展好历史教学⼯作,我们⾸先就要把学⽣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联想式教学⽅法能更好地结合学⽣的年龄特征与⼼理特征,通过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可以调动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其实教与学是⼀个师⽣互动交融的过程,师⽣双⽅通过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来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因此,我在教学中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法,⽽是以教材为参考⼯具,通过基本知识的点拨,诱导学⽣发挥想象,联系已学知识思考分析问题,发挥学⽣学习的主动性,让学⽣与⽼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在知识的⽣活海洋⾥尽情畅游。
这种以⽼师的点拨来启发学⽣学习的主动性,与⽼师共同进⾏探讨、交流的教学⽅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式正好适合学⽣的时代特点与年龄特征。
因为现在的学⽣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接受的信息也是不断更新的,头脑中没有多少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络等,因此获取知识也是多样化的。
他们上⾃天⽂,下⾄地理,经济的,政治的,⽂化的,甚⾄情感的,各⽅⾯都知道⼀些,知识可谓五花⼋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量的历史知识。
他们知道美国奥巴马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位⿊⼈总统;知道全球性的⾦融危机带来的灾难;知道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中临阵⽽突然宣布受伤退场;也知道中国将派遣三艘军舰去索马⾥海域护航……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但往往似是⽽⾮,容易被事物的表⾯所迷惑。
整体史历史研究的“三位一体”
整体史历史研究的“三位一体”在当今的历史研究中,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方法论是“三位一体”框架。
这个框架在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等。
在历史研究中,这个框架对于理解整体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历史研究中的“三位一体”框架,希望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历史研究中的“三位一体”框架,通常指的是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将事物、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具体而言,这个框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在研究历史时,需要将事物和事件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来考虑。
例如,在探究某一段时期的社会变革时,我们需要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以此来更好地理解这个时期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同时,我们还需要空间因素,如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等。
只有将事物和事件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来考察,我们才可能获得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
历史研究还需要不同事物和事件之间的和影响。
在这个“三位一体”框架中,事物之间的和影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在研究某一段时期的经济变革时,我们需要生产力、生产关系、市场需求等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只有通过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才可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经济变革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研究需要以整体的视角来审视历史的发展过程。
在“三位一体”框架中,整体史的发展是其中的一个核心方面。
我们需要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全面地审视历史的发展过程,以便更好地把握历史的总体趋势和规律。
同时,我们还需要历史不同领域之间的和互动,以此来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历史研究“三位一体”框架的发展与未来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望:未来历史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在当今的学术研究中,跨学科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未来,历史学家们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学者进行合作与交流,例如考古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等等。
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历史学家们将能够更好地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以此来推动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历史复习要注意的“四联系”
历史基础知识⼀般可以分为三⼤类:章节知识结构、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
复习这三类知识时要注意四个⽅⾯的联系,从⽽做到准确再现知识、组合知识、迁移知识。
1、纵横联系。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都有纵横两⼤坐标。
纵,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特点,具有连贯性;横,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历史的各个侧⾯在同⼀时期有不同特点。
因此,复习时要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从横向和纵向进⾏分析、归纳和综合。
2、中外联系。
教材对中国史和世界史是分别编写的,这容易造成中外历史的割裂。
学习时应尽可能将课本中的中外历史知识相结合,相互呼应对照。
做到复习中国史时,把历史现象、事件置于整个世界的⼤背景下;复习世界史时也要联系到中国当时的历史现象、事件。
只有把整个中国史和世界史中的历史知识融为⼀体,答题时才能触类旁通。
3、政史联系。
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都是彼此相联系的,历史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复习时要注意运⽤政治学科(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中的⼀些基本理论去理解分析。
例如:可以⽤哲学中的个性与共性、继承与发展、偶然性与必然性、原因和结果、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关系去理解、分析、解释历史现象;可以⽤经济学中的⼈类社会的基本⽭盾(⽣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盾)去揭⽰社会历史的规律;可以⽤政治学中的国家、政党、民族、宗教等理论去阐述、分析和归纳社会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4、现实联系。
历史复习要关⼼国际国内热点、焦点和现实问题。
例如2008年⾼考要注意中共⼗七⼤(特别是党的历次代表⼤会和党章的修改)、全球应对⽓候变暖问题、中国与⼤国的外交、中⽇建交35周年、反恐问题、反对“台湾*以台湾名义加⼊联合国”问题等国际国内热点、焦点;2008年⾼考要关注和我们⽣活相关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问题、汇率改⾰问题、教育问题、科技创新问题等,并注意这些问题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了解我国的基本⽅针政策,注意把这些问题和学科知识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做到能多⽅位、多层次地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人教版、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分析比较——以人教版、岳麓版高中
人教版、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分析比较——以人教版、岳麓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1 为例作者:陆美红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9年第11期江苏南通市东方中学(226000)陆美红[摘要]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在“一纲多本”模式引领下,我国掀起了中小学教材编写的热潮,仅高中历史教材就有人教版、岳麓版、大象版等诸多版本,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所长。
文章选取使用率相对较高的人教版与岳麓版教材,以高中历史必修1 为例,通过简要的分析比较,说明两版教科书的特点所在,并针对其以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岳麓版;比较[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1-0076-02新课改后,我国中小学的教材编写打破了“一纲单本”的垄断模式,陆续出现人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版本的教材,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中学历史学科也相继出现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等多个版本的教材,各版本教材可谓是各有千秋。
本文选用人教版、岳麓版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以必修1为例,对这两版教材进行浅析。
一、正文知识点编写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人教版必修1采用中外合编的方式,按时间顺序将中外影响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的主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全部囊括其中。
概括而言,人教版教材正文的知识点编写有以下两大特点。
一是中国史与世界史并重。
人教版教材在运用中外史合编方式编写教材时,极力做到不刻意增多中国史内容或减少世界史内容。
中外史合编不意味着中国史应该从属于世界史,中国史要置于世界史单元节之中。
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中国政治文明史的独立性。
二是制度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但忽视了历史的连贯性。
人教版教材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或政治人物加以介绍,以此体现当时政治文明的发展情况。
中国史部分如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代表,忽略商朝内服与外服制度;世界史部分如古希腊政治制度以雅典民主政治为典型代表,忽略城邦制度;古罗马则以罗马法为典型代表,忽略古罗马共和制和帝制。
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名称背后的权 力演变
3 第二十一章在
二级和三级之 间徘徊的地方 政府
4 第二十二章中
原与草原的循 环
5 第二十三章唐
太宗是胡人还 是汉人
第二十四章关于“封 建”与“郡县”的 2000年争论
第二十五章中国历史 上人口的大起大落
第二十六章为什么秦 之后不停地治乱循环
第二十七章沉重的 “轻徭薄赋”
感谢观看
日本
第四十六章朝贡体系 与中国
第四十八章海上来的 蛮夷和陆上来的不一 样
第四十九章蛮 夷之国实现了 中国“三代”
的理想
第五十章全球 化给中国带来 的变化
作者介绍
张宏杰(Zhang Hongjie),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非虚构历史写作、公共史学传 播。 1972年4月出生于辽宁,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出版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简读中国史》《简读日本史》《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专著十余部。
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 中国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国史
文明
中国史
时间
中华文明
权力
城市
中国
中国
历史 中国
法家
坐标
历史
英国
欧洲
国家
世界
自治
内容摘要
中国文明从不是孤立发展的,自它产生那一刻起,就受到世界其他文明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外来因素并未改 变中华文明的本质,反而更彰显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本书将中国史放入世界史的大背景之下,理清中国历史 发展的脉络,以期读者短时间内建立起对中国史的整体概念。同时,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的解读方式, 全方位呈现中国历史治乱循环背后的内在逻辑与游戏规则
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联系
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联系哎,说起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联系,那可真是像一盘大杂烩,各种菜色交织在一起,味道独特又丰富。
咱们不聊那些高深莫测的学术词儿,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两者的那些千丝万缕的关系吧。
首先,你得知道,中国史可不是孤零零的一条线,它跟世界史那可是手拉手、肩并肩的好兄弟。
想当年,咱们老祖宗造出了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这些玩意儿不光让咱们中国自个儿牛气冲天,还漂洋过海,给全世界带去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说,这是不是中国史和世界史手拉手的一个明证?再聊聊丝绸之路吧,那可是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一条金色纽带。
张骞出使西域,一脚踏出,就踏出了东西方交流的康庄大道。
丝绸、茶叶、瓷器这些咱们中国的宝贝,沿着这条路走到了中亚、西亚,甚至远达欧洲。
同时,外国的葡萄、核桃、胡萝卜这些新鲜玩意儿也沿着这条路走进了咱们的生活。
你说,这算不算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还有啊,历史上那些大大小小的战争和征服,也是中国史和世界史交织在一起的重要原因。
比如蒙古帝国的崛起,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不仅统一了蒙古高原,还一路向西,打到了欧洲的多瑙河畔。
那时候,整个欧亚大陆都被他们的铁蹄踏遍了,你说这算不算是一种历史的交融?当然,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还体现在很多看不见的地方。
比如思想文化的交流。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融合和发展,变成了咱们今天看到的中国佛教。
而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甚至远播到欧洲。
这种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让咱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再来说说近代吧。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这个过程中,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联系就更加紧密了。
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纷纷涌入中国,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和成就,比如京剧、武术、中医等等,这些都成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闪亮名片。
邓稼先
奥本海默 邓稼先 美国 中国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 相当 美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最不引人注意 锋芒毕露 忠厚平实 善于辞令 真诚坦白 复杂的人 “纯”、朴实
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 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邓稼先
杨振宁
关于杨振宁
•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 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 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 理学家之一。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1942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 平读完小学和中学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 大毕业,1948~1950年到美国普渡大学留学, 学习理论物理。他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1950年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又奉 命带领几十名大学毕业生开始研制原子弹、 氢弹,直至病逝。
长短句交错使用: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 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自传中 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 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 下的办法做得更好……”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 的。
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 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 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 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 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 效果。
• (邓稼先)国难当前,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 个坚定的信念,他面对重重困难,无所畏惧, 勇往直前。站在选择面前,他毫不犹豫,愿以 身许国,因为他心中怀有梅风傲骨,是龙的传 人,这是不可动摇的内心、血液。为国家奉献 出自己的一切,却又在众人面前不动声色,默 默无闻。他,是忠义之大者!
第十七课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教学设计示例_高一历史教案
第十七课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教学设计示例_高一历史教案第十七课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需要掌握的知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变化;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任务。
通过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和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
通过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优越性在于发展生产力,不搞好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就没有生命力。
使学生认识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跨世纪时刻,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经济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重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难点:世界格局新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请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几课概括出二战之后世界形势有哪些新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二战后人民民主力量壮大,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局面;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第三世界的兴起,世界已出现了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进入90年代,世界形势又有哪些新变化?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又有哪些?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东欧的剧变和苏联解体(板书)1.东欧剧变(1989年~1991年)(板书)(介绍东欧剧变具体情况)东欧政局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发生变化。
多数共产党已更名或改组为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各党都主动或被迫放弃了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丧失政权沦为在野党。
第二,国家政权性质发生变化,各国均取消了国名中的“人民”和“社会主义”字样,标榜他们所要建立的是所谓“人道的,民主的法制国家”或干脆恢复资产阶级共和国,引进西方议会两院制、多党制。
第三,明确提出并积极实行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定私有化方案,宣布实行或全面私有化,公有制解体。
第四,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
一年之内,执政40多年的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原因何在呢?(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分析归纳,并适当补充材料)首先是经济建设的失误。
简读中国史
简读中国史简读中国史作者: 张宏杰出版社:岳麓书社出品方:博集天卷·读行者副标题: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内容简介 · · · · · ·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世界其他文明因素的影响。
但这些外来因素并未改变中华文明的本质,反而更彰显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
本书将中国史放入世界史的大背景之下,理清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对中国史的整体概念。
同时,本书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的解读方式,力图全方位呈现中国历史治乱循环背后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动因。
原文摘录 · · · · · ·•中国是大国,英国是小国。
当时中国的人口是4。
1亿。
而英国是1500万。
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口数是英国的27倍左右。
然而英国的财政收入是中国的4倍,也就意味着,英国的人均财政收入是中国的109倍!那么,为什么中英两国财政能力差距如此之大呢?一方面是中英两国国民收入不同,我们讲过,早在工业革命前,英国人均收入就要比中国人富裕很多。
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一方面,是税收体制背后的政治体制不同。
表面上看,英国的政治体制不利于税收。
因为我们都知道英国人的“无代表不纳税”的理念。
著名的光荣革命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限制国王的权力,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收税。
而中国皇帝富有四海,皇权没有任何限制,中国还有一支人数巨大的官僚队伍,主要任务就是收税。
因此皇帝要收多少税,似乎是一句话的事。
这样说起来,中国的收税能力应该比英国强很多。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正是因为光荣革命,英国的税收能力大大增强。
而中国皇帝的税收能力其实一直很差。
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
光荣革命强调了纳税人的合法财产权,或者说,强调了对产权的保护。
国王不能再任意损害纳税人利益,更不能把收到的税款用于野奢淫逸胡吃海喝,如同秦皇汉武那样官殿一盖就是几十上百座。
谈谈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成就综述.doc
谈谈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成就综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了长足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形成。
史学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立足于中国历史实际和史学实际,着眼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逐步形成了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并取得了多方而的成就。
综观史学界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学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六方而的理论成就值得关注。
一、对唯物史观内涵和外延的新阐发史学界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并不相同,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学术创新历程。
关于唯物史观的研究,大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对唯物史观的重新解读、90年代的学术创新以及21世纪以来的学术反思和展望等三个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学术界对唯物史观的认识更加全而系统和深入,把唯物史观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克服了教条主义、公式化的理解,恢复了唯物史观的生机和活力。
由从过去主要关注阶级以及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从关注阶级斗争史发展到更加关注社会生产力、关注经济社会全而进步和人的全而发展,充分肯定了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者以及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对唯物史观的重新解读。
从葛憋春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开始,史学界出现了编写历史学概论的热潮,其实质乃是主张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研究工作自身理论进行探索,主要表现形式则是对唯物史观的重新认识和解读。
葛憋春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和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比较典型地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史学界对历史理论的探索情况,可视为这一阶段代表性的著作。
前者着重历史科学理论的探讨,强调社会矛盾运动、阶级分析法、历史主义、民族关系等历史科学的理论问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普遍指导作用;后者则从中国史学史的角度,立足中国历史和中国史学发展的实际,梳理总结出中国史学的基本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中国史置于世界史的大背景
把中国史置于世界史的大背景吴红渠(杭州学军中学)目前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努力使这些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能够按照各种不同的体系重新组合整理。
比如,第一轮复习的时候是按照专题史的方式进行的,即按照教材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文化史来复习的,那么第二轮就可以按照通史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按照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中国,或者古代世界,近代世界,现代世界这样的方式来整合历史基础知识。
同时,要注意把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来进行思考。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每一个专题前的导语和每一节前面的课前提示。
这两部分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涉及的历史阶段特征和主要内容。
比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16世纪前后的西方世界等,考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进行概括归纳其历史特征。
考生特别要注意新课改以来常用的史学观点,比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从不同史观出发,得出的历史结论就有了很大的区别。
我们考生要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这些观点去解读历史基础知识。
比如在近几年的试题中,我们往往会遇到类似这样的提问”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出发,请你谈谈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为什么答题时答不好,得不到高分?问题在于答题不够科学、不够规范。
所以要加强规范审题要规范、答题要规范。
非选择题,审题要先审设问再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按照设问的程序作答。
一般来说,设问是层层深入的,可以引领你的思路,跳跃作答容易出错。
答题时要做到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
”段落化指所需要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